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二、三、四”,是湖北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成就的聚光点。“一、二、三”指的是“全省之最”也是“全国之最”的三大工程:武钢一米七轧机,第二汽车制造厂,三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四”即是江汉平原腹地的“四湖”地区。对这些单位和地区所取得的成就,湖北人民常引以为自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象浩荡的春风,赋予这些单位和地区以新的活力:三大工程加快了前进步伐,迅速地发挥了投资效益,刷新着我国钢铁、汽车制造、电力工业的面貌;“四湖”地区也跨出了从未有过的大步。透过“一、二、三、四”,我们可以看到四千八百万湖北人民振兴湖北、振兴中华的坚强斗志和必胜信心,可以看到湖北大地已经出现的壮丽图景。
长江上的明珠葛洲坝
如果你在长江上乘船东下,饱览过雄奇险峻、秀美多姿的三峡“画廊”风光,出南津关峡口便会顿觉水天辽阔,豁然开朗。但是,当你还来不及仔细体味“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那番美妙意境时,另一幅人工创造的宏伟图景便展现在你的眼前:水雾迷蒙的江面之上,气势如虹的庞然大坝横亘在前,五里长的坝体镇江锁流,壅起一片人工湖面,车辆奔驰在堤坝上,巍然矗立的四座提升楼直上云天。这,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雄峙于万里长江的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是我国蕴藏量最富的水电能源宝库。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建成水电之都,便成为湖北发展能源工业的巨大优势。葛洲坝工程的成功兴建,表明已经叩开了长江三峡水力资源宝库的第一扇大门。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一九七○年底破土动工,一九八一年一期工程(包括泄水闸、二江电站、冲砂闸和二、三号船闸)建成投产。从一九八二年全面展开施工的二期工程进展迅速,一九八六年大江电站首批机组将投入发电,预计三年之后即可全部竣工,全面发挥经济效益。
葛洲坝水利枢纽由发电厂、过船闸、泄水闸和冲砂闸等八大建筑物组成。按设计全部建成后,拥有二十一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二百七十一万五千千瓦的发电厂,每年可发电一百四十亿度,相当于解放前全国年发电量的三倍。三座船闸凭借闸门的灵巧启闭,调节闸室水位的自动升降,安然输送船舶过坝,其中的两座大型船闸可吞吐万吨级船队。履行“航道卫士”职责的两座冲砂闸,每年定期开闸,造成强有力的高速水束,清扫滞留航道的淤泥积砂,保持黄金水道的畅通。二十七孔泄水闸气势磅礴地并排展开,终年吞云吐雾,最大宣泄能力为每秒八万一千立方米水量,是维系大坝安全的“通灵宝玉”。每至汛期,这儿洪波奔涌,惊涛雷鸣,具有排空裂岸、动地震天之势,成为葛洲坝的一大胜景。
建成投产的一期工程,正以它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四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从一九八一年夏正式通航和第一台机组发电以来,到今年六月的三年间,陆续投产的七台机组,将滔滔不绝的江流,化作廉价的强大电能,通过跨越四省的华中电网,输往鄂、豫、湘、赣,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现已创造产值相当回收一期工程投资的三分之一。目前已架设通往上海的超高压输电线路,葛洲坝的电能将为上海人民提供光与热。此外,葛洲坝的兴建改善了三峡内百公里长的航道,三年来仅两座船闸就运送过坝船舶十四万多艘次,运送旅客达四百多万人次,货物一千二百多万吨。
葛洲坝一期工程成功兴建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在大江大河上筑坝提供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它把我国水电建设事业的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正如国外一些知名水电专家所评述的那样:高难度的葛洲坝(一期)工程的兴建成功,表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任何他们想要修建的工程。人们完全可以预期,三峡大坝动工兴建之日,已为期不远了。“高峡出平湖”的宏伟理想,一定会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 陈汉柏(附图片)
“一二三四”示意图


第3版()
专栏:

四分半钟产一辆汽车的二汽
“笛笛……”在第二汽车制造厂总装配线旁,每隔四分半钟,你就会听到一阵清脆、激越的汽笛声。这声音表明:又一辆“东风”牌汽车呱呱坠地了!
东风牌汽车,以它马力大、耗油少、操作灵活等特点获得用户广泛好评。二汽投产以来生产的二十多万辆东风车,正在万里神州驰骋,“笛声叫破五湖秋”。
二汽是我国自己设计、建设的目前全国最大汽车制造厂。一九七八年“背水一战”,奠定了二汽胜利前进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二汽鼓起强劲的风翼。几年来,二汽党委带领五万多名职工接连闯过停建缓建、产品滞销等难关,开拓出一派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去年汽车产量由一九七八年的五千多辆增加到六万多辆,产值由一亿五千万元增长到十五亿九千多万元,六年上交国家利税达九亿多元,成为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单位。
当年由全国“聚宝”、“包建”建设起来的二汽,正在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工作母机”。一个以二汽为骨干、以东风车系列产品为对象、实行专业化协作的经济联合体——“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已成立多年;参与联营的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四十多家企业,采用东风车底盘生产出了三十多种变型车,六十多种改装车,构成一幅群芳吐艳的“东风谱”。
历史资料表明,旧中国汽车工业完全是一页白纸。自从一九○二年第一辆外国汽车在我国出现,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四十八年中行驶在中华大地上的汽车总计七万多辆,却没有一辆是中国制造的。而一九八三年,二汽的汽车产量就差不多相当于旧中国四十八年进口汽车的总和!尤为喜人的是,就在这片“万国牌”汽车耀武扬威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故国土地上,在鄂西北山沟沟里生产的东风车,更名“风神”,也开始飘洋过海,打入国际市场了。
宗汉


第3版()
专栏:

在改造中发挥效益的一米七轧机
走进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你会看到一幅现代化生产的壮丽图景:三十三条生产线上的各种先进轧钢设备、六千多台(件)自动化仪表、四十二台工业电视摄影机、四十五台显像机工作正常。二十五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几十万次到一百万次的运算能力,准确地指挥着全线的工艺操作。轧制的薄板如瀑布一般,从生产线上飞流直下。熟练驾驭这匹钢铁骏马的,是建国后我们党培育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年轻工人。一九七八年,当引进的一米七轧机系统(包括热轧厂、冷轧厂、硅钢片厂、连铸车间)陆续建成以后,不少外国专家怀疑:中国人能不能管好用好这样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自动化的现代化的工艺设备?五年以后,一位参与工作的外国专家旧地重游,由衷地发出了“你们干得很出色”的赞叹。
一米七轧机系统的广大职工不仅迅速消化、吸收了外来技术,而且锐意奋进,大胆改革,先后进行了四百五十四项技术革新,使生产钢材品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热轧厂的主体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客商提供的数学模型只能轧制日本钢坯。
“我们中国的钢厂不能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全厂职工从心底发出了共同的呼声。他们改造了数学模型,解决了热轧机不能轧制中国钢坯的难题,并制定了新的轧制法,可生产钢种由原来的八种增加到二十八种,性能命中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六。冷轧厂自控车间也修改和补充了联邦德国专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了八项重大技术革新,成材率达到和超过设计水平。
掌握现代技术的人才在成长。现在全系统已造就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四百四十四人,技术员二百三十一人,技术能手三百二十九人。在这支技术队伍的操纵下,一米七轧机系统一直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从一九七八年底到今年七月止,已生产各类钢材九百八十九万多吨,产品行销国内外,上交利润十五亿八千多万元。在新产品试制中,有十九项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冶金部科研成果奖和省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去年,冷轧连续热镀锌板和建筑模板用薄钢板,分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今年又有两项产品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
匡华安 刘庆林


第3版()
专栏:

“四湖”地区一焕发青春的古云梦泽
被人们誉为湖北的绿洲的“四湖”地区,是个高产农业区。这块鄂中平原,幅员之广大,物产之丰富,自然条件之优越,地理位置之重要,举国瞩目。
然而,“四湖”地区是随着新中国的崛起而新兴的绿洲。
“四湖”地区包括荆门、江陵、监利、洪湖县和沙市市及石首、潜江县部分地区,是长江和汉水环抱的一片平原河网地带,为江汉平原的腹心之地。它因有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四大湖居其间而得名,古为云梦泽。旧社会里,江河堤防失修,洪水泛滥,这块肥沃的土地,却“一年一渍水,三年一小水,五年一大水,十年难得一丰收”,到处流浪着“前头挑着三岁孩,后头挑着稻谷草”的农民。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亲自批准,在长江上兴修了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并全面整修、加固了荆江大堤和其他江河堤防,使四湖地区的安全有了保障。接着,在三年困难时期,四湖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完成了浩繁、艰巨的四湖河网化建设的主体骨干工程。随后,又开挖、修筑了总长近万里的配套渠道和堤防,兴建了总功率为二十多万千瓦的二百八十多座大中型电力排灌站和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型排灌剅闸。防洪、排涝、灌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四湖地区人民得以安居下来,耕种这里七百七十五万亩肥沃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有了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路线,使四湖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一九八三年的一些主要数字与三中全会以前的一九七八年相比:农副业总产值增长一点二三倍,商品粮净增近十亿斤,油料增长四点四倍,鲜蛋增长百分之二十五,水产品增长一点三七倍,乡镇企业产值增长一点三六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一倍多,达到三百元以上。然而更令人鼓舞的是,四湖地区农副产品商品率一九八三年已达到百分之五十一点八,这标志着这里农民已开始摆脱自给自足经济束缚而进入大规模发展商品生产的新时期。今年,专业户发展到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一,各种开发性生产蓬勃发展,这将带来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商品生产的更大发展。预计,四湖地区今年将有一批区、乡和一些县,在一九八○年的基础上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四年完成十年的翻番指标。
聂斌 夏启贤 题头照片:光羊摄(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国宝—编钟
一九七八年,随州市(原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庞大乐器,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套重约五吨(包括钟架)、多达六十五件的编钟,除楚王赠给曾侯乙的大型镈钟不能发音外,其余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低音浑厚,沉雄飞扬;高音昂奋,动地惊天。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摒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无知妄说。 秦翎


第3版()
专栏:

风靡海内外的武当山
巍巍武当山,方圆八百里。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余米,夙有“一柱擎天”之誉;七十二峰,环拱其下,向有“万山来朝”之说。在这奇山异水、峰崖坨涧间,嵌镶着一组组明代道教建筑群,凡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逶迤百里,金碧辉煌。
明初永乐皇帝朱棣“北建北京,南建武当”。紫霄宫巧于借景,不负“洞天福地”之称;南岩宫嵌在绝壁上,给人“楼阁飞空”之感;攀一二三天门,有“天外有天”的意境;登上主峰上的太和宫,青山白云尽在脚下,四面天风一快披襟,仿佛来到“另一世界”。
武当山铜塑艺术精美绝伦。金顶上的金殿,全部用铜铸造,表面鎏金。这座金殿,堪称“国宝”。
宋汉炎(附图片)
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蛇山头上,我国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重建工程即将竣工。 绍甲摄


第3版()
专栏:

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
湖北省建国三十五年来伟大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