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岁末回顾

1986年西方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陈宝森
1986年西方国家经济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增长,它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回升的时间拉长。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国际协调,从而增强了自行调节的能力。但西方经济目前还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估计1987年仍是低速增长局面。
1986年的西方经济是在得失参半,忧喜交加的复杂情况中度过的。年初的油价暴跌,美元贬值曾在西方激起一片乐观情绪,然而人们期待的有力回升并没有出现,从全年看,基本形势是增长缓慢。
作为西方经济火车头的美国,今年头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分别为3.8%,0.6%和2.9%。政府目前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计已由3.2%调低到2.6%。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石油生产部门遭受打击较大外,主要是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过大,前者由1985财政年度的二千一百一十九亿美元上升到今年的二千二百零七亿美元,后者估计可能超过去年的一千四百八十四亿美元。失业率继续盘旋在7%上下。好的方面是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
西方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从石油降价中获益不小,但被日元升值的不利因素所抵消,今年一季度出现了十一年所没有的负增长。民间预计今年的实际增长率可能在2.4%—3.2%之间,低于去年的4.6%。影响国际经济平衡的巨额贸易顺差继续上升,上半年已达三百四十四亿美元,预计全年将大大超过去年水平。
相对而言,西欧经济的发展比较扎实、平稳。石油降价和美元贬值给西欧带来的好处较多。据估计欧洲经济共同体今年的增长率约为2.5%,略高于去年的2.4%,失业率将由去年的12%降至今年的11.7%,通货膨胀率将由去年的5.8%下降到今年的3.7%。在西德甚至出现通货膨胀的负增长。
纵观今年西方经济形势,可明显地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由国家干预到国际干预
自从美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减弱之后,里根政府不得不一反原来的放任自由政策而对经济加强了国家干预和国际干预。继去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决定大幅度调低美元汇价之后,今年从3月到8月联邦储备委员会已连续四次降低贴现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里根政府认为要减少美国贸易逆差单靠美元贬值是不行的,必须促使日本、西德加速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才能给美国商品找到出路。于是在东京七国首脑会议上美国抛出了对西方盟国“九项经济指标”进行集体审查和监督的所谓“贝克计划”。其侧重点是要求日本、西德等盟国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以适应美国需要,美国对自身经济政策的调整如解决赤字,稳定汇价等则只承担了有限的义务。尽管如此,这个计划还是为其它六国所接受。今年美国同其主要盟国围绕着降低利率问题多次发生争吵。美国担心利率降低过快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外资回流,强烈要求日本、西德也降低利率相配合。而日本、西德从本身利益出发不希望在降低利率上走得太远。经过反复磋商,10月底日本终于同意把贴现率降到3%,美国则以降低赤字预算,顶住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作为回报。在汇率问题上双方也达成了一定妥协。这些事实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上既存在激烈的矛盾和竞争,同时互相依存、彼此协调的趋势也在加强。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应变能力和自行调节能力。
席卷全球的金融热
1986年国际间的资本流量继续大大超过贸易量。金融市场一片繁荣。在东京出现了少见的金融热;在伦敦发生了金融城的“大爆炸”,在纽约今年元旦取消了规定储蓄存款利率上限的条例,金融业务更加红火。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生产、贸易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西方世界生产资本过剩,急于寻求出路,因而转向金融活动的趋势。在美国和日本都有许多制造业公司转向或兼营金融业务以弥补生产领域利润的下降。促使金融业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六年前自美国开始的对金融管制的松绑,使其它国际金融中心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伦敦改变古老传统,允许顾客不经证券经纪人直接购买股票以降低佣金;日本金融市场由闭锁政策转向允许外国公司参加东京证券市场活动的方针;欧洲共同体决定从明年起在十个国家间取消对越过国界进行金融交易的限制,都是为了顺应这一潮流。此外,证券业务的电脑化也大大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效率。金融热还反映了西方资本国际化和金融业务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它的好处是提高了国际资本的融通能力,但是它也助长了投机活动,增加了西方经济的不稳定性。
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自1982年11月走出谷底至今已持续增长四十九个月,看来明年发生衰退的可能性也不大。就国民生产总值从低点到高点的经济周期长度说,这次回升时间高于战后前八个经济周期四十五个月的平均长度。其它六个主要西方国家除意大利复苏较迟以外,英、法、西德、加拿大走出谷底的时间也都达到或超过了四个年头,而以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为最长。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石油降价等外部有利因素的作用;另方面也是同近几年西方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分不开的。无论是里根总统还是撒切尔夫人所实行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对经济增长起了抑制作用,加上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重视效益和质量,使得西方主要国家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增长局面。这种低速增长使复苏的时间相应拉长。
1987年西方经济形势如何?首先要看美国。当前对美国经济的有利因素如石油价格疲软,美元汇率低平,利率较低,通货膨胀尚能控制等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公众债务沉重,投资不旺,贸易摩擦加剧,而最大的难题还是巨大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这些都会对经济的下滑起推动作用。如果各种因素不发生新的大变化,估计明年可能仍将维持2%以上的增长率。至于日本、西欧国家也将大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趋势。(附图片)
主要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


第7版()
专栏:岁末回顾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潮流
王崇杰
当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势头方兴未艾。各国在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改进管理的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改革的具体进程和作法也不尽一致。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阻力。
当前在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普遍的潮流,而且改革的势头方兴未艾。这次改革潮流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以来逐步展开的,今年又有了显著的发展。一年来东欧一些国家先后举行的党代表大会,都在经济改革方面进一步作出重要决策;苏共二十七大也确定对整个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同过去相比,这次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次改革潮流的普遍兴起绝不是偶然的。苏联高度集权的、指令性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弱点和弊病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普遍地遇到严重困难,有的增长速度不断下降,有的出现停滞状态,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和主观决策上的失误以外,根本的问题是经营管理体制妨碍生产力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都急需从粗放(外延)发展转向集约化(内涵)发展,但是旧的经济体制妨碍实现这种艰巨而复杂的转变。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旧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加速科技进步的要求。显然,全面和深入改革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和客观现实提出的强烈要求,带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匈牙利从一九七九年起重新加速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围绕着实现对外经济平衡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经过认真的准备,今年改革了企业的组织体制,企业建立了新的领导形式——企业委员会;开始实施企业破产法;积极改革银行和信贷体制,以便逐步建立起比较活跃的金融市场。
波兰在八十年代初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危机”,在非常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从一九八二年一月起实行以“三自”(企业自主、职工自治、自负盈亏)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且颁布一系列有关改革的法律和条例。今年七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十大决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改革,并且使其转入第二阶段”。
保加利亚从一九七八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方法和新经济机制,在农业领域广泛实行承包制。今年四月保共十三大决定,“经济组织实行社会主义自治”,企业“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工作,在国内外市场进行竞赛和竞争”。并且正在积极准备改革价格制度和工资制度。
民主德国一九七九年颁布了联合企业法,扩大联合企业的自主权。今年又决定,将进一步扩大把科研、生产和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合企业的权限,使其自筹和自己决定部分投资。与此同时还逐步调整价格体系,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制。
罗马尼亚一九七八年发表了《完善财政领导工作和计划工作的决议》,扩大了企业的权限;一九八零年制定了《新财政机制》;一九八三年开始实行企业通过吸收个人入股筹集基金;今年一月起各级地方行政区一律实行财政包干和自筹资金。
捷克斯洛伐克从一九八零年以来实施完善经济体制的“整套措施”。今年三月捷共十三大提出要逐步改革经济体制,完善中央计划工作,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捷共中央和政府正在加紧制定改革的方案,从明年起将在一批企业逐步试验。
苏联共产党中央和政府今年通过一系列决议,积极探索改革的具体途径,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在工业领域,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加强企业对最终成果的责任的“大规模经济试验”,今年已扩大到占全苏工业总产值一半的企业,从明年起将在全国进一步推行。同时从明年开始将在化学和石油机器制造部等五个工业部所属的全部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企业自负盈亏和自筹资金。在农业领域,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并且积极推广作业队和作业组集体承包制以及家庭承包制,国家转向主要通过经济方法来领导和管理农业企业。在物资供应方面,积极推广生产单位和用户在合同基础上的横向联系。明年还将在整个生产部门改革工资制度。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已授权二十二个部和七十个联合公司与企业从明年开始直接经营进出口贸易;并且将同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以及建立联合企业等。在管理机构上,为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已把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生产部门分别组成经济综合体,建立了进行统一领导和协调的中央机构,在工业部门加速从三级管理体制转向两级管理制。
总的看来,近些年苏联和东欧各国在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在改进管理的组织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当然,它们也面临着许多共同性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使计划和宏观管理科学化,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如何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应有作用,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如何建立本国经济同世界市场的合理联系等。但是由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历史传统互有差别,所以改革的具体进程和作法也不尽一致,各国都在努力建立适合于本国实际的经济模式。多样化,这是当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苏联和东欧国家所进行的初步改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当然,各国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改革的进程如何将对这些国家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7版()
专栏:岁末回顾

油价暴跌始末
陈悠久
互不相让竞削价 原油价一落千丈
1986年是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的一年。在世界石油产量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同某些非欧佩克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场油价战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迅猛展开。当去年12月欧佩克宣布实行维护其世界市场合理份额的新战略之后,英国率先提出挑战,从去年12月中起即削价售油,到今年2月初,北海原油价格已从去年11月的每桶三十点五美元暴跌至十六点九美元,4月1日再跌到九点一五美元。紧接着,其它产油国也竞相降价售油。结果,在短短三个多月油价便下跌了约70%。
尽管4月初以后曾出现过短暂的休战,英国和美国原油曾一度回升至十四点一五以至十七点一六美元一桶,但5月下旬又烽烟重起,到7月份,每桶油价曾一度跌至六到九美元的谷底,仅为去年11月油价的24%—30%。
冰冻三尺寒非一日 价泻千里事出有因
早在1983年春,油价战曾有一触即发之势。其所以得以避免主要是欧佩克实行“限产保价”政策和沙特阿拉伯充当“机动产油国”以平衡供需的结果。但是近年来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大增并削价售油,使欧佩克市场占有额剧降。为扭转这一趋势,在一再呼吁非欧佩克国家减产仍无效之后,欧佩克便不得不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而实行维护自身合理市场份额的“增产保额”新战略。其结果使市场供应每日过剩二百万桶以上,这就必然导致石油供应过剩,形成竞相降价并从而使油价暴跌。
此外,近年来出现的现货交易剧增和库存量扩大等新变化,以及买方心理因素和市场投机活动,也对油价暴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上述因素的出现,归根到底,则是七十年代两次油价暴涨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两次油价暴涨使世界各地出现了找油和采油高潮,加上西方国家采取节能措施,加速发展替代能源,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导致石油消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剧降。结果,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需求绝对量不断缩小而生产能力却不断扩大的结构性变化,日供应能力过剩量高达二千三百万桶。此外,欧佩克以外地区石油产量激增必然增强了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市场竞争力,加剧了油价战。
西方国家喜忧不同 第三世界失得各异
油价暴跌对西方工业国的经济影响是有利有弊,就近期而言,是利大于弊。它使西方国家直接减少了五六百亿美元的石油支出,有利于它们改善国际收支,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从而也有利于它们提高经济增长率。然而,油价暴跌也使英国和挪威的石油收入剧降;使西方石油公司的利润暴跌;使英国和美国一批成本高的油井关闭,从而导致产油量下降和石油工人大批失业,与石油有关的行业衰退。它还使世界石油勘探投资减少,并削弱替代能源的竞争力,从而为另一次石油危机创造条件。此外,它还大大削弱了第三世界产油国的进口能力,加重了它们的债务负担进而危及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
至于发展中国家,油价暴跌近期受损失最大的当然是产油国,特别是欧佩克。据估计,今年欧佩克国家石油收入要减少五百亿美元。不过,由于增产幅度不同,各国石油收入减幅也十分悬殊。石油收入剧降,使原负债国雪上加霜,发展计划受阻,经济陷入萧条;即使石油富国也不得不紧缩开支,停建缓建许多工程项目,解雇大批外籍劳工和精简机构。对于第三世界石油进口国来说,油价暴跌将使它们多少受益,估计可减少二百亿美元的石油支出,从而有助于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产油国和衷共济 求合作前程有望
欧佩克实行“增产保额”新战略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油价战无休止地打下去,而是要促进所有产油国合作,共同减产,维护市场和价格的稳定。因此,一年来,欧佩克力挽狂澜,不仅多次召开会议,协调政策,而且还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频频对话,以期早日结束油价战。现在,这一切努力已见成效。几乎所有的产油国都深感只有共同减产以维护市场稳定才是出路,并且欧佩克成员国已先后达成减产促价的8月临时协议和10月延期协议,而非欧佩克产油国也相继主动减产,从而使油价迅速反弹至大约十五美元一桶,油价战也大体告一段落。同时,欧佩克在沙特阿拉伯倡议下还制定了产量配额依据和恢复官价的计划,并受到其它成员国的欢迎。在12月20日结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第八十届部长级会议上已通过协议,决定自明年1月1日起恢复固定油价制度,每桶油价为十八美元。为实现这一价格目标,决定明年上半年把欧佩克目前每天一千七百万桶的总产量削减为一千五百八十万桶。可以预料,1987年将是油价稍有回升并获得相对稳定的一年。(附图片)
难以招架            苗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