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把我国的戏剧艺术提到更高的水平
刘厚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光荣而曲折的三十五年,这对于我们戏剧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难忘的年代。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的戏剧艺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劳动人民真正成为戏剧的主人;戏剧工作者不再是被人瞧不起的“下九流”,他们成了工人阶级大家庭中光荣的成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有悠久历史的我国戏剧艺术彻底结束了漫长的自生自灭、盲目发展的状况,而跨入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自觉发展的新纪元。在党的领导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旧社会备受摧残、濒临衰败的传统戏曲艺术,不仅恢复了昔日的光辉,而且注入了社会主义的新鲜血液,发生了质的飞跃;话剧、歌剧、舞剧等外来的艺术形式,吮吸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乳汁,在中国这块肥沃的泥土里扎根、开花,结出越来越丰硕的果实。一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融汇着世界文明智慧的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戏剧艺术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形成,并以崭新的风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三十五年来戏剧艺术的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新局面,攀登戏剧艺术的新高峰,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十五年来,我国戏剧艺术,无论是话剧、戏曲、歌剧、舞剧、儿童剧、木偶皮影戏哪一种形式,无论是编、导、演、音、美哪一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主要标志就是新与高:不断地出现新的高水平的戏剧人才,新的高水平的戏剧文学、戏剧演出和戏剧理论著作。
话剧的创作和演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建国初期,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出现的《红旗歌》、《民主青年进行曲》、《龙须沟》等,以崭新的题材与深刻的思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万水千山》、《八一风暴》、《东进序曲》、《七月流火》、《骆驼祥子》、《红色风暴》、《在新事物面前》、《胆剑篇》、《妇女代表》,儿童剧《马兰花》等等,特别是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等杰作纷纷出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六十年代,在著名的广州会议——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的话剧、歌剧和儿童剧座谈会之后,《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二个春天》、《南海长城》、《年青的一代》等等新作,又在三年困难时期顶着“左”的思潮而出现。
戏曲艺术的革新、发展与提高同样令人瞩目。在全国解放以后的十七年中,戏曲犹如明珠出土,异彩纷呈。1952年的全国戏曲会演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举。沪剧《罗汉钱》、评剧《小女婿》、川剧《柳荫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白蛇传》、《将相和》、《雁荡山》等等,以及大量重新整理加工的传统折子戏,如川剧《秋江》、汉剧《宇宙锋》、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等等,真正形成一个艺术的海洋,出现了极为壮观的戏曲革新景象。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扬剧和京剧《杨门女将》开拓了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道路,京剧《红灯记》等打开了京剧现代戏的局面。粤剧《搜书院》、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评剧《刘巧儿》、黄梅戏《天仙配》、川剧《情探》、越剧《红楼梦》、彩调《刘三姐》、沪剧《星星之火》、吕剧《李二嫂改嫁》、锡剧《红色的种子》、豫剧《朝阳沟》……数不清的优秀剧目震撼了千百万观众的心灵。
歌剧、舞剧在旧社会几乎是空白。我们从无到有,培养了第一代的歌剧和舞剧艺术家创作和演出了一批反映我们自己的民族生活的作品。歌剧《洪湖赤卫队》、《红霞》、《江姐》,舞剧《红色娘子军》、《鱼美人》、《宝莲灯》等等,都是较高水平的艺术品。少数民族戏剧也在社会主义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不仅传统的藏剧、白剧、苗剧等等获得了新的生命,而且历史上第一次创造了藏语话剧、维语话剧等。描写少数民族的戏剧作品不断涌现,如《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意乐仙女》等等,受到了兄弟民族人民的欢迎。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的十年动乱,使我们的戏剧艺术遭到空前的摧残。粉碎“四人帮”以后,戏剧战线排除种种干扰,很快出现新的繁荣气象。戏剧题材、形式、风格更加广阔多样,舞台上出现了许多新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大量被禁锢的优秀传统戏重新上演。更重要的是剧作家们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创作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例如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报春花》《西安事变》、《权与法》、《救救她》、《血,总是热的》、《陈毅市长》、《阿Q正传》、《唐太宗与魏征》、《谁是强者》、《高山下的花环》等;戏曲《四姑娘》、《六斤县长》、《八品官》、《唐知县审诰命》、《三打陶三春》、《徐九经升官记》、《巴山秀才》等;歌剧《芳草心》、《火把节》等;儿童剧《报童》、《五(二)班日志》等。实际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了。
戏剧论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较之“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象《中国戏曲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编剧理论与技巧》、《西欧戏剧史》、《〈茶馆〉的舞台艺术》等等很有分量的著作,可以数以百计地举出。这是过去所难以想象的。
新的优秀人才犹如长江后浪催前浪似地不断涌现。三十多年来,中国戏剧界可以说已形成了四代同堂的盛况。如今舞台上挑大梁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解放后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曾经为戏剧界的青黄不接而担心,但很快许多地方就冒出一大批生气勃勃的新芽。象浙江越剧小百花,山西蒲剧、晋剧的青年演员,都是很有前途的初生之犊。二三十岁的优秀剧作家、导演不断涌现,预示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好前景。
我们祖国的戏剧史上曾有过多次的繁荣时期,但有哪一个三十五年(实际只能算二十五年)出现过这么多的优秀戏剧作家、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和这么多的优秀作品?每一个忠实于历史事实的都会肯定地说,没有过!
解放以来新中国戏剧艺术的光辉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确确实实是创造了并正在创造着我们祖先所没有做到的业绩。我们感到光荣和骄傲。

建国三十五年来,我国的戏剧事业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所走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有许多缺点和失误。应该承认,在戏剧领域里,那种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史诗性的杰作还不那么多;那些由我们自己培养的足以称为表演艺术家的为数还较少;我们对于优秀传统的批判的继承还做得不够,戏剧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有待探索。统而言之,我们的戏剧事业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戏剧艺术目前正面临着新的、强有力的挑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阔步前进,各条战线都在积极地力争与时代同步发展。竞赛空前激烈。最有群众性的电视、电影等都在迎头赶上,以飞跃的速度前进,成为对本来也很有群众性的戏剧事业的巨大冲击。
如何使戏剧艺术拥有更多的观众,保持它在群众中的吸引力?这是当前戏剧艺术所面临着的重大问题。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话剧除在少数大城市受到欢迎外,在多数城市里上座率普遍下降;京剧名演员巡回演出大都客满,但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南方京剧相当萧条,有些大剧种甚至在本乡本土也受到青年观众冷落;不少剧作者“水土流失”,改行写小说、电影去了;一些剧团上演庸俗低级、情趣不高的戏;某些剧种的艺术同行之间还不够团结……。这些都是有碍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问题,有待于我们认真加以解决。
面对着当前戏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既不能满足于成绩而不思改进,也不能忧心忡忡而对前景悲观失望。我们要学习体育健儿奋发图强的精神,迎头赶上,响亮地提出振兴戏剧的口号。现在,很重要的是要总结历史经验。要把三十五年来几次繁荣和几次低潮,和近几年的现状结合起来分析、探讨,进一步认识戏剧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我们主观上——也就是我们可以自我改进的原因,找到一条把我国的戏剧艺术提到更高水平上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振兴我们的戏剧事业呢?我认为,下面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戏剧的旗帜
新时期的戏剧事业,同各项事业一样,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这就是说,要认真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认真执行党对文艺、包括戏剧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我们的神圣职责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戏剧创作和戏剧工作,同时要努力用戏剧形式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通过戏剧艺术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感染和美的艺术享受,把人们的精神提到更高的境界。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不可免地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同种种阻碍、限制“双百”方针的“左”的倾向展开斗争。应该看到,“左”的思想对戏剧事业曾经产生过严重的危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算了“左”的错误,但是,它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彻底消失,还束缚着一部分戏剧工作者的手脚,障碍着戏剧事业的发展。同“左”的倾向作斗争,依然是长期的、不容忽视的任务。同时,我们还要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甚至反社会主义的倾向展开斗争。必须反对各种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思想对戏剧艺术的侵蚀,抵制淫秽下流的东西的影响。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这种侵蚀和影响对于戏剧艺术的提高、发展是有害的,如不加注意,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二、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
为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戏剧事业,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抓创作和抓舞台的艺术创造,因此有必要强调坚持革命现实主义艺术原则问题。
在戏剧艺术领域中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原则,首先要求我们的剧作家和导、表演艺术家们,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我们的戏剧应该生动地深刻地表现古今中外人民群众及其英雄人物为争取民主、进步、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但更重要的是反映现实斗争生活,表现新时期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通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来感染、影响广大观众,推动他们更积极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四化贡献才智力量。描写解放战争和部队生活的《战斗里成长》、《霓虹灯下的哨兵》一直到《宋指导员的日记》,反映农村生活的《李二嫂改嫁》、《朝阳沟》一直到《昨天、今天、明天》等等,都是由于它们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精神,深刻地开掘生活的真实,才获得了千百万观众的共鸣。
革命现实主义的根本精神,对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在舞台艺术方面,革命现实主义的精神也就是不断革新的精神。回顾解放以来,戏剧——尤其是戏曲,所有的成就本质上都是推陈出新的成就。在当前戏曲界某些剧种的保守倾向有所抬头的情况下,坚持革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推陈出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富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同时又是多种多样形态的艺术性的尽可能完美的结合。决不能仅仅强调革命的思想性的一面,更不能简单化地要求创作直接为当前的某一项政策服务。解放以来,这方面的教训是够多的了。每一次政治运动,总要求戏剧大量而迅速地“配合”,虽然也有少量影响较广的戏,但同时出现了许许多多图解政策的戏,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戏。这种简单、直接为具体政治任务服务的戏发展到极端,例如十年动乱中某些“三突出”的戏那样,受到观众的厌弃和批评。
我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就是要坚持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革命发展中的社会生活,努力创作体现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我们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容许其他有利于社会主义戏剧艺术发展的各种艺术方法。
三、重视戏剧批评和理论研究
文艺批评,包括戏剧批评、戏剧理论,是推动文艺发展的主要方法和武器之一。我们应该把戏剧批评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放在戏剧事业的重要位置上,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方法,总结中国以及世界戏剧的实践,形成中国戏剧的思想理论体系,借以指导和推动我们的戏剧创作。
我们在戏剧理论工作方面曾经做过不少工作,特别是戏曲方面。五十年代,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进入了戏曲阵地,带来了若干新的艺术思想和理论。如艺术与生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同异,人物塑造、性格刻画的重要性,综合艺术与集体艺术的观念,精华与糟粕的取舍,以及对于艺术完整性与戏剧文学的重视,等等,逐渐使得戏曲表演工作者们增强了艺术创造的自觉性。理论指导实践,对于五六十年代戏曲艺术的大改革、大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戏曲改革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之后,由于十年动乱,戏曲理论界没有紧紧跟上,总结出更高一层的指导理论,没有形成权威性的科学体系,以致近年来戏曲表演、导演以及戏曲教育等方面提高很慢,某些方面甚至是在原地兜圈子。连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历史经验的《中国戏曲通史》这部著作,也只是在建国三十多年之后才出版。
话剧情况同戏曲差不多。解放初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理论,对于话剧剧场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一家言成了一言堂,特别由于缺少对中国话剧艺术丰富实践的历史的和理论的总结,因而我们民族自己的话剧学术理论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举例说,话剧的审美功能与社会作用,多年很少深入讨论,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就成了势力极大的流行思想。这种庸俗理解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观点,对于话剧的长远建设起了拖累作用。西方现代派、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于话剧的侵蚀,从某种意义上说,同理论的薄弱留下的空白、缺口是分不开的。如果革命现实主义的戏剧理论真正做到符合实际,能够深入人心,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就有了强大斗争力与免疫力,就不怕它的干扰。
因此,要使我国的戏剧艺术更有成效地大胆创新,更快提高,取得新的繁荣,除了其他措施之外,加强理论批评研究,是绝不可少的一环。
四、抓紧人才的培养与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的戏剧事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下大力气积极培养大批走正路的优秀戏剧人才。三十五年戏剧艺术发展的历史证明,基础是人,是人才的出新与提高。没有一代高过一代的新人,什么都是空的。
关于人才的培养,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关于戏剧队伍及其后备军的培养、提高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戏剧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戏曲工作者的平均文化水平在整个文艺队伍中可以说是较低的。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有了很大改进,旧社会那种“文盲艺术家”的状况基本消除了。但落后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这样的队伍是无法在竞技场上争先夺魁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戏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遗产吃饭,话剧水平也提高不快?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今后工人农民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戏剧工作者如果缺少足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修养,就不可能学好马列主义,更不可能提高戏剧艺术水平。
第二,戏剧队伍中高级知识分子以及领导干部人才的培养与提高问题。戏剧是综合艺术、集体艺术,每一方面的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我们的教训是演员的培养重于编、导等。这种不平衡状态最近已有转机,但还远远不够。一般说来,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以及部分主要演员、领导干部读书较多,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较强。整个戏剧水平能否提高上去,有无竞争能力,关键要看这部分人力量的大小强弱。一个剧种或一个剧团,哪怕只有一个两个最优秀的有光采的作家、导演或演员,一个两个德才兼优的领导干部,同没有这样的作家、导演、演员和领导干部,区别是很大的。例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因为有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曹禺等人的剧作,焦菊隐这样的导演和一群星辉灿烂的演员,才奠定了中国最优秀话剧院的地位。然而,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对编导等的作用和尊重显然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去。因此,在新的人才的培养上,在培养演员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要用极大力量来培养剧作家、导演等。
第三,对于戏剧艺术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强调深入生活。三十五年来,所有优秀剧目没有一个不是在深厚的生活积累上创作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戏剧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提高专业修养、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我们曾经创作过不少平庸的作品,流星式的作品,主要问题都在于思想水平低下甚至混乱。也有不少作者,有生活积累,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但写出的戏缺少艺术感染力,原因就在于专业修养差,艺术表现力不够。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积极地、全面地进行体制改革
当前,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从我们的戏剧艺术事业来看,改革也势在必行。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戏剧艺术和戏剧事业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这里只能谈谈体制改革问题。
体制改革的关键,我以为还是要把体制改革的目的搞清楚,真正统一思想。现在,不少戏剧单位和戏剧工作者,实际上还是把多赚钱、发奖金作为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这是片面的。体制改革实际就是一种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方面的出新与提高,它是为戏剧艺术的繁荣服务的。体制改革是艺术生产关系的改革与突破,目的是为了解放和提高艺术生产力。因此,体制改革必须在总的原则之下,因时因地因剧种而各有差异。
进行体制改革,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剧团的性质、经营管理、规章制度等等本身就是一种学问,特别是同戏剧艺术的集体性、剧场性、群众性密切相关,应该同戏剧创作演出的理论成龙配套。诸如体制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艺术创作人员的报酬的标准,戏剧团体组织的合理化,经营的多样化,观众的社会心理和趋向等等,都是具体问题,也都有理论意义。过去,我们对此严重忽略,丰富的分散经验没有得到归纳、总结,造成今天改革的困难。因此,现在要一边改革,一边总结:总结过去经验,也总结当前改革的经验。我们期望改革能够放在科学的剧团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改得合理,改出水平,通过改革,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要害,是必须尽快培养出大批新的高水平的内行的剧团领导干部。
尽管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心,相信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坚持戏剧艺术的不断出新,不断提高,我们的戏剧事业必将出现新的更大的繁荣!


第7版()
专栏:

献给国庆的宝贵礼物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开始出书
若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影印出版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十卷本之后,从一九八三年开始酝酿续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系》第二个十年的编纂工作已基本完成。全书二十大卷一千余万字,已有十二卷付排,其余八卷亦将陆续在年内发稿。今年八月间开始出书,建国三十五周年大庆时,可有四册面世。这是献给这个光辉节日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建国以来中国文学界、出版界的一大盛事。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起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讫于抗日战争爆发。第二个十年的《大系》,分文学理论、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诗歌、戏剧、电影、史料、索引等九集二十卷,全书将于一九八五年出齐。
即将与读者见面的四卷是《大系》的六、七、八、九卷,即长篇小说二卷,中篇小说二卷。长篇小说卷编选了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间长篇小说五部:叶绍钧(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田军(肖军)的《八月的乡村》和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中篇小说二卷编选了蒋光慈的《野祭》,黎锦明的《尘影》,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丁玲的《母亲》,肖红的《生死场》等十八位作家的十八部代表性的中篇创作。《大系》各卷所选作品,均以最初发表在报刊上的为准,采用最早出版的初版本。
这套《大系》是出版事业的一项“重点工程”,自始至终得到有关领导同志和文学前辈的大力支持和热心指导。胡乔木同志曾就编纂的指导思想和编选原则,谈了许多宝贵意见。周扬、夏衍、巴金、吴组缃、聂绀弩、于伶、艾青、芦焚(师陀)等同志,不但答允为《大系》各集撰写序文,而且在许多方面都给予热心的指导。叶圣陶同志非常重视《大系》的续编工作,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方面能让读者看到各个时期的人民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源”;另一方面记录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演变,这是文学创作的“流”,可供今后的作者借鉴。周扬同志的题词指出:续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将有助于概括和总结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裨益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学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