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要开明 要带头
何载
《人民日报》最近报道了北京市和鞍钢调整领导班子的经验,给人以很大鼓舞和启发。一个是首都,一个是最大的企业,他们经过反复遴选,仔细比较,大胆提拔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文化高、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干部,有新的突破,迈了一大步。
邓小平同志在1981年就把选拔中青年干部作为“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并且号召老同志“要开明,要带头”。北京市和鞍钢的经验,向我们提供了怎样“开明”和“带头”的办法。
其一,要有战略的眼光。两年前,各省、市的领导班子都做了调整,取得很大成绩。但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现在就不理想了。有的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有的是过渡班子,而过渡班子势必要不断调整,这对于领导班子的稳定和积累领导经验以及开创工作局面都是不利的。北京市和鞍钢这次从“十二大”确立的宏伟目标出发,坚决贯彻新时期干部“四化”的标准,以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力的措施,不搞迁就照顾,没有就事论事,决心一次调整好。据统计,大多数省、市和中央机关的领导班子,再过两年将有80%的人要过线了,今年选入的四十五岁的同志到不了2000年就都超过六十岁了。不考虑到这些因素,就难以下最大决心。
其二,要有全局观点。两个经验的突出之点,是老同志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积极选贤,主动让位,高高兴兴地把年轻同志扶上领导岗位。一些地方在提拔中青年干部时总碰到两个难题,一说“选不出人材”,二是嫌“缺乏全面领导经验,挑不了重担”。这反映了我们在干部问题上还有老框框。人材到处有,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更是成千上万。“找不出人”,归根到底是工作不深入,没有认真去挑选。至于说经验,那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不压重担,不经过实际工作的磨练,哪里来的全面经验?而且经验有直接、间接和多、少之分。今天搞四化,我们党尚在探索,不光新干部缺乏经验,老同志也没有经验。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进行城市和农村改革,新老干部都面临着重新学习,更新知识的问题。
对任何干部都不可以求全责备。真正的全才实际上并不存在。如果要求一个干部样样都能应付,可能是个不能开创局面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庸才。同时,在一个班子里边,不可能也不应该都是一个模式,要有掌握全面的帅才,有敢于冲锋陷阵的闯将,也要有善于内任的仕相,应该是车马炮俱全。或象打排球一样,不仅要有主攻手,还要有一传、二传手等的配合,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齐心合力的联合体。
其三,要满腔热忱地扶助新同志。这两个单位的老同志,从党的事业出发,不但积极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上来,而且热情地协助他们做好工作。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说:有人说老干部过去是千辛万苦,千难万难,我说现在是千条万条,支持年轻干部上来是第一条。这是党对我们老同志的重托和期望。党中央指出,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同时要安排好老同志。这是组织上对老同志关怀和重视,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满腔热忱地支持新同志,要给压担子,把他们推到指挥台上去,使他们乐在其位,善谋其政。要系统地、认真地给新上来的同志介绍情况,使他们尽早熟悉和掌握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尽量作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小事不干预,大事帮助出主意。当他们遇到疑难问题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帮助他们决策。新上来的同志在工作中出了误差,甚至“喝了几口水”时,要热诚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当他们遭到干扰、非难,甚至嫉贤妒能的闲言碎语时,要挺身而出为他们撑腰壮胆和说公道话。对新同志还要爱而知其丑,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错误。总之,老同志要从全局出发,诚恳地帮助青年同志,使他们的工作比自己做得更好。新上来的同志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象胡耀邦同志指出的那样,把胜过老一辈作为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


第5版()
专栏:经济交流

适应新形势 认真做好离休退休干部工作
辽宁抓了八件事 离休干部心欢喜
两年来,辽宁省在老干部工作方面做了八件事:
七万多名符合离休条件的老同志,主动退出领导岗位,对促进干部队伍“四化”,起了重要作用。辽宁省符合离休条件的干部共十三万一千人。1981年前全省只有三千三百多名离休干部。近两年来,许多老同志胸怀全局,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担子交给符合“四化”条件的中青年干部。1982年全省离休干部九千一百三十人;1983年达到五万人;今年7月,达到七万人,占符合离休条件干部总数的53.4%。
建立了相应的老干部工作机构,形成了一支为老干部服务的队伍。省委在1982年4月召开的组工会议上,专题研究了老干部工作机构、人员等问题,并下发了文件。随后,全省各级老干部工作机构普遍建立起来。省委及十二个市成立了老干部局(或老干部办公室)。到1983年底,全省县团级以上单位建立老干部处(科)共九百六十六个,为1982年的三倍。各级党委还选调那些对老干部感情深、热爱老干部工作、老同志又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到老干部工作部门工作。全省老干部工作专职人员1982年为七百二十二人,1983年达到二千一百零六人。另外,抚顺、大连等市还出现了离休老同志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离休干部委员会。目前全省共有三千多名离休老同志和专职工作人员一道从事老干部工作。老同志有了主管工作部门和自己的组织,他们的事有人管了,后顾之忧就可以消除。
建立了医疗设施,保证老同志健康长寿。退下来的老同志毕竟年事已高,长期革命斗争使他们积劳成疾,需要有一定的看病、住院、疗养的场所。对此,辽宁省抓紧了老干部医疗设施的基本建设。一是收回“文革”时期被占的医院、疗养院,二是新建部分医疗床位,三是在一些疗养胜地建疗养院。全省干部病床1982年为八百七十二张,1983年增加到一千六百四十八张。
切实解决住房问题。1982年和1983年,辽宁省抓了老干部住房的基本建设。省直机关老同志比较集中,由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负责建房。另外,他们还为省直九十九位离休老同志安装了电话。大连市一商局把局属的无力单独建房的单位组织起来集资联建,集资二百万元建房四十四套,为局管老同志解决了住房问题。全市有十一个单位在集资联建。
建立老同志活动场所。辽宁省从上到下,层层建立老干部活动室,大的几千平方米,小的三四十平方米。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改建的。老同志以活动室为阵地,开展各种适合自己特点的活动,如读书看报、书法、保健、游艺等。大连市最近落成了一个三千多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该市县以上单位建立了一百四十处活动室,乡、街道建立了一百六十三处活动室。大连机车厂,把全厂最漂亮的一座小楼腾出来作活动室。
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贤的风气。如举行颁发荣誉证大会、活动室竣工剪彩等活动。凡有大型体育比赛及纪念活动都请老同志代表到主席台就座。同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老同志必要的生活照顾,如持离休干部荣誉证,可优先购买火车票、长途汽车票;凭荣誉证免票进公园;粮食、商业部门也对老同志的物资供应做了一些规定,根据商业网点布局和老同志居住情况,建立为老同志服务卡片,对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实行预约登记,服务上门。大连市粮食局所属市内二百四十二个粮店,为七百三十九名老同志送粮到家。
抓好发挥余热工作。有的老同志身体还好,愿意继续为党做些工作,各级党组织就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老同志发挥余热。全省许多地方成立了咨询委员会。退休、离休的老干部,有的做社会服务性工作,有的搞调查研究,有的应聘当校外辅导员,有的参加整党和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工作,家在农村的离休干部积极办好专业户,带领群众走富裕之路。有些学有专长的离休干部,继续发挥一技之长,做好科学服务工作。
老干部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省委及各市、县对做好老干部工作抓得细,从干部离休前的谈话,到住房、看病、用车、学习文件、听报告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较好地保证了离休干部待遇的落实。 
(骆子程)


第5版()
专栏:

清除“文革”遗风 彻底否定“文革”
邢台地委剖析“文革”遗风危害性
中共河北省邢台地委联系“文革”遗风的实际,摆表现,论危害,挖根源,使大家提高了彻底否定“文革”的自觉性。
8月中旬,邢台地委召开地委会揭摆“文革”遗风,认为其突出的表现是:
(一)搞派性、垒山头的现象依然存在。派性活动在一些单位相当严重。有的在工作上以派定功过,处理问题以派定是非。特别是在用人上,派性烙印更为明显。内丘县“文革”中造反派头头尹兴奎,当上了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他以派选干部,选出的干部又搞派性。
(二)诬告风在一些地方仍然盛行。一些人受所谓“大民主”的影响,无中生有,无限上纲,诬告好人,搅得人们不得安宁。这些诬告能手专门趁提拔、转干、入党、晋级、评模时告歪状。他们干了坏事,还洋洋自得地说:“不让贴大字报挡不住贴邮票,一张邮票八分钱,叫你受压好几年。”
(三)造谣风时有发生。有些人继承“文革”传播小道消息、搞马路新闻那一套,制造谣言,中伤他人,蒙蔽群众,干扰工作。
通过揭摆,邢台地委认为,“文革”遗风不刹不得了,“文革”不彻底否定不得了。“文革”遗风之所以没有刹住,就是怕字当头不敢抓。一怕闹,二怕告,三怕丢了乌纱帽,越怕,“文革”遗风越刮越大。邢台地委决心挺起腰杆,从刹“文革”遗风入手,彻底否定“文革”。
地委接着召开了县委书记会,对在全区开展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作了具体部署。一、发动干部群众集中一段时间,联系本单位、本部门“文革”遗风实际,摆表现,挖根源,论危害,进一步提高彻底否定“文革”的自觉性。二、抓住“文革”遗风不放,挺起腰杆,大胆处理一批诬告好人、搞帮派活动等方面的典型。三、抓紧核查“三种人”的工作。


第5版()
专栏:正气篇

行贿者只得摇头叹息:
“张清亮这关真没法突破!”
张清亮自去年9月担任成都军区某团后勤处副处长以来,多次拒绝贿赂,使国家财产免遭损失,受到军委纪委的通报表扬。
今年6月,部队驻地附近一个砖厂得知部队建房需要大量的砖,就派推销员来找负责营建的张清亮商谈。推销员私下对张清亮说,这批砖质量稍差点,降价出售,帐面上注明每块砖价三分四厘,他们只收三分一,余下的三厘可以由张清亮私得。张清亮只要在订货合同上签个字,一千五百元便可唾手而得,而且帐面上也查不出来。但是,张清亮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这样的事对共产党员是莫大的污辱;再说,如果用这些质量不过关的砖建造楼房,将是潜在的危险,会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带来巨大损失。他不仅拒绝了这笔交易,而且当场批评了这种恶劣作风。另一次,张清亮负责和一个建筑队签订了修建一幢楼房的单包合同。建房用的水电是部队的,一半架杆架板也是部队的。包工队长为了使这笔近四千元的消耗经费不被扣除,他得知张清亮的爱人正在医院动手术,经济困难,便试探性地给张清亮的孩子五十元钱。张清亮下班回家得知这事,马上把钱退了回去,并且批评了那位包工队长。大楼快竣工了,包工队长又先后两次给张清亮送去一百四十元。这两次倒很“顺利”,张清亮没说什么,钱也没有退回。半个月后,包工队长听说部队还要修楼房,马上找到老张说:“只要你把这项工程包给我们,我送你五百元”。边说边掏出一百元放在桌上。新大楼竣工了,张清亮发现墙壁鼓了泡,便找包工队长返工。包工队长想推脱,说:“要闹翻就闹翻,你要放明白点!”老张严肃地说:“别着急,你给我的二百四十元钱,我早如数交给团纪委存起了。这个工,一定要返!”
象这类事情,张清亮上任不到一年,就遇到过八次。有送手表的,有送食物的,还有许诺送录音机和钱的。对这些,张清亮一律拒收。有个行贿者只好摇头叹息:“张清亮这关真没法突破!”
(李玉龙 向泽)


第5版()
专栏:新风赞

闻汛而动 探险 救人 公而忘私好领导
今年7月25日深夜,湖北兴山县高岚镇脚下的高岚河水位迅猛上涨。区委书记孙保国闻讯,立即带领三位同志乘车去高岚河上游十里处的黄家池察看,发现高岚河上游出现特大洪峰。孙保国当机立断,马上驱车返回高岚镇下游的两河口大桥工地,通知那里的几十名民工立即撤离。孙保国不顾个人安危,也顾不上回家,急匆匆赶回区公所,召集党员、干部投入抗洪第一线,并迅速带领高岚镇千余名群众转移上山。26日凌晨两点,高达九米的洪峰横扫高岚镇时,千余名群众无一伤亡。 (宜兴)


第5版()
专栏:新风赞

双腿切除 凄凉 困苦 主动相帮众党员
江苏省射阳县兴桥乡幸福村赵文富因患骨炎,于去年切除了双腿,整日瘫在家里。赵文富一家老小六人,爱人又患肺结核病多年,无劳力,经济很困难。最近,该村四十四名党员主动捐款八十余元,献粮二百多斤送上门去,帮他救穷。
(李刚)


第5版()
专栏:剖析与思考

一个有三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伙同妻子把孩子往犯罪道路上推,自己也落入法网
陈铭生纵子犯罪的悲剧
在福建省龙溪地区看守所二号监房里,一个犯人望着窗外的明媚阳光,沮丧地垂着头,下意识地把手中一份判决书举到眼前,茫然地呆立着。
他名叫陈铭生,五十岁,原是龙溪地区档案局干部,1951年入伍,1953年入党,因犯窝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他的妻子叫叶冷玉,漳州麻纺厂工人,因犯同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大男孩陈远平,二十五岁,龙溪轴承厂工人,因犯盗窃、诈骗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男孩陈东平,二十二岁,漳州罐头厂临时工,因犯盗窃、诈骗、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贪小利 纵容儿子走邪路
陈铭生夫妇也曾“望子成龙”,当年尽管家庭经济不宽裕,夫妇俩宁可省吃俭用,供两个儿子上学。然而,两个孩子后来逐渐开始逃学、在社会上逛荡的时候,陈铭生夫妇对孩子的错误却熟视无睹,一味纵容迁就。孩子不读书,他俩不当一回事。孩子到社会上贩卖各种票证赚钱,他俩反而觉得孩子“懂事”。不久,陈铭生发现大孩子的抽屉里有十几个钱包,也不加过问。有一次,他发现柴草间里有二十多块杉木板和十几根杂木,大儿子说是“从水沟里拣来的”,对这样明显的谎言,他也不追问,反而高高兴兴地把木料拿去做家具。后来,家里又多了荧光灯、沙发椅、电风扇等东西,陈铭生明知来路不明,也心安理得地占为己有。
图发财 默许赞赏壮贼胆
陈铭生是有三十年党龄的老干部,但他一心追求享受,钱在他心里占的位置越来越大。他对孩子的罪恶行径从纵容发展到赞赏。两个儿子为了发横财,贩卖走私货。收录机、手表等走私品从家里搬进搬出,不三不四的人在陈家来往频繁。陈铭生看到反而高兴,认为儿子“门路广,本事大,会赚钱”。有一次,上海的几个黄金贩子来和陈远平搞黄金交易,陈铭生夫妇把他们奉为贵宾,留在家中食宿。陈远平赌博赢了一辆“铃木”摩托车,有个好心人劝告陈铭生注意儿子的问题,陈铭生却撒谎说:“这摩托是我女儿从香港买来的。”有一次儿子赌输了钱,赌徒们上门讨债,闹得四邻不安,陈铭生夫妻替儿子把赌债还了。
陈铭生的家成了陈远平兄弟及其同伙罪恶活动的“防空洞”。有一次,陈远平兄弟结伙诈骗了三两黄金和一批银元,受害者多次上门向陈铭生责问、催讨。陈铭生以“不管孩子的事”为借口,不予理睬。其妻叶冷玉则当场为儿子辩护。陈远平诈骗得手后,送给母亲两个金戒指,送给父亲一块“西铁城”手表,陈铭生乐得合不拢嘴,夸儿子有本事。
饱私欲 同流合污落法网
陈铭生纵容孩子干坏事,尝到了“无本生意”的甜头,私欲越来越大,后来干脆和儿子合伙干。1982年7月4日,陈远平兄弟从市胶合厂盗来一台20英寸彩电放在家里,陈铭生称赞质量好,图像清晰,请木匠做了电视机橱,安装好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不久,他出主意把这台电视机变卖了,得款二千四百元。还有一次,陈远平兄弟把盗窃地区交通监理所的20英寸彩电一台、进口录像设备一套等价值二万三千多元的赃物窝藏在家里。此案曾轰动了漳州市,而陈铭生却将这台电视机搬到卧室里收看。此后,陈家窝藏的电视机、录像设备、电风扇、自行车等赃物越来越多,价值达三万三千多元。当陈远平、陈东平兄弟被捕,公安人员到陈家搜查时,陈铭生夫妇仍执迷不悟,拒不交出窝藏的录像设备和自行车等赃物。
陈远平在被处决前抱怨说:“我和全家人落到这样下场,罪有应得,我父母负有责任。”这事实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共产党员在家庭里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福建《支部生活》供稿)


第5版()
专栏:来信

报道先进人物应注意完全真实
周建华早已批准转干
1984年8月21日你报第五版上,刊登的《宁可得罪“官”,不能辜负党,“铁会计”周建华勇斗歪风》一文,报道了周建华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先进事迹。文中有一句说:“她转干的资格被取消了”,这与事实不符。周建华转干是经过群众评议,县人事部门审查,报送我局,于今年4月21日批准转干的。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请予更正。
湖南省常德地区劳动人事局


第5版()
专栏:

河北省邢台县东汪乡东小汪村在党支部书记杨雪菊的带领下,先后办起砖厂、商店、酒厂等六个乡镇企业,全村由穷变富。杨雪菊被群众誉为带头发展商品生产的好党员。图为杨雪菊(中)和司机研究运货。 赵连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