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建议

微型计算机——新技术革命的排头兵
孙仲仟
电子计算机自四十年代问世,至七十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作为商品出现,体积缩小到三十万分之一,性能提高了一百万倍,价格降低到原来的万分之一以下。现在,微型机的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以往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微型机的应用正在向一切领域迅速渗透,成为新的技术革命和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推动力。
发展微型机对我国有重要意义:微型机的性能/价格比高,可靠性好,又容易掌握。微型机体积小,使用环境条件要求低,扩充又较灵活,一次性投资少,用户用得起。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财力有限,采用微型机进行技术改造,特别适合。
微型机技术起点高,发展微型机有利于缩短我们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微型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微型机已在我国石油、气象、水电、冶金、轻纺、化工、商业、物资、农业、军工、机械、教育、财经、建材、煤炭、铁路、交通、仪表、文教等领域内得到广泛开发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上海采用微型机对织布机进行监测和管理后,生产率提高了23.5%,上交利润增加96.4%。广东省用微型机进行物资调运,仅40%的统配水泥调运,一年就节省运杂费六十四万元。微型机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预报也大有作为,1981年仅绍兴市和慈溪、平湖两个县就减少粮食损失五千万斤。汽车装上微处理器可节油5%。此外,在医疗、商业等领域和办公室,微型机也可大显身手。
发展微型机技术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美国微型机的拥有量已超过一千万台,应用类目有二万五千多种;而我国包括单板机在内只有三万多台,应用类目约为四五百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怎样才能使微型机发展得快些呢?我认为,除了要明确方向、掌握政策、培养人才、解决物资和资金等问题外,还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制定微型机的发展规划要着眼于宏观效益,即社会总效益。微型机有本身的价值,更能为别的产品创造高的附加价值和附加功能。一台微型机不过二三万元,但有效使用后能创造几十万、上百万元的价值,可以成倍地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因此,一定要以
“翻两番”为总目标,以社会的客观效益为中心,做好我国微型机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2、微型机的推广应用要依靠各行各业的努力。微型机是一项可以渗透到一切领域的新技术,它的价值和威力全在于广泛的应用。微型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因此,主要应依靠各行各业自己去发展。计算机产业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提供条件,提供技术,帮助各行各业更迅速、更有效地用好计算机。
3、微型机的工业生产初期应走自行设计、进口散件组装的道路。在作为微型机发展基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国际上廉价的元器件资源,进口散件,自行设计和生产适合我国需要的微型机。这样既有利于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又有助于解决目前供需上的矛盾;既能满足广大用户的购机需要,又能帮助工厂发展生产,积累资金。
4、要进行多层次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目前我国从事微型机科研、生产和应用研究的单位有一千多个。在这样一个新兴行业中如何解决低水平重复,实现持续、健康的高速发展,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应当仿效体育界组织运动队的办法,有国家队,有地方队,还有群众性体育活动。微型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也应当是有层次的。国家定期择优、重点组织通用的、基础性的和高水平的技术攻关,建设集中的、高水平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各行各业和各地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需要和可能,组织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还要开创包括集体和个体在内的各种服务方式。


第5版()
专栏:

城市住宅建设的生态学
张光热
近年来国外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住宅生态学。它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由环境生物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庭园学、环境心理学等组成。它研究的对象,是城市住宅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让居民能很好地生活、休息和学习。
住宅生态学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保证居民健康。城市环境是一个特殊的问题:人口稠密,建筑如林,交通频繁,能耗巨大,废渣堆积,污水量大,噪音干扰。这种种因素错综交杂,容易给人带来各种疾病,如肺病、支气管哮喘、心脏病、高血压、眼病、肠胃病、中枢神经疾病等,这统称“城市病”,其发病率一般比农村要高一至三倍。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尽管地区有所不同,但都程度不同地受城市环境的影响。如何做好居住区建设前期的环境质量评定,控制污染源,净化空间,运用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手法美化环境,改善小区气候,力求生态平衡,这是住宅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其次是根据生活需要,搞好供应,尽可能就近设置商店;要合理确定居住区商业与中心区商业的分工,以及居住区商业网点的选址和服务半径的大小等。
再次是按照心理需要,创造一个空气清新、安静、绿化好、风光优美、建筑物高度和色彩协调的舒适环境,并要适当保留古迹、有可以自由散步的空间场所、有娱乐体育设施。还要考虑社会需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人群关系出发,采取措施,使人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人,一方面受环境制约,另一方面又能动地给环境以某种作用。一般来说,居民中受教育的人多,生活条件较好,对居住环境的保护也较好。反之则较差。因此,对居住环境的设计和管理,要联系到人的行为去考虑,以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城乡要建造三十二亿平方米住宅。如何建设舒适的、基本上保持生态平衡而又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居住环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逐渐建立符合我国情况的住宅生态学。
(摘自《上海科技报》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一日)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李三立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家族中最年轻的一代,它产生的基础是六十年代末期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和可编程序计算器。最早的微处理器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的霍夫发明的。1971年的第一台微处理器可同时处理的数据只有四位,一块片子上的晶体管数也只有二千多个。短短十三年后的今天,新型微处理器的数据处理已增加到三十二位,片上晶体管数多达四十五万个。
微处理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性能好,正在渗入各个领域。五十年代中期,一台电子管计算机,长二十多米,重三十吨,耗电一百五十千瓦,它的中央处理机能力还不如现在一个十六位的微处理器。现在的一片微处理器只有5×1.5厘米,重六十克,耗电0.7瓦。前者价值几十万美元,后者只有几十美元。
微处理器的用途:一是控制,二是数据处理。低档微处理器可以用于缝纫机、微波电炉、电视机、汽车以及娱乐品等家庭生活用具,也大量应用于仪表和计算器中。中档的微处理器可用于机床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小型事务管理以及家用和个人计算机。高档的微处理器则用于科学计算、复杂的实时控制以及大型事务管理。目前,世界上微处理器年产量约为二亿片,其中低档的四位微处理器的绝对量约占50%;中档的八位微处理器约占35—40%;高档的十六位和三十二位微处理器占10—15%。但从相对发展速度来看,十六位和三十二位微处理器增长率高。
微处理器配上存储器、外围设备和相应的软件,就构成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它为计算机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美国大型计算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才生产了十几万台,小型计算机用了二十年时间也不过生产了一百多万台,而微型计算机在十年内就生产了一千多万台。实际上,正是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才使计算机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甚至成为家庭和个人的必需品。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植物王国中的“熊猫”——水杉
霞古
熊猫是活泼可爱的动物,水杉是亭亭玉立的乔木,把熊猫和水杉相提并论,不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吗?其实不然。
因为它们都是活“化石”。早在亿万年前,水杉就生长在北纬八十至八十二度地区,以后曾广布于东亚、北美和欧洲等地。冰川期来到之后,水杉几乎濒于灭绝,只有在我国川东和鄂西南周围方圆八百里的弹丸之地,尚存有大小一千余株水杉,这真是仅存的活化石!
屹立在四川省万县(今为湖北省利川县)磨刀溪公路边的“天下第一杉”,象一座翡翠伞塔,高三十五米,围径七米,冠幅二十多米。1941年,我国一位林学家首先发现了它,经过植物学家们的反复研究,终于查清它就是曾经被认为在地球上早已灭绝了的活化石——水杉。1948年,我国植物学家发表论文,肯定它属杉科水杉属,把它公诸于世,当即成为轰动一时的世界新闻,被称为二十世纪植物界的重大发现。
水杉这个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的珍贵孑遗植物,面对自然界无情的运动,造就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本领。它生长迅速,十年左右就高达十余米,一般二十年后便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材,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水杉的适应能力也比一般树种强,它的足迹已遍布于欧、亚、美洲,北起阿拉斯加,南到赤道以南的爪哇。在我国,引种栽培水杉的地区正不断扩大,北起北京、延安、辽宁南部,南及两广、云贵高原,不论山地、丘陵、平原、海滩都可以看到它那高大雄伟的身影。水杉虽然开始结实的年龄较晚,但它从二三十岁开始,迄一百年而结果不衰,仍能生产出质量较好的种子。除了播种育苗之外,插条、嫁接、压条都可以大量繁殖水杉后代。


第5版()
专栏:科学信箱

钢筋焊接新技术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崔鸿超
本报《科学园地》第26期刊登了《改革钢筋混凝土工艺》一文后,收到基本建设战线一些施工、设计单位的来信。来信除对新法表示关心和支持外,还提出了某些问题。根据读者要求,我们请原文作者对瓦斯熔压焊对接钢筋工艺作一简单介绍。
——编者
瓦斯熔压焊对接钢筋的工艺特点是设备简单、成本低、便于操作、节省钢材、焊接质量稳定。
这项工艺的简要过程是:以氧、乙炔或其它可燃气体作为燃料的火焰对被焊钢筋的端头加热至熔,同时用液压泵驱动卡在钢筋上的夹具,使两根钢筋相对加压,被焊钢筋熔接后灭火,即焊接完毕。
瓦斯熔压焊的装置分两部分:
(1)加热部分,由一般汽焊用的氧、乙炔罐及多孔喷气焊枪组成。焊枪端头呈圆弧状,具有四至十八个喷气嘴,这些喷气嘴将被焊钢筋围在中间,从四周向中间喷火,以对钢筋均匀加热。焊枪的形式及喷气嘴的数目根据所焊钢筋的直径确定,如直径为二十五毫米的钢筋用四个喷气嘴;直径为四十毫米的钢筋用十八个喷气嘴。(2)加压部分,用电动或手动液压泵作动力,由软管与汽缸筒相连,汽缸筒一端设固定夹具,另一端由汽缸活塞连接一可动夹具。这两个夹具分别夹住两根被焊钢筋,油泵加压后可动夹具随活塞向固定夹具滑动,使钢筋相对加压,焊毕由汽缸筒内弹簧将可动夹具弹回原位。也有加热加压全部自动化的瓦斯熔压焊机。
工艺要点:压接部位中心附近温度为1200℃至1500℃,对钢筋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三百公斤,根据钢筋的材质及直径选择不同的加压、加热方式;钢筋端头需除锈、油、涂料,并磨平。压接临近部位材质不得有缺陷;喷气嘴与钢筋距离要适当,根据钢筋直径调整距离;喷气口直径一般为一点五毫米,瓦斯喷出速度约为每秒一百三十米。
瓦斯熔压焊对接的设备及操作虽很简单,但由于钢筋接头强度直接影响结构安全,因此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第5版()
专栏:考察记

高湖出名鱼
魏亚南 张从密
未到青海之前,我们曾想:青海湖的湟鱼同泰山的赤鳞鱼、富春江的鲥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我国五大名鱼,而有的鱼种已经濒于灭绝了,青海湖的湟鱼一定也很稀少了吧。
出乎意料,在青海省会西宁市,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到处出售的湟鱼:黄质黑花,周身几乎没有鳞片,象在流油,看上去鲜美极了。青海的同志自豪地说:“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名贵的鱼吃。”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正是湟鱼救了不少青海人的急。当时,青海湖湟鱼最高年产达到两万三千多吨。
出西宁沿青藏柏油公路西行,踏着唐代文成公主进藏之路,来到海拔三千多米的青海湖——我国,最大最高的内陆咸水湖。天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山,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然而,更吸引人的还是这里的湟鱼。每年3月下旬,湖面的坚冰刚刚消融,几乎清一色的湟鱼,就开始成群结队地游向与青海湖连通的淡水河。它们溯河而上,排卵受精,繁衍后代。6月正是产卵盛季,我们在湖西北的布哈河口附近,看到密集的湟鱼,大都一尺左右长,争着进入河道,堵塞在那里。鱼儿相互追逐,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竞发。谁想捉几条,垂手可得。捕鱼季节,青海湖上一网最多可拉到五万斤鱼。冬季青海湖结冰时,附近居民凿冰钓鱼。鱼在冰下挤得慌,还会自动跳出冰洞呢!
青海湖盛产湟鱼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1746年的《西宁府新志》。1938年,孙健初记述青海湖地区地质时写道:“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湟源一带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获,干之以待出售。”据此推测,湟鱼可能是湟水河谷一带居民首先命名的。
湟鱼的学名叫青海裸鲤,属于鲤科鱼,老家原在黄河。所以酷似黄河鲤鱼。湟鱼的祖先是有鳞的,这可以从它的肩鳍部尚残留着鳞片,以及肛门附近退化的鳞片看出来。有人亦偶尔捕捞到全身有鳞的湟鱼,这是返祖的现象。湟鱼鳞片的退化,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有关。据科学工作者考证,古青海湖曾与黄河相通,湟鱼与黄河上游的鱼类也就有相同的起源。后来,青藏高原隆起,河湖分离,活水变死水,加上第四纪冰川来临,形成了高海拔、强辐射、低水温等恶劣条件。湟鱼的祖先为要在变化了的青海湖生存下来,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异:一方面,体表粘液腺发达起来,皮下脂肪增厚,分泌大量粘液,以利调节渗透压,减少静水摩擦,以及避免体液凝固引起死亡等;另一方面,封闭的环境使湟鱼养成了群居的生活习性,加上钻洞穴、穿石缝、扑食等经常弯曲身体,因而鳞片作用越来越小,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几乎全身裸露的鱼类。
由于湖水温度低、溶氧量少、水味咸、水生物不繁茂、缺乏食料等缘故,湟鱼从幼鱼长成1斤重的成鱼,需要11—12年。湟鱼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都高,可见其珍贵。
由于湟鱼对高寒地带的青海湖水有良好的适应性,且耐盐碱,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向气候寒冷、高盐碱性的湖泊及养鱼池引进驯化的主要鱼种。据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等省试验,湟鱼在那里生活,三年成熟,体重超过一斤,比青海湖成鱼速度快得多。湟鱼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引种驯化鱼类。
根据科学考察的结果,湖内湟鱼的可捕资源现在大约有五万吨。解放前,传说鱼为龙之同种,当地人不捕食鱼。这也是青海湖湟鱼储量丰富的原因。解放后,渔业生产迅速发展,科学研究同时跟上,湟鱼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为保护这一资源,现在水产部门规定,每年鱼产量保持在四至五千吨,使捕捞量稍小于繁殖量。但是,近年来擅自到青海湖捕鱼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趁亲鱼(母鱼)回游淡水河产卵之时截鱼。这对渔业资源危害极大,应当严令加以制止。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锯末变饲料
曲国斌
锯末一直作为一种垃圾为人们所抛弃。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扔掉的锯末多达几十万吨。如何把这种废物利用起来,让它变废为宝,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
据分析,锯末里含有70%至80%的碳水化合物,因而被认为是制造牲畜饲料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如何把这种有用物质变成牲畜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科学家研究多年一直未能解决。七十年代末,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机械工程师谢尔克斯突破了这一难关。谢尔克斯认为,把锯末加工成牲畜饲料的主要障碍是锯末中的木质素。这种木质素是一种把纤维素凝结在一起而形成木质细胞壁的键。构成纤维素的基本成分是淀粉质和糖,这两种成分可以给牲畜提供营养和能量,可以增加牲畜的体重。但不经处理的锯末,其木质素和纤维素结合在一起的键是非常坚硬的,动物无法消化吸收。为了打破这种难以摧毁的键,谢尔克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他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把锯末装进高压容器里,并注入浓酸、水蒸气和一种催化剂,然后再高温加热,使锯末在高温高压下烹煮,结果打破了木质素与纤维素结合的键,水解了大量的纤维素,使其成为淀粉质以及糖与糖类的酸,锯末就这样变成了容易被牲畜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1981年,谢尔克斯开始设厂试验用锯末生产牲畜饲料,并申请了专利权。最近,美国商业部经济发展局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确认谢尔克斯的方法是可行的,并认为硬木锯末的确能变为反刍动物的良好饲料;用它代替谷类饲料,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1982年3月,谢尔克斯开始用奶牛进行饲养试验。一百头奶牛全部取消玉米饲料,而改用70%加工锯末、30%大豆这种混合饲料饲养。另一群作为对照的奶牛,仍用传统饲料,即60%至80%的玉米,再掺以草苜蓿、蛋白质和矿物质这种混合饲料饲养。每月由计算机中心监视。饲养结果表明,用锯末饲料饲养的奶牛,产奶量和奶中奶油含量均增加10%,而饲料所需成本则下降20%。谢尔克斯试验时还发现,用加工锯末代替一部分谷物喂牛,牛体重的增加率不仅超过了用传统饲料喂养的牛,而且牛吃了这种饲料还能长期不患病。这是因为锯末中的木质素具有抗生素的性质。
据报道,现在用锯末制成的饲料(适当地加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每吨约为八十美元,而传统的饲料每吨需要一百美元。美国全国各地已兴建起许多这种锯末饲料加工厂。美国现在每年要产生出三亿立方米的锯末,如果把这些废锯末统统加工成牲畜饲料,将会发挥极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锯末都转变为饲料,可以节省的谷类就更可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