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方死方生之际的希望
张乘健
近几年来,在温州(特别是部份乡村),仿佛神话里的魔杖,叩地一击,一下子冒出数如繁星的新型企业。尽管有些人对此抱着阿Q对小D似的愤慨,然而,久被窒压的商品经济终于在特殊的条件下以奇特的形态喷发了。
商品经济在中国长期以来步履艰难,而只有商品经济才能真正地铲除封建文化残余得以存在的土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新文化的繁荣。但这“必然”是指历史的总趋势而言,因为经济和文化并不简单地形影相随,文化的进步并不是和经济发展的速率成绝对的正比例,文化有它自身的体系。新文化的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比经济体制的改革更为复杂。
经济基础的变革带来了思想意识的震荡。这个“震荡”(Shock),对旧事物而言是促其消亡;对新事物来说,是催其新生。庄子有云:“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旧事物的衰亡和新事物的新生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于同一体内。温州在外地人看来似乎是一个谜。许多事物,令人目不暇接:“温州模式”、纽扣市场、民间信贷、夜市、时装热、外语热、种花热、黄金手饰热、琼瑶热、文盲、童工、续家谱修宗祠、高价婚姻……等等,洋风和土产,开放和闭塞,科技和神鬼,腐朽和新奇,文明和愚昧,迷离扑朔,纷然杂陈。
然而温州毕竟富起来了。紧接着就应该富而后教。因为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维持它的物质载体,总是具有第一义的特性,但是“富”未必即等于“教”。在今天的浙南农村,一幢幢新房和明山秀水组成一首新时代的田园诗。但在村头市集,近年来新塑了不少神像。这些神像,归属于耶、佛、道、儒的并不多,大量的是民间的“杨府爷”、“陈府君”之类。更可怪的是,神灵和学校争主权(在笔者撰此文时,这问题应已解决),我曾目睹一座山区的颓瓦石墙的小学校,课桌、讲台边赫然竖立着一尊尊新塑的吹胡子瞪眼的神像。我不禁对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学习的小弟妹们肃然起敬。安知在他们之中,不可能产生未来的专家呢?
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绝对的好,百分之百的纯,天下无有。但那大趋势已经表明:活与放,总比死和收高明万倍。问题在于精神上也要富有,那就是清醒。温州在复杂中繁荣;同时,在繁荣中,她头脑清醒。只有具有两个“富有”的地方,那才显露出方生方死的希望之光。


第8版()
专栏:

我寻找楠溪的精灵
鲁娃
悠悠,楠溪江。悠悠,舴艋舟。
记得这是一个秋日的傍晚。泛舟楠溪,在领略了永嘉山水的精髓,瞻仰了古东瓯历史遗迹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伴随着清风徐来的古朴而昂扬的民风。我十分的高兴终于在过去与现实的交叉点上,真切地谛听到那由远而近的历史的回声。这是传统积淀与现代文明磕碰的音响吗?也许是的。楠溪江的精灵试图解答我的提问,呢喃有声。
当然,此是后话。从踏上舴艋舟薄薄的舢板之初,我敏感的心本是为楠溪江的纯美而颤栗的。首先是她恢宏博大的气势,那浩荡的江流,倚天的峰峦,飞泻的悬瀑,铺天盖地而来,形成一种浓重的氛围,甚至带有些许的压抑感。但这种由阳刚之气席卷而来的感觉旋即又会被绮丽秀雅的阴柔之美所征服。萦迂盘桓三十六弯,舒缓潺湲七十二滩,青山在绿水掩映下活了,白帆在波光摇曳中虚了。还有那绿的松针,红的枫叶,白的芦花;还有那纯真的牧童,粗犷的山歌……把那绵长的滩林点缀得似梦如幻。于是,诗人笔下的“暖暖运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原始意境便活脱脱呼之欲出了。
然而,楠溪江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美的发现,更多的时候在于理性的探究。楠溪江澈澄的碧水给了我几多启示,几多想象。于是,我和我的舴艋舟,缓缓地走进了历史。
楠溪江是古老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后创立了东瓯古国。隋文帝开皇九年,这儿成了始建的永嘉县的辖地。从此,世事沧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陈陈相因的遗迹。梁代陶弘景的著述《真诰》,南朝郡守谢灵运的屐履,唐人大佛寺,明清名人学士的墨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刀戟……尤值一提的是南宋抗金名将陈虞之。他率众坚守南崖抗击元军之壮举可歌可泣:绿峰垟截击元军,寡不敌众退至芙蓉岩,抵抗三年,击退百次进攻,后因粮尽援绝而失败。陈虞之不愧为楠溪江的儿子,红布蒙马首,跳崖殉国。其妻赵氏及族众七百余人一并壮烈牺牲。我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自始至终贯穿着楠溪江人机警果敢、富于冒险的民族心理和不屈不挠的阳刚之气。
正因如此,楠溪江流域的劳动人民,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前仆后继地垒叠文明的基石。至今留存的五代瓯窑窑址,宋代永庆桥,明代进士牌楼等等便是烂灿文化的明证。而这一切,则构成了楠溪江历史流动的链条,观照着岁月的进程。
遗憾的是,在赞美的同时,我又不得不感叹楠溪江负荷的沉重和流速的缓慢。她的人民厮守着她和土地,胼手胝足,却始终得不到温饱。即便是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儿的土地依然贫瘠,人民依然穷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左”的畸形的政策,象锁链铐住勤劳的双手,禁锢跃动的心。于是,楠溪江中的孤屿——狮子岩,便成了楠溪江人的深刻写照。它蜷伏在溪流之中,昂首前扑,似在窥探着什么,等待着什么……
曾几何时,饿狮腾空而起——楠溪江人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聪明起来。他们经历了涅槃的痛苦,从千年束缚的土地中挣脱出来。欣喜若狂之中,他们发现了江外的世界。于是,勤劳、智慧通过政策这一杠杆,发挥了威力。于是,在楠溪江流经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僻野小镇,诞生了号称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的桥头商品经济基地。于是,在挤挤挨挨毗连的摊头,在五光十色灿如繁星的钮扣中,折射出农家的笑意和现代文明的初兆。
八面来风了。好奇的人们带着审视的目光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兜了一圈之后,楠溪江一尘不染的原始状态与钮扣市场熙熙攘攘的现代色彩使之惘然困惑了。何为二者衔接的纽带?不是相去甚远吗?
我同样需要思索。
三十六弯。七十二滩。悠悠,舴艋舟走出了历史。但愿楠溪江能给我以灵感和哲理。


第8版()
专栏:

龙港在腾飞
 陆远
这是一个梦。
一片荒芜的滩涂上,突然之间矗起六百余幢高楼,铺开二十几条街衢,冒出一排排商店、工厂、学校、影剧院、溜冰场……一座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城镇,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赫然镶嵌在浙南版图的空白上。谁说这不是梦?
然而,当你踏上龙港的土地,目睹一层层升高的脚手架,呼吸着快节奏的气息,谛听着热烈而有力的建设脉搏——你又会真切地感到,这不是梦,而是一个以理想为基点、以效率为主旋律的现实!
龙港镇位于浙南鳌江下游入海口,背靠富饶的江南三区,交通便利,物产丰盛。可是,年复一年,这儿始终是杂草丛生,民生凋敝。唯有一个几千人的小渔村,周而复始地转动着沉缓的岁月轮子。当地民谣道:“方岩下,龙港村,只有人流过,不见人住下。”其中噙含着多少辛酸!
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腾飞,富裕起来的农民不再满足于散沙般的小本经营。他们希望就近开辟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齐全的城镇,并以此为依托和枢纽,办工厂、开商店,扩大经营规模。苍南县委审时度势,于1983年底作出兴建龙港镇的决定。次年六月,新任镇委书记陈定模率领一班人进发龙港,揭开了垦荒建设的序幕。“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的牌子,在镇府前亮了出来。敲锣打鼓的宣传和优惠政策的公布,使祖祖辈辈男耕女织的农民兴奋骚动起来,于是,一场集资建镇的浪潮涌过龙港,涌过毗邻的四面八方。简陋的龙港镇信用社门前,人头攒动,沸沸扬扬,上百农民手擎大捆大捆的钞票,争先恐后往窗口挤,汗津津的脸上闪着希望之光。仅半个月,就有二千余户申请投资落户。
沉睡千年的龙港苏醒了!这座由农民集资逾亿元建造起来的新城,是龙港人民的杰作!既不依赖国家扶持,又不靠吸引外资,它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路——靠自己,靠农民的智慧、热情和力量!
农民富了,建城进城,对高层次的生活的追求代替了老死不离本乡本土的传统观念。三中全会的新政策,恰好在几千年封闭坚固的传统硬壳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而龙港镇委一班人明智、决断、唯实的作为,又直接导引了火山的喷发。十七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促成资本主义的畸型发展,那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苦难历程。而现代中国农民,却象挣脱了锁链的巨人,目标明确、步伐坚定地去崛起一座新城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小小的龙港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奇迹般的出现,却昭示了当代农民伟大的精神力量。江南的龙,乘风腾飞正逢时!


第8版()
专栏:

乱流趋正绝 孤屿媚中川
——江心孤屿古迹摭谈
何文楚
江心孤屿象一抹黛绿的云,飘浮在烟波浩淼的瓯江之上。屿上林木蓊郁,崇楼耸空,双塔凌云。我国南朝宋代著名诗人、永嘉郡(今温州市)太守谢灵运纵情浙南山水,对此尤为流连,曾以诗作了传神的写照:“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古时的江心屿,原是两块不相连属的沙洲,东西分列,中贯川流。宋绍兴七年(1137年),蜀僧清了禅师率众投石填川,于其上创建了“中川寺”。此举得到宋高宗赵构的赞赏,并改名为“江心寺”,沿袭至今。现在的江心寺宇,为清乾隆时重建。
江心孤屿与双塔的剪影,被认为是东瓯名镇——温州古城的特有徽志。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原来塔体都较为完整。1876年自签订《烟台条约》后,温州辟为通商口岸,英国侵略者在东塔下强建税务司公寓,拆除了塔上的平座、出檐,剩下光秃秃的烟囱一样的残躯。后来塔顶竟长出一丛榕树,上栖鸥鹭,蔚为奇观。
“可怜孤屿无多土,曾抵杭州与汴州!”这是清代学者阮元登临孤屿时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凭吊,也是对此屿由衷地赞美和推崇。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文天祥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元营逃出,浮海至温州,留宿于此,坚持抗元的斗争。他曾在寺壁上墨沈淋漓地写下了“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等诗句,壮怀激烈,不能自已。在他殉难二百年即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时,温州父老在江心寺东侧为他建祠纪念,以飨千秋。
解放后,特别是近些年以来,市人民政府陆续拨款,在孤屿西首冲积滩涂上进行扩建,开辟“江心公园”,兴建了亭阁水榭,曲径回廊,穹桥镜泊,形成了“江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有山,园中有园”的新境界,为游人增添了异样的情趣。


第8版()
专栏:

一条流光溢彩的河
——妙果寺市场抒情
朱春涛
黎明。湿淋淋的太阳刚爬上地平线
母亲给孩子撑起了蔚蓝色的伞
于是,太阳的视线里
又扬起一片片蔚蓝色的帆
每条小巷成了流光溢彩的小河
摊头象一只只金色的小船
停泊在母亲的怀抱之中
花一样的摆摊姑娘
盛开在花的季节里
心中的花瓣散发出生活的芬香……
于是,美术家在这里找到
调色盘中没有的热烈的和谐
服装设计师在这里剪裁
书本上没有的优美的旋律
外地人在这里任意挑选
自己家乡没有的明快的节奏……
啊,在这里,所有人的自豪和尊严
碰撞在一起——
漾开热情而温柔的笑脸
当黄昏收起一天的疲倦
少男少女悄悄萌动的爱情在这里
开始轻轻地拨响


第8版()
专栏: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中国画〕 
刘旦宅


第8版()
专栏:

黄金海岸之歌
雾锁奇峰〔摄影〕 邵家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