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兰准备第二阶段经济改革
党中央决议支持就政府提出纲要进行公民投票
新华社华沙10月8日电 波兰统一工人党今天在它的一份决议中表示赞同政府提出的第二阶段经济改革纲要并支持就此进行全民投票的建议。决议是在波党十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
中央全会的决议还决定,在第二阶段经济改革纲要提交全民投票之前,波兰统一工人党要在国内展开一场政治解释运动,党的各级组织要在这一运动中有效地使社会认识到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的意义,要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支持改革。
梅斯内尔总理在介绍中说,政府提出了1988至1990年3年经济改革纲要,规定了150多项任务。政府拟定的实施措施有:对各种经济成份——国营、合作社、私营经济一视同仁,进一步以经济手段指导经济,大力裁减中央政府机构,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首创精神等。
波党中央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主持了这次全会。他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意义重大,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对国家具有转折性意义。这次全会表明了党在经济改革问题上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南斯拉夫制定控制通货膨胀纲领
强调增加生产控制消费消除经济比例失调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0月8日电 南斯拉夫联邦政府今天在米库利奇总理主持下确定了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的纲领,并将提交联邦议会审议。
据南通社报道,纲领的基本目标是控制和降低通货膨胀率,重新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安全,并为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条件。纲领提出了增加生产、扩大出口、控制消费、消除经济结构重大比例失调的措施。纲领强调要提高货币信贷政策的效益,改善税收制度和分配制度。
通货膨胀是南斯拉夫经济多年来存在的严重问题。早在1982年,南斯拉夫就制定了反通货膨胀纲领,但由于没有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成效甚微。最近几年南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1986年达88%。今年9月份与去年9月份相比,零售价格已上涨123.4%。因此,控制通货膨胀已成为当前南斯拉夫稳定经济的最迫切的关键性任务。
联邦政府今天还确定了改善对外清偿能力的纲领。南通社说,纲领的基本目标是把偿还外债同南斯拉夫经济的现实可能性协调起来,以便使南经济得到正常发展,使南经济结构得到逐步调整。为此,南斯拉夫将同债权国进行谈判,对到期外债重新安排,还建议把部分外债转变为共同投资。
目前南斯拉夫欠的外债总额将近200亿美元。今后几年需要偿还的到期外债本息约占全年外汇收入的50%以上,这是南斯拉夫经济所无法承受的。南斯拉夫希望通过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特别是通过推迟偿还到期外债,使偿还的外债本息在全年外汇收入中占的比重下降到25%左右。


第7版(国际)
专栏: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叶利钦指出莫斯科改革取决于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
据新华社莫斯科电 戈尔巴乔夫最近说,今后一年半时间是苏联改革的关键阶段。
他说,政治局讨论了全国的形势和改革的进程。政治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苏联已经进入改革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政策要变为现实行动。
戈尔巴乔夫还说,改革是不容易的,有许多困难,苏联领导关心的主要有3个问题,即经济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和社会问题。
据新华社莫斯科10月6日电 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今天在谈到莫斯科改革工作中的人事问题时说,在莫斯科31个区中已经更换了区委第一书记23人。
叶利钦今天会见了各国驻苏联外交使节。他说,莫斯科的改革是1986年1月开始的,当时确定了该市发展的主要方针,制订了24个专项纲要。目前改革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最大的难题——工业的根本改革还有待解决。目前全市已有160个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明年元旦起,这类企业还要增加1100个。改革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步。


第7版(国际)
专栏:

今年世界粮食产量将下降
可能出现粮食消费量超过产量的局面
新华社曼谷10月6日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在这里发表的一份报告说,198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18亿吨,比1986年下降3%。与此同时,今年将是四年来的第一次出现粮食消费量超过粮食产量的局面。
粮农组织的报告说,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亚洲地区天气不好,美国以及其他粮食出口国缩小了耕地面积,非洲地区粮食生产条件继续恶化。由于上述原因,今年世界粮食的总库存量将下降9%,减少到4.06亿吨。
报告指出,由于美国实行了缩小耕地面积的计划,今年美国的粮食产量可能比近五年来的平均产量下降14%。
报告说,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和印度的大米及其他粮食产量均将下降。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帕格尼尼奖”国际小提琴比赛中
我国吕思清名列榜首
新华社罗马电 17岁的中国小提琴手吕思清10月4日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第34届“帕格尼尼奖”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帕格尼尼奖”国际小提琴比赛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小提琴比赛之一。参加本届比赛的有来自13个国家的25名小提琴手。吕思清是在决赛中战胜其他5名对手后夺冠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猴子“闹天宫”
本报讯 据莫斯科消息,在9月29日苏联发射的“生物卫星—1887”号上,一只猴子演了一幕“闹天宫”。它挣脱了被拴着的左前爪,扯下帽子上的标牌,并在卫星舱内捣乱。它显得非常“高兴”,时而按动卫星控制板上的按钮,时而玩弄头上装有电极的帽子,给太空实验制造了不少麻烦。据专家们估计,这可能导致此次飞行提前结束的原因。
“生物卫星—1887”号共载有两只猴子。另外还有老鼠、两栖动物、鱼和昆虫等多种生物。这次实验的目的之一是弄清失重对生物机体作用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个体特性的关系。
(附图片)
图为正在苏联生物卫星上遨游太空的一只“太空猴”。 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

去年世界鱼产量达九千万吨
新华社内罗毕10月8日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内罗毕办事处最近公布的材料,去年世界鱼产量达到9000万吨,比前年增加近6%,比1960年增长一倍以上。
日本是捕鱼量最高的国家,去年约达1200万吨。苏联产量略低于日本,居第二位。中国排在第三位,但产量只及日本的60%,主要原因是中国缺乏远洋捕捞技术。
主要由于拉美国家等第三世界国家捕鱼量增加,世界鱼产量近年来增长较快。第三世界国家目前的捕鱼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在1952年只占27%。
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捕鱼量主要是为了出口,目前第三世界鱼出口量占世界鱼出口量的44%。


第7版(国际)
专栏:

许多国家代表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指出
联合国行政和财政改革取得进展
新华社联合国10月8日电 (记者洪允息)出席本届联大的许多国家的代表在持续3周的一般性辩论中纷纷赞扬联合国克服财政危机,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改革和财政改革。
代表们指出,上届联大是在财政危机严重的气氛中开幕的,当时人们对联合国能否继续生存深感忧虑。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联合国终于渡过了最艰难时期,财政危机虽然继续存在,但势头已有所减弱,各项改革取得了进展,人们恢复了对联合国的信心。
据联合国有关官员透露,自上届联大通过关于提高行政管理和财政效率的决议以来,联合国在编工作人员通过自然减员的方法减少了10%以上;联合国经费开支去年节约了9%(6300万美元)的基础上,今年又节约了12%(8300万至8500万美元)。按照上届联大的决议,有关委员会在预算决策的过程中已放弃了多数表决的方式,并开始采用协商一致的办法。
美国总统里根9月21日在联大讲话时也不得不承认,联合国“已经进行了重要的行政和预算改革,并已取得成效”。
联合国的活动经费全靠会员国缴纳的会费。按照联大有关决议,美国去年应缴2.06亿美元,但美国借口联合国未实行改革,拒付1.06亿美元,只缴纳1亿美元。
联合国今年的预算总额是7.56亿美元,但到9月底止,各会员国一共只缴纳了4.91亿美元。美国以去年同样的“理由”对它今年的会费2.13亿美元至今分文未付。在一些会员国拖欠的2.65亿美元中,美国占了绝大部分。今年第四季度联合国的活动经费至今没有着落,这和美国拒缴会费直接有关。
里根总统在联大讲话时虽然表示“美国保证在联合国的改革取得进展的同时恢复缴纳会费”,但对今年美国是否会缴纳会费以及缴多少没有表态。
巴拉圭外交部长卡洛斯·萨尔迪瓦不指名地批评美国拖欠会费“明显地对联合国的活动造成损害”。
加纳外长奥贝德·阿萨莫阿针对美国立场指出:有些国家已经无法按照自己的利益操纵联合国组织,所以它们要消弱联合国。他说:“联合国的财政问题是有政治原因的”。
里根总统在联大讲话后的第二天,一位美国大使在联合国的一个预算决策机构开会时表示,如果会议不按照美国的意愿达成“协商一致”,就会“大大减少美国按照传统水平缴纳会费的机会”。这说明美国拒付联合国会费的目的是要迫使联合国实行有利于美国的“改革”。
法国外长让—贝尔纳·雷蒙指出:“对于那些可能会对联合国体系的基础造成破坏的改革,我们应持怀疑态度。”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法国企业私有化的第一个浪潮
本报记者 马为民
实行不同形式的非国有化是近年来西方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引人注目的是法国的私有化。它出售的资产总额约2750亿法郎,据称是西方规模最大的一次非国有化实践(在西方,法国的国有经济成分最高)。
法国的私有化于去年8月初完成立法程序,从11月出售圣戈班集团开始,到今年7月电视一台私有化完成,9个月当中,通过金融市场共售出10家母公司,另有3家以别的方式实现了私有化。人们把头10家公司的出售称作私有化的第一个浪潮,而把本月5日苏伊士金融公司的出售看作第二个浪潮的开始,并将相继出售马特拉公司等六七家,直到明年3月敲响总统选举的锣鼓为止。届时,为期5年的私有化计划将暂时告一段落。
财政部长巴拉迪尔认为,前一段的私有化是“一项巨大的成功”。政界倒也并未传出过分相左的看法。《世界报》也认为:“私有化是一个成功,没有人再有异议了。”多项民意调查结果都对此提供了佐证。巴拉迪尔不久前在华盛顿获得英国颁发的经济奖,可以看作是西方对法国这场试验的肯定。
9个月当中,10家公司的约1500万张私有化股票相继投放市场,在法国掀起了一种“股票热”。一家公司的股票通常几天即售完,有时12个小时就被认购一空。个人购股也是有数量限制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年龄最小的“股东”竟是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认购私有化股票之踊跃说明,这一段的私有化规模同金融市场的吸收能力是相适应的。
在这第一个浪潮中,11家母公司(含22个公司)实现了私有化,占私有化计划的1/3,私有化的总资产近1000亿法郎,占计划的36%。国家获得净收入515亿法郎,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超出了预计。
政府私有化政策的出发点有两个方面:给企业以自由,增强企业活力,保证法国企业能以平等地位,投入日益强烈的国际竞争;借私有化过程形成一个“民众股东制”。关于后一项,法国的持股人从原来的180万增至600万;企业私有化后,多数职工都购股成了“股东”。政府希望企业同职工和民众之间的关系能因此得到加强。职工入股是现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尚存的国有企业,政府也准备推行入股分红制,甚至考虑在行政部门通过“业绩合同”等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一年多来的私有化过程始终贯穿着党派之间的争论。最初,反对派指责政府“廉价出售国家资产”,现在这种指责已趋消沉。交易所的行情或许能提供某种解释。公司售出后要再进交易所标价。从8月底各有关公司的标价看,除圣戈班的股票比出售时的标价高58%之外,其余多数公司的股票上涨都不算太高。这似乎表明售出时的标价还算接近合理。目前争论的交点转到了“股东核心”问题上。所谓的“股东核心”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公司出售时,购股份额均有限量;但股票一经售出,即可自由买卖。为保证某些企业相对稳定,政府参照英国设立“金股”的经验,选择若干认购股份的公司组成“股东核心”,它们通常可掌握25%—30%的股份,承担两年不出售的义务。政府说,为保证企业稳定从而保护小股东的利益,防止企业落入某一财团特别是外国财团之手,这种做法是必须的;其次它是过渡办法,仅存在2—5年。社会党则认为政府借机安插亲信,把私有化变成了“希拉克化”,宣称它一旦重新执政,虽然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再国有化”,但要解决这个“股东核心”问题。
对于以出售苏伊士集团为开端的第二个浪潮,目前议论中的主要问题有:下一步的私有化中更趋复杂的一些问题,比如:保险业的私有化将涉及受保人的分红问题;金融市场的吸收能力是否足以保证私有化继续顺利进行;“股票热”对储蓄将产生何种影响,等等。
(本报巴黎10月8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