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革莫怕新问题
本报评论员
历经9年、业已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农村改革,在深入发展阶段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新局面。一方面,改革仍在以生气勃勃之势前进,新体制日渐成长,新事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大量陌生的不好解决的新问题,有的问题看来还十分棘手。一个个新问题,象一只只“拦路虎”横在前面。一些同志有点困惑:“怎么越深入改革问题越多?”一些同志有点害怕:“问题这么多,能克服得了吗?”有人由此怀疑已实行的改革,甚至想掉转头来往老路上走。
怎样正确看待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应当承认,农村改革确实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源自新旧体制的相互摩擦;有的是由于新体制象幼儿一样还处于发育之中,因而未免力量不够强大,而且有种种的不完备;有的是因为我们的领导与工作不适应新形势而造成的。这些问题,跟过去那种过于集中、“吃大锅饭”体制下存在的问题性质不同,发展趋势也不同,是不能混作一谈的。
当前农村改革,中心任务是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的传统体制,发展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人们曾预想,改革会很快带来“一放即活”的局面。事实却是,有的地方活了,有的没有活;有的商品活了,有的没有活;有的今天放了,明天又收了;甚至出现了新的“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带来了“羊毛大战”、“粮食大战”、“茶叶大战”,产生了少数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的“肥霸”、“油耗子”,经济秩序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混乱。农民品出了市场的甜头,也尝到了市场的苦头。变化多端的市场风险,使一些人反而不敢下商品经济的“海洋”了。
改革在前进中呈现时进时退、有消有长的态势,这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但决不能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放开还不如统着好”,再回到统购统销的老路上去。“统”的老办法尽管在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今天却成为束缚农民手脚的绳索,除了抛弃它,别无出路。而新的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虽在迈步之初碰到许多问题,已跳出了“老办法”的框框,显示出新的活力,这点,已为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所证实。新旧体制转换有个过程。对统购统销制的突破,不等于它马上停止起作用,引入了市场机制,也不等于很快就发育成熟。农村改革在深入阶段,表现出与初期有诸多不同的新特征。如果了解了这些特征,就不会对新问题的出现感到困惑。其实,改革在深入中出现新问题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正是我们观察事物规律的“窗口”。抓住这些问题,深化对它的认识,将有助于改革的深入发展。
面对改革中的新问题,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坚持改革,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复杂局面,都坚定不移地改下去;二是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就犹豫彷徨,打“退堂鼓”。选择前者,就是选择奋斗,选择历史的方向和亿万民心,选择成功;而选择后者,就是后退,就不会有出路。改革是不可逆转的。唯改革方有进步。这问题,那问题,不改革是最大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只能选择前者,不能选择后者。
当然,不怕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决不意味着可以轻视这些问题。恰恰相反,认识、解决这些新问题,需要艰苦的努力,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但这种努力首先来自于坚持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第2版(经济)
专栏:

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推进外贸体制改革
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李岚清答记者问
本报讯 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李岚清日前就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现行的外贸体制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答:现行外贸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尚未彻底改变;政企形式上已分离,但是职责有待分清;外贸公司尚未真正实行企业化管理;外贸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自我约束机制,宏观管理仍以直接控制为主;经济调节体系还很薄弱;工(农、技)贸结合在体制上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问:今后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外贸体制的改革要在各级企业真正实行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加强管理,联合对外,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实现外贸企业经营的自负盈亏,在此基础上,对大部分商品实行放开经营,充分调动各方面出口的积极性;在外贸公司继续收购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推行外贸公司进出口代理和有条件的出口生产企业、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自营出口,推动工(农、技)贸结合,进出结合;实行合理的政企职责分工,更多地运用政策、法规和经济调节机制来加强对外贸的宏观管理,加强联合对外和统一对外;建立相应的机制,加速出口新产品的开发和国际市场的开发,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外贸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计划、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汇、物资管理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慎重从事,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
问:明年外贸体制改革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答:明年外贸体制改革要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为使各类外贸企业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口商品进一步实行退税。今后将彻底退还各道生产、流通环节的累计间接税。这项工作从1985年已开始,两年多来已取得一定成效。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今后退税,将彻底退还各生产、流通环节的累计间接税。实行收购制的出口商品,退税给外贸经营企业,实行代理制的出口商品,退税给生产企业。
(二)明年先在轻工业品、工艺品、服装三个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试点,在其它行业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已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将积极推行企业化经营体制。
(三)为了鼓励深加工产品出口,明年要改进外汇留成办法,逐步实行按大类商品的加工程度计算外汇留成比例,深加工产品留成比例高一些,初级产品留成比例低一些。
(四)进一步改革出口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工贸联营。
——按照集中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有步骤地进一步下放出口商品经营权。
——大力发展横向联系,促进工贸结合,发展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专业公司的直接联合经营,逐步把加工制成品出口的责、权、利落实到有条件的出口生产企业。继续提倡内地和沿海地区各种形式的出口联合,在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扩大出口。
——大力开展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由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直接挂钩签订加工协议,不经过任何中间层次。在利用好国内资源加工出口的同时,要利用更多的国外资源加工,扩大出口。
——要抓紧出口商品生产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近期内以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以及出口商品产地为重点,集中资金和物力,建设一批创汇多、见效快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或专厂、专矿等。
——继续执行现行的各项出口鼓励制度,改进鼓励办法,以调动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及其职工的积极性。对出口量较多的企业可试行工资总额同出口收汇挂钩的办法,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五)为了使订货用货部门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进口用汇的经济效益,继续改革进口体制,进一步推行进口代理制。
(六)要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搞活外贸企业。
(七)进一步改进外贸行政管理,落实联合统一对外。
——各级外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领导工贸公司的工业主管部门,都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工,扩大外贸企业在计划、经营决策、劳动工资、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改进和加强进出口许可证和出口配额管理制度,以适应出口商品优化和外贸企业更加有效地经营的要求。
——筹建粮油土畜、五金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工艺、机电等五个出口商会,执行出口协调任务。


第2版(经济)
专栏:

“丝绸之府”大力开发丝绸新产品
余杭县18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本报讯 被誉为“丝绸之府”的浙江省余杭县,在当前丝绸织物畅销不衰的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不放松质量管理,大力开发优质新产品。目前,有20多种丝绸织物获得国家级或省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已研制、生产出50多种中高档丝绸新产品;有18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余杭县是杭州市的市属县,以种桑、养蚕、盛产丝绸著称。近年来,这个县丝绸工业发展迅速,全县拥有丝绸企业近500家,其中乡镇丝绸企业300余家,有织机8000余台,形成了从缫丝、花本、织绸、印染、成衣和丝绸机械制造“一条龙”生产体系,丝绸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3以上,产量占杭州市的8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丝织品内销市场广阔,产品供不应求。在此情况下,余杭县有的绸厂片面追求产值利润,放松了质量管理,造成一些丝绸织物质量下降。余杭县有关部门正视存在的问题,狠抓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全县丝绸企业中广泛开展产品标准化活动。建立多层次的质管网络,在企业承包中采取联质联利的计酬形式。通过二年来的产品质量标准化活动,提高了全县丝绸企业的素质,产品质量普遍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许多中高档织物达到了出口水平。
余杭县丝绸产品原来绝大部分是低档的被面和其他织物,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使本地产品不仅能满足内销,而且能在国际市场打开局面,县里重新确定了丝绸行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大力开发中高档产品和能供衣着、装饰、生产用的各种系列丝绸产品。县丝织厂、临平绸厂、崇贤纺织机械厂等一批骨干企业,联络了全县200多家乡镇小厂,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群体,共同研制新产品。
(卓介庚)


第2版(经济)
专栏:

废物变宝 利国利民
我工业“三废”利用获成果
本报讯 记者魏亚玲报道:过去被忽视了的工业“三废”资源,今天已开始被视为财宝,“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可喜成绩。1986年,全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30.5亿元,创利税8.5亿元,今年上半年“三废”物资收购额达50.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
过去,我国工业“三废”得不到合理利用,全国每年浪费达200亿元左右。近年来,开始重视综合利用“三废”资源,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江苏望亭发电厂对粉煤灰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实行了全面承包,促进了“三废”综合利用,不仅吃掉了多年积存的煤灰,还做到当年排灰当年利用,并开发出水泥、砖等数十种产品,每年还节省排灰用电200万度,减少了存灰占地。全国已有20个大中型火力发电厂做到了当年排灰当年利用;21个糖厂用糖渣做生产饲料。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东梅州制药厂生产的双料喉风散、桔红丸等中成药出口,行销24个国家和地区。图为包装车间工人在分装双料喉风散。(梅州制药厂供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吉林农业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
今年粮食总产量可达160亿公斤
本报讯 记者李安达报道:吉林省战胜连续两年严重洪涝灾害之后,今年农业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全省粮食总产可达160亿公斤左右,赶上了1984年历史最高产量。
1985年和1986年,吉林省连续两年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两年来,受灾地区重建家园,积极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地膜覆盖、大棚育苗、优化配方施肥等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今年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比去年增加播种196万多亩,施用化肥比去年增加45万吨。
粮食丰收,为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吉林省粮食部门千方百计挖掘仓储潜力,力争多收多储。对合同定购内的46亿多公斤粮食,力争做到一次性接收入库。同时,粮食部门为解决仓储和晾晒能力不足的困难,还将实行期货贸易,对交售粮食较多又有较好保管条件的农户,在自愿的原则下,由粮食部门和农民签订期货贸易合同,国家给农民预付一定粮价款,待粮食降到安全水分之后,随时入库,按质论价。
今年吉林省政府还对不同品种的粮食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搞活粮食市场。目前,广大农民丰收不忘国家,力争向国家交售优质粮食。


第2版(经济)
专栏:

河南农业生产今年又登新台阶
省委省府决定进一步加强农业
本报讯 记者李杰报道:“农民不富,农村不富,整个河南就富不起来。”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程维高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农村,以更多的精力研究农业,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后劲。
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全省7800万人中,6800多万是农民。经过9年改革,河南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今年全省农业生产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省统计局提供的预产数字表明,今年粮、棉、油的产量将分别达到288亿公斤、1008万担和2540万担,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13.3%、26.4%和28.3%。
在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面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三个方面加强农业: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田。要求今冬明春修复全省370万亩失效灌溉面积。以后每年新增旱涝保收田220万亩,到1990年力争全省旱涝保收田达到4500万亩。
二、加快中原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装置的建设速度,改造一批小化肥,加紧建设为农业服务的小电站,努力增产农膜和其它农业生产资料,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各项服务组织的建设。乡一级各类服务站和供销社、信用社、粮管所等都要转轨变型,把工作重点转向为农副工各业全面服务上来。


第2版(经济)
专栏:

长江挖掘机厂消化引进技术
12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报讯 记者武培真报道:从联邦德国利布赫尔公司引进了三种液压挖掘机生产技术的长江挖掘机厂,举一反三,使全厂10个等级、12个品种(即全系列)的液压挖掘机得到改进,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
厂址在四川省泸州市的长江挖掘机厂,建厂以来一直生产30年代技术水平的挖掘机,产品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城建、矿山、铁路等许多建设工地需要挖掘机,不少依赖进口,每进口一台挖掘机,需花费几十万美元。1985年,长江挖掘机厂从利布赫尔公司引进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R962、R972和R982型三种大型液压挖掘机生产技术,抓紧消化推广,改进了全厂10个等级12个品种的液压挖掘机。产品经全国1000多个建设单位使用,表明性能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家工厂的年利润也由1985年的290万元上升到去年的680万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康乐磁系列产品走俏市场
本报讯 在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博览会上,北京市延庆县磁疗器械厂生产的康乐磁系列产品成了外商的抢手货。这家仅有50名职工的小厂,其产品康乐磁、特效牙痛水等由于疗效显著,在国内市场也很走俏。
延庆县磁疗器械厂是去年才办起来的。厂长耿奎和他妻子刚从吉林省调来延庆,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在农民中集资2万元,租了一处闲置空房,办起了这个磁疗器厂。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市场需要开发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建厂仅一年,已创产值200万元。
(石中元 袁建达)


第2版(经济)
专栏:

淮北平原六万八千个自然村实现绿化
本报讯 淮北平原在农田林网、农林间种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又做出了新文章。目前,淮北平原的六点八万个自然村已基本实现绿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庄营造了面积不等的环村林,一片片环村林延绵数百里,形成了茂密的平原森林。
(张建军 封加平)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引进生产线投产
本报讯 具有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市电冰箱压缩机厂引进生产流水线,于十月十五日投入试生产。这条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可年产一百万台电冰箱压缩机,投产后将有力地推进电冰箱生产国产化进程。(郭平)


第2版(经济)
专栏:

全国摩托车行业经济技术信息网成立
本报讯全国摩托车行业经济技术信息网最近成立,八个部委九十二个生产单位参加。该网络的任务是:面向全行业,加强横向联合,沟通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摩托车质量等级,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玉瑄 刘薇)


第2版(经济)
专栏:

陡河电厂装机容量居全国电厂第二位
装机容量为二十万千瓦的陡河电厂八号机组日前正式并网发电。至此,这个电厂总装机容量达一百五十五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
陡河电厂的建设共分四期工程,经过十四年建设全部竣工。前两期工程的四台机组为引进设备,后两期工程的四台机组全部由国内制造,均为二十万千瓦。(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到商品经济的海洋里搏击
——记物资体制改革给上海带来的冲击
新华社记者 沈世纬 吴复民
物资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的冲击波,曾经使我国重要的加工工业城市上海的天平发生倾斜,干部手足无措,生产跌入低谷。严峻的形势使上海人从反思中奋起。尽管有风险的压力,有左右掣肘的烦恼,他们还是逐步把握住变革的趋势,从“万事不求人”的封闭圈中走出,到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去搏击风浪。
上海失去平衡
1985、1986年岁尾年初,物资体制改革的冲击波席卷上海企业。70%原材料由以往靠国家调拨变成靠自己筹措。素来坐吃“皇粮”的干部一下子懵住了,庞大的工业机器在运行中出现了“故障”。
且不说钢材、木材这些主要生产资料锐减让上海捉襟见肘,连一些不起眼的原材料短缺,也使大批企业陷入困境。
山芋干告急:每天要吃200吨山芋干的上海酒精厂,苦于无米下锅,被迫停产一个月。全市近千家用酒精做原料的企业受到波及。
山羊皮断档:上海历来每年靠国家调拨200多万张山羊皮,1986年国家不调拨了,制革行业的数十家企业措手不及,有的停工待料,一批出口合同不得已违约。
工业用盐短缺:烧碱和氯气两大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岌岌可危,化工、轻工、印染行业大批企业生产受挫。
全市生产出现少有的“低谷”:一二月份工业生产仅比上年同期增长0.3%。这点增长还仰赖中央在沪企业的支撑。
严峻的现实给上海干部上了深刻的一课。改革陈旧的物资体制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引导干部适应这种变革的大趋势,才是上海的出路。
改革引发撞击式反射
产品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上海“万事不求人”的思想、老大自居的架子、冷冰冰的面孔,在变革中首先受到涤荡。上海市府领导率先带领一个个经济代表团,到兄弟省市去疏通渠道,商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各行各业趋之若鹜。从内蒙古草原到云贵高原,从东北林区到新疆棉花基地,到处印下他们的足迹。
改革引发撞击式反射。市政府适时提出:发挥上海技术、管理、产品、信息的综合优势,同兄弟省市开展“一揽子”协作。牵动全局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紧锣密鼓地出台:
——建立全市筹措“粮草”的中枢——“上海市原材料协调小组”,统筹制订原材料方略,协调各种关系,避免“政出多门”。
——汇集各方开发原材料的资金,成立上海市原材料开发“基金会”。
——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多渠道、全方位筹集原材料。
——着手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用料省、耗能少、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尽量减少初级原材料的使用。
——输出资金、技术,输入原材料、能源。由上海投资的有色金属、生铁、纸浆、皮革、煤炭等基地,遍布各地。迄今,上海已投资9.2亿元,同兄弟省市联合开发建设599个项目,上海从中可以返回68种原材料。
中介机构的崛起,一批经纪人的活跃,这是上海在物资体制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为编织物资供销网络穿针引线的物资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目前在上海已有10来个。
改革,催动着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全市40多个生产资料贸易中心,构成一个多功能、开放型的市场体系,发挥着上海这个中心城市对物资的聚合和辐射作用。
企业在市场唱主角
物资体制改革的浪潮,势不可当地把企业推向市场。对于外部环境的这种骤变,人们的心理、思维、习惯、工作方式,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间,企业品味到了甜酸苦辣各种滋味,然而,由“国家包”、“向上要”到“多方搞”、“自己找”这种深刻的变革,毕竟已经开始。
产量居全国之冠的上海钟厂,向来过着“不愁吃”的太平日子。物资体制改革之初,工厂缺乏应变能力,原材料严重短缺,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青年厂长汤擎天,毅然带领企业掉头,把市场作为企业活动的中心舞台。他们使出各种招数,广开筹措“粮草”的门路:到生产资料市场采购,用企业自留外汇进口,用优质产品串换,原材料吃了个“大拼盘”。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也相应地变革,让“销”坐上第一把交椅。企业驾驭了市场,全盘棋皆活。去年,上海钟厂坚强的“胃”消化原材料提价因素近400万元,占全年实现利润的1/4。
今年3月,天津钢厂用于电炉炼钢的高压断路器发生故障,钢厂被迫停产。上海华通开关厂闻讯,一改“朝南坐”的积习,立即派出专车专人送备品配件上津,一到现场马上投入检修,使钢厂很快恢复生产。而华通厂需要的一批钢材,天津钢厂则从超产部分予以优惠提供。改革,打破了上海同兄弟省市企业间靠国家指令维系的僵化格局,代之以双向式的沟通,互惠互利的协作。这种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上海的一些企业已可以窥见端倪。
改革的浪潮催促着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世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海紧固件行业靠“吃”进口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外汇增值率在60%以上,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纺织、轻工、化工、机械行业,到国际市场去筹措材料,再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已不再是稀罕事。
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择优择廉选用代用原材料,也不失为上海企业的一条出路。“市场学”与“材料学”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推上海宝屐皮鞋厂。这个厂把本厂精湛的制鞋技艺同高档代用原材料珠联璧合,从此再也不为原材料短缺所困扰。
上海的原材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资源紧缺将在一个长时期内制约上海工业的发展。新建立的生产资料市场尚在发育之中,一些宏观调控手段也还不尽如人意。然而,改革的洪流开始冲决旧体制的堤坝,新的物资体制的框架正在确立,已经走出“低谷”的上海工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