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弃命广海求真鉴
——记日本文化名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空海大师
徐明
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夏,日本—中国的航海线上,一支有四艘大帆船的日本船队乘风破浪,驶向中国。途中突然遭遇台风,桅断帆破,船队漂散。首船上二十三人在海上漂流了两个多月,历尽艰辛,才到达我国福州长滨县(今霞浦县)海岸,但当地官吏从未见过外国船,拒绝他们登陆。该船只好驶往福州。不久,福州观察使阎济美收到一封信,内称:“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风折柁。随波升沉,任风南北,但见天水之碧色,岂视山谷之白雾。掣掣波上,二月有余。水尽人疲,海长陆远……仅八月初日,乍见云峰,欣悦罔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阎济美深为这封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的书信所感动,不仅允许他们登岸,而且予以款待,让他们由福州取道前往长安。
这封信的执笔者就是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的僧人空海。空海姓佐伯,名真鱼,公元774年诞生在日本赞岐国(今香川县)多度郡一个富豪之家。父亲是当地的高官,舅父阿刀大足是桓武天皇太子伊予亲王的侍讲。空海从小随舅父学习汉文诗书,聪颖过人;十五岁随大足上京,十八岁入京城大学明经科,博览群书、熟读经史。
公元797年空海二十三岁时,用汉文四六骈体写成了《三教指归》一书。书中评述了儒、道、佛三教的旨趣,主张入佛为最好的途径。该书显示出作者此时已具有较高的汉文造诣。就在这一年,他放弃了本可进入高官行列的仕途,决意出家,到和泉(今大阪县)的槙尾山寺拜勤操和尚为师,削发为沙弥,法名教海。入寺后,他潜心钻研佛教和汉文,并立志到中国留学。出国前,他在奈良东大寺的戒坛院受具足戒,改称空海。
那时正值我国长期统一安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隋唐时期,日本断断续续输入中国隋唐文化已有二百多年。为了学习中国,日本派出遣隋使四次、遣唐使达十九次之多。
空海到达长安后,被安置在有名的西明寺。他日夜如饥似渴地吸取中国文化,这位异邦青年的优美文辞深受当时许多诗人、学者的赞赏。805年(永贞元年)空海到青龙寺拜我国密宗高僧惠果大师为师,学习佛教密宗经典。惠果非常赏识空海的才华和勤奋向学,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授给他密宗的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
空海在给越州节度使的信中说:他“弃命广海以求真鉴”,才来到中国。为此,他不仅对于佛教而且对于中国各方面文化成果,都尽力广收博采,四处求托友人收集各种书籍文献。惠果大师对这位年轻的日本高足深为喜爱,组织了数十人协助他抄写经卷,绘佛像,制法器。惠果逝世时,特遗嘱空海早日回国传教,“为苍生造福”。
公元806年,空海结束了在中国的留学生活,满载而归。他携带在中国搜集和抄写的大量佛经和诗文书籍以及佛像(雕刻绘画)、曼陀罗图、法器、名书法家真迹等珍贵文物,乘坐遣唐副使高阶远成的回国船,扬帆凯旋。当时正值日本汉诗文创作最繁荣的时期。特别是酷爱中国文学艺术的嵯峨天皇执政后,对空海更为赏识,屡次下诏请入宫内,视为诗文密友。这就使空海能将其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广为传播。空海回国后写下了《即身成佛义》、《十住心论》等大量佛教名著,他还依据中国佛教密宗经典和仪轨,创立了日本真言宗,成为有名的佛教思想家和活动家。千余年来,真言宗在日本不断发展,如今它的教徒已经达到一千多万人。
空海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其中出色的文艺评论《文镜秘府论》是在分析了中国六朝至唐代的权威汉诗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引证了大量诗例而写成的,对汉诗的内容、形式、韵律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诗集有《经国集》、《性灵集》等。
空海的书法是学习了王羲之、颜真卿书法的真髓并加以发挥而形成的。他尤其擅长草书,在世时即被称为草圣。当时空海、嵯峨天皇和橘逸势并称为日本的“三笔”(即书法三大家)。公元828年,空海学习中国“大唐城坊坊置闾塾,普教童稚”的经验,创办具有平民色彩的学校“综艺种智院”。推动了日本后世教育的普及。
公元821年,空海应邀在故乡香川县善通寺附近修筑的“万农池”,为日本当时最大的水库,直到今天仍灌溉着一望无际的五千町步水田。此外,空海还积极为人治病,开发温泉,使用石油、煤炭、“弘法打井”技术等。这都是空海以他所学为广大人民造福的例证。
公元835年空海六十二岁时,在高野山逝世。公元921年,日本醍醐天皇赐他为“弘法大师”的称号。
空海,这位日本文化名人和日中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千余年来一直受到日本人民的爱戴,也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今年是空海圆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在我国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日本真言宗在西安市青龙寺遗址建成了仿唐殿堂的“惠果、空海纪念堂”。日本全国各地展开了广泛的纪念活动,反映日本人民追念空海遗德的深情和发展日中友好的坚定意志。往事虽已逾越千年,然而,空海为了国家、民族的昌盛而“弃命广海以求真鉴”的献身精神,他那刻苦学习、勤奋创作的态度以及毕生辛勤为民造福的品德,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附图片)
弘法大师空海像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革命精神代代传
——记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烈士陵墓
叶明珍
一个春雨蒙蒙的下午,我们访问了保加利亚南部平原上的全国第二大城普罗夫迪夫市的烈士陵墓。陵墓是用白云石和钢筋水泥建成的,一半处于地下,顶部露出地面,中央部分露天。周围绿树葱茏,鲜花竞妍,环境幽雅。这是烈士们长眠安息之所,如今已成为向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胜地。
步入地下大厅,迎面看见一位身穿蓝制服、白衬衣,佩带红领巾的青年肃立在燃烧着的长明火焰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在另一边,是1923年9月起义烈士名碑,碑前也有两名守卫。环顾四周,沿圆形厅壁矗立着十余组大型雕塑,在大厅顶部的灰色大理石环壁上,用金色铭刻着十四五世纪以来本地区为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解放而牺牲的千余名烈士的英名。保加利亚人民几百年来反对异族统治和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以及他们前仆后继的革命浩气,深深激起每个谒墓者的景仰之情。
讲解员引导我们参观一组组塑像,并依次作了详细介绍。这些雕像表现了保加利亚各个历史时期的事迹,如: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奴役下的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时期、资本主义统治时期、工人运动的兴起、1923年9月起义,反法西斯游击队斗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后以保加利亚人民奔向未来的雕塑结束。这些塑像全是用粗花岗石和古铜色合金构成,生动地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人民斗争的伟大力量和磅礴气势。通过参观,人们不但能概括地了解保加利亚人民悠久的斗争历史,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人们告诉我,青少年入团、入队仪式经常在这里举行,新婚夫妇也往往来这里谒拜,以表达他们继承烈士革命遗志的决心。
从纪念大厅走出地面时,天已放晴,如茵的绿地和花坛里盛开的鲜红的郁金香,映衬着白云石的陵墓,显得异常鲜亮而富有朝气。这生意盎然的景色,恰似在述说着烈士们虽死犹生的真理。
是啊,真理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人民的事业必将不断前进。从奉献在烈士陵墓前的一束束鲜花,从夜以继日每小时换岗的革命接班人——中学生的坚定目光,从保加利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稳步前进的步伐中,我们都可以感到保加利亚革命烈士的精神正在代代相传,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附图片)
陵墓外景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哈默林和花衣笛手
唐若水
绿波荡漾的威悉河蜿蜒流过联邦德国辽阔无垠的北部平原,河畔矗立着一座宁静的小城哈默林。这座古色古香的小城人口仅六万,但每年却吸引了二十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哈默林的魅力主要不是它的风光,而是发生在古城的一个美丽又伤感的传说。远在歌德时代,该城就被称作“传说之乡”;而在今日联邦德国,只要一提到哈默林,人们便会马上联想到那神秘莫测的“花衣笛手”。
故事发生在七百年前,当时哈默林鼠疫猖獗。一天,一位陌生的花衣笛手悄然前来,声称他能消灭全城的老鼠。他吹起风笛,千万只老鼠从家家户户窜出,着魔似地跟着笛声跳进威悉河而一命呜呼。鼠害消除后,市民们却背信弃义,拒绝付给讲定的报酬,于是,花衣笛手趁大人们在教堂做礼拜之际,又一次吹响了风笛。奇迹出现了:一百三十名四岁以上的孩子掉了魂似地跟着他穿过东门,翻过高山,从此杳如黄鹤,无影无踪……
对于传说的真实性,人们当然不会去究其是非。但不管怎样,这个有趣又飘渺的悲剧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德国广为流传。与此同时,这个传说已被译成三十种文字,全世界有关花衣笛手的戏剧、歌曲和卡通片简直不胜枚举。
仿佛是为了弥补祖先的过失,哈默林人如今把花衣笛手奉若神明并引以为荣。该城城徽就是面带微笑的花衣笛手。在“捕鼠人之家”前有一座花衣笛手的雕塑,身边一群天真的孩子在笛音中翩翩起舞。食品店向游客出售用面粉和奶油捏制的“老鼠糖”和“老鼠糕”。餐馆供应别有风味的菜肴“烤鼠尾”和“捕鼠人”牌烧酒。广场上,木偶剧团天天上演关于花衣笛手的木偶戏。每到夏季,全城庆祝隆重的“花衣笛手节”:数百名孩子装扮成一只只活泼可爱的老鼠,跟着一位乔装的“花衣笛手”在大街小巷作化装游行,这时,父母们便高喊“中了魔”的孩子的姓名,要他们“快回家去”……(附图片)
哈默林城的花衣笛手雕塑像


第7版()
专栏:

美国社会的“沃伦梯尔”
张宏毅
在1984年洛杉矶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出现了许许多多“沃伦梯尔”(Volunteer),即“志愿参加者”,他们不要任何报酬,热心为大会服务。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各地的志愿人员就达到四万人。在各比赛场地,在走廊上,大门口和电梯里,都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这使我联想起了在美国的一些见闻。美国是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如同一个无形的蛛网密密层层笼罩着整个社会;金钱拜物教散发着恶臭,败坏着社会风气,也毒害着人们的灵魂。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仍有不少人不受世风所囿,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着别人,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而且他们是那样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曾有机会接触到一家旧货店的“店员们”。这是一家慈善性质的商店,它把人们捐献出来或买来的旧衣服、旧家具之类集中起来,再出售给顾客,然后把挣来的钱捐给一家医院以资助贫苦者。这些“店员”都是退休教授、教员、工程师、职员等等。他们每周一次来到店里,或运货盘点,或售货记账,干活的那股劲儿不亚于青年人。据说,仅这家商店就有五百位这样的志愿者。
去年6月,一位祖辈几代生活在美国的老华人得重病住进医院。这位华人出院的那天,来了一位容光焕发、精神?铄的老人。他很和蔼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然后小心地护送病人乘电梯下楼。他自我介绍说,过去是土木工程师,现已退休,每星期五是他的志愿工作日。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护送病人出院。他说,有大约七百名志愿者在这里工作。
一些美国朋友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人们成为志愿人员的原因。从历史上看,美国大多数居民的祖先是从欧洲飘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的。他们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以后,为了生存,需要互相帮助,逐渐养成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这种精神在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得到加强,并成为广大工农和知识分子的一种美德而保存下来。
当然,从目前情况看,也有许多虔诚的教徒希望通过自己的善行使自己的“灵魂在来世得到拯救”;本来就感到邻里之间人情淡薄的人们也希望在周末寻找一个社交的机会,担任“志愿参加者”也就成了这样一种桥梁。至于说到那些退休老人,由于他们往往跟子女分居,就更希望有个精神寄托之所。
美国社会中的“志愿参加者”使我感到:即使在“金钱万能”的美国,人民群众中仍然有其可贵的美德。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简朴的美
先旺 景卫
正在北京举行的保加利亚版画展览中,一幅题为《白色的树》的版画引起了艺术爱好者的兴趣。看,粗干虬枝布满了四分之三的画面,背景是古老的楼房,黑色背景和中间层次的蓝色与白色的树相互对比,又和谐地统一起来。看了这幅功力深厚的版画之后,你会深深感到那勃发的生机。这是简朴的美。作者尤利·明切夫运用娴熟雄劲的刀法描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版画在保加利亚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却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浓郁的民族特色。二十多年来,画家们又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某些新技法、新材料和新技术,使版画更富有表现力。
这次展出的三十四位画家的一百一十六幅作品,有金属版画、石版画、塑料版画、综合技术和亚麻子油布雕刻画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保加利亚的民族史、反法西斯斗争史和人民的现实生活。这次展览将会促进中国人民对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荒漠野岛有人烟
谭麟胜
印度尼西亚素有“千岛之国”美称。实际上,她拥有的岛屿远远不止一千,而是多达一万三千七百七十六个。但是居民却高度集中在少数岛屿上,例如爪哇和巴厘两个岛上的人口就过于稠密,耕地又过于缺少。以爪哇为例,这里的人口每平方公里达两千人。他们当中,40%的人完全无地,35%的人缺地。这样的人口分布使得当地许多人难以谋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印尼政府早在五年前就已开始有计划地向爪哇和巴厘以外的岛屿进行移民。
大规模的移民缓和了爪哇等岛人口过于稠密的问题,也为开发和建设其它岛屿提供了人力资源,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搬迁过程中,许多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印尼的热带森林物产占世界的10%,是巴西以外森林物产最为丰富的国家。由于乱砍滥伐,这方面的收益已经减少。此外,由于移民点选择的不当和搬迁过程中的草率从事,致使一些移民到了新安置村后生活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善,因此。有的地方有人口回流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印尼总统曾在1979年下令禁止为移民而砍伐原始森林,尽量把移民安置到茅草地区。同时,为防止人口回流,政府对移民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强令搬迁不如自动搬迁。因为自动搬迁者一般都迁到自己亲戚朋友的住地附近,比较容易渡过难关,生活一般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有鉴于此,现在印尼政府多采取鼓励自动搬迁的办法,这样,“回流”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移民们在新垦区内安居乐业,昔日的荒漠野岛,如今炊烟袅袅,一派生机。


第7版()
专栏:

为爱蜂鸟费苦心
去年秋天,在美国密苏里州,人们发现有十九只蜂鸟在绝缘体上触电而死。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由于这种绝缘体的红颜色和外形象一朵美丽的鲜花,蜂鸟误认为是可采集的食物,纷纷飞落在电线上,并试图把长嘴插进绝缘体,从中提取“花蜜”,当触及到绝缘体里面的带电金属物时,就中电了。
蜂鸟被电击事件发生后,密苏里州和明尼苏达州的自然资源保护部门,要求生产和销售红颜色绝缘体的中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并指示凡发现有蜂鸟遭电击的地区,要把现有的电栅栏上的红色绝缘体统统涂成别的颜色。该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电栅栏绝缘体公司,产品行销全美各地。为保护稀有的蜂鸟,它已决定将所生产的红色绝缘体一律改为黑色。
·杨智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