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中国的对外科学技术合作和交流
国家科委主任 宋健
三十五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自行设计和生产了大部分现代工业产品。我国掌握了原子能技术,在空间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我国的科学家们在天文、地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古典学科方面正在接近或已经站到世界的前沿。我们学会了探明沉睡在祖国地下数千万年的宝贵矿藏,逐步开发出来为人民享用。我国最早人工合成胰岛素,为现代生物工程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我们培育了新的高产作物品种,为人民造福。各行各业中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基础研究、探索新领域、创造新财富、开发新产品和促进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成千上万的创造发明和贡献,为现代化建设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应该如实地看到,我们已经取得的这些成就,同我国对外科学技术合作的政策和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和进步从一开始就带有国际性。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前进和信息畅通的时代,几乎每一个发明创造,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实际上都有赖于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和分工合作。任何一个科学家或科学集体,都不能指望在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中取得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成就。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纠正“左”的闭关自守的倾向,推动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鼓励各行各业的专家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们进行学术技术交流。短短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政策和措施完全符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我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们为人类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曾经为人类古代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华民族,开始以新的姿态和活力进入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行列。
三十五年来,我们在与世界各国建立科学技术合作关系方面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又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开创了广阔的道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同一百零一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关系,其中与五十一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或工业经济科技协定。从1978年以来,我们同西欧、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有了很大进展。例如,中国和美国政府之间已在二十二个领域中确定了不少合作项目,中国和联邦德国之间签订了三十一项专业对口协议,和法国签订了二十五个,和意大利签订了十七个,和英国签订了十三个,和日本正进行着七项合作研究,等等。
中国一贯致力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早在五十年代已经开始同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合作和交流。仅在1979至1983年这四年中,与这些国家共同执行了六百多个合作项目,按照协议接待了来
自发展中国家的近一千一百名专家和实习生,向这些国家派出了九百一十多名专家和实习生,其中有近五十名专家是专为援助合作项目而派出的。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无论在规模上和深度上都在继续向前发展。
我国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科学技术合作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五十年代曾经有过富有成效的开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六十年代以后较长时期处于中断或停滞状态。七十年代上半期以后,这种合作关系才逐步恢复。1979至1983年间,进行了五百五十多个项目的合作,其中合作研究工作有十二项,相互派遣的专家和实习生总数已超过一千五百人。
除了双边科技合作活动外,我国各学术团体和部门参加了八十五个国际科学技术组织。我国科学家们广泛地参加了这些组织的学术活动,积极参加或受委托主持召集各种学术讨论会、工作会议,应邀前往各国讲学等。我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这些国际组织的活动中,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亲密无间地进行学术交流,共同研究问题,切磋疑难,分享经验,为发展科学事业并肩努力。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和世界各国按协定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和交流的项目总数已达二千七百个,我国派到国外去参加工作和考察的专家有二万二千人次,来华工作或考察的外国专家有一万八千人次。此外,还有近一万人、共四千多起出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我国举办了一百一十多个国际性科技会议。近几年来,派出进修生、留学生共二万多人,分布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交往已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我们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多大成就,但比起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自力更生,非此不能自强。但同时也要学习世界各国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科技部门,应该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立足点,尽快接近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应该避免那种在低水平上重新开发别处已经过时了的技术,或以巨大的代价去重复早已被证明了的发现和真理。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条件,占领尽可能高的起点,在与国内外同行的协同中进行竞赛,奋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切实的贡献,这是在新形势下自力更生方针的重要特点。
在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是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近几年来,我们派出了三万多名学者,应邀来访的也有两万多名外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世界各友好国家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是我国坚定的方针,这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取得的成就仅仅是一出长剧中的一个短小序幕,远未达到高潮。我们充满信心,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事业将全面地登上世界舞台,与世界文明激流并驾齐驱。(附图片)
中外植物学家联合考察队在我国神农架林区考察。


第7版()
专栏:

联合国的历史性时刻
金超
1971年10月25日晚,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的代表的提案,拥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国家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外的不合理局面终于结束了。这是中国人民在外交上的一个重大成就,也是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的胜利。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那时起,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理所当然地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当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的美国政府,一直顽固地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在五十年代,美国以时机不宜为借口,操纵表决机器,蛮横无理地不让联合国把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议程。在这种“拖延讨论”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强烈反对的情况下,美国从1961年起又改变手法,一面表示“赞成”讨论我国代表权问题,一面又操纵表决机器,硬把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说成是需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所谓“重要问题”,进行阻挠。但是,这个花招同样是越来越不得人心。在197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提案得到多数的支持,但是由于美国强使大会通过所谓“重要问题”的议案,中国代表权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
1971年,美国为了继续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在联合国大会上除了继续提出“重要问题”提案之外,还炮制了一个“双重代表权”提案,即中国“进入”联合国并享有安理会席位,同时让台湾继续赖在联合国内。
但是,尽管美国使出了种种手法,它的旨在分裂中国神圣领土和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还是遭到了严重的挫败。
1971年关于中国代表权的专题辩论是从10月18日开始的。在一周的辩论中,约八十个会员国的代表在会上发了言。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都要求把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立即归还给中国人民的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尽管美国代表频繁活动,联合国大会先以多数票拒绝了在美国指使下提出的推迟表决的要求,接着又否决了美国提出的所谓“重要问题”的提案。这时,会议大厅内一片欢腾,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两分钟之久,不少代表高声欢呼、歌唱。
当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马上要付诸表决时,美国代表竟又使出最后的花招,要求在提案中删去立即驱逐台湾代表出联合国的一节。但在各国代表的强烈反对下,这个要求被大会主席拒绝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很快就获得通过。美国炮制的所谓“双重代表权”的提案也就成为废纸。这时,大会会议厅内又一次出现激动人心的场面。
联合国大会的这次表决,对长期敌视中国并蓄意制造“两个中国”的美国政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美国代表在表决结束后懊丧地说:这是一个“丢脸的时刻”,“我感到极为失望”。然而,他不得不承认:“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事实确是如此。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势力想要阻挡这一潮流,都是肯定要失败的。
三个星期以后,当中国代表团在1971年11月15日出席第26届联大的全体会议时,大会主席马利克在欢迎讲话中兴奋地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接着,各国代表走上讲台致词欢迎。原定会议只开半天,由于要求致欢迎词的代表不断增加,不得不延长时间,一直开到傍晚。很多代表在讲话中赞扬了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指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必将大大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恢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彻底破产。在这以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迅速增加。1972年,中国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到1979年,中美两国也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在国际活动中,起着比过去更加巨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标志着一两个超级大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它国家的蛮横做法已行不通了。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后,立即在联合国中同第三世界国家和中小国家一起,为维护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斗争。1974年4月,在研究原料和发展问题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坚决支持第三世界的正义主张,同第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使会议通过了反映第三世界要求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两个重要文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981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选举秘书长时,中国从支持第三世界的一贯立场出发,发挥自己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反对超级大国对选举的控制。经过历时五十天的斗争,秘书长的选举终于取得完满的结果: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秘书长。十多年来的事实表明,中国和第三世界各国在联合国的共同斗争,促使联合国的形势起了根本的变化。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影响日益增长,超级大国随心所欲地控制联合国事务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附图片)
1971年10月25日,联大通过恢复我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联合国大厦前迎风飘扬。


第7版()
专栏:

一个法国人目睹的巨变
法国专家 戴妮丝·李·勒布雷顿
我是一个法国人,来华三十多年了,是我的丈夫帮助我认识了中国。现在他虽已去世,我仍独自一人居住在中国,因为中国对我来说,是体现着我们这代人的革命理想的国家。这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人民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这其间,中国人民及其领导人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现在,这种坚韧不拔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求实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了,中国人民当前的改革步伐也更加稳健了。
在庆祝三十五周年国庆之际,作为外国专家,我想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中国的变化和进步。
我在北京度过了几个意义重大的国庆: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大庆,这是恢复经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充满希望的十年。为纪念这个节日,北京修建了十大建筑。我记得我丈夫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拆除水泥板模的劳动。和所有中国人一样,他感到自豪,因为这座建筑里也凝聚着他的劳动。1964年,是建国十五周年,这是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从困难里恢复过来的一年。这年国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气势磅礴的演出,使我重温了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 1969年建国二十周年国庆则是充满骚乱的节日。而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中国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人们充满信心地在鲜花盛开的公园里度过了节日。
今天,当我们迎来了中国国庆三十五周年时,中国已经相当繁荣了。尽管中国的经济在不少方面还落后,但是它正在增长,相反,欧洲的不少国家正处在衰退中。
看看北京。每天上下班,我都经过城西的大部分地区。长安街靠木樨地一带,钢筋混凝土建筑群拔地而起,崭新而整洁。尽管式样还略显单调,有了这么多新建筑,我的中国同事们看到我放映法国新建筑的纪录片时,再也不会感到新奇了。同巴黎一样,北京将成为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它将有环城大道,有卫星城,有商业中心,有绿化空地。
我也看到我的同事们的生活在日渐改善:他们中的大部分住得较舒适了,工资在五年中三次增加。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啊!此外还有休假。妇女开始打扮了,入春以来,各色裙子就象鲜花绽开……
再谈谈我所看到的农村和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工业生产连续四年增长,1983年农业获得大丰收,今年又是更好的年头。这一切,显示了摈弃“大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所带来的巨大效益。我在山东陵县参观时,亲眼看到了这些成就。该县盛产小麦和棉花,农民摆脱了“以粮为纲”的束缚,同生产队签订了合同,增加了种植棉花的面积,粮食产量并没有下降,但农民却因而富裕起来了。他们拆掉破旧的房子,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可以肯定,到了今年秋天,这里将是雪白的棉山映衬农民欢乐的笑脸。我曾两次乘车穿过海南岛,所到之处,巨大的变化都深深打动我的心。荆棘丛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三叶橡胶树苗。我们知道,1982年中国橡胶产量占世界第五位。
参观北京近郊的玉渊潭乡使我增加了新的体验。我原以为在玉渊潭只会看到蔬菜田和果树园,但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却是车间,生产的是可供出口的各种小工具。只有敬老院里的几只母鸡和山羊提醒我:这里是农村。这个乡,工业产值已占生产总值的70%,农业和饲养业只占15%。这里的人均收入每年增加10%。这是农业向工业过渡的一个典型例子。玉渊潭,将发展成有两万人口的卫星城镇。
1983年春天,我参观了引滦入津工程。它穿越燕山山脉,工程困难重重。我们参观了长达十一公里的隧道,这条隧道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它使我激动地想到那些在这里挥洒过汗水的劳动者,我们从中看到社会主义的集体精神和理想熠熠生辉。
1983年春天,我去了福州、厦门,同许多地方一样,那里也进行着巨大的建设,它们的面貌正在迅速地变化。
在谈到对外开放政策时,我想提出这样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在物质鼓励的同时如何继续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如何以集体主义精神对青年人进行教育;旅游业如何健康发展,以吸引更多旅游者到中国来……
今天,中国的经济在复兴,个人生活明显的改善带来了社会的安定。我们在满怀希望的气氛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正象中国发行的纪念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邮票的图案上所写的,团结的中国将“走向世界”。中国迅速地引进科学和现代技术,并健全了法制。它通过和平的途径寻求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全世界都能从中获益。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它一定能在此基础上求得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同步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