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软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的研究与实施
邓寿鹏
当代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在硬、软两个领域并行和串行地开拓,人类的智力和世界的资源越来越多地投入了这个开拓活动。软科学研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领域,是一种多学科、多层次、跨部门、跨地区的知识处理和再生的创造活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制定属于软科学范畴。这几年中,已经开展的“重大技术政策研究”、“2000年的中国研究”、“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农村发展战略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研究”等等,反映了我国软科学研究的日益兴起。
1983年10月9日,赵紫阳同志提出,应当注意研究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和我们的对策。他指出: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或者几十年之内,将会有这么一个新的情况,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运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新的变化。这个动向,值得我们重视,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胡耀邦同志高度评价了紫阳同志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的同志当中,认真在追求新的现代科学知识的人,并且把这些知识同如何改变我国现状联系起来考察的人,一天天多起来,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大好信息。他要求,从事经济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广大干部,对世界上最新的科学知识,最新的先进技术,最近的科技动向,要有每年、每月、每周进行询问、打听、跟踪的热情。
此后,我国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都广泛而热烈地参加了本部门、本地区、本领域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讨论。在遍及全国的对策研讨中,开阔了人们的纵向和横向视野,开始把自身的各项业务工作,摆在世界科技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加以分析考虑,逐步改变着无视当代科技文明,闭目塞听的局面。
对策研究以来的三年过去了,我们已经看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有了重视战略研究和制定对策的热情。这种热情的持久化将产生一种风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具有了面向世界科技潮流、面向人类未来竞争的风尚,将标志着一次新的伟大的觉醒。
对策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制定了我国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对策,这项对策是我国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政策基础,是指导地区、部门各层次对策的基本文件。对策研究的间接结果是对长期封闭的我国社会注入了一些新的观念,它启迪人们树立新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它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的科技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未来意识和竞争意识。
自我国制定对策以后,我们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在信息、空间、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六大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有:
——运算速度每秒一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和全部国产化的超大型向量计算机研制成功并使用;
——测距精度为八千五百公里误差仅五厘米的高精度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研制成功;
——光缆总长数百公里的一批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
——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研制成功并使用;
——多次发射试验同步定点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准确送入同步轨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克隆成功;
——精确测定大分子量蛋白质(天花粉蛋白)分子结构成功;
——医用激光器已用于癌症治疗;
——人工晶体、长波长多模光纤、工程与功能陶瓷研制成功,部分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受控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投入试运行;
——南极考察取得首批重要科技资料等等。
此外,在辐射、遥感、超导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我国的对策研究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和物化成果,一些高技术已投入应用。在第三次人口普查中,计算机系统完成了四百亿字符、十二亿条记录的数据处理,使普查质量和处理周期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应用计算机分析石油地震测井资料数据,使探明亿吨储量所需资金由七点九亿元降低到三点二亿元。我国现有的微型机系统相当一部分已具有汉字信息处理能力,有的还兼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处理能力。我国的航天运载能力已引起世界瞩目,大约有十个国家与我国正在洽谈使用“长征3号”火箭进行商业发射,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将把受外国委托发射的几颗卫星射入同步轨道。总之,以信息、航天为代表的高技术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已显示出它的作用。
我国的新技术革命对策经历了最初的有意义的三年,现在正面向新的更严格的检验。


第5版()
专栏:

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
熊大传
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速度惊人,从有人类开始到1850年,世界人口才满十亿。但仅仅过了八十年就增加到二十亿,三十年后即1960年迈入三十亿。以后用了十四年进到四十亿,接着仅用十二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达到了五十亿。
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已使其人口合计增长率低到不足1%。发展中国家生育率曾有明显的下降,但因死亡率的全面下降又正好抵消了生育率的下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约为2%。尽管最新的研究已发现,世界人口增长的高峰已经渡过。但按照现有的增长率,世界人口还将在三十五年内翻一番。
在全世界的五十亿总人口中,有三十八亿属于第三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人口增长率的差异很大。在非洲亚撒哈拉沙漠一带,八十年代前五年的年增长率为3.03%,中东和北非为2.98%,拉丁美洲为2.3%,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除日本外,则仅为1.4%。
新加坡在成功地执行计划生育方案二十一年之后,现在人口约为二百六十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1%,大大低于更替水平。近几个月来,这个城市国家的政府已在担心目前的人口趋势持续下去,会使国防面临人力短缺,在照顾老年人口上也有问题。因而在今年5月已撤销了计划生育和人口委员会,并开始鼓励夫妇们生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这是实行计划生育取得成功的范例,在亚洲只是个别的情况。
印度政府新近已决定拿出二十几亿美元作为经费,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人口数排列在世界第五位的印度尼西亚,为准备明年大选,新近举行了一次快速人口普查,并在7月23日宣称,这次普查算出的印尼人口总数已达到一亿六千三百万,而二十五年前印尼人口仅为九千七百万。
现有人口五千六百万、按人口数排列名次居世界第十五位的菲律宾,也是世界上人口增加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增长率为2.5%。有人预测,菲律宾人口到2020年将会超过一亿。菲律宾政府的人口委员会在新近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说,“如果人口的快速增长不加以抑制,则政府和人民在进行社会经济发展中会有巨大困难”。
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牧师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将不可避免地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从而人口将由瘟疫、饥荒和战争来调节,除非人们做出缓和人口增长的合理决定。在大半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中,技术进步和新资源的发现使人们对马尔萨斯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的人口迅速增长,使马尔萨斯所担忧的问题又回来了。
美国全国科学院、全国工程学会和全国医学会的一份最新报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认为,过度的人口增长对人类的健康或生存的最大威胁来自环境恶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从一些国家性和一些全球性的实例看,较慢的人口增长并结合恢复性措施,可以使那些更新的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和各种动、植物的恶化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扭转。但报告也警告说,如果一种资源已经耗竭到低于复原点之下,则鼓励保护和复原都将是白费力气。地球上的资源广袤,可通过知识加以扩展,但人口过剩能使环境恶化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即或不是为时太晚,恢复的代价也将会是很高的。
近些年来,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和环境治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有识之士的称许。美国国际开发署在继去年扣发美国捐助给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捐款一千万美元之后,今年八月又宣布撤销其捐助给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二千五百万美元。对此,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执行主任萨拉斯已宣布,尽管美国撤销其捐款,但该基金仍将继续对一百三十四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项目提供服务。萨拉斯的这项声明是对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富有远见的英明决断。


第5版()
专栏:

生命之泉——水
章从文
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水在人体内所占的位置仅次于空气,是机体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多天不进食物,体内原贮备的糖和脂肪全部消耗掉,蛋白质也失去一半时,机体仍可勉强维持生命,而一旦机体失去水分达20%时,其生命活动就会终结。水在人体内起到营养输送和物质代谢的桥梁作用。人摄取的食物,必须有水参与消化并吸收其营养送到全身各器官,同时又将体内剩余的渣滓及其它废物,分别通过肠道、肾脏及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水能调节体温,夏天,当气温增高时,体内水分可吸收较多的热量,而水温升高并不明显;相反,机体发热时,通过皮肤出汗形式,就可带走体内过高的热量。水在体内还有润滑作用,如泪水可防止眼球干燥;唾液和胃液有助于吞咽和消化食物。此外,关节的活动,胸腹膜及呼吸道随呼吸运动的起伏,都离不开水的相辅相成。
人每天需要多少水,须根据气温、体质、饮食质量及机体活动量所引起的机体水的排泄量多少而定。一般说正常成人每日需水量二千至四千毫升。夏天炎热,机体为保持一定的体温,排出汗液较多,也必须相应地补充所消耗的水分。
人通过出汗、排便等所消耗的体液,不光是水分,其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维生素C及钙、镁、钾、磷、硫等微量元素。这些随体液带出来的物质,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参与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因此,人体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必须从饭菜或饮料里适当地加进些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水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创造一切生灵的“上帝”,因为生命现象最早发生在海洋。有史以来,水流向哪里,总是带给自然界丰沛肥美和绿的希望。水是生物体内的琼浆玉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珍贵的财富,净化环境,保护水源的纯洁,使水得到合理利用,是人类义不容辞的神圣任务。


第5版()
专栏: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问题
最近,第三世界环境保护专家们开会提出,我们居住的地球存在十大问题,如果不能采取办法解决,就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这十大问题是:
一、沙漠化日益严重。世界沙漠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每年有两千公顷农田被沙海吞没。
二、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正在以可怕的速度减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野生动物大量灭绝。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动物绝种,影响生态平衡。
四、世界人口急剧增长。估计到2010年,世界人口比现在增加一倍。
五、饮水资源越来越少。供饮用的甜水源逐渐减少,人类饮水问题越来越大。
六、渔业资源逐渐减少。一些国家在海上盲目捕鱼,世界上25%的渔场遭到破坏。
七、河水严重污染。大量工业废水倒入河中,危害水生资源和人们的健康。
八、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使农作物受到影响,也给人体带来危害。九、地球温度明显上升。近几年来,世界平均温度在上升,对赤道和非洲国家影响很大。
十、酸雨现象正在发展。含有毒物的工业废气造成的酸雨,给农作物和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
(转自《科学报》)


第5版()
专栏:

地震和大坝
陈厚群
大坝一旦在地震时溃决,灾上加灾,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建国以来修建的大坝水库,很多处在地震区内。因此,早在六十年代,周总理就明确指示,把大水库列为地震时需要重点保卫的四大目标之一。
地震不仅可能威胁大坝水库的安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修建大坝水库也可能诱发地震。大坝抗震问题比较困难,因为坝体结构和坝地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需要考虑库水及地基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条件对每个具体坝又各不相同。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支大坝抗震科研队伍,建立了比较先进的试验基地。目前正在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调试的大型三向模拟地震振动台,可以按任何实际记录重现地震时的地面振动,其技术特性在国际上也属领先。我国还形成了进行各类大坝抗震分析计算的程序库。近年来我国结合解决实际工程抗震问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日益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在大坝抗震方面,结合各项实际工程,正对坝址的地震输入机制、土石坝坝体和地基的液化及其地震破坏机理等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结合象长江三峡等这类重大工程,正对形成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地质条件及蓄水后库水诱发机制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第5版()
专栏:

蔬菜的颜色、营养与人体健康
刘同杰
人们对于蔬菜的好坏往往用价钱做标准,认为价钱高的就好,其营养价值就高。其实并非如此,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看蔬菜的营养价值高低,不应看它的价钱贵或贱,而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含的铁、钙、钾、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多少。最近,科学家在分析了各类蔬菜的营养成分之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即蔬菜的营养价值与蔬菜的颜色有密切关系。一般的是颜色深的蔬菜营养价值高,颜色浅的蔬菜营养价值低,其排列顺序是绿色、黄色、无色。一般所说绿色蔬菜,包括芥菜、油菜、青菜、韭菜、苋菜、雪里蕻、芹菜、菠菜等,而这类蔬菜的市场价格往往比较便宜;黄色蔬菜主要有西红柿、胡罗卜、红薯、南瓜、卷心菜等,它们的营养价值不如绿色蔬菜;冬瓜、甜瓜、竹笋、茭白等无色蔬菜的营养价值较低。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在同类颜色蔬菜中,又因颜色深浅程度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同。如紫色茄子的营养价值比白色的茄子高,黄色的胡萝卜比红色的胡萝卜营养价值高,黑木耳也比白木耳营养价值高。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绿黄颜色蔬菜不但营养价值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绿黄色的蔬菜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据分析,主要因为它含有维生素A。最近研究证实,绿黄蔬菜所含的黄碱素,有强烈的抑制发癌的效力。黄碱素广泛存在于蔬菜中,起着防止阳光照射破坏植物细胞的作用。科学家们曾以动物作试验。两组白鼠的皮肤上,涂了强力的致癌物质,一组每周涂两次发癌物质,另一组则同时涂发癌物质和黄碱素。经过二十周,第一组的发癌率竟是第二组的三倍左右,这说明黄碱素抑制发癌物的作用很强。黄碱素作用的发现可能只是第一步。日本医学界对许多人的生活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表明:生活中食用绿黄蔬菜的数量与发癌率有明显关系。他们把被调查者的生活分为三类:一是非摄生型。这个类型的人抽烟、喝酒、好肉食、厌绿黄蔬菜。二是中间型。这个类型的人抽烟、喝酒、吃肉也吃绿黄蔬菜。三是摄生型。这个类型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吃肉,好吃绿黄蔬菜。调查结果表明,如果非摄生型发癌率为二百,则中间型仅为五十至六十,而摄生型则更低为二十五以下。
此外,绿黄蔬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2,无机盐的量也较多,尤其是铁,不仅量多,而且吸收利用率也较高,因此有降血压、强心、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还可用来治疗夜盲症、眼干燥症和小儿软骨症等,也是贫血病人、孕妇和乳母的重要食品。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龙卷风的奥秘被揭开
莫斯科理论和实验物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成功地揭示了龙卷风的秘密,龙卷风的破坏规模可与核爆炸相比。他们提出的关于龙卷风内引力——热过程的理论不仅揭示了这一大气特殊现象的性质,还可成为解决动力问题的关键。
新理论的作者、技术学博士维克托·库申查明,龙卷风不是如以前人们认为那样的“尘埃魔王”,它的漏斗状漩涡是呈螺旋状的雨。漩涡内部的旋转达到超声速。据科学家计算,当漩涡直径为两百米时,龙卷风中漩流功率达到三万兆瓦,这相当于十座巨大电站的功率。
出现龙卷风之前先形成气旋,气旋是冷的和热的大气锋相撞时产生的。如果气旋在途中遇到积有许多雨的雷电云、河流和湖泊时,水即被气旋收走,变成神速的漩流。根据物理学定律可知,这样形成的龙卷风漏斗形漩涡会上升到寒冷的大气上层。水在这里很快结冰,从而释放出能量。苏联科学家的新观点促使人们考虑获得崭新的动力的可能性。
今天,库申正在从事人造龙卷风的设计工作,把它当作几乎不花钱的动力机械。他的计算表明,强大的涡轮机在每秒钟消耗六十吨水的条件下能生产两千兆瓦的能量。
科学家确认,人造龙卷风能够满足全世界对能量的需要。今天,为了保证人类对能量的需要每年必须烧掉约五十亿吨标准燃料。这迅速减少了矿物燃料的储备。但是冰冻水可以得到同样数量的热量。当然,水的消耗量要大一百倍,然而同矿物燃料相比,地球上水的储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柯吉)


第5版()
专栏:

危重病医学是国际上五十年代兴起的学科,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ICU先进医疗设备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北京儿童医院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儿童急救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临床抢救设备,挽救了大批危重病儿的生命,使我国临床抢救医学达到一个新水平。图为大夫正在观查病儿心脉功能等情况。
 刘晓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