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上海教育发展的五个趋势
徐海鹰
未来十几年,随着改革的时代潮流,上海的教育将逐步从保守、被动、落后的状况下解放出来,呈现出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与社会变革相互适应的态势。突出表现在:
一、以调整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宏观教育改革;
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微观教育改革。它可能形成以下五个趋势:
(一)教育体系的发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阶段性教育体系,将转向以全民为对象的终身教育体系。目前,上海教育已经开始形成从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一直延伸到老年教育的纵向序列,和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直繁衍到闲暇教育的横向序列。到九十年代,完全有可能建立起一个从总体上满足社会的教育体系。
(二)教育目标的转变:片面教育将转向全面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现实条件,并且将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全面的要求。教育观念也将发生深刻的全面的变化,那种迫使学生成为教育的奴隶而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将被否定。人的全面发展将不仅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而且在终身教育的意义上受到重视,并且被置于教育发展的首要地位。
(三)教育模式的改造:从统一教育的模式转向个性教育的模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品经济的弱化和商品经济的强化,将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冲击波,自由、竞争、创新将融入时代意识的灵魂深处。原有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统一教育模式势必要同新观念、新时代要求发生矛盾和冲突;个性教育模式将以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特点逐渐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占据上海教育的舞台。
(四)教育改革的深入:宏观和微观教育改革并重。随着上海城乡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改革也将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为以宏观教育深入到微观教育、以教育指导思想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各条教育战线配套改革的局面,将大大增强上海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
(五)教育手段的扩充:目前,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电视、录相、广播等现代传播手段运用于各级各类教育,已成为势所必然的趋向。它将使教育渗透到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为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为实施终身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条件。
(摘自《社会科学报》)


第5版()
专栏:

为学生铺设成才之路
上海市闸北第四中学 谢锡庆
我校是上海闸北区十二所困难学校之一,人们通称“第三世界”。连续几年高考剃了“光头”。学生进了四中变得心灰意懒,学习无动力,觉得在四中读书脸上无光没有前途,不如早点参加工作,讲点实惠。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鼓舞同学们的斗志,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校团委精心设计了“我们都是设计师”——实践教育系列活动,包括“设计黄浦江大桥”、“改建外白渡桥设计”、“设计城市线路道口”、“改建南京路商业街设计考察”、“新型住宅设计”等活动,紧紧围绕着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活动中,校团委引导团员学生设计的“螺纹蝶式”黄浦江大桥在报纸上刊登以后,受到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赞赏。
不少同学在设计并制作了黄浦江大桥模型之后激动地讲,看来我们并不比其他同龄人差,只要自己不自卑,同样能做出使重点中学生惊叹的事情。不少同学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报考同济大学。这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
实践教育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未来建设者”责任感,在“改建南京路商业街设计考察”活动中,在团委的指导下,同学们冒雨考察了南京路、西藏路路口的车流人流量,并提出改建南京路商业街的三点设想。其中第一条方案目前已与市政府日前决定将南京路辟为步行街的方案相吻合。同时,雨天考察还填补了南京路、西藏路口雨天人、车流量的空白。
实践教育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同学们土法上马,用绳子测量桥高,用自行车轮盘计算桥长。大家深感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未来建设者的需要,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必须勤奋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参加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宝山路铁路道口实地考察中,同学们认为,引起宝山路铁路道口关档的主要原因是火车头调头。高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根据物理老师在课堂里讲过的通电线圈在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转动的科学原理,建议在铁路道口档内安装一个直径为火车头长度的圆盘,需要调头时,圆盘带着车头就地一百八十度旋转就可以了。实践活动,使学生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实践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正是社会所急需的,自己成才,就是为了今后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5版()
专栏:

广西百色市文化馆馆长黄仁秀(壮族)创办的少年儿童课余美术班,有六百二十一名儿童受到培育。图为她在指导孩子们户外写生。  王文泉摄


第5版()
专栏:

一所“四差”学校的转化
沈骊珠
七十九中学是北京东城区有名的后进学校,新学年开学前后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家长们一次次登门或托人说情,要求让自己的孩子转到这所学校来上学,致使全校各班,几乎班班超员。教师节前,李鹏副总理在参观这所学校时,对学校认真搞教育改革,把一所后进校变成声誉好的先进校表示赞赏。
过去这所学校是教育质量差,学生来源差,办学条件差,学校声誉差的“四差”校,家长们不愿送孩子上这所学校。相当多的学生是考不上其他中学才勉强进来的,那时全校每班平均才三十多人,而按规定一个班应有四十五人。一些教师抱怨教育质量上不去是因为学生来源差,有的教师为追“分”,采取“牛不喝水强按头”的粗暴办法对待学生,有的用“题海战术”,加班加点那一套压学生。效果都不好。
1981年,学校改办初级中学,以校长吴华珊为首的领导班子决心办好初中,在教育上打翻身仗。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得弄清质量上不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单纯抱怨学生对不对?带着这些问题,学校领导班子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开展了调查工作,弄清了质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学思想和方法不当。为“分”而教超过为四化培养人才而教的观念;教学要求上满足于学生会记会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满堂灌、抱着走,多于启发诱导;学生是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
全校从1982年开始,全力抓教学改革。首先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着重研究学校教育的目的,什么是人才,如何科学育人等问题。每学期都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人人写教育改革实践总结文章。长年坚持学习,“集腋成裘”,教师们眼界扩大,渐渐地不再在“分”上打死转转,把精力移到如何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并通过开会,总结工作等方式,分清教育教学过程中哪些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哪些是对的,养成遇到问题找理论依据,研究学生心理,找出正确的处理办法的习惯。这样,教师中抱怨学生,把学生轰出教室的现象没有了。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按这套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解决问题、自我反馈和评介能力。
经过几年改革,全校师生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表现在学生学习和其他各方面能力提高上,过去那种不会作业、不会预习功课、解题不会举一反三等现象少了。过去上语文课连学字词也都是老师抄在黑板上,领着大家读,现在都是学生自己查字典,自己学会。过去做算术题,题目稍变个样就答不上来,现在有些学生一道题会用多种方法甚至十几种方法解答。学生考试成绩上升,今年暑期初三毕业生百分之百升入了高中,其中有些课的考试成绩和重点中学差不多,而这些学生上初中时的入学成绩比上重点中学的差一大截。这两年,这个校学生多次参加区里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书法等智力竞赛,都获得了名次,这在过去根本不可能。学生的精神面貌好了。校长吴华珊说,过去学校不敢种花,现在你看,校门口结着红红果实的石榴树,没人去动一动。学校的声誉好了,按规定,今年初一只招二个班新生,因家长要求,增加到四个班,仍满足不了需要,全校平均每个班增加到近五十人。


第5版()
专栏: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根源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胡百良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指单纯以提高升学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的一种办学倾向。这种办学倾向,不仅危及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广大青少年的长远利益。但是,为什么又有许多人,深感巨大的社会压力,而不得不去狂热追求呢?当一种社会倾向达到如此的深广度,就必然有其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教育是一种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是由国家、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组成的。这三者的需要,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彼此矛盾的一面。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家庭和个人,都提出了相应的高文化的要求。1949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0%左右,到1981年已达到93%,现在又提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高中的入学率也在迅速提高,愈来愈多的人希望受到高等教育。应该看到,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又必然受到生产及其他方面发展状况的制约。这样,家庭和个人希望能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愿望,不仅不可能都满足,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矛盾还会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而更加尖锐。据统计,1950—1954年的五年中,全国高中毕业生共计28.1万人,平均每年5.62万人,而在同期内高校招生数为36.3万人,平均每年7.25万人。这就是说,在这段时期内的高中毕业生,还不能满足高校的招生需要。1958年以后,普通高中规模发展很快,1960—1964年的五年中,高中毕业生共计191万,而同期内高校招生数为87.9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6%,从此出现了多数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校的情况,这时,国家规定了中学的双重任务。正是这样,中学教育中也开始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由于我国在六十年代后期盲目地发展普通高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1976—1980年的五年中,高中毕业生达3128.4万人,而同期内高校招生数只有144.8万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6%。
上述统计数字表明,解放后,我国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两者并不可能同步增长,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决定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状态,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层次,在客观上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并不是升学的比例越大越好。这些就带来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一方面是高中毕业生升学率愈来愈小,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愈来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争取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激烈竞争出现了。这种竞争和社会倾向的本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是正常现象,它首先反映了社会发展及其给现代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一种需要。而这种需要对社会的反作用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会冲击社会的正常发展。至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都面临着这个矛盾,并都在为缓和这个矛盾而努力。
为什么这种竞争会把人们引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邪道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完善。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讲的是德智体全面择优,但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分数。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一所中学,你可以忽视学生的德育和体育,但只要把智育搞上去,把考试分数搞上去,那你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升学率。相反,你若要贯彻全面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虽然你的实际教育质量是提高的,学生的基础是扎实的,智能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后劲是足的,但是你的考试分数不一定有搞片面追求的那样高。尽管片面追求不符合广大青少年的根本利益,但是家长和学生希望升学,社会承认这个升学率,就连某些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也常树升学率高者为学习典型吗?这就逼着广大中学教师去片面追求这个升学率。因此是片面择优造成了片面追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根源不在中学教师身上,也不在广大的家长和学生身上。许多家长和学生也是出于无奈,而被卷进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潮流中去的。因此,研究和改革不合理的高考制度,把提高升学率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统一起来,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否则,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原载《教育研究》本文有删节)


第5版()
专栏:

给孩子们以必要的历史知识
——介绍《中国历史故事丛书》
林甘泉 吕宗力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儿女从小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四、五岁的孩子就开始学数学、外语、古典文学、电脑、音乐、书法、绘画、体育的,已不在少数。这对于我们祖国、民族的未来,实在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谈到让孩子们从小就对祖国的历史有所了解,有些家长似乎还注意不够。其实,通过历史知识向孩子们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是早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哺养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乳汁。章太炎说:“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国家。”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却说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当前部分青年中存在的盲目崇洋、妄自菲薄的错误观念,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对我们祖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缺乏了解,恐怕也是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在青少年中加强历史教育,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永无止境,因此作为历史教育来说,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人都是适用的。但最基本的历史教育,却应该从少年儿童就开始进行。因为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很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历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是很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历史教育的。五代时候晋人李瀚编的《蒙求》,用故事串讲历史,文字浅显,琅琅上口。宋代以后广为流行的启蒙读本《三字经》,也包含了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令人高兴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写给孩子们看的历史故事读物渐渐多了起来。这里我们特别向教师、中小学生推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丛书(为《少年百科丛书》中的一种),是因为这是一部供孩子们阅读的“信史”,在讲故事的同时,注意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该书叙述准确,可读性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愿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更多地关心孩子们的历史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对祖国的昨天和前天有所了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5版()
专栏:国外教育动态

国外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上,已经有一百六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普及义务教育。其中,美、苏、英、法、日、西德诸国,都已实行了十年左右的普及义务教育。美、日、苏三国事实上已完成了完全中等教育的普及。朝鲜、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分别实行了十一年、十年和八年的普及义务教育。印度和菲律宾已普及了四年制和五年制的初等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了90%以上。泰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正在实行六年制的普及义务教育。当前国外普及义务教育有如下发展趋势。
1、实现义务教育的时间:
后起的国家所用的期限越来越短: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美国花费了近七十年时间;日本用了四十八年;法国用了三十多年;英国普及五年义务教育用了二十五年;苏联普及四年义务教育用了十五年,到1975年完成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的免费情况:
实行免费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措施。美、英、法、联邦德国、日本和苏联均实行了免费教育。日本在1900年,政府决定初小阶段(一至四年级)免交学费,1962年开始免交书费。此外,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给予学习用品等补助。英国规定供应儿童午餐和牛奶。美国和法国规定,公立学校免费。西德除对学生一律实行免费外,有八个州实行学习用品也免费待遇。为了缩小城乡学生入学机会上的差别,西德各州对农村的重点学校和特殊学校,实行免费乘车制度。苏联除对学生免费外,学校还设立了专门基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给予补助,如免费供应课本和学习用品等。
3、义务教育的年龄:
儿童入学年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五至七岁,其中尤以六岁为最多,占56.8%。
4、义务教育的年限:
实行四至六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占29.7%;
实行七至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占43.5%;
实行十至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占26.8%。
当前,各发达国家义务教育仍有继续延长的趋势。延长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往后逐年延长,一种是提前实施。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正在出现把幼儿教育的高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趋向。在西欧一些国家,如西德把义务教育期满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列入义务教育。这说明发达国家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提高,体力因素在下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