198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赵紫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
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建设 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使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起来了。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赵紫阳在报告中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几个方面分析了要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要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他指出,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封闭状态,禁止人们接触形形色色的思潮,更不能回避人们在建设和改革中产生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求党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革,克服形式主义,讲求实效。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必须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在谈到干部“四化”标准时,赵紫阳说,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当前的重点是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年轻化,建议这次代表大会在这方面迈出较大的步子。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领导成员也要年轻化,但不能机械地要求省、地、县基层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逐级递减。领导班子内部的年龄结构,要注意梯次配备。坚持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注意不同工作岗位的不同要求。这几年来,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很有成绩,各级领导班子基本上符合党的路线的要求。今后要继续充实、提高,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注意稳定。
关于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赵紫阳指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要从中央做起。主要是: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规则和生活会制度,使集体领导制度化,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地方各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和生活会制度。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明确规定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直接参与的机会。
赵紫阳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这就是: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必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我们党正在领导改革开放,也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
他说,应该作这样的估计:从总体上讲,我们党是能够经得起严峻考验的,是有力量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但也必须估计到,会有少数党员经不起考验。几年来,偷税漏税、走私贩私、行贿受贿、执法犯法、敲诈勒索、贪污盗窃、泄漏国家机密和经济情报、违反外事纪律、任人唯亲、打击报复、道德败坏等现象在某些共产党员中屡有发生。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有少数党员经不起考验而改变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也不能停下建设和改革去专门打扫灰尘,必须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
他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内反对腐败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对于那些败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必须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对绝大多数党员要经常地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党员,就必须符合党员标准,严格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对在党政领导机关工作的党员,特别是担负主要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应该订立更加严格的规矩。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要经受牺牲个人生命的考验;今天,必须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赵紫阳说,共产党员同非党员相比,任何时候都必须为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地更多地牺牲个人的利益。共产党员的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这个地方。他说,我们一定要适应这一伟大的变革,把我们这个党建设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


第2版(要闻)
专栏:

赵紫阳在报告中提请全党
开拓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赵紫阳在十三大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提请全党认清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个现时代的大趋势,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赵紫阳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6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祖国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赵紫阳说,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赵紫阳说,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赵紫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没有不同试验的比较和不同意见的讨论,我们的事业就没有生气。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赵紫阳认为,中国十亿人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为我们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当前,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状况,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相比,是很不相称的。向全党提出在实践中学习和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任务,并且建设一支包括大批新生力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意义更为迫切,更为深远。


第2版(要闻)
专栏:

赵紫阳在谈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
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逐步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经常化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实效,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这是赵紫阳在报告中论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时指出的。
赵紫阳说,为着使人民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今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能将继续完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将进一步加强。为着更好地代表人民,并受到人民的监督,各级人大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同时全国人大特别是它的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都将得到加强和完善。
 赵紫阳接着分析说,要逐步使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经常化。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理顺党和行政组织同群众团体的关系,使各种群众团体能够按照各自的特点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更好地表达和维护各自所代表的群众的具体利益。
谈及健全选举制度时,赵紫阳说,今后应当更充分地尊重选举人的意志,保证选举人有选择的余地。要继续依法坚持差额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办法。除继续坚持按地区选举的制度外,可以辅之以按界别选举和其他方式产生部分代表的办法。
抓紧制定新闻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诉制度,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同时依法制止滥用权利和自由的行为。正如赵紫阳所指出的,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生活的制度化,这是维护安定团结的基础。而制定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法规,建立劳动仲裁制度,积极推进公共福利事业的社会化,又都将有利于破除封建家长式领导赖以存在的条件。


第2版(要闻)
专栏:

十三大举行第二次中外记者招待会
杜润生高尚全就我国经济改革问题答记者问
本报北京10月26日讯 记者陈维伟报道:中国的农业发展前景是否乐观?价格体制改革将如何进行?近些年在大陆出现的私人企业和雇工现象该怎样看待?……在今天上午举行的近两个小时的第二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们一连串的提问,杜润生与高尚全一一作了回答。
杜润生现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尚全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今天记者招待会由党的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主持,主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路透社记者问到中国今年的粮食进出口情况,杜润生透露,今年我国粮食要出口一部分,进口一部分,出口略少于进口。1985年,我国粮食出口大于进口;1986年,进口略多于出口。
杜润生还透露,近几年,我国的农业用地以每年600万亩的速度减少,这是个很不利的情况。我们准备实行征用土地使用费的政策,来控制非农业占用土地的问题。
谈到我国的土地制度政策,杜润生接着说,我们坚持土地的公有制度,不准搞土地私有化,但我们在土地经营中已经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经营者可以获得使用权。我们将实行使用权相互转让,转让有的是无偿,有的可以有偿。土地,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它的流动,对于经济是有好处的。但这是使用权的流动,而不是所有权的转移。
香港《文汇报》的记者问到中国农业发展是否“后劲不足”?杜润生风趣地说,这位先生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即我们能不能解决10亿多人口吃饭的大问题。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抱悲观态度。我们利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近1/4的人口,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这9年来的发展,证明解决农业后劲问题是可能的,却并没有证明我们就没有困难,并不能说明我们一切都是很顺利的。我们的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中国近20亿亩土地,有一部分耕地是高产的,约占1/3左右,再提高它的单位面积产量已经困难了;还有2/3的耕地产量不高,需要增加投入、兴修水利、增施化肥、需要进行耕地的保护。
有记者问,中国是否要成立“政治体制改革委员会”?高尚全回答说,这是中央决定的问题。我想,在机构改革当中会考虑这个问题。
好几位记者问及我国的物价问题。高尚全在谈到这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时说,价格改革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群众意见比较多的就是物价上涨的问题。国务院正采取有力措施,来稳定经济,稳定物价。
高尚全说,我们很重视价格的改革,我们前两年价格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小。我们采取的方针是“坚持改革,稳步前进,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他还说,价格改革,涉及千家万户,要考虑到国家、社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
高尚全还对记者们透露,工资制度的改革要跟其它改革(如物价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工资的增长要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工资的提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提高。同时也不应因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外记者另一个提问热点,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私人企业和雇工现象。高尚全对记者们说,我们现在出现了雇佣的劳动关系,也出现了非劳动收入的问题。我们现在的雇工,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雇工是有区别的:第一,我国的私人企业是与公有制紧密联系起来的,而且要受到公有制的巨大影响;第二,我国的私人企业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引导管理下进行的;第三,我国的私人企业中工人作为主人翁的地位没有变化。
谈到股份制的问题时,高尚全说,股份制在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么搞,我们还缺乏经验,还要进行实验。我们一方面感到股份制是搞商品经济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也要采取慎重的方针。
(附图片)
10月26日,朱穆之主持十三大第二次中外记者招待会,由杜润生、高尚全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本报记者 陈维伟摄


第2版(要闻)
专栏:畅谈党的十三大

光荣而重要的使命
——访民盟中央副主席冯之浚
本报记者 傅旭
冯之浚是今年春天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的,年近50岁,是目前我国民主党派领导人中较年轻的一位。现在,他除负责处理民盟的日常工作外,还致力于地区发展战略和领导科学研究并颇有建树。
冯之浚思路敏捷,谈吐坦诚。党的十三大召开之际,我请他就中共十三大谈谈看法,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冯之浚说,前不久,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举行座谈,就十三大报告稿征求意见,我听后颇为感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的政治体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实质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中共十三大的召开,将会大大加快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用战略的眼光、系统的方法、综合的分析、创新的精神、求实的步伐进行深入的思考。民主党派的工作也面临着一次新的飞跃。
冯之浚略为沉思一下又说,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关系要“互相监督”。在这方面,近几年民盟做了不少工作。
民盟中央和地方组织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就高等教育、城市普通教育、城市中等教育以及我国教育工作和地区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前不久,又对知识分子现状做了一次历时3个月的调查,接触了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等各方面的知识分子7000多人,对他们的工作、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若干建议”。
这些建议均受到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即将进行,“监督”也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首先,“监督”的功能被大大地强化了。现代化的宏观管理体制,分为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咨询系统,四者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共举管理和领导之大业。今日之“监督”,具有较高的层次和重要的功能,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
其次,“监督”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所指的“监督”,是指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这就对民主党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三,现代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规模大、变化快、影响广的特征,出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差毫厘而失千里”的局面。这种形势下的“监督”,不但要“有胆”,而且要“有识”。要有专门的知识,综合的智力。不是一般地提意见、建议,而是要进行科学的论证,方案的比较,必要时还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其四,新时期的“监督”又和“协商”、“咨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我们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咨询于决策之中,监督于决策之后”。
冯之浚最后说,我们要按照十三大制定的政治路线努力探索,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新贡献,并不断加深对自己事业价值的理性认识。


第2版(要闻)
专栏:畅谈党的十三大

“发展生产力是第一条道理”
本报记者 张平力
十三大代表、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同志,向记者畅谈了他对十三大的看法。
李绪鄂同志说:“9年来,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之快,为世所公认。”他把我国航天事业9年来的发展概括为几点:
一、这几年,我国连续获得地球同步卫星、回收式卫星的发射成功,并与法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国际空间合作,我国航天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国际上得到确认,开始承接为外国发射卫星的航天业务。
二、我国的航天事业实行了“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的战略转变,不但在开发普通民品上取得一系列成就,还在开发“特殊民品”上走在前列,今年底,明年初,航天工业部门将建成我国第一条“机器人汽车装配示范线”。
三、航天工业部门的一大批企业,与国家数百个地方工业企业实现了横向经济联合,先进技术和地方资源“对接”,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
李绪鄂同志将话锋一拨,又回到党的十三大这个主题上来。他说:“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上的报告全面总结了9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概括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概括非常精彩。马克思主义有千条道理,对于掌握了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第一条道理。掌握了这条道理,可以预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全面勃兴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大必将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最可追忆的光辉一笔!”


第2版(要闻)
专栏:畅谈党的十三大

更大地张开改革风帆
——访十三大代表、雁北地委书记李振华
本报记者 王艾生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记者走访了中共山西省雁北地委书记、十三大代表李振华。前不久,省长王森浩撰文介绍了雁北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我们的谈话自然从这个主题开始。
李振华说:“改革使雁北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产力发展很快,人的思想、精神面貌、观念、习惯……都受到巨大冲击,不变也得变。改革使雁北走上振兴之路。”
地处塞外的雁北地区,土地贫瘠,雨量稀少,自然条件很差。这几年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改革方法对,步子稳,发展快,效果好。连续三年大旱,今年农业又获丰收,粮食总产可达8亿公斤,比去年增长17%,农村人均收入可达333元,比1986年增长48元。1至9月份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1%,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36%,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局面。
李振华说:“农村改革最大的果实之一是农民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用自己的勤劳、聪明才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农民主动地向土地多投入,主动地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今年粮食丰收就得力于新增和改善水地21万亩。改革是个大比武台,农民的勤劳等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农民的缺点(如文化低、知识少、信息慢等)也都暴露出来。许多农民觉得不学文化,不学技术知识,农民也当不成了。改革在促进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雁北全地区被淘汰的企业领导干部就有100多名,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他们也觉得非改变这种状况不可了。”
“改革使许许多多人才脱颖而出。”李振华满含激情地说:“改革使社会主义的事业真正成为千百万人的切身的事业。彻底改变了上级任命干部、派领导的旧办法。全区有近千名工人、农民、市民、普通干部中标,受聘当上经理、厂长。‘小人物’成了大气候。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科技专业知识有了广阔的用场,成为当今雁北企业的中坚。这情势,十分令人喜悦。”
改革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李振华接着说:“过去领导干部面对亏损企业束手无策,亲自采原料,跑材料,定指标,下任务,催进度……忙得团团转,也不灵。现在企业家、承包户逼着上边搞好服务,不想下去也得下去,因为打电话,看文件,听汇报,发指示……挠不到企业的‘痒处’,人家不买你的帐了。地委、行署只好把200多位企业家、承包户请上来对话,能解决的问题,当场拍板定案。”李振华笑着说:“我们总算冲破了办公室的‘樊笼’,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人今年下乡下企业3个多月。”
李振华说:“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深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和它的巨大的威力。十三大将要把全国人民全身心拥护的政策更加完善,这将给全国人民带来更大的福音。我们要在十三大精神鼓舞下,更大地张开改革的风帆,使雁北的生产力有更快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