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1月15日本报编辑部召开“七五”农村经济展望座谈会,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编刊登。其中吴象、安民、刘中一、吴硕同志的发言系书面发言。——编者
进一步落实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方针
吴象(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不仅反映了经济规律,而且反映了自然规律。这个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我们党就提出来了。由于左倾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对以农业为基础理解得很狭隘,甚至还有一些曲解,把它与“以粮为纲”、“全部劳力归田”等不正确的作法等同起来,结果迟滞了农村的发展,削弱了农业这个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实行了联产承包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并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走向繁荣。于是,又有些同志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农业不那么重要了。事实恰恰相反,国民经济越是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就越高,越是要求这个基础有更大的承载力。不能因为农业情况好转就放松农业,也不能因为基础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而加以忽视,更不能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忽略农业的基础地位。当前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很脆弱,专业化、现代化程度很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强调重新认识和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就显得更重要了。
应当看到,近几年农业以罕见的速度增长,主要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以此为关键,使原有的增产潜力集中迸发的结果。还不能不看到过去长期积累的物质投入的作用。如果“七五”期间要求粮食总产从八千亿斤再增加一千亿斤左右,这是生产水平的一个新阶梯,比过去增加一千亿斤难度要大得多。仅仅一般地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已经远远不够了,而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增加物质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第2版()
专栏:

不改革,就没有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陈焕彬(国家经委农业局):“七五”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进一步为经济改革创造良好环境至关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实现“七五”时期的农业奋斗目标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农村第一步改革已基本完成;二是农村第二步改革已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三是各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有计划地进行;四是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物资基础和生产条件,科学技术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五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实力。上述这些有利因素,在“七五”期间将会产生更大的整体效益。
“六五”期间农业所以大发展,功在改革。“七五”只有坚持深入改革,才能发挥上述有利条件,完成既定目标。不改革,就没有今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的农村改革正与城市改革汇合,主要靠自身改革来推动农村经济大幅度前进的阶段已经过去。农村改革的内容十分复杂。一是如何建立健全宏观的指导、控制、调节机制,以促使农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二是如何进一步疏通流通渠道,完善价格体系,使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尽其材。三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合作经济,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程度。这些方面都需要在深入改革中进一步探索,使改革健康稳步地发展。


第2版()
专栏:

让农民有一个创造的环境
高鸿宾(农牧渔业部政策研究室):展望“七五”,应认真总结“六五”发展的根本经验。“六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和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地说,“六五”农业最大成绩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六五”农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亿万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崛起,使农村发生了具有质的意义的变革,正在形成一种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经济发展机制。“七五”期间我们仍应坚持这个机制,并使它进一步完善。
农村当前最大问题仍是生产力开发不足。这里既有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又有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一大批农业科研成果为什么不能很快推广,原因之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低。改变这种状况,一要靠教育,二要靠农民自己干,后者更为重要。而我们已开始形成并且正在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核心就是创造一个让农民能充分创造的社会环境。政府负责人的脑袋代替不了千百万农民的脑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让千百万农民的脑袋按社会发展需求开动起来。对于农村开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七五”农村发展一定会更富活力。
压抑农民创造性的办法,是最糟糕的。去年农产品购销放开以来,农民经营自主权扩大,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总觉得还是“上面形成个指标,一层一层压下去,一直落实到户”的办法好,总认为不按这个办法干,就会搞乱、出问题。其实这还是压抑、束缚农民创造性的办法。
放手让农民去干,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也不必大惊小怪,应该给予更多的、切实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从根本上说,有了好的经济发展机制,开发过程同时就会是一个优化过程,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步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在“七五”农村发展中应该具备的根本观点。


第2版()
专栏:

增强农业自身发展能力
郭书田(农牧渔业部政策研究室):为了完成“七五”期间农业发展目标,必须坚决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增强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一、水利失修、地力衰退、生产条件恶化,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增强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国家和地方财政都应积极增加投入,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农户自身也应增加积累。
二、保证粮食稳定增长,提高粮农收益是关键,工作重点应是培植粮农自身发展的能力,形成适度规模效益。苏南地区有一个村子,二十二个劳力办了四个家庭农场,人均收入达一千三百多元。以种粮为主的这种家庭农场发展起来了,大有利于解决种粮收益低的问题。
三、乡镇企业发展是增强农业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乡镇企业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家庭企业发展不足,潜力很大。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乡镇企业在“七五”期间还会有一个大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会更大。
四、坚持放开,进一步搞活流通。流通活了,农村自身才能活。
五、科技和教育是提高农业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方面,关键是如何积极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面向八亿农民。农村成人教育开发是一项意义极大的工作,应该花更大的力气去做。


第2版()
专栏:

提高农村商品生产的组织程度
陈锡文(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七五”期间农村发展有这么三个问题是值得重视的:
一、粮食生产的后劲问题。看来,增产粮食期望靠国家多投资,至少在近期是不现实的,最实在的还是“以工补农”。只有多种经营发展了,农村经济上去了,粮食才可能稳定增长。也就是说,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目标,必须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二、现在农村经济的大体格局,还是占全国劳力总数大约七成的农村劳力,创造的产值只占全国总产值的三成多。这说明农村经济效率仍是很低的。因此,必须保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
三、提高农村商品生产的组织程度,使农村商品生产有个好的环境。商品生产的健康发展,必然有相应的组织制度,这应是“七五”工作的一个重点。
关于使农村商品生产有个好的环境,可分为下述几个层次来考虑:首先是农政管理,如水利、交通、桥梁等,农民管不了,合作经济组织也难管好,这就应由政府管起来。其次是如何组织好宏观经济秩序,如完善税收制度等等。还有流通领域的组织问题。一个大城市的副食供应光靠几万小贩是不行的,效率是不高的。不能都搞自产自销。产销见面,主要指的是产区和销区直接见面。最后,合作问题。必须承认,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我们要找到向合作制过渡的形式,逐步发展不同内容,不同环节,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多式多样的协作和联合。搞合作或联合,是为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发展有计划农产品市场体系
吴硕(商业部经济研究所):农村第一步改革后,农业企业和农户家庭对农业生产经营就有了相对的、比较大的决策权。
1985年开始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已经不同程度地、逐渐把农业企业和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联系了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适应市场消费需要。流通对于生产的反作用日益显示了出来。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已经影响着农业企业和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决策。
“七五”期间,适应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一)要创造和形成一种比较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比较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机制和手段逐渐具备起来,并且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宏观控制的各种手段来控制和调节农业经济的运行。(二)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收购合同和供应合同制度,使农产品的商品转让和产销关系能用法律形式稳定下来,把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流通指导性计划同农业企业、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决策权和发展商品生产的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要通过农民自己的流通合作组织来实现国家对农业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流通合作组织是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自己的联合。现在和未来,流通合作组织主要形式是供销合作社。因此,要加快供销合作社从“官办”到“民办”的改革进程。(四)商品流通要冲破条条块块的框框,逐渐在我国形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


第2版()
专栏:

掌握农村经济转型的“度”
姬业成(中央书记处农研室):“七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不仅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而且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但如果搞得不好,也会出现农业萎缩和重大比例失调。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农业停滞现象,这是值得警惕的。
农业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涉及农业内部各种固有机制的变革,而且涉及外部条件的变化,新旧矛盾很大。现在不少同志对农业的转型都看得过于容易。有人还是沿用过去搞运动的办法领导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什么“一年试调、两年大调、三年完成”之类的口号,搞什么“大办乡镇企业年”、“大种经济作物年”、“大办服务事业年”。这是在“七五”期间必须注意克服的倾向。
我们希望转型朝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有计划地发展。但实际上会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因素,不可能完全按计划发展。我们要在计划落实的过程中,摸索转型的路子,掌握调整的最佳量度。
当前的一个难点是粮食生产。如果老让农民感到干什么都比种粮食强,农民就不愿种粮。反过来,如果让农民感到种粮食比干什么都强,那谁还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呢?因此,要把政策的“度”定在既能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种植经济作物或脱离土地转营它业;又能使一部分农民安心生产粮食。这个“度”是最难找到的,但又必须找到。全国不应该实行一样的政策,要因地制宜。
调整度的合理与否,最终标志还是市场供求。


第2版()
专栏:

提高林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刘广运(林业部):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五”期间林业的发展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调整林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林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要继续执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更好地做到“三个转变”,即造林育林由依靠集体为主,转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林业企业由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向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经营;林业生产由封闭式的产品生产,转向开放式的商品生产。计划“七五”期间每年造林七千万亩左右;1990年木材年产量达到七千万立方米左右。经济林面积将增加到两亿亩。同时,狠抓林产品加工增值,使林业成为富山富民的重要经济支柱。
“七五”期间林业建设的重点是:一、继续加快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二、加强现有森林的保护和经营。继续调整木材生产布局,恢复和改造老林区,促进过伐林区休养生息。三、加速发展林产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四、加强林业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实现上述任务的主要措施是:一、继续落实好各项林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把群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二、坚持取消集体林区木材统购,实行议价议销的政策,同时认真理顺木材开放的各种关系,使集体林区的木材经营健康地发展。三、坚持以法治林,按照森林法的规定,落实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林业改革,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加强林政管理。四、加强和改进对绿化工作的领导。


第2版()
专栏:

以科技进步促农业增长
卢良恕、刘志澄(中国农业科学院):决定农业增长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是:方针政策、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七五”期间,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将成为农业全面、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建议“七五”期间继续大力推广应用以下十项科技成果。
(一)作物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七五”期间如果认真推广十亿亩,估计可增产粮食五百亿斤,棉花五百万担,果品十亿斤,茶叶四亿斤等。
(二)作物优良品种和杂交组合。“七五”期间如果有50%左右的县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或杂交组合,主要作物普遍更换品种一次,若按增产10%计算,估计可增产粮食三百亿斤左右,棉花五百多万担。
(三)科学施肥技术。如把化肥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全国相当于增施化肥近千万吨,农民可少投资二十多亿元,增产粮食三百多亿斤。
(四)节水增产灌溉技术。采取渠道防渗和田间工程配套,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即可相应扩大灌溉面积10%以上。
(五)旱农耕作增产技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有三亿亩耕地,如果每亩耕地增产一百斤,即可增产三百亿斤。
(六)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每年应可挽回经济损失五十亿元左右。
(七)低产田技术改造。如改造五千万亩,约可增产粮食一百亿斤。
(八)保护地栽培技术。
(九)机械化省能耕作技术。
(十)多种形式的多熟制配套栽培技术。


第2版()
专栏:

畜牧业要有一个大发展
邱振远(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在“六五”的基础上,“七五”畜牧业应有更大的发展。具体指标初拟:“七五”期末总产肉量(猪、牛、羊、兔、禽)达四百五十五亿斤,人均占有量四十点七斤。禽蛋总量达一百七十五亿斤,人均十五点六斤。总产奶量达一百四十三亿斤,人均占有十二点八斤。牧业产值达七百六十一亿元(含村及村以下办企业产值),比1980年翻一番多,人均六十八元。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坚持依靠政策和科学,走种养加相结合,牧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
“七五”期间,畜牧业基本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畜牧、兽医、草原等方面的良种繁育、畜种改良、疫病防治、药品和饲料监测等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改善牧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条件。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城市郊区等不同地区的发展应作分类指导。农区在目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肉禽蛋主要来源,要继续抓好;牧区贯彻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把草场建设好、利用好,生产更多畜牧产品;城市郊区畜牧业也要尽快发展起来。要继续实行以户养为主,大力发展饲养专业户及其经营联合体,国家给予技术指导,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说来,我国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效益不高,技术落后,面临任务十分艰巨。目前,畜产品流通问题较多,不少品种和地方实际上购销没有放开。许多省区规定羊毛不准出境,而境内收购价格低,挫伤饲养积极性,使养羊生产下降。南方有些省则加税阻止生猪外销,打击了本省的生猪生产。当前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央政策,尽快使这些地方畜产购销真正放开。
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没有一定投入是不行的。我国有可利用的草原、草山四十多亿亩,一直没有很好开发。目前对畜牧业投入少,应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增加。


第2版()
专栏:

农村经济的若干预测
刘中一(国家计委):“七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将如何发展?讲几点预测性的和意向性的意见。
——种植业。现在和将来,仍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部分。粮食,又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根据是两条:第一,我们对粮食的产、供、销,并不完全听任价值规律、市场供求关系支配,国家计划、政府经济政策和支持措施起主导作用。第二,粮食生产将逐步由“一次性消耗”的初级产品变为重要的“原料”产品。“七五”期间,随着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的发展,许多社会必需品将从粮食转化而来。这些“转化”,会有力地促进粮食生产。
——养殖业。养猪仍然是主要的,而且,分散饲养的局面不会也不必作大的改变。因此,“瘦肉型猪”,估计只能是比较缓慢地有重点的发展。牛羊肉的生产,在西北、内蒙古牧区,“七五”期间,还看不出有巨大突破的前景。南方草山草坡的利用,“七五”会有较大进展。海淡水产养殖,“七五”会是进一步发展的势头,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市场行情好,经济效益高。
——乡镇企业。在“六五”的基础上仍要继续发展。就全国来讲,乡镇企业的内容,第一、二、三产业都有,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而且,可能是一个县一个样,一个乡镇一个样。
“七五”期间,乡镇企业将是进一步发展和自我调整交错进行的时期,国家以至于省、区地方政府,都不宜从上而下地对乡镇企业作出过多、过细的规定;不宜管得过死,要给乡镇企业以必要的活动余地。当然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和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农村经济体制和结构。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长期适用的体制。现在基本上是以户为经济单位,将来还得走经济联合的道路。一种形式是联户经营;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合同关系或协作关系,把社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联接起来,成为经营联合体。第三种形式是以某一个掌握加工技术或设备的经济实体为中心,吸引周围的各个经济单位为它提供原料、承接初级加工、配套或提供各种服务。“七五”期间,将可以看到这种演变。
至于农村经济结构,现在,在许多地方就已经远远突破了“农民务农为本”或“男耕女织”的原始型结构。随着农村多部门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向“社会经济结构”靠拢,但是,城乡之间经济结构上的差别将仍然是明显的。
——农业的现代化。不能急于要求在“七五”期间发生重大变化,最大的限制因素是对八亿农民文化科学的普及和提高不简单。


第2版()
专栏:

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张毅(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局):“六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这是改革的成果。“七五”期间乡镇企业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是每年至少有八百到一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安排;二是“以工补农”,任务繁重;三是农村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主要依靠乡镇企业,光靠人均亩把耕地不可能实现;四是国家工业化不仅要靠城市,还要靠乡村的工业化。由于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先天不足,“七五”期间乡镇企业的发展将面临许多困难。一要抓住改革,巩固成果,一定要拓宽生产门路,改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加强自身的建设;二要建立质量监测、人才培训、供销、信息等服务体系;三要继续从税收、信贷等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旨在用先进技术武装乡镇企业,这是对乡镇企业的正确态度。


第2版()
专栏:

加强农业的宏观协调
安希伋(北京农业大学):1985年农村出现的两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心:一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一是粮食减产。有的同志由此担心,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其实,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从那时起就在逐渐削弱统派购制度,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和活跃市场。去年的改革是水到渠成的,但应该看到,现在的农村市场还是不完整、不成熟的,是一种“过渡性市场”,仍然有大量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
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很多,去年涨价的一个特点是任何一个农副产品,都很难单独解释其上涨的道理。实际上去年工业品也普遍涨价,有的还很厉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里当然包括货币发行过多,造成虚假购买力冲击市场。因此,我建议“七五”期间宜更严格地控制基建规模和消费基金的猛涨,不能让虚假的购买力横冲直撞。在这方面,若经济手段不能奏效,也可以采取行政的办法。


第2版()
专栏:

增加智力投资 加强农业教育
安民(北京农业大学):我国农业教育,不论是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都很薄弱。我国八亿多农村人口,只有八万在校农业本专科大学生,占农村人口万分之一,而全国大学生总数则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点三。这种情况和我们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是十分不相称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落后于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文盲大多在农村,农村学校多为民办,师资和设备都很差。因此加强农业教育,增加智力投资,对
“七五”期间发展农村经济是十分必要的。


第2版()
专栏:

把农业技术改革提到更重要位置
姚监复(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七五”期间,象包产到户那种震动全局的大文章不多了,在农村发展新阶段,应把技术改革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农业发展的后劲,根本上是靠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使传统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在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中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力才会出现质的变化;只有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程度和经营集约化程度,才能在较小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大经济。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进步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还在于农业机械化。近几年,农机化工作落后于需要。由于前些年批评机械化中搞“一刀切”,现在就不敢多提农机化了。要根本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力,除了发展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以外,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有选择、多模式地进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和多项农业基本建设工作。


第2版()
专栏:

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环境
张文庆(农牧渔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七五”期间农业要健康发展,环境保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现在我国有几千万亩耕地污染超过标准,每年因此减少粮食上百亿斤。目前农业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应当大声疾呼,引起高度警惕。“七五”期间必须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坚决贯彻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
大工业的排污,目前仍是污染农业环境的“大头”。环境问题不仅是农业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和一切工业企业,都应当积极治理工业污染。
农业自身的污染也不容忽视,这里主要是农药、化肥的问题。如氮肥污染,使某些农作物硝酸盐增多,人食用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另外,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也值得重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