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编者按: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能不能高效益地向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杜绝严重的浪费现象。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类似淮海水泥厂那样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单位并非个别。这里选登的几篇读者来信和记者的调查材料,就是其中几例。
经济建设中的浪费现象,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积数月、数年之弊,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隐患并非没有暴露,问题并非没有提出,而是没有得到认真的查究和处理,该及时制止的没有制止,该避免的没有避免,扩大了浪费造成的损失。浪费是经济建设的大敌。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杜绝浪费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尤其对那些由于玩忽职守而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直至依法制裁,而不能以“未中饱私囊”、“不是故意”、“缺乏经验”为借口,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这类事,只有认真对待了,才可能触动一些人,教育更多的人,才可能减少以致杜绝浪费的发生。
能这样“付学费”吗?
自1979年以来,地质矿产部先后从美国引进了一台多光谱扫描仪、三台热红外扫描仪,以及配套的高密度磁带、电子计算机等设备,共花去四百多万美元。多光谱扫描仪、热红外扫描仪是当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遥感技术设备,它们通过航空摄影将地表、地下的复杂情况收入高密度磁带,经过磁带转换以后,最终以不同的光线、温度指标在电子计算机处理出的彩色图片上显示出来,为地质、测绘、环保工作人员等提供科学、严密的定量分析资料。令人遗憾的是,几年来,这些仪器设备几乎一直被闲置着,除作过“试验飞行”外,从未正常工作,如今已因自身老化,基本上不能使用。对此,有关领导人竟轻松地说是“付学费”!试问,这样“付学费”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吗?
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
姚忠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巨额引进的遥感设备在呼救
本报记者 陈黎 鲍洪俊
地质矿产部从美国引进的多光谱扫描仪、热红外扫描仪迄今已逾八年。8月中旬,在地质遥感中心沉寂的机房里,记者看到四台有二十英寸电视机包装盒那般大小的扫描仪器,其中的三台已蒙上幕布,正处于“酣睡”之中,一台热红外扫描仪积着微尘。机房的同志介绍说,八年来,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多是空守机房,现已老化,除一台热红外扫描仪外,其余基本上不能工作。当年引进的配件——高密度磁带也因磁膜脱落,不能使用。1982年为仪器配套引进的一套电子计算机系统,已另作它用。人们不禁要问:地质遥感中心如此令人难忍的状况是怎么造成的?!
经查,在这四台仪器引进前,有关技术人员已提出引进数量偏多,难以消化,但未引起重视。在引进过程中,又因时近年终,仪器引进办公室只好匆忙改变“先考察,后引进”的既定方针,决定“先引进,后考察”。派去美国“验收”仪器的成员,有的连遥感技术都未接触过,看不懂厂方的产品说明书。他们名曰“验收”,实际上只是取货。由于准备不周,这套仪器设备在引进后一直未能正常发挥作用。
以上情况也许可视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得不交的“学费”吧!问题是:当1982年地质遥感中心成立,专业人员汇集于此,这些仪器设备为什么仍未能发挥作用?
从内因上讲,遥感中心的领导人没有去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论技术力量,遥感中心可谓藏龙卧虎。可这里的领导人却不能用人所长,许多人被闲置着。例如,以研究遥感“方法”见长的崔承禹同志,遥感中心的领导人认为“他人事关系处理不好”,不给他安排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尹泳龙同志,1980至1982年在日本专门学习遥感技术两年,1982年被分配到地质遥感中心工作,然而两年内无事可干。从1984年7月起,他与别人一起翻译了遥感仪器说明书的一部分,约七十五万字。可译稿竟被一位领导同志锁进了抽屉。去年4月,尹泳龙曾被地质遥感中心领导人任命为仪器“方法课题组”负责人,但因此后不久,课题组成员被纷纷调离,他负责研究的课题也只落得空有其名而已。多年来从事仪器检修工作的王天兴同志,1984年却被从仪器组调到生产处“挂”了起来,无固定工作。现在,他只好整天在办公室里钻研外语。除了专业技术人员以外,一些比较内行的仪器操作人员也相继调离技术岗位。由于用人不当,地质遥感中心人心浮动,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引进的仪器有二百万字的技术资料至今没有翻译出来,也无人牵头。仪器的使用和开发就更谈不上了,甚至连保管仪器的工作也没做好。按产品说明书要求,遥感仪器必须每三个月小修一次,每年返厂大修一次,这些工作一直无人去做。价值十多万美元的高密度磁带因保管不当,在1983年出现“磁膜脱落”现象以后,中心领导人对此没有采取补救措施,今年春天只好全部报废。
从外因上讲,本来国家计委明文规定地质遥感中心要为全国各有关行业服务,可是其它部门又重复引进了近十套遥感设备,这也影响了地质遥感中心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现在,地质遥感中心面临着价值几百万美元的遥感设备付诸东流的危险,由此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很大。对于这一切,有关方面的领导人又作何感想呢?


第5版()
专栏:服务工作面面观

二七九次列车餐车文明服务暖人心
我常年外出进行采访活动,经常为在列车上“吃饭难”犯愁。因不少餐车“饭菜贵吃不起,排队长等不起,态度生硬惹不起”,方便面成了千里乘车人的“宝贝”。可是,前不久,我乘北京至西安的279次第一包乘组的列车,感受却大不一样。餐车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地上铺着红地毯,里里外外十分整洁,给人一种舒适感。饭菜花样也多,而且经济实惠,花一元五角钱即可饱餐一顿。快餐供应到车厢,解决了顾客排长龙问题。餐车服务人员还为回民单炒鸡蛋,给小孩热牛奶,把病号饭端到患者面前……我随手翻了翻餐车里挂的意见簿,上面写满了赞美之词。有位来自东北的采购员写道:“我出差在外十几年,象这个餐车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真是少见啊!”
中国有句古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279次第一包乘组餐车服务人员的服务精神值得称赞。如果全国南来北往的列车都象他们这样,何愁列车“吃饭难”不能解决?
《解放军生活》杂志记者 周松耐
编者的话
铁路,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设施,在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路部门服务工作的好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目前,乘车难已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抛开买票难不说,乘上车的旅客也难。难在何处?这组来信道出了一二。有些列车上的服务之差,的确让人难以容忍,真是“出门找罪受”。
铁路部门、列车服务人员恐怕也有自己的难处。但是,如果我们国家的工作人员都把本行业、本人的难处变相转嫁到服务对象身上,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279次列车餐车的服务工作是做得好的。这就说明,改变铁路部门的服务工作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事在人为。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欺上瞒下 盲目建厂
三百多万元付之东流
河南陕县栲胶厂投资三百多万元,只生产了七十五天便关闭了。目前,这家厂债台高筑,近百名工人一年来生活无着!这一厄运完全是当地一些领导人欺上瞒下、盲目建厂造成的。
1982年,陕县二轻局、经委一些领导人听说出售栲胶能赚大钱,脑子一热,便决定办一个栲胶厂。为了骗取国家贷款,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欺上瞒下的做法:
有关部门规定,县里兴办企业,自有资金必须占全部投资的30%。他们就以县木工厂转产栲胶为由,说木工厂可以投资七十多万元。这样,自有资金便占全部投资的34%。实际上,县木工厂固定资产只有二三十万元。而且,县木工厂并没有转产。
栲胶是林业产品。有关部门规定,兴办栲胶厂必须由林业系统经营方可贷款。他们便假称这个厂是县林业局与二轻局合办的。
上级批准建厂,同意投资,这个县有关部门必须对原料、销路等情况进行调查。在这些方面,他们也说了假话。他们向上级报告说,每年可收购栲胶原料橡壳三千余吨,能满足生产需要。实际上,这个县土产公司每年只能收购橡壳约一百吨。他们还向上面反映,栲胶是短线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实际上恰恰相反。
他们将贷款骗到手后,便于1984年4月破土动工了。1985年2月,这个厂试车投产七十五天,就因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销路不畅,被迫停产。这个厂先后花费国家贷款二百七十三万多元,外借三十四万多元,只生产了一百八十六吨栲胶,卖掉四十八吨,毛收入仅七万元。今年5月,陕县县政府不得不下令关停这个厂。
陕县有关领导人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有关部门至今还未调查和追究当事者的责任。那些热心办厂的领导人,有的荣升了,有的调走了。现在,建厂借贷的三百多万元债务,却压在这个贫困县的人民身上。
河南三门峡市广播电视局
张高昌 赵新民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德惠糖厂无人过问 崭新机器将成废铁
德惠糖厂筹建于1978年,中经缓建、停建,终于在1983年9月基本建成。德惠糖厂占地近四百五十亩,投资二千五百万元,现有在册职工四百八十六名。然而,这个糖厂建成三年来,却一直没有投产。吉林省财政厅1984年拨款四十五万元;1985年拨款三十五万元;今年上半年又拨款三十一万元。上述拨款主要用于给职工开工资。职工每月拿60%的工资,有的在家做买卖、耍手艺,有的去做临时工。
德惠糖厂是国家投资兴建,又是吉林省“六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央、省、市、县有关部门都有权管理,谁又都不那么认真来管。去年,吉林省一位领导同志来德惠糖厂视察时说:“工厂的机器如果再过几年不用,就是几堆废铁。”可至今无人过问。德惠糖厂未投产的原因究竟何在,应该查清。
吉林德惠县广播站 谭鹏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服务乎?威风乎?羞耻乎?
8月29日二十时二十分,我在漯河车站挤上了234次列车8号车厢。天气闷热,车厢里挤满了乘客,但电扇却纹丝不动。
一个抱孩子的妇女拿着一个空茶杯,用手敲了敲列车员休息室的门,想要点水喝;另一乘客边敲门边喊着:“请把电扇打开!”休息室里却没有动静。一个小伙子不耐烦,踢了两下休息室的门喊道:“咋不开电扇?”3368号列车员猛地拉开门说:“因为你踹了门,今晚电扇不开了!”
“你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旅客?”
“我就有这权力,不开电扇你没办法!”
舌战进行了十多分钟,旅客们十分气愤。但是,谁都无法使这个列车员打开电扇。四十分钟后,列车临时停车,车厢里温度又升高了,汗水浸透了乘客的衣裳。乘客们再次请求打开电扇,可是,3368号列车员在室内再次高声拒绝道:“不开”!
车到许昌站,列车长推着茶车走过来。群众纷纷向列车长诉说苦衷。列车长一边道歉,一边给乘客倒茶水,并去打开了电扇。可是,3368号列车员却坐在休息室内,无动于衷。
呜呼,滥用权力,服务乎?威风乎?羞耻乎?
河南周口地委宣传部 李同良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只知监督乘客 不准乘客监督
8月11日,我们在长沙乘坐广州至怀化的301次列车。在车上,我们看到许多乘客被无理加收票价或被罚款。有的旅客仅在卧铺车厢与熟人闲聊了几句话,就被加收三元五角至五元的“卧车休息费”。旅客申辩时,列车员竟以扣车票相威胁。
此外,这次列车上的饭菜质次价高:二元的盒饭,只有几块排骨,二两米饭;三元一盘的炒鹅,几乎看不见鹅肉块。行车途中,列车广播员说,餐车设有音乐茶座,每张茶座票四元,免费供应茶水和早餐。但是,进入茶座的乘客们始终不见播放音乐,只有一碗茶水和一碗稀饭。当我们向列车长出示物价检查证时,她冷笑着说:“我们拒绝检查。”车上的十几个列车员还围攻、讥笑我们。
湖南省物价局 朱长湘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这趟列车太脏了
八月十五日,我乘信阳开往西安的五一八次列车返回学校。我找到座位坐下不久,就觉得臀部被什么东西咬着,同车厢的旅客也有同感。一旅客终于在裤管内捉到了一只臭虫。追根寻源,不得了!木座椅下的臭虫密密麻麻。我的大腿被咬起了十多个疙瘩。另外,这辆列车从信阳到郑州,我没有见到一个列车员清扫车厢里的果皮、纸屑等垃圾。 郑州大学学生 张伐


第5版()
专栏:表扬

首先为了孩子
我县经济比较落后,办学条件也差。今年春天,县政府筹集了一百三十万元资金。这笔钱应用于何处呢?不少同志提出,用这些钱兴建一座象样的县政府办公楼。因为,县政府大院许多房子已经破旧。可是,尚俊廷县长却主张把钱用于修建校舍。这一建议得到县政府其他领导同志的支持。接着,在县政府的指挥下,县、乡、村建筑队一齐出动,将全县五百一十九间学校危房推倒重建,对一百八十五间学校旧房进行了维修加固。今年汛期,我县六千零六十间校舍无一倒塌,五万二千多名中小学师生都能进行正常教学。
河北武邑县王文普 于兰政 史敬周


第5版()
专栏:呼吁

切莫培养“畸形儿”
今年我区有二千二百名学生参加高考体检。因身体不合格,受报考专业限制的竟有一千四百一十五人,占参加体检人数的64%。对此,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很痛心。
据了解,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如有些学校布置繁重的作业,搞得学生十分疲劳;有的学校教室光线太暗,影响了学生的视力;有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上体育课多是“放羊式”或单调的走步做操。一旦临近考试,学校和家长双管齐下,内外夹攻,各科老师也争着挤占课余时间“开小灶”,学生几乎整天被书山题海包围,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明显下降。
呼吁学校把体育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给学生以充裕的活动锻炼时间,切莫再干那种得不偿失的事了!
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广播电视局 赵景文


第5版()
专栏:呼吁

学校让位菩萨 学生无处上课
贵州遵义县龙坪乡瓦厂村原有一座庙,后来改为学校,在校学生有二百多人。今年暑假,上级有关部门决定将这座庙重新修复,让学校另选校址。但因建校费用有限,新校舍建了不到一半就停工了。现在,学生们都呆在家里,无学可上。不知有关部门作何打算?!
西安政治学院 王国林


第5版()
专栏:答复反应

无理打乘客的列车员受到处分
你报9月20日第五版刊登的《列车员无理打乘客,列车长昧心做假证》的读者来信属实。事发后,我们责成当事列车员向旅客赔礼道歉,并一次性赔偿了医药费。
为严肃纪律,杜绝类似野蛮待客事件再次发生,8月28日我们已对当事列车员作出了开除路籍,留路察看一年的处分,并建议上级将其调离客运部门。鉴于当班列车长没有及时制止这一野蛮待客事件的发生,事后处理方法不当,造成了不良影响,决定解除他的列车长职务。  长沙铁路客运段


第5版()
专栏:耳闻目睹

窗框朽 玻璃无 怎度寒冬?
沈海滨 9月27日摄于江苏阜宁县城北小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