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价格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8年来,我国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重大的改革,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广泛的,它促进了农业的蓬勃发展,如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从1978年的557.9亿元,增加到1986年的约1990亿元,增加约1432亿元;促进了工业的协调发展,如我国电、钢、煤和石油的产量分别从世界第七、五、三、八位上升到五、四、二、五位,价格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市场供应,方便群众。
8年来价格的调整与放开,也带来了市场零售价格水平的上升。总的看,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增长都高于物价上涨,实际生活是有所改善的。那么,为什么物价上涨又成为群众街谈巷议的问题呢?主要原因:
一是物价上涨在城乡之间是不平衡的,乡村上涨少,城市上涨多。城市之间也是不平衡的,各类商品涨价的幅度也不一样。工资奖金的增加在城市之间、行业之间也不平衡。所以对于少数收入增加不多,甚至没有增加的人,物价上涨,特别是副食品销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
二是工作问题。不少企业、个体户乱涨价、乱收费。
三是思想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问题。
消费者总是希望市场商品物价平稳不动。其实,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情况下,这两者是不可兼得的。对乱涨价要坚决反对,对有计划的调整价格、合理的差价变动,则应当允许。
8年来的价格改革,存在若干不足之处:①规划不细、缺乏全面的设计。②对市场机制估计过高。③安排不周。④宣传不够。
总之,过去8年的实践证明,价格改革的重大决策是正确的。
(摘自9月28日《中国消费者报》 费正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要重视草坪的建造
草往往被看成是有害的东西,一搞卫生就要拔草。一提起城市绿化,人们的脑子里只想到种树栽花,很少想到种草。在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中,往往把草坪的建造给忽视了。
草坪的绿色之美,给人以清新、凉爽之感,提供人们愉快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草坪还具有保护环境、观赏装饰等功能。
清新空气,吸收二氧化碳。人类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氧气,一公顷的草坪每昼夜能释放氧气600公斤,同时又能吸收二氧化碳。每人平均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
杀死细菌,净化空气。草坪有较强的杀菌能力。据测定,市中心区公共场所的细菌含量,竟是草坪空间细菌含量的3万倍。狗牙根、狗尾草等草坪植物,还能吸收硫化氢、氯气等有害气体。
减少尘埃,减弱风速。草坪植物茎叶密集交错,叶片上有很多绒毛,起着滞留和吸附尘埃的作用。俗话说,“寸草遮丈风。”据测定,草地上空的粉尘量为裸露地的1/3—1/6。
调节温度和湿度。草坪可遮挡太阳的照射,同时散出水分降低自身的温度。夏季草坪的地温比裸露地面平均低;冬季则比裸土地温平均高。草坪通过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的湿度。如北京天坛公园的大片草坪,可提高附近空气湿度20%左右。
减弱噪声。草坪植物茂密的叶片形成松软而富有弹性的地表,象海绵似的吸收声音,减弱噪声的危害。20米宽的草坪,可减弱噪声2分贝左右。
固土护坡,保持水土。草坪能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泥土流失。在总降雨量为340毫米时,草坪泥土冲刷量是每亩6.2公斤,农地是230公斤,农闲地450公斤。在湖边、堤岸和坡地等倾斜地面种草,对保持水土有重要意义。
(摘自《环境》第七期 刘捷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北伐战争中的“铁军”称号
关于北伐战争中哪支部队获得“铁军”称号的问题,目前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叶挺独立团,二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是叶挺独立团及其所在的第四军。笔者根据所掌握的史料,认为第二种说法较妥。
在北伐战争中,第四军担负了两湖战场的战斗任务,两湖战场是当时北伐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战场。第四军从广东出发北伐后,一路上英勇善战。1926年9月30日,《广州民国日报》发表的《第四军破敌志要》中提到,第四军“自克平江之后,即兼程追敌,奋不顾身,故汀泗与贺胜桥,独奏奇功,将吴贼精锐,全数扫灭,铁军之号,遂扬溢于湘鄂间矣。”1926年10月7日、9日,《广州民国日报》发表《第四军忠勇无敌之原因》一文,总结了第四军“训练有素”、“军民合作”、“指挥得力”、“官兵用命”的四个原因后,指出:“该军因具有上面四个条件,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铁军之号亦遂由此而成,铁军铁军,诚不愧为铁军也已矣。”
当年即使是叶挺独立团的将士,也承认“铁军”称号是人民给第四军全军的。该团参谋长周士弟曾于1927年初发表了一篇《听副军长训话后的感想》,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铁军’是本军到武昌时,人民对本军的表示和认识。国民政府委员蒋作宾同志在朱师长叶副师长就职那天说:‘第四军是铁军,完全是民众中间说出来的。民众已十分认识第四军是他们的军队。’”
(摘自《近代史研究》第五期 陈立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水从何处来
水来自何处?地球发展史告诉我们:水来自地球内部,是原始地球一次次剧烈的火山喷发,把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水和火山灰、火山物质一起喷发出来,成了大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自天而降,积满了地球表面的低洼之地,于是才有了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这个特大蒸发器的猛晒下,不断蒸发,复又变成水蒸气,水蒸气积多了,当云层托不住它的重量时,雨水下降地面,如此周而复始不已,使地球表面碧水长流,人们得以不断享用干净新鲜的水。
每年,全球有30万立方公里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落地,其中18万立方公里落入大海,12万立方公里的水如甘露下降在大陆上。如果没有这年复一年水的循环,那么全世界将赤地千里,江湖河海也变成为一潭死水、脏水,不能饮用,不能洗涤。
是太阳推动着这个大自然的“水轮”正常运转,给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给各洲人民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给人民带来富裕的生活。
大自然的水轮是人力所不能恣意改变的。这就决定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一切得看水的“颜色”办事。要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保护好珍贵的水资源。
(摘自9月19日《中国机械报》 罗祖德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拆掉这“爱的樊笼”
“不得了!今年陪送新生入学的家长比去年还要多!”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报到的新生近700人,而陪送的家长近800人”。“个子比父亲高”的儿子,空着手跟在肩扛皮箱、手拎提包的老父背后;“有些家长象是带领小鸡觅食一样,领着孩子去体检、买饭票,到了寝室,替子女擦拭床铺、洗涤衣服,而这些年轻后生则坐在一旁看着……”这是9月3日《光明日报》头版的报道。
这些在幼儿园、小学校里也许不足为奇的景象,却出现在堂堂的高等学府。中国的许多父母,最不看重、最不关心孩子的自立。他们的“强烈要求”,仅仅是让子女在自己的荫庇下舒适安稳地生活。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爱”,剥夺了子女自立和成熟的一切机会和条件,抵消了学校、社会培养锻炼青年健康成长的种种努力。
父母之爱诚然伟大,然而它也会变成束缚人、使人变弱的樊笼。鲁迅早在1918年给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慨叹:“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他在另一处又阐述说:“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鲁迅当然不是主张青年都要失去母爱,不过,未能失去父母手造的“爱的樊笼”,确是80年代许多孺子的不幸。不拆毁这“爱的樊笼”,只会养育出许多“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的小鸟,一代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新男儿是没有希望在中国出现的。
(摘自9月24日
《光明日报》 白乐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光之谜
每当强烈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常常会看到“火烧天”——天地雪亮,万物皆红,红光逐渐转为蓝白。当蓝光闪过以后,地震就要来临了。这种地震发光现象,人们常称它为地光。
地光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但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这种现象一直解释不清。直到最近,科学家才揭开了地光之谜。
原来,地震时,特别是发生地裂时,会产生很大的剪切力,这种剪切力使地球岩层上下运动而出现断裂。岩石间的剧烈磨擦产生电能,同时产生巨大热量使土壤中的水分急剧蒸发,分解出氢、氧两种气体。这时,电荷放电点燃了气体就产生出强大的辉光。因此,在发生强烈地震时,人们往往会看到地光。
(摘自《人民教育》
第九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工程学
随着人口的增长,21世纪解决人类的食物已成为重大问题。生物工程应用于农业进展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
在水产、畜牧业方面,应用受精卵分离技术和遗传基因导入技术,把原质型的DNA注入受精卵再移植到代理母腹之中,可得到理想的后代。雌雄控制技术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如能人为地控制雌雄,就可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遗传病是因遗传基因存在缺陷,由父母传给后代的疾病。为了扩展治疗遗传病的途径,利用遗传基因修补技术的临床实验已经开始。
生物工程学的研究还包括利用人造物模仿和实现生物所具有的各种杰出机能,从而使生物工程学渗入了仿生学的领域。
蛋白质工程学正迅速波及产业的应用研究领域。它能把生命现象的核心——蛋白质的构造和机能演示出来,使其图象化,这样可显示立体构造,通过设计得到人们所期望的机能。
人类早就将微生物用于食品制造业,而以青霉素的发展为契机,发酵工业已成长为近代产业。随着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微生物的利用有了更广泛的领域。
在能源方面,利用微生物将甘蔗渣及木屑等制造工业用甲醇,利用甲烷菌和制氧菌从工业废液和污泥中提取气体燃料的研究也已取得进展。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第九期 王玫玫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破镜”与“重圆”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余所见汉、唐镜皆铜铸,《广记》卷一六六《杨素》记破镜为两半,非有削金铁如泥之利器不办,已大非易事;《启颜录》言壁上镜堕地分二片,更难想象;旧藏古镜十数枚,尝试一一掷诸地,了无损裂。疑冰莫涣,当见博古或博物者而叩之。”
不过,“破镜重圆”的典故,大概是有根据的,并非隋唐人士的凭空创造。我不知钱先生所藏之古镜到底是哪一种。如若是古人殉葬用的铜镜(现在流传下来的古镜以此类为多),那便是小而厚的,当然不是轻易可以“破”的;但是《杨素》及《启颜录》中所说的铜镜,显然是日常所用的,这种铜镜与殉葬所用的恰恰相反,是大且薄的,就有可能被摔破了。又因为铜镜不比玻璃镜子,时间久了会自己生出铜锈来,原先闪亮的镜面便黯然失色;这时,就需要重新磨亮它。古时干这一行是有专门职业的。铜镜磨得多了,就会越来越薄,薄镜堕地而破,合情合理。
另外,古代还有“补镜”的,乃是指铜镜面上出现了沙眼或小缺损,就请这类匠人补好。所谓“破镜重圆”,并非仅仅指两人各持一半,相见时拼成一块完镜;完全有可能是重新补铸在一起,甚至看不出裂痕;尽管那样要麻烦匠人费时费力得多了。
(摘自《读书》第七期 沈欣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鱼的苦心
鱼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许多繁殖后代的方式,保证了它们的种类不断繁衍。
黄鳝、乌鳢、三棘刺鱼等鱼种都会在自己的巢边守护鱼卵及幼鱼。守巢的乌鳢一旦发现有其它鱼类或蛙虾等游近,便会猛烈出击,守巢的黄鳝还会咬人,所以在繁殖期间的黄鳝和乌鳢等特别容易上钩。说到守护后代的鱼,最尽心尽力的要数非洲鲫鱼了。这种鱼的雌鱼将受精卵吞入自己口中,在口中孵化幼鱼,一旦有什么问题,母亲带着子女转移,可算是绝对保险了。直到小鱼出世,会游动了,雌鱼才将它们从口中吐出,而万一遇有危险时,小鱼还会逃回母亲口中避难。所以非洲鲫鱼的成活率比较高。
鸟类中的杜鹃常将蛋生在其它鸟的窝中,借以孵化后代。鱼类中亦有“借腹怀孕”的战术。如鳑鮍鱼就依靠一根长长的生殖管将卵排到河蚌的外套腔中,让河蚌为它们孵化后代。由于河蚌有坚硬的外壳,不易受到其它鱼类的侵害,里面的鳑鮍鱼卵也象在保险箱中一样安全,因此河蚌多的地方鳑鮍鱼往往也繁殖的比较多。
黄鳝在产卵前先吐泡沫筑巢,然后将卵产在泡沫中,和泡沫混在一起,不易被敌害觉察。热带鱼中暹逻斗鱼、白兔鱼、丽丽等也是吐泡营巢。
(摘自9月22日《西安晚报》 徐和德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儒家并非没有功利思想
江荣海在《北京大学学报》第三期撰文认为,儒家并非只讲仁义(或礼义),而且还讲功利。
儒家著作精要为“十三精”。据说,《诗经》是孔子亲手修改删定的,然而《诗经》里歌功求利的言论不胜枚举。总共300篇诗,光是福、禄、祉、祜4字就出现83次之多。
儒家3大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都认为人人都有追求财富和幸福的天性。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荀子也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儒家代表人物在个人物质利益上强调俭略不争,甚至耻谈私利;但对他人,尤其是对社会整体的物质利益与幸福,他们却是极为关心极为提倡的。为了保障人们物质生活,儒家代表人物在重民、惠民、保民、养民等口号下,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重视农耕是儒家财利思想的一个方面。重视工商也是儒家功利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强调有功于民的。孟子以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作为衡量圣人的标准。荀子同样是功利的倡导者。董仲舒还认为,提倡功利能提高统治机器的效率。朱熹也认为“君子未尝不欲利”。功也是朱熹孳孳以求的,他还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过潜心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