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统一必有日 国家昌可期
日本东京华侨总会会长、旅日台胞 陈焜旺
在祖国国庆三十五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广大旅日华侨怀着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心情迎接国庆。
三十五年前,我们广大旅日华侨无比兴奋和激动,衷心地拥护和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对祖国的统一、繁荣和昌盛寄予极大的期望。我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支持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我们为了巩固和扩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了发展同日本人民的友好关系,三十五年如一日,不断努力奋进。我们曾经经历过许多艰难和曲折,但丝毫没有动摇过爱国统一战线和中日友好事业,并使之不断得到了发展和前进,这是我们广大旅日华侨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我们的祖国经过三十五年来的锤炼不断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政策,受到了祖国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的赞成和支持。我们的祖国正朝着二十一世纪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祖国的强盛是对我们海外华侨的极大鞭策和鼓舞,是巩固和扩大我们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中日友好事业的可靠保证。
我们相信:通过中英对话,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保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这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影响。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会促进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台湾与祖国的和平统一也将会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世界和平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这些参加爱国运动的老华侨中,有许多人是台湾同胞,现已年过六旬,近四十年来因祖国大陆与台湾未统一,而见不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我们一心一意地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早日看到可爱的故乡山河,与亲人朋友团聚。
为了祖国的现代化;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为了巩固和扩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们旅日华侨将一如既往,竭尽全力。
以上是我们旅日华侨迎接祖国国庆三十五周年的共同心声。
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台湾概况
总面积:包括台湾本岛和附属87个岛屿计35,989平方公里。
气候:属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风、多雨。
人口:18,903,783人。
民族和语言:汉族占97%,其余主要为高山族。台湾通行闽南话,约三十万人说客家方言,岛内普通话较普及。
物产资源:现有森林面积约187万公顷,木材总蓄量达3.26亿立方米。水稻、甘蔗、茶叶、香蕉、菠萝、柑桔、龙眼、木瓜等是主要作物。是我国渔业资源最丰富、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省份。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金、银、铜、锰、石灰石等。
行政区划:按台湾当局现行区划,台北和高雄为与“台湾省府”平行的行政单位。基隆、台中、台南新竹、嘉义为省辖市。县份16个,县辖市14个。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四化”、统一与台胞
旅美台胞 邱文宗
一般说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台湾岛内的台籍同胞,受国民党的蒙蔽、诱导与恐吓,对于祖国大陆大都欠缺应有的认识。三十几年来,祖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一直只不过是书本上的一些“事实”而已。
六十年代之后,台胞知识分子到海外留学、就职与居留的人数逐渐增加,才透过种种媒介,对解放后的新中国有了一些零零星星的认识。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的正统代表这种错误逻辑才渐被否定。
进一步考察研究中国近几十年的演变史,不难发现几个帝国主义强国在中国的内战与割据分离上,国民党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共产党成了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我和其他一些关心政事的台湾同胞,大致是这样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的。
有了这样的新观念,加上对世界霸权强国的基本认识,我们对于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底正式取代国民党政权,恢复联合国席位,在国际上取得了合法地位;先后跟和台湾在政治经济上有密切关联的日本、美国建交,先后三次与美国发表联合公报,促使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多次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和平谈判的建议,使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处于被动地位等诸如此类为解决台湾问题而采取的种种措施,也才有可能体会理解。
基于这些认识,加上已逐渐建立的世界观念,许多台湾同胞已经逐渐地把他们的眼光、胸怀,由台湾小岛转移投射到整个祖国的广阔疆土上去。
今后在我国四化、统一大业当中,台湾同胞将起什么样的作用,因素固然很多,主要还是决定于国内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否能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
在迎接祖国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台湾岛内的同胞不能来参加大典,实在是一大憾事。目前侨居海外的台湾同胞已不再彷徨、犹豫,正以坚决的步伐走向祖国的怀抱。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台湾同胞参加我们的国庆大典。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归来感怀
谢雨辰
今年三月二十一日,我终于带着妻及三个孩子,分别从美国和日本在香港会合后,成功地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当我们第一次看到祖国锦绣大地时,一家人紧紧握着手,再也忍不住掉下了幸福的泪水。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我因电影业务到了香港,第一次认识了祖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一九八○年,我与妻同时收听到了祖国政府的“告台湾同胞书”。就在这一年,我与妻立下了回归祖国大陆的心愿。
一九八○年、一九八二年相继二次,我们回归计划受到挫折,但我没有屈服。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六日经过多方努力,我获得美国的签证。行前,交待了妻子一番话后,踏上了迂回几千里路的孤独旅程。一九八四年三月九日,我的妻及三个子女,也历尽无数的惊险,乘上日本航机,越过了台湾海峡……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二日,我们各自摆脱了随团的监护人,于香港相会。继后飞向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们一家人,回到祖国后受到了热切的欢迎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体会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全家人参观访问了南京、无锡、宜兴、上海、苏州、杭州、济南、烟台,也到了我们的祖籍广东梅县和福建漳州,同时参观了闻名中外的深圳特区。
回到祖国四个多月来,三个孩子高兴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很感谢你们带我们回到自己的伟大祖国,我们深深觉得能做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们必定会好好用功学习,来报答祖国对我们的关怀!”我与妻进入了北影厂,从事我们喜爱的工作,将我们所学奉献给祖国的电影事业。
欣逢新中国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我们全家人虔诚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国运昌隆,四化建设成功,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炎黄子孙携手共进
日本台湾省民会会长 刘启盛
对于一个人来说,三十五岁正是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期。我们的祖国已从年轻步入了成熟的阶段。三十五年间,祖国经历了种种坎坷,然而这绝不是世间罕事。人往往是因为经过曲折,步伐才更坚定,意志更顽强。作为一个台湾同胞,看到祖国现在的变化,怎能不为之振奋?愿在新中国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让大海的波涛传送我一个海外赤子的衷心祝愿:希望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从“文革”结束后,我国政府贯彻正确的整顿方针,国内出现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内外贸易有了很大起色,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大为改观。全国上下一心,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而团结奋斗,这使台湾同胞深受感动。
今天的祖国已脱离了过去“锁国”的状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派遣留学生,与世界各国开展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交流,既促进了国内建设,又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在看到祖国蒸蒸日上的伟绩,感到十分欣慰的时候,也由衷希望不要再走“回头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世界已跨入科学进步的崭新阶段。时间不等闲,前进的步伐只能再加快。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日有成就,这对台湾同胞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愿今后不断加强祖国与台湾及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海内外炎黄裔胄,为祖国统一大业携手努力共同前进。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寥廓海天 不归何待?”
——综述五年来台湾岛内和平统一的呼声
本报记者 许伟
自我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党中央一系列的对台方针政策震动了台湾民心;祖国大陆划时代的变革和四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在台湾同胞中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台胞走上了民族认同、促进统一的光明道路。
1979年3月,台湾《长桥》杂志刊登署名文章,认为“统一是十亿中国人一致的愿望”,“(台湾)政府应正视中共的和谈建议,拿出积极的措施”。这篇文章率先公开敦促台湾当局响应中共和谈建议,说出许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在此之后许多民办报刊相继载文,向当局呼吁“要敢于同中共正面接触”,“允许民间开展‘三通’”,“放宽与大陆亲人会面的探亲政策”,如此等等,反映了台湾民众对统一问题的积极态度。
在如何实现统一问题上,台胞思想活跃,各抒己见,其中不乏有益的见解。一些报刊趁势发起“中国如何统一”的征文比赛,把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公开发表以扩大影响。《时报杂志》的一篇征文列举历史事实,论述“中国统一关系着台湾存亡绝续”,设想统一的第一步是“台湾派技术服务团到大陆从事实际工作,也可接受大陆来的考察人员”,“通过民间交往培养彼此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再进行政治沟通”。这篇文章获得征文比赛的特等奖。
令人遗憾的是,台湾当局对岛内活跃而热烈的有关统一问题的讨论,采取了压制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1983年,因谈统一遭到查禁的报刊达一百四十多期。台湾当局还对中国政府的和谈建议进行颠倒黑白的歪曲宣传,企图在民众中造成一种“恐共”的气氛。然而,许多台湾同胞从历史和现实中,认识到国家统一与台湾安危、个人荣辱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许多人对我有关台湾的方针政策还了解得不够全面,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有差异,但是,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亲人要团聚,是绝大多数台胞的一致愿望。越来越多的人对台湾当局拒绝和谈的顽固态度表示不满,并运用各种形式,推动和平统一形势的发展。一些非国民党籍的“国大”代表,积极敦促当局对大陆实行开放政策;商业界人士亦不断呼吁开展与大陆的贸易交流。一些民办报刊纷纷刊登建议信,推荐参考书,向执政者陈述利弊,进言统一。
在这股人心向往统一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几年来,台湾传播媒介对大陆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不仅介绍大陆的风土人情,还客观报道了大陆的一些建设成就。《天下》杂志以连载形式,报道了大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出现的新气象。直至最近奥运会的报道,对大陆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都有详尽的介绍。更有一些岛内居民冲破重重阻力,辗转来到大陆。他们当中既有老一辈的去台人员,也有土生土长的台湾青年。他们归来的动机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沟通感情,求得一致。许多台胞在了解到大陆的真实情况之后,尤其是目睹大陆四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到祖国大陆是有希望的,台湾回归祖国同样有着光明前途,更加坚定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念。
综观岛内形势,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向:广大台胞对待统一问题的态度,从不敢议论发展到敢于议论,从私下议论发展到公开议论,从民间议论发展到官方争论。议论的内容已从中国要不要统一转向中国如何实现统一。统一的呼声,成为不可抗拒的民意。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我们期待台湾人民在中国统一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也希望台湾当局在时代潮流面前能有较为明智的表现,与祖国全体人民携手合作,早日完成统一中国的千秋伟业。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我的期望
黄植诚
我原是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考核官,1981年8月8日,从台湾驾机起义飞回祖国大陆。
近十年来,台湾的经济确实发展得比较快,生活水准也比大陆高。但是,在台湾当局标榜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招牌后面,我看到的是台湾社会的贫富不均。有钱有势的人为所欲为,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贫民百姓则是生活动荡,朝不保夕,处境维艰。
多年来,台湾在政治上和外交上越来越孤立,军心民心浮动很大。有钱的、作官的纷纷转移资金,办理出国护照,准备溜之大吉。我之所以要驾机飞回祖国大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对台湾的社会现实非常失望,感到台湾没有出路。
由于台湾当局长期欺骗宣传和封锁消息,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了解甚少,我也是一样。回到大陆不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接见我们的时候,都叫我到全国各地去走走、看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建设繁忙的景象,我亲身感受到大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比我预想的要好。
近几年来,随着祖国大陆的形势越来越好,从台湾归来的人也多起来了。光我熟悉的就有李大维、侯德建、黄益腾等人。我和他们聚在一起时,他们都说,想不到祖国大陆会是这样好,比自己想象的好,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股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浓似血的凝聚力。我们都殷切地期待着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心桥与心声
三十年来,我们对台湾广播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播音时间由每天四小时增加到三十七个小时,分别采用北京话、闽南话和客家话,为台湾同胞服务。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开创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新时期,对台湾广播也出现了全面改革的新局面。1981年元旦,以徐曼为主持人的《空中之友》节目,为台湾同胞“解忧、解虑、解难、解惑”。《亲友信箱》节目,每天用六小时又四十分钟,播报亲人信息、书信、讲话录音和寻人启事。专题节目有:《我们的祖国》、《神州旅游》、《体育天地》、《人物春秋》、《国事论坛》和《百花园地》。用闽南话播出的有《龙的故乡》、《乡亲在大陆》和《为您服务》,还有客家话的综合节目。这些节目受到岛内听众朋友的普遍欢迎。
几年来,台湾同胞冒着风险,辗转来信、来访的人不断增加。一位署名“望云”的台湾同胞,借到东南亚观光的机会,每到一个地方就给《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写一信,并在信笺上角写上“希望中国富强,人人安居乐业,且爱国”十五个大字。
住在台北的一位王先生,今年4月到7月,给《国事论坛》节目主持人刘炜写了长达十万字的信,从国共合作谈到现在的和平统一,并提出许多问题进行探讨。
今年春天收到署名“一群台大同学”的来信,信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统一大业和“四化”建设的关心。
《空中之友》节目,介绍了这封来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的一些同学,通过空中电波同来信人建立了联系。 
文芳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一艘台湾渔轮在海上作业时,因发生事故驶来大陆,受到当地同胞亲切的欢迎和照顾。图为该轮返航时,当地同胞给他们补充淡水和新鲜蔬菜。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台湾苏澳港“新富吉”渔轮在东海区海礁外作业时,二车王松源右手被机器轧伤。该轮开来上海求医,伤者即被送进医院,其他渔民上岸参观游览。图为台湾渔民晋谒中山陵时的情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