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石本正一先生真够朋友!”
本报记者 王友恭
在我国南北各地,一提起“石本正一”这个名字,许多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农民就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赞声不绝地说:“石本正一先生真够朋友!”
石本正一是谁?今春,在中国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期间,记者听到了不少有关他的生动故事。
197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展出柜台。它展出的不是农业机械,而是各种各样的塑料薄膜。尽管这个柜台的面积放不下一台拖拉机,它却以精心的布置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观众。在这个柜台前,有一个胖胖的、五十多岁的日本人,不住地用手比划着向观众介绍地面覆盖栽培用的塑料薄膜及使用技术。他就是日本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社长石本正一先生。这次展出是他经过多次努力才争取到的。展览期间,他还以地膜覆盖技术能使作物高产稳产为题,与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几次座谈,并把四大本资料赠送给中国。会后,他又到辽宁等地去进行这项技术的宣传交流工作。
每到一地座谈时,他总是先打开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主要作物单产数字图表,在那上面,中国的单产水平比较靠后。他说:“贵国的农业单产要想较快地跻身到前十名,就要采取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使作物大幅度增产。我希望今天我介绍的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贵国的许多农作物大幅度增产。”
为把地膜覆盖技术早日介绍到中国,石本正一已经不是第一次到中国来了。这一次,他看到人们对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普遍产生了兴趣。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适合地膜覆盖栽培的塑料薄膜。他决定,从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无偿提供二十吨地膜,分三年供给中国进行试验。
他先后到过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处,他都亲自下田检查或示范。在新疆考察棉花地膜覆盖试验情况时,他不顾天雨路滑,下到棉田仔细观察。一次,他从南京乘汽车到扬州地区考察地膜覆盖情况。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加上天气闷热,大家都很疲劳。下车后,他顾不上休息,就直奔地膜覆盖试验田。在哈尔滨郊区,他发现进行地膜试验的田块表土下面都是大坷垃,不合要求,他就不客气地提出立即返工。他每到一地,就背着自制的小黑板,到试验现场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他不爱游览,一看戏就犯困,可谈起地膜栽培技术来,却精神十足。他总是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到贵国来游玩的。我是个地膜迷,也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地膜迷。”
经过试验,人们亲眼看到地膜覆盖技术能使作物增产,许多地方提出向石本正一的株式会社购买地膜。他想:靠购买国外地膜供大面积应用,这不是个好办法。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拒绝承揽这些生意,建议中国尽快安排地膜生产。
当时,我国没有生产超薄膜的经验,石本正一就派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的专家角田邦彦先生来中国传授技术,并多次接受中国科技人员前往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进修、实习。
在我国生产地膜的工厂里,石本正一发现吹塑成筒状的地膜没有裁开,这会给农民带来很大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亲自登门找有关领导反映情况。
我国地膜的产量在迅速增加,但耐老化程度还较差。他又派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的专家来中国,与一些生产地膜的工厂和科研单位一道试验研究。
石本正一不但自己热情帮助我国引进这项技术,还积极帮助邀请一些日本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在他的引荐下,日本的烟草和蔬菜栽培专家也来中国进行技术交流。我国东北地区的冻害严重,他回国后又很快帮助请来了有关专家,并给他们提供飞机票。
为了全面传授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石本正一每年都要在中国工作近两个月,每次来中国都是带着大箱小箱、大卷小卷。一个实业家为此花了这么多精力和经费,却又不做生意,他究竟有什么考虑?为此,中国农牧渔业部负责对外科技交流工作的官员曾多次向他征询:“石本正一先生,您为中国的地膜覆盖事业做了这么多,我们应为您做些什么?”
提出来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正面的回答。后来,人们还是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他的心情。
 石本正一1925年生于中国的大连市,并在这儿度过了他的童年。1942年,他十七岁中学毕业后回到日本,进北海道大学农学系深造,毕业后从事作物栽培工作。六十年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日本发展起来,他改行从事地膜生产经营。七十年代,全日本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成立,他是这个研究会的事务局长(秘书长)。日本农学界在日本东北地区利用地膜覆盖技术研究旱地栽培水稻成功以后,一直把大连作为第一故乡的石本正一想,日本的东北地区与中国的东北地区大体在同一个纬度,这项技术在中国是否可用?为此,他想方设法要到中国来看看。
可巧,1974年春,专门与我国进行民间农业交流的友好组织“日中农业民间交流协会”代表团要到中国访问。经过争取,石本正一成了这个团的一名成员。于是,他背着几卷地面覆盖塑料薄膜,踏上了访问中国的旅程。
这次,他看到中国已有了塑料大棚,但还没有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中国北方多数地区干旱低产,与日本适于地面覆盖的地区自然条件大致相同。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动乱之中,尽管他的地膜覆盖技术有许多长处,却没有引起反响。他感到这次是“来不逢时”,只好怀着寂寞的心情说一声:“萨要那拉!”
(再见)
但是,他不甘就此罢休。1978年3月,石本正一再次来到中国。他先后到了大连、哈尔滨、长春等地,欣喜地发现人们对他介绍的地膜覆盖技术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说明与四年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向中国播种地膜覆盖这棵‘种子’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今年2月中国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成立时,石本正一先生应邀来到北京。他在燕京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记者先生,你知道,过去,日本对中国欠了债。现在,日本的经济比贵国发展快,我们有责任帮助中国。这是许多日本人共同的心情。坦率地说,我来传授地膜覆盖技术,起初也不是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但是,随着交往的加深,我感到友谊比金钱更可贵。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会社的干部、工人也积极支持我,我们获得了友谊。1981年,大连市授予我荣誉市民的称号;近日,贵国地面覆盖栽培研究会又聘请我为荣誉顾问。农牧渔业部领导对我的热情赞扬使我感到不安。在贵国,有这么多的朋友在一起,友谊的心情包围着我。我要为发展日中友谊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句话,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为日中友谊干杯!”(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我国自行编译的第一部《列宁全集》一至四卷出版
新华社北京九月二十三日电 我国自行编译的第一部《列宁全集》(一至四卷)日前出版,“十一”将同广大读者见面。
二十多年前,我国编译出版了《列宁全集》(共三十九卷),促进了列宁主义在我国的研究和传播。但这一版完全照俄文第四版全集翻译。新版《列宁全集》以俄文第五版为基础并增收以后发现的许多新文献编译而成,共六十卷,分为著作类、书信类和笔记类三部分,共收文献近万件。较之现行《列宁全集》,总篇幅增加百分之六十,约二千六百万字。是当今文献最丰富的一部《列宁全集》。
新版《列宁全集》的全部译文认真做了校订;参考资料种类多、内容翔实;增加了我国早期出版的一些列宁著作珍贵译本的插图。
即将同读者见面的前四卷,收载列宁在一八九三年至一九○一年四月写的著作,共五十四篇,其中有两篇第一次收入中文版《列宁全集》。
这套全集一至四卷将于今年国庆节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府和直辖市的新华书店发行。


第3版()
专栏:

中国科技情报中心举行开工典礼
本报讯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开工典礼9月21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聂荣臻为这个中心的开工题词:“科技情报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等参加了开工典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开工典礼上讲了话。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是在已有二十八年历史的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基础上兴建的,将成为全国综合性的科技情报文献中心、检索中心和研究中心,面向全国,提供科技情报服务,它也是“世界科技情报系统中国国家中心”。


第3版()
专栏:

北师大筹建校友会
本报讯 北京师范大学历届在京校友为加强海内外校友的联系,决定成立北师大及辅仁大学校友会筹备委员会。北师大同时决定每年国庆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校友返校日。


第3版()
专栏:

上海国际跳水邀请赛降下帷幕
中国选手囊括全部冠军
本报上海9月23日电 记者黄振中报道:上海国际跳水邀请赛今天下午在美国运动员滑稽跳水表演的愉快气氛中结束。
今天,高台和跳板上都进行了激烈的冠军争夺战。男子跳板跳水是由今年奥运会第二名中国选手谭良德同奥运会第三名美国罗恩·梅里奥特争冠军。谭良德发挥得很好,每一个动作的得分都高出对手,最后以469.74分获得冠军。罗恩·梅里奥特列第二。第三名是中国徐文展。男子跳台冠军争夺战中,美国名将布鲁斯·金保前五个动作胜了中国的李孔政。最后一个动作的比赛风云突变,李孔政的高难动作反身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半做得很成功,而金保有点失常,动作失误,失去了眼看到手的胜利。这样,李孔政获得第一,金保屈居第二,第三名是中国的杨成。
女子跳板跳水第一名是中国新秀胡莉萍,第二名李艺花,第三名是美国的克里斯·索弗特。女子跳台第一名陈肖霞,第二名吕伟,第三名罗莉。


第3版()
专栏:

韩健挫败林水镜 杨阳战胜阿尔比
我选手稳获世界杯羽毛球赛三项冠军
据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雅加达消息:中国运动员22日在雅加达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羽毛球赛五个单项的半决赛中,取得了男、女单打和男、女双打四个项目的决赛权,其中男、女单打和女子双打三项决赛将在中国运动员之间进行。
在男子单打半决赛中,中国选手韩健同印度尼西亚的林水镜对阵。韩健经过苦战,以十七比十四和十五比十三获胜。另一场半决赛结果,中国的杨阳以二比零(十五比八、十五比八)战胜了印尼的阿尔比。
取得女子单打决赛权的是李玲蔚和韩爱萍。获女子双打决赛权的是中国的吴健秋和徐蓉、吴迪西和林瑛。中国选手田秉义和李永波、印度尼西亚的林水镜和卡尔托诺获得了男子双打的决赛权。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致富不忘乡里 大冶黄家五兄弟慷慨捐资二十万 修桥建校垒堤坝
死路变成通途 福建浦城一农民承包养护路两条 利国便民受奖励
《湖北日报》△大冶县鄢畈村农民黄治北五兄弟从事建筑业致富后,慷慨资助二十万元改建乡村小学,兴建一座百余米的钢筋水泥桥和维修防洪堤
《福建日报》△浦城县阳墩村农民孙业凯承包养护两条社办公路,使其中一条近六年无法正常通车的公路畅通无阻,这两条公路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好路况第一名,县里特奖给一部手扶拖拉机
《南方日报》△广东省南海县以乡为单位成立的治安保卫委员会,向广大农民承包治安,使农村治安情况明显好转,中央政法委员会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经验
《新华日报》△无锡市新开国际旅游新项目,把长江、大运河和太湖连成一线,旅游者可以尽情饱览江南风光
《安徽日报》△蚌埠市目前已拥有二十二个门类的食品工业企业四十四个,产品四百七十多种,去年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利税的56%
《中国地质报》△地矿部西南石油地质局井下作业大队首次在四川九十三井、三十九井创造了地矿部过油管射孔5,203米的最深纪录
《医药报》△湖南省醴陵县破获了一起伪造商标,制售假阿胶,假龟胶的大案
《贵州日报》△都匀市新村发展中药材生产,仅杜仲一项就种植了三十万株,户均万株以上,总价值九十多万元
《长江日报》△武汉市一千三百多个企业领导班子经过调整后,平均年龄下降七点二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和技术职称的干部大幅度增加
《河北日报》△沧州地区开发渤海滩涂大面积人工养殖对虾获得成功,目前七千八百多亩对虾普遍长势良好
《中国法制报》△运用法律手段改善邮电经营管理,山东邹县邮电局试行投递承包合同制
《甘肃日报》△甘肃农业大学为武威县梧桐六队提供七项技术服务,使这个队农牧副业全面发展,户均收入四千元
《四川日报》△自贡铸钢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取得显著成效。第一届厂长任期内三次全国评定名列第一,厂长王子珍再次当选连任
《大众日报》△山东曲阜成立孔子基金会,筹集资金用于保护和维修有关孔子的文物古迹、孔子文献研究,奖励对孔子研究有特殊贡献的学者
《湖南日报》△溆浦县岩家垄乡百花村农民高胜泉办起家庭小工厂,生产的三线机畅销省内外市场
《山西日报》△应县罗庄村和浑源县西坊城村结成携手致富村,年办五个生产项目,加快了致富的步伐


第3版()
专栏:

福建渔民在平潭福鼎沿海打捞起一艘台湾沉船
希船主及死者亲友来认领
新华社福州九月二十三日电(记者陈榕三)福建省平潭县和福鼎县沿海渔民新近打捞起一艘台湾沉船,在沉船封闭仓中发现三具尸体。
这艘沉船是在福鼎县台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现的。当渔民将这艘沉船打捞出来之后看到,它的左舷已散开,桅杆已断,驾驶台也破烂了,船体漏洞很多,船上机器俱已损坏。
据查,此船船号为“荣丰满—(三八三六)号”,是一艘四十吨的台湾中部单拖木壳船。罹难的三位死者中,有一位名叫陈元山,为台湾澎湖县人。有关方面初步分析,沉船原因一是碰上了台风,一是被大船撞坏。
福建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已将三具尸体整理装棺,做好标记,并清洗沉船、遗物,日前还发出广播,希望此沉船的船主及死者亲友于十月八日前到福建省霞浦县三沙渔港台湾同胞接待站认领或联系处理办法。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纽约华文报纸报道说
台湾与大陆接触日益频繁
本报讯 8月22日,纽约出版的《联合日报》、《华语快报》、《中报》、《纽约日报》等四家华文报纸,均在显著位置刊登路透社发自台北的关于台湾与大陆非正式接触日益频繁的消息。
《联合日报》、《纽约日报》把消息放到头版头条;《华语快报》放在二版头条;《中报》在头版显著位置用套红标题刊登了这条消息。《联合日报》的标题是:“每年秘访大陆者逾五万禁不胜禁,透过第三国间接贸易额高达十亿美元”。《纽约日报》标题为“台湾与大陆谊如家人,非正式接触日益频繁”。
消息称:近年,由于台湾外交日益孤立及面对中共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公众压力迫使台湾当局容许台湾与大陆增加非官方接触。据台湾出入境管理局透露,目前每年有五万多名台湾居民秘密去大陆。该局官员表示,“政府”虽不鼓励民众访问大陆,但无法禁止他们从新加坡、日本、香港转道进入大陆。另据台湾“经济部”官员称:官方没有两岸间接贸易的统计数字,但他表示每年通过第三国或地区进行贸易的数字,可能超过十亿美元。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科学整合国际会议在美召开
大陆台湾代表聚会一堂
本报讯 台湾《中国时报》9月7日发表一篇题为《奥会模式的影响与新发展》的文章,报道今年9月初在美国召开的“科学整合国际会议”上,海峡两岸的代表同时参加的事。
文章说,自从台湾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和中国大陆队共同参加今年的奥运会后,所谓“奥会模式”已成热门话题。
无可否认,奥会模式确有其影响,这两天在华府召开的“科学整合国际会议”已仿效这个模式,使台湾和大陆的代表同时参加这一学术性的会议。
“科学整合国际会议”,是由统一教教主文鲜明赞助发起的。自1972年首次集会到今年,已有十二年的历史了。科学整合国际会议本为一民间组织,出席会议的只代表个人,不代表国家,没有会籍或其他政治问题。台北的某些学界人士历年来都受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参加年会。
今年科学整合国际会议筹备会主席日本籍的福田信之教授,除邀请原台北国立师大校长现任行政院政务委员郭为藩与会外,还邀请了浙江农业大学李姓副教授参加年会,于是,大陆和台湾的代表就同时被邀出席科学整合国际会议年会。
台北的代表郭为藩和浙江杭州来的李副教授同在第四委员会开会,分别宣读了《亚洲国家教育发展》和《中国教育现况》的论文。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机械制造业面临剧烈竞争
本报讯 据香港《国际经济行情》报道:台湾机械业产品目前仍以美国为主要外销市场,但所遇到的价格、质量、技术方面之竞争非常剧烈。这些竞争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台湾厂商之间削价竞争,使出口机床价格已达成本边缘;其二是中国内地、印度、巴西、东欧及南朝鲜机械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直接影响了台湾货在美国市场的推销,其中尤以新加坡与外商技术合作生产的机械及东欧生产的多用途精密机床,对台湾货形成重大压力。
传统的机械车床、铣床、钻床等将随着时代潮流而演变,改用电脑数控式车床及综合性的加工切削中心机。事实上,现在日本及欧美工业国家的机械产品精密度高、质量好,各有特定的消费市场。
一位台湾机械制造业者指出,目前各种电脑周边设备在台湾无法自行生产,必须依赖进口。因此要使台湾机械工业升级,必须首先发展高级电子工业。另外,企业经营者及从业者必须认识时代潮流的演变,集中力量、集中资金,以健全的组织来进行现代化的企业经营。
小华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秋思
刘汉光
轮盘皎洁溢银光,
颔首神驰月转廊。
秋色宜人眠不得,
故园丹桂可飘香?
(原载台湾《自立晚报》)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前八个月台湾外贸总额有所增加
本报讯 据《台湾新生报》9月9日报道,今年1至8月台湾对外贸易总额共达三百五十三亿七千三百二十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六十三亿美元。其中出口方面,农产品占出国总额的1.8%;农产加工品占4.4%;工业产品占93.8%。进口方面,资本设备占进口总额23.3%;农工原料占进口总额69.4%;消费品占进口总额7.3%。


第3版()
专栏:地方志

苗栗·云林
苗栗县原属高山族巴里番社。清朝嘉庆年间,广东客家人大批移居此地,至今该县仍为客家人聚居的县份。该县盛产茶、甘蔗、黄麻等,粗茶年产近三千吨,占全省十分之一,尤以乌龙茶、红茶著称。这里普遍栽桑养蚕,是台湾省蚕丝购销中心。苗栗是台湾省新兴工业区,煤产量居全省第三,石油、天然气大多产于本县,有二千多家工厂。位于该县和新竹县交界处的狮头山,是本省的佛教圣地,山上寺庙罗列,晨钟暮鼓,清静肃穆,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此外尚有虎头山、观音山、火炎山和明德水库等风景区。
云林县界于彰化县和嘉义县之间,是台湾省农业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份,全县人口近八十万人,农业人口占70%。中沙大桥全长2,345米,是台湾最长的公路桥。该县大部分为平原地区,河川纵横交错,水源丰沛,北面为浊水溪,南部为北港溪,灌溉条件十分良好,素以农业为主。糙米产量占全省第三位,花生年产量占全省的一半。薄荷产量占全省产量的97%。朝天宫是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庙宇。 晓晨(附图片)
台湾新店溪水蜿蜒至台北与淡水河交会,在新店处回流成碧潭。四周青山如黛,碧潭有吊桥如虹,越跨两岸。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湾离岸银行中心开张
经过三年的反复筹划,台湾离岸银行中心正式开张,今年5月底,台湾当局已发放第一张离岸银行许可证给台湾的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这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务正式进入台湾。估计到年底,将有二十家以上的台湾和外国银行加入台湾离岸银行中心。
台湾离岸银行中心与世界上其它离岸银行中心一样,采取内外分离式,准许加入中心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从事离岸业务,但限制其与境内居民的业务往来,维护台湾省内金融外汇的独立性,避免干扰岛内金融市场。离岸银行中心的主要业务为亚洲美元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吸收外国私人、银行与公司的存款。该中心给予离岸银行众多的税务及金融优惠,如各种利息率可自行制订,免征利息税等。台湾开办离岸银行中心的目的是扩大台湾的金融活动领域,提高台湾的经济地位,企图逐渐取代香港的金融业务功能,并进一步吸引国际上的游资特别是港澳资金,使台湾银行学到国际上最新、最佳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
能否顺利达到上述目的,海外一些人士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许多人认为,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日益孤立,本地资金尚且大量外逃,要吸引外资发展金融业并非易事。香港主权收回后,将保持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台湾的离岸银行中心是取代不了香港的。
张淳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前进”周刊谈陈鼓应讲学北大
本报讯 8月16日出版的一期台湾国民党外刊物《前进》周刊,就原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陈鼓应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一事,以《台大不要,北大要》为题发表文章说,陈自1972年因“台大哲学系事件”被解聘后,遂于1978年携家赴美,其后五年,他“一直未介入政治活动。即使如此,当局仍然一直将他视为眼中钉”,他六次申请返台,“都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拒绝”。“台大不要,北大收留”。“可叹的是国民党当局,气量未免过于狭小。只因一位高等知识分子,说了些不中听的话,就一再施以解聘、流放的惩罚,从陈鼓应的遭遇,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会对国民党心寒”?
在此以前,8月11日出版的一期另一党外刊物《薪火周刊》载文说,陈鼓应的举动对台北学术界、政界、文化界人士“的确是个震撼”!文章说,“据陈鼓应的解释”,他去北大任教“主要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前往中国大陆收集更多的资料,以补其著作之不足。第二、基于人伦之常,前往大陆探亲,他的四个哥哥和四个姐姐,目前均在大陆,他跟他们迄今已三十余年未见面。第三、基于个人对教学的兴趣,台湾既不准他入境,美国又非自己故乡,则回自己的国土教育英才,应可一偿他平生的志趣。”文章并说,“陈鼓应这项决定,不论理由如何,都引起相当的注目”。
耀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