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北仑港在崛起
记开发中的浙江深水良港
浙江,有二千二百多公里的海岸线,有海洋岛屿二千一百多个。在这漫长的海岸线上,可供开发的港口有四十一个。这种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为浙江通四海路、迎天下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许多专家预言,未来的“东方大港”,就在东海之滨宁波的镇海到舟山的定海、普陀圈内。这里航道水深二十多米,是世界上罕见的深水良港。它的崛起将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宁波、温州的对外开放,则大大加快了港口的建设。
现在,以宁波北仑港为主体的港口建设已初具规模,揭开了开发东方大港的壮丽序幕。
一九七九年九月,北仑港码头打下了第一根海底钢管,一九八三年投入生产。它在地平线上一出现,就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瞩目。一些学者、专家论证说,北仑的吞吐能力最终可与世界上最大海港——荷兰鹿特丹港媲美!
从宁波市区东行数十里,直抵东海之滨,就到了北仑港。它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地处长江干线、北洋干线和南洋干线相交叉的战略机动点上。北至天津,南至香港,西进武汉,东去日本,都在她约七百海里圈之中。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国内外物资转运十分有利。码头水深二十米,水流湍急无淤积,停靠十万吨巨轮绰绰有余,即使十五万吨巨轮,涨潮时也可驶入。码头拥有先进的装卸设备,整个装卸过程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北仑陆地开阔,腹地纵深,物资集散能力强,适宜兴办骨干工业或转运物资。孙中山先生曾设想在杭州湾乍浦一带建立东方大港,但夙愿未遂。今天,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正在建设蔚为壮观的东方大港。
宁波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有名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开辟过海上的“丝绸之路”。今日宁波港更显繁荣。浙江的工业品、土特产,由此出口;邻近各省的物资,也在此卸货、中转。北仑港区连同甬江口的镇海港区与宁波老港区组成了三位一体的欣欣向荣的宁波港。
港口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开放。宁波市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已有一百三十多名外商、港商来甬洽谈,签订了数十份协议和意向书。全市正集中力量,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宁波至北仑开发区的铁路,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可望明年通车;东钱湖、天童、育王寺和奉化溪口旅游区将全面开发;宁波民航机场正在加紧筹建,年内与上海、杭州两地定期通航;甬沪间海运将增加一对客轮,每日开两班;还将引进通讯设备,争取明年实现国际自动拨号电话……这一切正如宁波市市长耿典华对记者说的那样:宁波开始起飞了。 沐定祯(附图片)
北仑港雄姿 学武 阿雷摄


第3版()
专栏:

这里,人均收入1,256美元
钱塘江口,有一块海涂围垦的土地。十五年前,这儿草木不长,一片荒凉,只有一些靠晒盐过日子的农民搭的茅草棚。
如今这里已成了全省最富裕的地方之一。这个三千四百余人的集体农场,已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社会”,它最近打出了一个响亮的牌子:浙江萧山县红山农工商开发公司。去年全场人均占有净收入二千五百四十元,折合美元一千二百五十六元,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里,茅草棚早已变为陈迹,人们住进了第三代新房——别墅式的二层小楼。整套家具、豪华灯具、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农民家庭。退休场员享有养老金。幼儿入托至初中毕业,全部实行义务教育,考上重点中学或中专、大学的,还享受奖学金。
这个农场是依靠乡镇工业的发展而走向富裕的。从一九八○年集资兴建起水泥厂后,全场象母鸡下蛋似的带出了预制件厂、水磨石厂、花砖厂等以水泥为基本材料的建材企业。目前,全场已拥有十八个企业,三分之二以上劳力从农业转到了工业。去年工业总产值达一千八百八十六万元,占全场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九点六。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这个偏僻乡村同外部社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流通的渠道又大大加快了致富的进程。这里,广开门路吸收各方人才。场里三分之一的务工劳力和一半以上的务农劳力,是从外地聘来的;年产值有一百多万元的服装总厂,三百四十名人员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外县或外乡,就连厂长两年前也还是诸暨县的一个供销员。
向外联营,走向全国,农场的领导者们打开了眼界。他们先后与二十多个省市的一百多个单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农场向河南省投资六十万元开发小煤窑,以补偿贸易方式每年获得一批数量可观的优质煤。他们还在广东省的深圳、惠阳等地建立了联营公司。农场有一支七十余人的购销队伍,活跃在全国各地。年运量为二十万吨的水运队终年奔忙。场里还成立了农工商企业公司,派人进城开店营业,展销自己生产的各种工业产品。
一个开放型的“小康社会”通过与外部社会多种多样的经济联系,而变得欣欣向荣。包括外国元首在内的国内外参观者纷至沓来,同声赞赏。现在他们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两年之内,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
李丹


第3版()
专栏:

美哉,人间天堂
西湖之客
据杭州市的园林部门估算,现在每年游西湖的旅客达二千万人次,约为解放初期的一百倍。去年来杭州旅游的外宾、港澳同胞和华侨,达十六万零六百人,比一九七八年增加近两倍。
在这个祖国的旅游胜地,喜气洋洋的农民旅游队伍的大批出现,可谓是历史性的奇迹。它约占西湖客流总量的五分之一,在清明和国庆节,高达三分之一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们能登临“人间天堂”,观赏湖光山色了。
西湖之景
几年来,西湖景观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一九七七年完成了西湖全线驳磡。一九七九年敷设了九千五百米环湖地下截污管道。目前,对西湖的蚕食已经停止,几十家工厂限期搬迁,所有的烟囱不准冒黑烟,上百个部门的违章建筑被勒令取缔。这些都保障了西湖六万亩山林常绿,八千亩秀水常清,四千亩公园景色更美,人间天堂天朗气清。
新建的曲院风荷大公园,占地百余亩,莲叶荷花,清波添香。两年前,这里仅有一碑一亭半亩地。五年来类似开拓性建设有三十三处,包括重修岳墓岳庙,恢复虎跑旧观,扩建花港观鱼,完善石屋、烟霞诸洞设施,改造西湖游船,铺筑十多座名山的爬山道等,规模都是空前的。
西湖之店
修葺一新的“楼外楼”和新建的玉泉“山外山”、灵隐的“天外天”,构成了富于诗意的三级梯阶,使品尝西湖名菜的游人,步步登高于湖山画卷之中。最近,老城隍山下,正在开辟风味小吃一条街。许多百年老店诸如张小泉、王星记、都锦生等,也都面目一新。
即将开张的望湖饭店和将兴建的中日杭州友好饭店以及正在设计的黄龙饭店等高层建筑,加上草舍、竹居一类山庄的建设,将为游客提供丰富多采的住宿之地。
西湖之邻
从西湖出发,西至富春江、新安江和黄山;东南至绍兴水乡古城,宁波天童森林公园,以及“海天佛国”普陀山和温州乐清的巍巍雁荡;东北观海宁天下潮;北上运河访姑苏……这些旅游线,形成一个以西湖为中心的群星拱月的局面。许多著名学者认为,浙江的自然风景资源居全国之首,完全可以建成一个“旅游省”。诱人的前景,激励着人们进行新的开拓。 辛得


第3版()
专栏:

鱼米之乡传佳音
人均粮田减半,总产增加两倍半
建国初期,浙江人均占有粮食为四百十三斤。三十五年后,人口增加了一倍,人均粮田占有面积从一点二亩减到零点五七亩,而粮食总产却增加了二倍半,人均占有粮食达到八百斤。京津沪居民吃的海鱼,大多来自浙江
浙江的海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上调海产商品鱼数量占全国总调拨量一半以上,均占全国首位。京津沪等大城市居民吃到的海鱼,十之八九来自浙江。
全国每四杯茶中,有一杯是浙江茶
龙井茶的故乡浙江,茶叶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五点四四。全国每四斤茶中,有一斤是浙江产的。也就是说,全国每四杯茶中,有一杯是浙江的茶。
浙江绸缎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
“丝绸之府”的浙江,去年蚕茧总产量达一百二十四万多担,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十八点二六。三十五年来绸缎产量增长十四点三七倍,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全国百个电气化试点县,浙江占十个
浙江水力资源丰富,小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六十万千瓦,发电量相当于解放前全省年发电量的二十二倍。全国一百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十个在浙江。


第3版()
专栏:

思乡谣
温州媛子 黄宗英
瓯江潮传递信息,
温州港起飞在望,
凤尾鱼一年一度汛期,
游子心扬起久违的归帆。
快走归、走归听听,
快走归、走归看看,
看,九龙乡龙腾电闪,
听,乐清岙乐调新唱。
南航北走的浙南儿女,
远离故土的炎黄嫡传,
走归点燃新基破土的炮仗,
走归吻别板屋的缕缕天光。
(8月4日于北京)


第3版()
专栏:人物新闻

人物新闻
步鑫生访日归来有新套
七月底八月初,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去日本考察。回来后,他就抓特色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并把严格管理和鼓励职工上进结合起来。从长远发展计,已决定保送副厂长孙永根去上海工业大学工业管理系深造。
七月二十一日,该厂年印染能力为一百二十万米的印染分厂开工。同一天,年产三十万套的西装项目通过会审。步鑫生说,要尽快实现西装、领带和现有的衬衫配套。
鲁冠球“高攀”院校要技术
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是杭州万向节厂厂长。他将一个濒于倒闭的公社农机厂,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配套定点厂,产品已打入美国市场。最近,鲁冠球又与吉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技术设备先进的杭州汽轮机厂签订了技术协作合同,他自己也成了浙大工业管理系的旁听生。
罗其林创办乡镇新“中心”
上虞环保设备总厂厂长罗其林,重视智力投资,使一个社办小厂一跃成为能生产先进的净水机等产品的企业。目前,罗其林又创办了乡镇经济开发研究服务中心,还聘请省内外三十多名科技人员成立研究所,并将在深圳和杭州近郊置地,再开两个窗口。
庸非作画(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小百花闹春
今年三月,浙江越剧“小百花”演出团,在越剧发祥地上海连演四十多场,引起很大轰动。一些越剧界老前辈流着喜泪说:“越剧能有今天是幸福的!”
越剧在本世纪初发源于浙江省嵊县,四十年代进入十里洋场的上海后,被黑暗吞噬的何止一个筱丹桂!新中国诞生,使“草台班”的越剧,一跃发展为全国主要剧种之一,并登上国际舞台。
十年内乱使越剧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岁月蹉跎,演员老化,剧目老化,观众老化。有人怀疑地问:越剧还有前途吗?
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浙江省文化部门毅然下“大本钱”来振兴越剧事业:先后从全省各地招收了二千余名学员进行培训,并多次举行会演和评选,使一大批越剧新人脱颖而出。“小百花”演出团中平均年龄十八岁的二十八名演员,汇集了历次会演的获奖者,是全省越剧新人中的精英。
“小百花”得到了上海越剧界和浙江省著名编导、演员的悉心指导。她们从手眼身法步学起,一天三班,坚持不懈。在老一辈的辛勤浇灌下,“小百花”们以崭新风貌出现于越剧舞台。众多的越剧流派,都有了各自的传人。“越剧危机”的忧虑烟消云散,新的观众不断涌现。去年十月,“小百花”演出团赴香港,剧团未到,门票已一抢而空。东南亚国家的越剧迷和台湾同胞闻讯,专程前来观看。
金秋十月,文化部将选调浙江越剧“小百花”去北京公演,为国庆的戏剧舞台增色。 来永祥


第3版()
专栏:

喜看今日浙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
题字: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 沙孟海 绘图:伯星


第3版()
专栏:

四年前后
四年前,衢州乌溪江畔有一片荒芜的滩地(见上图)。从一九八○年开始,衢州化学工业公司在这里兴建滨江住宅区。今天,已建起新楼二十四幢,一千四百多户职工迁入新居。 吴凯生摄


第3版()
专栏:

“闰土”后代的喜悦——绍兴酒店小景。
单金夫摄


第3版()
专栏:

刊头木刻 张怀江 题饰 元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