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大地

魂系中华〔报告文学〕
赵军
在漫流中华的改革大潮中,矢志于改革事业的人们正演出一场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报告文学《魂系中华》的主人公唐锦生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名不见经传,却凭着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战胜内外压力的惊人毅力,奋力撞响世界汽车制造业的“黄钟大吕”,创造出十分感人又促你深思的现实生活故事。唐锦生是站在一个新时代门槛的年轻的探险家。我们把他引荐给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法。本文原载《中国青年报》11月7日,为“火凤凰”杯报告文学征文稿。 ——编者
“你问我为什么要豁出一切干?因为汽车工业是三大支柱中的支柱工业,占了石油、钢铁工业的65%!带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生产能力的尺度。在这么一个重要领域里,我们怎能无所作为,怎能不拚命向前!”
——摘自采访笔记

请记住:1986年7月6日,在北京国际博览会广场,一辆桔黄色的全塑小汽车,震动了全球汽车制造业。这是全球最先进汽车的一次盛大聚会,而全塑汽车却一枝独秀。
“这是我们深圳中华汽车工业公司生产的BS—111第五型全塑料车身汽车。除行走和减震系统外,大梁、驾驶室、货厢为一个塑料制作整体,塑料占总材料的80%。”全塑汽车的发明者和定型生产的组织者、中华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唐锦生,在向不断涌来的中外观众作讲解。他三十五岁,中等个儿,瘦削的脸上,嵌着一双会笑的大眼睛。
“用塑料造汽车结实吗?”有人问。
话音一落,六名工作人员爬上了车顶,连踩带跺,全塑车丝毫未受到损伤。
中国观众沸腾了!
这时,参展的外国汽车公司的代表们却冷静地打量着这台车。
英国皇家汽车研究会会长阿塞利先生,一声不吭地弯着腰,认真地检查着车体抛物线的光洁度,平顺度,塑料车身与金属部件的比例和连接部。
“First one!First one!”阿塞利先生终于说话了:“世界汽车工业搞塑料车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没搞成功,这项世界纪录由中国人创造了,了不起!”
博览会上这一幕,当然成了爆炸性新闻。
美、英、日、联邦德国等汽车工业先进生产国的一些大汽车公司立即开启技术资料电脑存贮下这样一些数据:
“全塑料车身汽车已在中国定型批量生产,美、英、法、日、意、联邦德国、苏联已收到专利申报,据世界德文特专利检索系统回复,此发明近十七年未见,属世界首创……中国目前汽车制造业所用钢板均系进口,如全塑车年产十万台,即可节约进口钢材外汇一亿美元。发展全塑汽车,将使中国特型钢材的进口大大减少……”
但是,为祖国赢得了极大荣誉的唐锦生,在被称为中国改革试验场的深圳特区,却是个极有争议的人物。

1985年春夏相交之际,唐锦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发明的全塑汽车,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稍后,一张批准赴美国留学的通知书也到了手。已先期去美留学的妻子正在大洋彼岸望眼欲穿。接着,他个人又拥有了二十八万元专利技术转让费的使用权。
孰去孰从,迫在眉睫。就在此时,唐锦生却猝然“病”倒了,整整三天没出屋。他憋在屋里整整想了三天。
第四天晚上,唐锦生走出了自己的屋子,站在庭院里。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画满圈圈点点的纸,看了看。他已经下了决心,要到深圳去创办一个生产全塑车的企业。这是他人生的希冀。他是个极具科学发明气质的人。早在当战士时,他就搞出一种新式坦克设计;之后,他从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毕业后,不愿在某军队研究所无所事事,便要求转业到一家街道工厂当了助理工程师。他是学发动机制造的,却去搞塑料汽车的发明研究,搞了三年,居然搞成功了!因此,对于手中握有选择和自由决定的唐锦生,决定现在就去电报大楼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妻子通话……
两个小时后,接线员为焦急不安的唐锦生接通了电话。
“喂,小金吗?听我说,我搞了个公式,叫逻辑代换倒置类推法加牛顿二项式目标法等于治理目标法。明白了吗?不明白?告诉你吧,这就是说,用最快捷的方法、途径,去实现目标,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有什么用?嗨,这家伙灵着哪,我算了三天,结果都是不出国就可以造汽车!开玩笑?……”
唐锦生在密封程度很高的电话间里大叫大嚷,可是妻子什么也没听明白。
第二天晚上,唐锦生又出现在电报大楼。一连半个多月,他成了常客,以每天一个电话或一封电报(打电话找不到人时采用的方法)同妻子交谈着。
电报大楼的人开始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个小伙子,光电话、电报费已够从北京到美国的盘缠了……
但唐锦生根本不在乎人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瞧他。当他不久前把二十八万元技术转让费全部交了党费后,不是有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大傻帽儿么?他根本不在乎人们的眼光和议论,他倒是极在乎妻子能不能中途辍学回来同他唐锦生一起打天下!办企业,妻子是不可多得的外语人才。
小金回来了。去接她那天早上,他叫上了好友老黄。
老黄三十大几了,还光棍一条,整天钻着门子想出国,说,不在中国找老婆了,出去弄个洋妞,让儿子下辈子做外国佬。
老黄听说去接小金,愣了:“别胡说!人家刚走,能回来?要真回来,我老黄到‘老莫’请你俩吃西餐!”
“好,军中无戏言。”唐锦生和他拍了手。
正午时分,拎着旅行皮箱的小金象一条彩带,飘出机场海关通道。
“你是魔鬼!”老黄冲小金嚷道。
小金愣了一下,随即指着满脸堆笑的唐锦生,说:“真正的魔鬼是他!”
唐锦生哈哈大笑:“知我者我妻也!”
“莫斯科”餐厅。被啤酒刺激得醺醺然的唐锦生在向妻子解释:“……我研制的全塑车如果不马上投入生产,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先进性至多保持三两年。现在撒手不管,日后我这项发明只能写在中华民族科技史上。当外国的全塑车在中国遍地行驶时,让我们的子孙说:它是由我们中国的唐老祖宗首创的,这算什么?!”
唐锦生从兜里掏出一个蓝色的证书,庄重地说:“这是赴美留学通知书,是申请了一年多的结果。我曾想把全塑车的三项专利技术贡献出来,由国家去生产它,这样,我去留学深造,也可以放心走人。但跑来跑去没有人肯收留它。中国汽车工业界有个传统理论,说国产车必须年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后,才可能降低成本,打入国际市场。所以,对其它小项目、新品种不加理睬,任其自生自灭。”说到这儿,唐锦生把那个蓝色证书,“叭”地一下扔在桌面上,愤愤地说:“现在只好自己干了,这个决心我下定了!瞧着吧,我要把首都机场那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改成‘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全塑车’,插到东京羽田机场去!”
说完,唐锦生哧哧地把蓝皮证书撕成碎片,扔进垃圾桶。
好一个“狂妄”之辈!“狂妄”之辈的“狂妄”之语,竟打动了玩世不恭的老黄。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正当小金给丈夫整理行装时,老黄探头探脑地走进屋,诚恳地说:“小金,回头告诉锦生,我想跟他一块干!”
“怎么,不要洋妞啦!”小金莞尔一笑。
“咱的心眼让锦生给说活了,人活着不能光为自个儿!”老黄动了真情。
唐锦生要先期南下深圳了。

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一辆肮脏不堪的中巴把唐锦生和十多名旅客载进深圳。从羊城下飞机到鹏城,一张汽车票就干掉十多元。真比刈肉还心痛!现在,他比什么时候都“馋钱”。他太需要钱了。办企业,钱是血液,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钱到哪儿去寻呢?
特区领导人梁湘、李灏接见了这位赤手空拳的企业家。
梁湘风趣地说:“我俩是特区的大老板,又是穷老板,别无所赠,唯有政策。整个特区都是靠这种政策搞起来的噢!”
梁湘同志所说的政策,主要是指中央给予特区优惠的贷款政策。可是贷款是要付利息的,利率6.6%。
在工商银行的大门外,唐锦生徘徊良久,却不敢踏进去。
他一个猛子又扎回北京。他看清了自己的底儿:办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周期长,需要资金多,光靠贷款是无法维持的,应该由国家投资,贷款与投资,是经济学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名词。唐锦生对这一点还是清楚的。
唐锦生象攀登五台山菩萨顶的香客,虔诚地把一份份报告给各级领导机关递将上去,不厌其烦地介绍全塑车神奇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最后,终于有一个戴金丝眼镜的干部告诉他:“就算能给你投资,也必须以国家正式布点文件为依据!你有批文吗?”
唐锦生一听,愣了,搞了半天,连讨论的前提都不存在!
唐锦生又直奔汽车工业布点主管部门。
“你有定型产品吗?”一位和蔼的长者听完唐锦生的复述,说:“小同志,产品发明与定型生产是两码事,没有对生产能力的准确计算,怎么能有布点的可行性呢?……”
那长者循循善诱地谈了一大通布点的科学依据问题,把唐锦生说懵了。
但他不死心,又重来一圈。
“有文件吗?没文件,我们不好办哪!”金丝边变成玳瑁边,长者变成青年,一张张面孔都是那么庄重、诚恳。唐锦生简直找不出半点虚伪。
他万般无奈重返深圳,一支由外商、港商组成的“救援队”开来了。精明的外商早已打上了全塑车的主意。阿拉伯中东财团表示有兴趣投入巨资;日本两家汽车公司象投标似的互不相让地报来投资款额;香港客商更是跃跃欲试,希望合资经营;美国一家大公司愿出一千二百万美金做保险金,请唐锦生带车去美国讲学……
在每一次与外商会面时,唐锦生都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春风满面地多谢诸位先生的关照,表示中国政府已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可是,每次送走外商,他都恨不得大叫大嚷一番,来宣泄一下淤积在心头的愤懑!
外国投资者反应如此敏锐,而我们一些部门竟如此迟钝。在国外,先进的科技发明,只要有资本家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二者结合,就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我们呢,必须和权力、规定、体制结合。但我们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呢?唐锦生若不是将公司设在深圳,有特殊政策可倚,否则,他要办的汽车工业纯属天方夜谭!
他,不愧是硬汉。没有布点批文,不准“出生”也要生!没有计划内原材料,搞议价的,搞进口的。资金呢?贷。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在几个兄弟单位的担保下,唐锦生先贷了五十万,接着又是三百万。在特区领导人梁湘、李灏的支持下,六百三十万元的八层标准厂房,由那个闻名鹏城的寸利不让的“尚大地主”、特区工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尚志安拍板,以无期贷款形式“卖”给了他,对这个公司的起家给了实质性的支持。这样,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很快搞起来了。然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银行高额利率则象绳索,一点点勒紧了这位公司法人的脖颈。
他绞尽脑汁,筹谋了一个两条线作战的方针:长线——招聘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立即进行全塑车的改型定型和批量生产;短线——进行进口汽车散件的改装生产,以吸收国际上先进汽车的技术,赚取偿还贷款的利润,并借此培训工人。
年轻的唐总经理,要大打出手了!四
一个闷热的夜晚,北京来了长途电话。对方小声地说,批文已有眉目,不过要“借”点港币……
“借多少?”唐锦生握着电话筒急切地问。
“三五百吧!”对方使用了模糊数学的用词。
“可以!”唐锦生果断地答。
对方挂线了。唐锦生手中的电话久久没有放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知道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但是唐锦生又不能不接受这一现实。搞不到批文,公司赖以偿还贷款的短线作战即成泡影!他悄悄从妻子的小皮包里取出一小摞港币(那是妻子从美国回来后剩余的一点港币),托人送到北京。
港币起了“催化”作用,很快,一张批文飘然而至。短线作战第一关闯了过来。
盛夏,正午时分,豪华的雅园宾馆餐厅的一个单间雅座,唐锦生在几位专家的陪同下与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的代表商谈进口几百套SKD汽车散件的协议书,这是短线作战的第二关。
剩下最后一关即外汇贷款。凭进口批文和进口合同书、信用证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唐锦生在贷款银行并没有花多少时间便办完了申请手续。
一天晚上,唐锦生破天荒地打开了电视。来特区后他还从未看过电视!
“今日外汇牌价……”随着播音员的广播,唐锦生飞快地做着记录。
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晚上,他几乎天天准时收看此节目。
签字后的第八天晚上,“奇迹”出现了!美元兑日元的比价,由签约时一美元兑二百三十六日元升到了兑二百四十三点六日元。如此时成交,可省出大笔美元!唐锦生第一次尝到了电影上、小说里描写的企业家、商人何以关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滋味。
他象憋足了气的皮球,一天三趟地往几家外汇贷款主管部门跑。他多想早一点拿到贷款啊!
谁知,一场浩繁的公文旅行开始了,不办理完所有考察、审批手续,贷款不能发放。
好景不长。美元兑日元的比价升势,只维持了个把星期,便开始无可挽回地下跌。那跌势,连浩瀚的太平洋都掀起了“十级大浪”,香港国际金融交易市场一片混乱,美元大把大把地被抛出,谁愿跟它一起跌进深谷呢?可我们的那些主管部门依然安如泰山,公文旅行的节奏丝毫没有改变。美元的跌势象把刀,一个劲地往唐锦生的心里扎。
一个月零五天后,当公文旅行终于结束,唐锦生拿到外汇贷款时,一美元仅可兑二百日元。国际金融市场一个风波,就迫使唐锦生多付了近二十万美金!
(明日续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