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访安龙
仲夏时节,我们来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采访。登山环望,但见田畴交错,稻浪千重,城镇新楼栉比,满街赶摆(集市贸易)的人群熙熙攘攘。
解放前,这里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穷乡僻壤,三十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牧业在发展,粮食1949年产量七千四百多万斤,1982年已达一亿六千二百多万斤,增加一倍多;生猪1949年是一万八千六百零五头,1983年已发展到九万零二百九十四头,增加了三点八倍。解放前,工业、电力几乎是空白。近几年来,安龙人民发挥山多水多的特点,办起了小水电,使绝大部分乡里有了电。历史上缺医少药、教育落后的状况也有了改变,卫生所已遍布每个乡,解放后新建的卫生院,病床已从十几张发展到一百二十张;胸腹腔、骨移植等较大手术在本县就可以做了。每个大队有小学,每个区有中学。由于生产责任制推行得早,落实得好,农村经济空前活跃。养殖、食品、采煤、运销等各种各样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大批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大显身手,描绘着安龙最新最美的图画。
(卢传友、金宏摄影报道)
繁荣的农村集市贸易。
安龙县城鸟瞰。
在县卫生院手术室,医生为病人做胃大部切除手术。
县政府拨款为新安区招堤乡巧硐村幼儿园购置了各种玩具。看小朋友们玩得多高兴。
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在新安区招堤乡巧硐村调查研究。
筏子河水电站远眺。电站建成不但供给附近城乡用电,建坝后蓄的水还可灌溉良田九万多亩。
新修建的荷花塘,是人们休息、游玩的好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