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真考试·磁选机
毛锜
近两年来,我们任用干部的工作已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除人事组织部门对将要任用的干部进行必要的审查和考核外,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民意测验。显然,这比已往的作法是民主得多了。但这似乎还不够。因为据笔者所知,有些单位的民意测验并不公布,这就给一些人留下了幕后捣鬼之机,表面上很“民主”,而实际上民意测验中得票多的人,并不一定能入选。最后还是在个别领导人跟前得宠的得利,其结果往往令群众失望和泄气。也许正是有鉴于这种教训吧,一些地区和单位才不得不再出良谋,另辟蹊径。见诸最近报端的一个实例,就是深圳公开招聘市政府局级领导干部的报道。只招聘八名,而报名前来参加考试的就有五百二十二人。举重、拳击需要真功夫,当领导干部也需要真才实学。林莽之中,必有大材;优胜劣败,物竞天择,无论那个做官有道、登龙有术的南郭先生,也难充数了。因此,它令人鼓舞,给人以希望。
由深圳这一在人事干部制度上的大胆尝试,倒引起了我对历史上一些选用人才史实反思,颇觉有一点意思。回顾中国一部漫长的历史,大概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竞争不已,从而使举贤任能的事儿活跃过一阵子,因此才留下了毛遂自荐、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祁黄羊举才不避亲仇等一系列历史佳话。以后,虽说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的唯才是举、刘备三顾茅庐、李世民的重用魏征等故事,替一部封建社会的历史作些闪光的点缀,但究其实,绝大多数已是任人唯亲,日见其腐朽了。且不说那些“无异于替帝王作家谱”的历史的透露,就是只读几首历代的谣谚,也够叫人触目惊心了。司马懿当政时,流传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说法;东汉末年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青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隋唐以下,纵然有了科举制度,但有时也黑暗得够瞧。唐代流传着这么一首《选人歌》:“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如此糊涂考官,怎谈擢拔人才?至于再往后,宋用经义纳贤,明清以八股取士,间或也有一两人才冒出,但总的趋势则是贿赂公行,每况愈下了。
自然,在封建时代,也远非每个人都是阿木林。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也可以说是代不乏人。比如五代后唐末帝时,有个做太常丞官儿的史在德,就曾向唐明宗直言谏诤说:“朝廷任人,率多滥进。称武士者,不闲计策,虽披坚执锐,战则弃甲,穷则背军。称文士者,鲜有艺能,多无士行,问谋策则杜口,作文字则倩人。所谓虚设具员,枉耗国力。逢陛下惟新之运,是文明革弊之秋。臣请应内外所管军人,凡胜衣甲者,请宣下本部大将,考试武艺短长,权谋深浅。居下位有将才者便拔为大将,居上位无将略者移之下军。其东班臣僚,请内出测题,下中书令宰臣面试。如下位有大才者便拔居大位,处大位无大才者即移之下僚”。这确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革新建议。遗憾的是压根儿不能推行,非但不能推行,还险些因惹怒朝中那些既得利益集团而罹祸,那个要来“真考试”的建议,也就只能胎死腹中了。在任用干部方面货真价实的“真考试”,已出现在我们今天(有如深圳的公开招聘市政府局级领导干部),虽说是改革大势发展的必然,时代意识的体现,但也不能不说是今天改革者为了克服极左路线时期封建家长式思想在干部工作中留下的余毒和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大胆果敢的措施。其用心可嘉,其精神可佩!行文至此,不由得使我联想起前年秋天和一位朋友参观首都钢铁公司矿山的一段有趣的经历:矿山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物,不必一一细说,而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却是那结构独特,效能良好的磁选机,不管泥沙俱下,混沌一片的碎石尘末怎样滚滚而过,但一当经过磁选机这一关,便铁石两分,泾渭判明。看了半天,我那位思想活跃、善于诙谐的朋友,禁不住感叹了一句说:“什么时候在我们任用干部工作中,也有这么个‘磁选机’就好啦!”
也许我现在就称深圳的作法为“磁选机”还为时过早,但起码可以说它初具磁选机的雏形。如果再加上人事组织部门的审查、考核,认真的而不是徒具形式的民意测验,以及充分发扬民主的选举,肯定会消除我们已往任用干部中的那些司空见惯的弊端。很可能我的这些想法和愿望,会在即将到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加以实施,那就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任用干部的“磁选机”早日诞生吧。


第8版()
专栏:

默默无私的奉献
——湖南出版界人物群像速写
袁晞 赵晓东
勤奋
编辑良好的业务素质,除了来自个人的天赋,更多的是来自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岳麓出版社编审杨坚,是整理编辑古籍的专家。他的古文和英文基础都很扎实,前几年以他为主整理编辑的《郭嵩涛日记》(注:郭嵩涛,清朝出使英国的第一任大使),共四卷二百万字,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史料,被海内外学者推为很有学术价值的书。杨坚并没有上过大学,他的功底主要来自工作实践中的刻苦自学。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杨弘征原来是中等技校毕业的电焊工,现在不仅写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著,还出有新诗集《浪花·火焰·爱情》、印谱《望岳楼印集》。他哪里来的本事?也是靠多年的自学。在被错划成“右派分子”的二十年间,他不论劳动多累,从未丢开书本。
勤奋,不仅表现在刻苦自学上,还体现在忘我的工作中。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黄起衰是省劳动模范,在湖南出版界被誉为“老黄牛”。多少个春秋寒暑,他笔墨耕耘,为出版事业勤奋工作。他患有多种慢性病,仍常年坚持工作,怕住院多了耽误时间。一次他颈椎骨质增生,手臂胀痛。到医院作牵引,一次要花两三个小时。他就在家中门框上作了个牵引器,既治了病也节约了时间。他去广州参加读书会,本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但却带去了四本书稿,其中还有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他硬是在读书会的空闲中处理完了这些书稿。
奉献
编辑是一种无私的职业,需要为别人奉献自己。
译文室编审杨德豫,以他的外文水平,完全可以独立成家,然而他却将自己的心血、智慧融进了他所编发的书稿之中。《黄兴与中国革命》是美籍华人的英文著作,十九万字的中译本交到老杨手中,其中的地名、人名、引文多几经转译,已不准确。杨德豫为校定译文,到处查找资料,包括孙中山的书信,黄兴的文稿,音译的人名地名,花费的工夫甚至胜过译者,终于使全部中文恢复了原貌。
此外,象五十九岁的译文室编辑主任唐荫荪,自从担任领导工作后,就放下自己的译著。在他主持下出版的《诗苑译林》和《散文译丛》,在全国独树一帜,受到文学界的热烈赞赏。美术社社长兼总编郑小娟艺术上颇有造诣,她的作品曾被法国选中收藏。她却无私地从事编辑工作,和郭天民等同志主持编辑的素描九种很受美术工作者欢迎,送到全国书展上的三千册一抢而空。
无私的奉献出自对人民出版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黄起衰的话道出了出版界其他无名英雄的心声:“如果一年能编几本好书,就可以为我们国家积累一点文化,为党和人民作点贡献,日子就没有白过。”(下)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小说创作十戒》
王笠耘同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位辛苦耕耘了三十余年的老编辑。三十余年来,他阅读了难以数计的小说来稿,其中除少量业已出版外,大量的是未达到出版水平的失败之作。为什么会失败?王笠耘同志根据他多年积累起来的《读稿札记》写成了这本书,总结了小说创作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带普遍性的失误。文章没有空泛的议论,而是借助一个个实例进行细致中肯的分析,读来亲切、扎实,堪称谈小说创作中的佳作,受到广大文艺爱好者欢迎。文章在一家刊物连载后,先后有四家刊物转载,还译成了蒙文连载。
古人云:“败莫大如不自知。”成功的经验固然可贵,失败的教训同样值得珍视。因为知道了何以失败,便是成功的起点。
(白井)


第8版()
专栏:

谒张良庙
王钟人
西汉刘邦的开国元勋张良,是我国古代颇有影响的历史名人。有关他的名胜古迹很多,但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应推陕西留坝县秦岭南麓的汉张留侯祠,当地人一直习称为张良庙。
出汉中市北行约十几公里,汽车便沿着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条溪涧栈道逶迤而行。只见一边是数丈深谷,多设有索桥,清流湍急,嗡然有声;另一边是秀石苍山,草木葱茏,晓日高悬,鸟语啁啾。真是水光山色,美不胜收。据记载,这条栈道横穿秦岭,长达五百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成三十厘米见方、深五十厘米的孔洞,以木柱插入洞中,铺板成路,悬空凌云,又称“云栈”。道路崎岖,相当险要。这便是公元206年刘邦用张良计修的栈道。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逐鹿中原打败项羽的著名历史故事就发生在此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走的也是这条路。现在,沿栈道所向,修建了宽阔的柏油公路,但仍有众多遗迹可寻。
汽车行驶约九十公里后,便停在张良庙的大门楼前。祠庙所在地称为紫柏山庙台子。据《留坝县志》记载,山中有七十二洞、八十二平台,洞洞有修仙成道的隐者,台台有供奉香火的寺庙,曾是我国道教活动的胜地之一。寺庙的繁盛,“可与五台蓬莪并崇”。张良庙建筑群依山傍水,由山脚蜿蜒而上直达山颠,海拔二千六百米,占地一万四千二百平方米,共有楼阁亭殿、廊厅屋畚一百五十六间。门楼端庄,为九米长的正方形牌楼,正中门楣上,镌刻着“汉张留侯祠”五个潇洒遒劲的大字。大门的两侧有一副砖刻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上联颂张良椎秦壮举,下联赞黄石授书。原来,张良庙的所有建筑设计,多以张良生平事迹的典故而立,是这个建筑群的主要特点。到了这里,才知道周恩来总理生前很崇尚张良,早在1914年南开中学求学时,他就写下了如下诗句:“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抒发了他改革社会、拯救中华的壮志情怀。
进得门楼,便有一座横跨山涧的桥廊,前方一块扇形石匾“进履桥”抢入眼帘。廊外赤日炎炎,廊内凉风习习。显而易见,这座桥又是借“圯桥纳履”的故事而修的。张良庙的主体建筑大殿院,在二山门内。院前有石狮一对。门楣匾书“帝王之师”,白金粉成。殿内原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可惜已毁,时下正在重修。拜殿广设碑石,碑文有正、草、隶、篆,多为明、清两代人之作。据了解,整个庙宇现有碑刻三十九通,摩崖题字五十一块,匾额五十多面,楹联四十余幅。称颂张良功成身退、弃官辞封的题书内容约占总题记的二分之一。象张良这样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显贵的,历史上恐怕是凤毛麟角。这种超群拔俗的品德,也是我国人民一向所推崇的。这也许是后人设庙敬吊张良的原因吧。
大殿院右侧有北花园,左侧有南花园。北花园之“洗心池”,意让求仙之人洗涤邪思杂念,游人伴侣,常留倩影。南花园有一泓湖水,湖中置于右任草书“避谷亭”。两园占地不大,小巧玲珑,花树掩映,别有天地。离大殿院后,一路上立有“英雄神仙”石碑之拜石亭、回云亭、草亭、石牛、石鱼、第三洞天、云梯等景观,时时令人觉得眼前光彩焕然。云梯可谓曲径通幽,石径长约二百多米,共有一百九十四阶。两侧石板栏柱镶边,栏柱上精雕细刻着盛开的莲花,栩栩如生的狮子、麒麟,翘首以待。拾阶而上,极顶便是“授书楼”,为全庙之最高建筑。登上楼顶,凭栏眺望,诸峰景色尽收眼底。原来,庙台子周围有紫柏、苇陀、青龙、凤凰、柴关五山拥抱,碧水环绕。层峦叠翠,无边无际;白云萦回,外与天接;松涛切切细语,花草竞相飞馨,确为关中一大妙境。
秦岭本为我国南北气候交汇处,雨量充沛,气候爽朗,一年四季草木不枯,泉流不竭;山顶大树参天,山腰修篁蔽日,山下溪水淙淙,真是一个天功琢成的风景游览区。加上历来荒僻路阻,人烟稀少,一旦远离甚嚣尘上的闹市,身临此处,便觉清心寡欲,万念俱消,心旷神怡,仿佛进入幻想的世外桃源。难怪到此处登临揽胜、寻幽谒庙者,千年不绝,“小住即仙乡”的题咏,正好道出了古今千万游人的感受。


第8版()
专栏:

感(外一首)
木斧
我羡慕 那天真的孩子
胸前挂着的钥匙
它可以启开
任何通向心灵的房子
让幻觉的鸟飞入
有一天,那孩子哭了
他说他的钥匙丢失
孩子,你不该摒弃
那本来不该摒弃的自己
把它找回来吧
那破碎了的
钥匙和钥匙的主人
远近
温暖的时候
太阳离我最近
我能看清它的鼻子和眼睛
雨水离我最远
它的源头远在云端
寒冷的时候
雨水离我最近
它便是我的分泌线
太阳离我最远
跑断气也跑不到它的身边


第8版()
专栏:

炊〔中国画〕 宋德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