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杂谈

为观众呼吁
——关于售票办法、赠送说明书等问题的建议
吴祖光
今年8月26日,《北京日报》刊登一条消息:十八家“老字号”店里青年拜师学艺。学什么呢?学的是老一辈多年积累的服务经验,其目的是以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来改进今天的不能使人满意的服务。这样使我想起应当向今天北京的剧场、影院业也提一点恢复传统、改进为观众服务的意见。
旧中国的剧场和电影院历来有一个最简便合理的售票方法,就是在售票窗台上放一张剧场座位图,每一场都有这样一张图,卖几场戏票,就摆出几场座位图,名叫票板。观众买哪一个座位,售票员便用笔划掉那个座位;哪些座位卖掉了和没有卖掉一目了然。观众享有自由选择座位的权利,售票员收钱给票也十分方便。这种售票方法全国通行,在解放后还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记不起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售票法被废弃了。这就给观众造成了很大困难,好票和次票全部掌握在售票员手里,往往去个大早买票的观众买不到好票,而那种有内部关系的人则不用排队,临开场前还能搞到好票,把原来先来后到的简单规律也全给搞乱,使售票神秘化,售票室也成为搞关系的地方。建议恢复票板售票的办法。当然,也有另一些情况,譬如一个剧场分在几处售票,那也可以在票板上分别注明哪一部分的票在哪一处卖。此外,为了剧团的特殊需要,在票板上保留少量的座位,加以说明,相信观众会原谅的。当然,假如能够做到电话订票和专人送票,那就更好。这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服务项目,并非是什么创新措施,送票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合理的。
年长的观众都会记得,早年的电影院,每个观众进场时都会领到一张免费的电影说明书。现在一般剧场大致还有一份需要付钱购买的说明书,而影院说明书则也是不知何时被取消了。在这里,我也要为观众呼吁一下:电影院应该恢复赠送说明书的制度。剧场的说明书也应当免予收费,但不妨把这笔费用加在票价上。
提到票价,我也提点意见:中国的戏票和电影票的价格就世界范围来说是最低廉的,多年来基本没有动。如今一般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都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戏票和电影票价可以灵活一些。现在只要有值得一看的好戏,剧场门口总会挤满买退票甚至黑市票的人。显然,只要戏好,就有愿出高价看戏的观众。好节目票价高一些,也可以刺激剧团和制片厂上演高质量的剧目和影片,对于提高剧影节目的质量以及提高表演从业人员的物质待遇都会起一些促进作用。建议今后采取按质量浮动票价的方法。
最后一个意见,是几位热爱中国戏剧的外国朋友提出的。他们深感北京需要出版一份《北京戏剧电影节目报》,希望通过这张报纸了解一个星期左右的北京市上演戏剧和电影的内容介绍。这个意见值得考虑。如今国外来客逐年增多,他们对中国的戏剧、电影,当然也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抱有很大兴趣,但苦于无从了解,更难以选择。看来有必要请北京有关单位考虑,出版一张剧影节目报,这不仅是外国观众的需要,也将更为广大的本国观众所需要。


第8版()
专栏:

朝鲜电影周观后
许南明
为了庆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六周年,我国从9月9日起在北京等八个城市举办朝鲜电影周,上映《决不后退》、《没有回来的密使》两部彩色故事影片。
《决不后退》描绘了朝鲜祖国解放战争期间,女侦察员俞贞惠假扮伪军记者,进入达川港,配合侦察排长率领的袭击组,胜利地歼灭了敌人,完成扫雷任务的故事。《没有回来的密使》是根据历史事实而拍摄的影片,内容描写1905年李朝封建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濒于沦亡。爱国志士李?得到皇帝许诺,以密使身份去海牙参加“万国和平会议”。但是,由于日、美代表勾结和日本的压力,朝鲜皇帝被迫否认曾派密使,李?想在会议上依靠大国主持公道恢复主权的幻想终于破灭,最后引刀自杀,以身殉国。
我国人民对朝鲜影片是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朝鲜影片具有积极的主题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生动的人物形象;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昂扬精神。这次映出的《决不后退》中,许多战斗场面拍摄得很生动、逼真,充分地体现了朝鲜侦察英雄们的机智、勇敢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没有回来的密使》的情节比较曲折,场面宏伟壮观,主人公李?在海牙会议的会场上痛斥群丑,慷慨陈词,最后壮烈牺牲的情节,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去年深秋,我们中国电影家协会代表团访问了朝鲜。半个月的参观访问,我们看到了朝鲜电影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参观了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这家制片厂拥有强大的创作队伍和先进的设备,尤其在一百万平方米的广阔外景场里,我们看到搭起的建筑群,其中有特殊风情的日本街、欧洲街,有南朝鲜的农舍与高丽大学,还看到了我国长白山的密林与哈尔滨的街景。这些外景地工程浩大,制作精细,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据说这些外景地是平壤市民包括副总理、部长们在义务劳动日建立的,它体现了朝鲜劳动党对电影事业的巨大关怀。
为了把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朝鲜电影艺术家拍摄了描写志愿军罗盛教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的故事影片《沸流江的新传说》。当影片拍到“冰窟救儿”的戏时,朔风凛冽,冰坚如铁,小演员们开始有点害怕不敢往下跳,导演对他们说了一些动人的故事,又讲拍摄这部影片的意义,小演员终于鼓起勇气,跳入刺骨的冰水中,完成了感人肺腑的精彩镜头。朝鲜电影工作者这种为朝中友谊忘我奋斗的精神,令人感叹不已。
我们和朝鲜同志相聚的日子是短暂的。但我们的友谊无限深长!我们祝愿朝鲜电影周获得圆满成功,祝愿中朝人民的友谊之花永远开放。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雨丝集
秦力
喧宾岂能夺主
杂技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综合艺术。它取音乐、舞蹈、体操、绘画等艺术之长,熔众美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力度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艺术品种。
这次在兰州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杂技比赛中,不少节目在表现意境、表演技巧和舞美服饰设计等方面,汲取各种姊妹艺术之长,有所创新,获得好评。但是,也有的节目过分注重艺术美而忽视了技巧动作的难度和创新,有优美的舞姿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背景画面,却缺少杂技应有的、令人赞叹的高难功夫。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心。
艺术需要优美,但杂技艺术的美是附丽于一定的表演技巧之上的。没有绝“招”,没有高“招”,没有过得硬的功底,无论表演得怎样优美舒展,背景怎样绚丽多彩,还是吸引不了观众的,因为观众来看的是杂技艺术,而不是舞蹈艺术。
喧宾岂能夺主?值得深思。


第8版()
专栏:

火柴梗的艺术
吴少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火柴,竟然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你听说过吗?
上海装卸机械厂工人包昌善,用一万二千多根火柴梗,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制成了台湾赤嵌楼模型。赤嵌楼建于三百多年以前,是明朝民族英雄郑成功统率三军的驻留地。这座古建筑模型长三十二厘米,宽二十二厘米,高二十厘米,结构严谨精巧(见上图)。上海普陀区宜川学区少年之家美术辅导员滕国俊,用八千根火柴梗,创作了一幅长七十厘米,宽三十八厘米的火柴梗南湖浮雕。南湖船英姿焕发,烟雨楼巍然耸立,水光倒影,树木葱茏。二十扇船窗能上下左右开关移动,船尾的木橹还能轻轻地摇动呢!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散文随笔创作座谈会
花城出版社《随笔》编辑部与本报文艺部最近在北京联合召开散文随笔创作座谈会,就当前如何促进散文随笔创作的繁荣与发展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夏衍同志在会上指出,散文随笔的创作天地非常广泛,各种题材的文章都应该提倡;要讲真话,还要注意知识性。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冯亦代、唐弢、吴祖光、黄宗江、绿原、范用、丁聪、戴文葆、袁鹰等。 (黄伟)


第8版()
专栏:

塞上音乐会
宁夏歌舞团连日来在北京演出交响乐“塞上音乐会”和“开拓者之歌”音乐会,反映了塞上的风光和新的面貌。
交响音乐会演出的节目,有李爱华的《第二组曲——塞上掠影》和《六盘史诗》,徐肇基的《交响组曲——秋瑾》等。作品有较浓的地方特色,给人以清新之感。 (陈紫)


第8版()
专栏:

《诗刊》办刊授学院
诗刊社决定创办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学制为一年,结业时发给纪念证书。聘请诗人、诗歌理论工作者、报刊编辑、大学教师等为辅导教师,每月印发有关诗歌创作理论、写作技巧等内容的函授教材,并以大量篇幅在刊授刊物或诗刊上发表学员习作,由诗歌行家进行评点。现在已经开始报名,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参加学习。
(史)


第8版()
专栏: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访“文化古城”徽州
缪俊杰
徽州,是山灵水秀,物产丰饶,文化鼎盛,名人辈出的“文化古城”。多少文人学士对它心往神驰。明代伟大剧作家汤显祖曾写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样的诗句,来表达他对徽州的念慕之情。最近有幸游览观赏了徽州许多名胜文物,真是饱赏眼福,获教殊深。
从芜湖南行,就进入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沿途风景,蔚为壮观。那挺拔神奇的黄山,水色空蒙的太平湖,秀丽而奇特的清凉峰、牯牛?、小九华和白岳齐云,堪称人造仙境,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文物古迹告诉我们,徽州不愧为钟灵毓秀之地。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众,曾使它雄踞江南。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徽州曾是文人荟萃之地。且不说歙县出现过“兄弟丞相”、“父子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事,就文化来说,这里就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宋代以后,英才辈出,文人荟萃,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版画、歙派印章、徽派竹石木砖石雕以及徽剧等,均闻名遐迩,独树一帜。
徽州的天生丽质,除了黄山,也许就要推白岳齐云了。齐云山位于徽州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据《齐云山志》称:“齐云一石插天,直入霄汉,真可与云齐也,故谓之齐云山。”山上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石,嶙峋奇秀,婀娜多姿。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誉齐云山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曾经作为江南著名的道教圣地,现在留存下来有五百多处碑刻和摩岩石刻。最早的是北宋大观和南宋绍熙年间的石刻。可惜,这些文物遗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在政府已提供人力物力进行修复,力争尽快把齐云山建成旅游胜地。
进入与浙江毗邻的皖南“文化古城”歙县,便有一种文化丰盛之感。歙县历史悠久,这里曾是个经济繁荣之地。歙县盛产的三潭枇杷、徽州雪梨、金丝琥珀蜜枣、金竹贡菊、徽派盆景以及茶叶、“三花”、徽漆等均很驰名,特别是作为文房四宝珍品的歙砚和徽墨更是蜚声中外。由于历史上经济的发达,便带来了徽州文化、艺术、学术的繁荣。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颐、程灏和朱熹,都自认为祖籍在歙县篁墩。著名诗人、杂剧作家汪道昆、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戴震、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都出自这里。
歙县也是文化遗迹丰富的地方。这里古建筑很多,有被称为古建“三绝”的明清两代民居、牌坊和祠堂,有富有民族风格的桥梁、古塔和寺观。这里有著名的棠樾碑坊群。许国石坊是矗立在歙城街中的一座宏伟精致、奇异独特的石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建成距今四百多年了。古歙三桥(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是有名的三座拱形石桥,横跨在清澈碧澄的练江上。歙县西溪南的老屋阁也是有名的民宅建筑,是一幢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于明代中叶,是我国古老民宅的代表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矗立在歙县太平桥头的太白楼,是今存的一座幽雅的古建双层楼阁。它背靠青山,面对练江,飞檐雕栋,幽雅俏丽。李太白访歙,留下了描写歙县风光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可惜,前些年,就在这青山碧水的太白楼旁边建了一座化工厂,黑烟滚滚,废水横流。工厂四周的树木已经枯黄焦死,河水也被污染。生态平衡日益遭到破坏,不能不使人为之感叹。
在游览徽州文化古迹时,徽州地委的同志告诉我:当地党和政府,在开展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准备恢复徽州“文化古城”的面貌,让它在旅游、文化传统教育中发挥作用。我们相信,这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附图片)
歙县棠樾牌坊群 叶涵鋆摄
古歙三桥之首——太平桥
叶涵鋆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