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胡杨泪
孟晓云
9月4日刊登的李锐同志的《请读〈胡杨泪〉》一文中,引用了李荒同志的信,建议全党县以上干部,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都认真看看这篇报告文学,并仔细想想自己的工作。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特地转载《胡杨泪》。由于报纸篇幅的限制,转载时请作者作了一些删节。 ——编 者
在世界上,胡杨——最古老的杨树品种已罕见。
我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见到了这珍奇的树。它高大,树干弯曲,象弓着背的老人。其貌不扬,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自然条件下生长。
当地人称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生活的环境越干旱,它体内贮存的水分也越多。如果有什么东西划破了树皮,体内的水分会从“伤口”渗出,看上去就象伤心地流泪一样。千百年来,这自生自灭的天然胡杨,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提供各种财富。它的木质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嫩枝和树叶是牛羊爱食的饲料;就是它流出的“泪”,很快变成一种结晶体,叫胡杨碱,也可以食用、制肥皂……哦,这会流泪的树!我抚摸着胡杨粗糙的树干,被它可贵的品格深深感动了。
蓦地,我想到了一位在塔里木结识的农垦大学教师钱宗仁。任何一个陌生人,握住他那粗糙的手,看到他黝黑多皱的脸,绝不会认为他只有三十九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整整四个下午、四个夜晚,钱宗仁向我讲述了二十年坎坷的经历。他的一句句话,仿佛是胡杨树上流出的一滴滴泪珠。
离乡歌
1964年8月,从兰州开往吐鲁番的慢车上,坐着一个约莫二十岁的青年,瘦高个儿,看上去很老实,也很忧郁。他没有行李,没有提包,甚至买了火车票后,已身无分文,既不是走亲戚,也不是做买卖,但他出远门了。
这青年叫钱宗仁,湖南湘乡县浒州大队人。
火车哐当哐当地响着,窗外一晃而过荒凉的戈壁,象是他流逝的学生时代。也许是命里注定,二十岁就要流落异乡。他是一个本分、勤奋、纯洁的青年,自懂事起,就有一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有一个影子总伴随着他——他是“富农”的儿子。为此,他入不了团,三次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甚至连在家乡都无法生活下去。
公平地说,土改时,钱宗仁家的成分第一次被划为贫农,这在情理之中。可是由于一点家庭纠纷得罪了当时的农会主席,他把钱家划为“佃富农”。在急风暴雨式的南方土改运动中,某一点点差错并不妨碍这场运动的伟大,然而就是这一点点差错,竟酿成了钱宗仁前半生的悲剧。
命运总在捉弄着他。1962年第一次考大学,钱宗仁的成绩优异,进入全湖南省前十名。清华大学招生小组准备录取他。湘乡二中党支部副书记,利用一个学生干部的嫉妒之心,盗走钱宗仁的日记本,断章取义,将其政审结论改为“出身不好,思想反动,不宜录取”。就这样,钱宗仁落榜了。但他不甘心,第二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他欣喜若狂,一宿没合眼。
那时长丰公社刚开始搞“四清”试点,公社S书记任浒州大队工作组组长,他们正在摸底组织阶级队伍时,传来钱宗仁被录取上大学的消息。当天晚上,村上召开群众大会,S书记做报告,有一段话使钱宗仁毛骨悚然:“我们这里有没有阶级斗争动向啊?解放二十多年了,这个大队只有一个师范专科大学生,现在有一个富农的儿子钱宗仁考上了大学,还是什么秘密专业(他不懂“精密”二字)。为什么这么多贫下中农子女不上大学,却叫他去上这么好的大学?还有人批准,你们说这是不是阶级斗争?我们能叫他上大学吗?我宣布,他上大学谁批准谁负责,谁给办手续谁负责!”
钱宗仁又气又急,散了会就去找S书记了。年轻人痛哭流涕,但是,眼泪是感动不了S书记的,他怎么能知道钱宗仁为取得深造机会苦苦奋斗的日日夜夜,怎能理解他朝思暮想迈进大学门槛的心情!
十九岁的年纪,无法接受这冷酷的现实,宗仁回到家里,哭啊、哭啊,又是一夜没睡。队干部拒绝给他办理迁移户口的手续,钱宗仁怀着对党的政策的信任,身带一份报告书,空手登上了赴哈尔滨的旅程。
三个月后,钱宗仁不得不离开哈工大。他所在的6312班全体同学到哈尔滨火车站送行。钱宗仁流泪了,大家都流泪了。“宗仁,我们等着你归来。”天真的宗仁,哪里会想到一去不返,从此不能再登大学的门槛了呢。
他的命运操在S书记等人的手中了。恼羞成怒的S书记发函给哈工大,要求取消钱宗仁的入学资格。哈工大党委又派孙景略同志去湘乡县进行调查协商,到长丰公社宣传党的“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请“四清”工作队允许宗仁上学,那位S书记立即组织人马,写了十几页材料,说明钱“政治表现不好。”当孙景略了解此材料纯属编造,据理力争时,S书记在事实面前蛮不讲理,居然说:“要是我们公社一级党领导机关还搞不过一个地富子女,这会产生什么影响?你们哈工大是共产党的学校还是国民党的学校?为什么不支持贫下中农,却支持地主富农!”最后竟耍起无赖:“你们硬要钱宗仁上学,我们立即撤走工作队,这里的‘四清’由你们派人搞就是了。”协商无效。哈工大无奈,只有劝钱宗仁退学。
为了求学,钱宗仁付出了多少代价,可他依然没有绝望,就在头年被劝退学的那次谈话中,他流着泪还在问:“以后我要再考大学,还让不让我考呢?”哈工大送他回家乡的同志热诚地说:“希望你明年考大学,继续报哈工大,我们欢迎你。”在场的公社干部也一口应承:“没问题,让你考。”钱宗仁轻信了。第二年,他一切准备就绪,去报名时,“四清”工作队从中作梗,他跑了公社九次,九次被拒之门外,报名工作截止了。钱宗仁茶不思,饭不想,沮丧、绝望和忧愁笼罩在心头,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软弱。
他告别了家乡,谁知道这是不是永别。他要到那最荒凉、最荒凉的戈壁滩去。不能上学,他还有一颗心、一双手,可以参加祖国的建设呢。
不知为什么,钱宗仁对未来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并夹着热烈的向往。他飞笔疾书,在西行的列车上写了一首离乡歌:“凝眸回首意难详,去地归期两渺茫。汽笛声催家恋淡,车轮响报路行长。但须后事争前事,也或他乡胜故乡。寻觅英雄用武地,好花无处不芬芳。”
好花无处不芬芳
新疆阿克苏县图书馆阅览室增添了一个年轻人的身影,瘦瘦高高的个子,皮肤被风沙吹打得很粗糙,这青年就是钱宗仁。他在实验林场当工人,月工资三十三元,没有钱买书,他自有办法:每逢星期日,天蒙蒙亮,他就上路了,从林场到阿克苏县有三十里呢,他疾走如飞,到县城是最早一个等阅览室开门的人。女图书管理员都认识这个小伙子了,你看他,中午啃着苞米面饽饽还在看书呢。《百炼成钢》《林海雪原》《子夜》《静静的顿河》《走向新岸》《悲惨世界》……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几乎都是那时候读完的。
“傻瓜,真是个呆子,星期天也不知喘口气。”
从来林场的那天起,钱宗仁就被人们称为“傻瓜”了。
钱宗仁本来可以找一个更理想的工作岗位。他的一个老乡李金云和劳动局常局长相熟,小李说他有个弟弟想来新疆找个工作,老常一口应承。就这样,钱宗仁代替李金云的弟弟来阿克苏了。
临到安排工作了,一个干事问道:“你怎么认识常局长的?你和他什么关系?”钱宗仁不会撒谎,一五一十地讲了。干事的脸立刻拉长了:“工作不好安排哟,你有户口吗?能否办来?”“没有户口。恐怕一时也办不来。”“你有什么特长?”“没有。只会劳动。”“那么你去林场开荒种树行不行?”“行。”
钱宗仁来到实验林场后,向同宿舍的工人学舌一番,大家都嘲笑他是个笨蛋:“你不会说你是常局长的亲戚吗,马上可以安排到地区工厂或者机关,户口以后慢慢办嘛,你也太傻了。”钱宗仁或许这辈子也学不会说谎,他已经很满足了,只要政治上不再受歧视,他就是由地狱进了天堂,再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
他没有足够的过冬的衣服,没有被褥,这些都不放在小伙子心上,要紧的是找一个墨水瓶做油灯,他要学习,要写作。钱宗仁在阿克苏报上发表的散文,在《新疆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开荒队的姑娘》《认识》,都是在这小油灯下写出来的。阿克苏的土地够肥沃的,不信长不出红花绿草,钱宗仁在这块土地上落脚了,扎根了。
大约是1965年吧,不少工人嫌林场工资低,生活又艰苦,跑掉了。帐篷里只剩下钱宗仁和另一个工人。专区“四清”工作队的何组长到林场检查工作,发现钱宗仁床头上贴着这样一首词:“谁言塞外不荒凉,风沙帐,尘土床。中华儿女,有志此中央。想到江南风景好,挥汗水,改新装。亲人岂可不思量,话心肠,寄爹娘,扎得根深,此地是家乡。望我成材如树木,宜红柳,宜白杨。”
老何连声称好。他在大会上表扬了钱宗仁。信任,又使钱宗仁那颗倍受磨难的心受不住了。人与人之间的间隙在缩短,他向老何全盘托出——家庭的历史、个人的遭遇,老何深表同情,建议钱宗仁趁“四清”运动全面展开,到原籍甄别家庭成分。宗仁当时无钱回家,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寄到湖南省委“四清”工作队总部,没想到,在动乱岁月中竟成了他为家庭成分翻案的一个罪名。这是一根十分敏感的神经。湘乡长丰公社连续九次发函阿克苏实验林场,要求把钱宗仁送回原籍劳动改造。
还是别提那动乱的岁月吧,偌大的中国,几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有自己一段难以言传的痛苦遭遇。钱宗仁不容置疑地是“黑七类”,有这么几条就够了:一、混进大学,被开除;二、坚持反动立场,为家庭翻案;三、书写反动诗词,发表毒草作品;四、骗取“走资派”的信任,妄图钻进革命队伍。往事不堪回首,反省、揪斗、绑打、苦役、逃亡、到处流浪……
生活把什么都夺走了,剥去了,把钱宗仁从正常人的圈子里开除出来了,入了另册,但是,在他心里还有一把火没有熄灭。他要学习。坐牢的时候,他默诵古文和诗词,推演数学公式;办“学习班”的时候,他利用写检查之机,学语法修辞。他指望有那么一天,把自己的智慧献给祖国,把积累的知识献给人民。好一个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生命,好一个在苦旱沙漠中倔强的灵魂!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人与人之间的间隙开始无限度地扩大,扩大到林场不容钱宗仁立脚,将他遣送原籍;扩大到钱宗仁不得不含泪和他的未婚妻分手,可那钟情的女子,是为了心上的人,不远万里来到新疆落脚的。钱宗仁告别了生活六年的阿克苏。
 他在县城里的青石板路上踽踽独行,一个苗条秀气的女子向他走来,是中学同班同学文化南,他想躲开,自从回老家后,他不敢去看自己的同学和老师。“这不是宗仁么,到我家来坐坐。”善良的文化南听了宗仁的遭遇,同情地说:“你不是学得一手木匠好手艺吗,到二中修门窗来吧,我是管理员。”一番热情的话语,使寂寞中的宗仁感到丝丝温暖。
钱宗仁在二中干了六七天活,被一个老师发现而赶了出来,连文化南也受了一顿好批。说他是危险人物,多伤心哪,连劳动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钱宗仁挑着木匠担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心灵的负荷使他透不过气来。1974年的腊月廿九,他又离开了家乡,漂泊去了。向何处去,怎样生活,三十岁的钱宗仁感到一种惆怅和茫然。
在武汉,他有幸认识了一个小漆匠,给他生命注入了一种新的力量。这小漆匠叫杜熽御,看上去二十六七岁,是个插过队的待业青年。在武汉钢铁公司三矿,钱宗仁为别人做木工活,杜熽御涂油漆。有一天,钱宗仁在工厂里看批林批孔的大字报,小杜拍了拍他的肩膀:“钱师傅,你还挺关心政治的嘛,走,到我那儿坐坐。”
钱宗仁来到小漆匠的住处,那是一座用废板子钉的棚子,屋里有两张床,是用木板拼起来的,上面铺的稻草,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满床满地的书,书上用钢笔画得圈圈点点,全部是哲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没有一本小说。这小漆匠正在读《反杜林论》和《美国内战》。
“你看这些书有什么用?”钱宗仁问。
“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这样动乱?”小漆匠反问道:“我在找寻答案。批林批孔你知道矛头是对着谁吗?是周总理……”
小漆匠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讲起,解释中国社会当时的政治形势。钱宗仁也述说着自己的经历。然后感慨地说:“我有一条抹不掉的影子!”
“唯成分论是唯心论。你背上沉重的包袱是人为的。既然是人加上去的,人还可以去掉……”
这番谈话深深地震动了钱宗仁。他感到自己的贫乏和狭隘。他第一次意识到,应该向自己的“影子”告别,尽管它是那么难以摆脱。影子是虚幻的,而钱宗仁,是实实在在的。
仅仅超过两岁
1981年的冬天,钱宗仁跳上南去的列车——从乌鲁木齐到西安。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自1978年7月开始到1981年春,钱宗仁在繁忙工作和沉重家务的间隙中,学完了八门大学课程,写了四十多本笔记,做了二十册练习题,以几乎全是满分的成绩取得新疆广播师范大学毕业证书。1981年9月,他考取西北大学数学系刘书琴教授的研究生,成绩在二十六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左等右等,通知书却没有寄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已经三十七岁了,这或许是最后一次入学深造的机会了,钱宗仁怎能错过,他要去西安问个究竟。
难道我有什么过错么?钱宗仁在飞驰的列车中沉思默想。数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叫“条件极值”。某一个量在固定的条件下可变动内在因素,取得最大的值。人,只能在不可改变的条件下,尽量开足马力,争取最大的值。重返阿克苏后的八年,钱宗仁正是以这种积极态度,争取着人生最大的“值”。
他在筑路工地上,在戈壁滩的帐篷里,靠几本字典和一些废纸,开始研究汉字结构,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将所有的汉字一笔一画地进行反复推敲、归类排列,到1975年底,编成一种“汉字笔顺号码排字法”。
可巧,《参考消息》有一篇报道,讲一个美籍华人发明了“丙字检字法”,方法竟与钱宗仁的排字法基本相同。钱宗仁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排字法和检字表寄给《人民日报》,请他们代为推荐,《人民日报》寄给了商务印书馆。事隔两年,商务印书馆在清理资料中清出退还给钱宗仁,说该馆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机构,要他改寄其它部门或请有关专家审阅。当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已报道有人发明类似的笔顺号码检字法,其后又陆续报道了更先进的方法,钱宗仁望尘莫及。他身居僻地,既无人指导,又缺乏图书资料,与任何科技部门、教育机构都无联系,有谁指引?有谁支持?即便是学到了一定程度,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又有谁发现?有谁推荐?有谁承认?有谁录用?
但是,钱宗仁毕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他决心自学大学课程,报考研究生。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心血和代价。钱宗仁无法选择专业——没有任何书籍,有什么书就决定他学什么专业。他在近处寻到一本残缺不全的《高等数学》上册,他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新华书店发出七十多封信邮购,都云无货。最后只弄到了几本数学书和一本英华辞典。
时间是这样安排的:白天,钱宗仁坚持搞好本职工作,尽量挑重担子,公务活动绝不缺席——防止在所难免的非难;正常休息时间,他非干体力劳动(打家具挣钱)不可,不然他无法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工资低微,上有老人,下有妻小,都要靠他养活;除了五小时的睡眠外,剩下的每一分钟都要抓紧,吃饭、洗脸、走路、上厕所都算作学习时间;三年之间,他从ABC学起,牢记了五千个单词,演算了上万道算题,身体一天天消瘦,体重一天天减轻,可是顾不上了——这是一个抢时间的特定时期。
他终于考上了,但却至今没有得到入学通知书。
沉重的钢铁车身,吭哧吭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命运,你为什么对我这样无情,难道我毕生的梦想又要被碾得粉碎?我有什么过错,有什么过错?
钱宗仁终于在记忆深处搜寻出一个错误,他少报了两岁年龄,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考试资格呀。1978年报考研究生年限是四十岁,1979年和1980年是三十八岁,1981年退至三十五岁,而钱宗仁已三十七岁。他早早地撑出他生命的船到远处漂泊,可时光却在岸边捱延消磨了,这能怪他吗?钱宗仁给西北大学研究生办公室写了报告,述说了自己特殊的经历和求学的心情。他希望能得到同情和谅解。
此刻,钱宗仁在火车上,正在默读着这个报告:
“我一生梦寐以求能有进高等学校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我不是为了什么名声,这对我的经济状况也无所改善,我一生只要求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却渴求一个较好的求知环境。我想实践一下,当国家能满足她的一个儿女渴求学习的心愿时,他的年华能否放出光芒。我愿以两年时间学三年课程,提前结业,以消除年龄矛盾。若在任何时候发现我赶不上其他年轻优秀学生,立即退学……”
回想起到西安复试和刘书琴教授的接触,这位七十四岁高龄的学者了解了钱宗仁的经历,同情他,喜欢他,认为年龄不是原则问题,历年也有超龄录取的先例,建议学校予以破格录取,陈述的理由是:一、该生考试成绩好,据指导教师实测后认为,由于该生是在全无指导下自学应试,其实际水平还高于由考试分数所反映的水平,确有培养前途;二、从该生的经历看,其年龄是被错误路线所耽误,本人尽了最大的努力补救,纵然超龄,其情可谅;三、该生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相当差,能如此长期坚持自学,其志可嘉;四、数学系研究生没有招满,既然有培养能力,而国家人才紧迫,不应错过机会。这个建议经数学系讨论书面送交学校。
难道我的请求报告及数学系的建议都未获准吗?当钱宗仁来到西北大学,见到研究生办公室负责人那张毫无表情的脸时,他心冷了。
“我代表学校向你宣布,由于超过录取年龄,不予录取。”
刘书琴教授听了很气愤,对钱宗仁说:“我招的研究生,怎么不与我商量一下就不要了?年龄超过了就超过了,三十五岁能当,三十七岁也能当么。你到北京去找教育部,看看年龄问题是否还有活动的余地,我给你带封信,先找一下数学研究所的张广厚,他会帮你的忙的。”刘老从皮夹里拿出三十元钱,让孩子给钱宗仁买了一张去北京的快车票。
张广厚在百忙中接待了钱宗仁。钱宗仁说:“世界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黄金时代在二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前出成果的占90%,我是快四十岁的人了,但我想可以算到10%里去。”张广厚连声称赞:“好,你这个人看来很有志气,每个人都有权利争取进入10%的行列,四十岁以后出成果的也大有人在。我们与教育部很少打交道,《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有两个记者我很熟,他们很懂政策,你去找他们试试看。”
钱宗仁带着张广厚写的信找到《光明日报》,记者老林十分热心,当即与教育部研究生处联系,并递上钱宗仁请求当研究生的报告。教育部研究生处批给陕西省高教局:“钱宗仁情况确有特殊之处,望陕西省高教局协助西北大学考虑,是否作为特殊情况处理。”
钱宗仁满怀希望,回到西安,再次去见西北大学研究生办公室的那位负责同志。回答是冰冷而圆滑的:“教育部让我们考虑,没有说一定录取,我校中文系有一个应届毕业生也是超龄报考,考试成绩过了分数线,本拟录取,却因中文系过分数线的学生人数多于录取名额,这个超龄生没有被录取,为了一视同仁,我们不能录取你。你没有上成大学,‘文革’中又受种种磨难,对此我们表示同情,但这与我们无关。自学成才不一定都当研究生,在新疆也是大有可为的。”
刘书琴教授又一次震怒了:“太无道理了,你再去一次北京去找蒋南翔、华罗庚……”又掏出三十元钱让钱宗仁赴京。钱宗仁虽然已感到希望渺茫,但为了不辜负刘老的一片心意,第二次来到北京。
教育部研究生处回答招研究生的主权在学校,如果学校一定不肯录取,教育部也无能为力,钱宗仁无法在京久留,一天两元钱的住宿费使他几乎囊空如洗。
多少次希望,又有多少次希望的破灭,钱宗仁的心沉下去了。仅仅因为超过两岁,他奔波行程几万里,历时近百天,破费数百元,倘若能有条件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恐怕也越过了一年研究生课程。
人们为钱宗仁惋惜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的价值在人的本身,两岁,这在人生的长河中算得了什么,可我们的一些部门却把这微不足道的外在因素看得那么郑重,神圣不可侵犯,而忽视有才华的人本身。多少人才因僵死的人事制度被压抑、被搁置、被埋没,这种束缚人的制度难道不应改革吗?
“伯乐”,到处都有
钱宗仁,这棵从石板缝中钻出来的小草,并非只遇到冷而圆滑的石头,他也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爱抚。他遇到了不少“伯乐”,西北大学的刘书琴教授不就是一个吗?
还有那位未曾见过面的北京工业学院基础部的杨维奇教授,在青岛一次会议中,遇到张广厚和刘书琴,他为钱宗仁未被录取之事愤愤不平,又深为钱宗仁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他决定破格在1982年招钱宗仁当研究生,并征得教育部的同意。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此愿未遂,但杨维奇这番心意,钱宗仁领了,至今,他还与这位素不相识的教授保持通信联系,当他的“校外研究生”。
“伯乐”,到处都有,相识的,素不相识的,那些热情的学者、专家、记者,在关键时刻都向钱宗仁伸出了声援的手。二十年过去,钱宗仁遇到了不少坎坷,但也得到了不少人的理解,他没有被畸形的生活所带来的痛苦淹没,反而造就出另一种性格。
考研究生落榜,钱宗仁再次回到新疆。在阿克苏,钱宗仁又遇到了一个“伯乐”——阿克苏地区宣传部长宣惠良,真是钱宗仁不幸中的大幸。宣惠良读了钱宗仁的自述材料后,深为感动。他亲自到实验林场调查了解钱宗仁的情况。他听到一些非议,比如钱宗仁对人冷漠、孤僻,有名利思想,不务正业,但就是对他有意见的同志也承认他经过百般磨难,坚持自学的毅力令人佩服。宣惠良理解钱宗仁,喜欢钱宗仁——他看到了这小伙子的品质和潜在的能力。
宣惠良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自1982年5月初识钱宗仁,半年中帮助他办了三件事。第一步是工人转干部。宣惠良打算把钱宗仁调到阿克苏地区的中学教书,这里图书资料学习条件都比林场强。先联系二中,二中推托他有湖南口音,不宜教学而未接收;又联系四中,四中说必须把钱宗仁由工人转干部才能算做正式教师。宣惠良跑了文教处、农林处都还顺利,到了地区人事处卡了壳,一个干事说工转干要9月份统一审批,还要等一个月。
谁知在此期间,钱宗仁收到北京工业学院杨维奇教授的来电,让他速寄档案,北工院要破格录取他为1982年的数学系研究生。机不可失。偏巧钱宗仁的档案又找不到了。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南疆石油指挥部刚刚上马,需要师资和翻译人才,欢迎钱宗仁去,因此钱宗仁的档案寄到了石油部门,谁知到第二年此单位属于关停并转企业,又不需要人了,钱宗仁的档案就这样遗失了。
北京工业学院二次来电催促,宣惠良的心情和钱宗仁一样焦急。他跑到人事部门去游说,讲述钱宗仁的遭遇,希望得到他们的同情,补办一份档案材料,请他们提前批准钱宗仁工转干,然后将工转干的一套手续作为他的新档案寄发北京工业学院。然而那些干事竟毫不动心,拒绝了老宣的请求。
宣传部长不掌人事权、财权,却有着正义感。尽管处处碰壁,他仍要成全钱宗仁。宣惠良只好超越他的职权范围(这样不大合乎中国办事情的手续),将钱宗仁的转干报表、自传、鉴定一一复制,盖上宣传部的大印,寄到北京去了。
但毕竟晚了一步,延误了时机,使钱宗仁到北京工业学院当研究生一事又告吹。宣惠良很伤感,对某些机构的衙门作风以及对人才的难以容忍的冷漠感到义愤,同时为钱宗仁这样的人才被埋没而痛惜。多少良机,钱宗仁一一丧失了。他对宣惠良说:“我已被逼上梁山,义无反顾,不管成败如何,我要背水一战,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要继续深造,决不容许自己退下来。”那心境很有些悲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光明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的同志给钱宗仁来了一封信,告诉他自治区常委富文同志对钱宗仁的使用有一个批件,大意是应就近调塔里木农垦大学试用后任教。这自然使钱宗仁心中浮起了新的希望,他找到阿克苏地区组织部,这份批件竟被压在抽屉里两个月无人过问。组织部的回答是:我们管区以上的干部,包括教授、讲师及工程师,象你这样的人不归我们管,即使归我们管,塔里木农大是农牧渔业部和建设兵团合办的学校,我们也管不着。于是,这份批件从组织部转到了文教处。文教处又将此件压下无人过问。宣惠良出面追问,从一堆杂乱的文件中找出批件后,再次做说客,带着批件,乘车赶到距阿克苏一百多公里的阿拉尔,找到塔里木农大的领导,又跑到实验林场和地区人事处,苦口婆心,终于使钱宗仁在1983年初来到塔里木农垦大学报到。
钱宗仁感叹地说:“中国,要是多一些宣部长这样的干部就好了。”是啊,如果我们的人事部门的干部,都能象宣惠良一样常给自己的心加加温,中国的事情将会好办得多。
钱宗仁到塔里木农垦大学任教,终于结束了二十年的坎坷生涯,但愿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再扮演悲剧的角色,但愿他能成功。但愿!
“过去的都已过去了。我今后二十年能为人民做些事,得到人们的理解,我的心就得以满足,它将证明我前二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承认,使一些在那里刚开始发奋自学又遇到挫折的青年产生信心,也让那些曾打击和阻拦我前进的人看看,小草要破土而出,任什么人也压不下去。我对生活充满着信心,相信命运是可以抗争的。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最后,我希望我们现行的政策稳定,哪怕是半个世纪也好。”
我相信,钱宗仁讲述这一切时,他的心是淌着泪的。一定。
钱宗仁的经历,他的性格,他的人品,他的精神,都使我想起塔里木河畔的胡杨,那会流泪的树。
钱宗仁就是一棵扎根在阿拉尔的胡杨,一个曾被忽略的倔强的灵魂。在沙漠旱风的席卷和盐碱的吞噬中,那被压抑、被扭曲的生命终究要伸直它的躯干。他不抱怨,不灰心,因为,他知道以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生活前进了,他正和人民和国家一道共享春天的温馨。
哦,胡杨树,壮美的树!
哦,胡杨泪,悲壮的泪!


第4版()
专栏:

四川省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
认真清理过时的文件
本报讯 四川省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遵照中指委和省委整党工作指导小组的部署,认真清理陈旧过时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到目前为止,共清理建国以来的文件二十三万二千六百多件,认真鉴别哪些是继续有效的,哪些是已经过时或应该废止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并陆续制订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人民政府共颁发了六百七十一件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清理、鉴定。清理结果,继续有效的四百零六件,失效废止的一百八十三件,有八十二件与现行政策有抵触、与搞活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要求不符,需要进行修改。
通过清理陈规旧章,制订新的政策规定,各部门的工作和业务方针更好地服从于、服务于全党的总目标,推动了当前改革的进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四川省建筑部门通过破陈规,立新章,全省施工单位的产值普遍增长,成都市建筑总公司上半年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32.5%。


第4版()
专栏:

耿飚同赛义德议长举行会谈
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同苏丹全国人民议会议长伊兹丁·赛义德举行会谈。
据了解,在会谈中,赛义德首先介绍了苏丹全国人民议会的情况,并希望苏丹和中国两国议会相互交流经验。他表示,苏丹十分珍惜两国的友好关系,并感谢中国对苏丹提供的援助。
赛义德在谈到红海地区的形势时说,苏丹呼吁世界各国支持苏丹和红海沿岸国家提出的使红海远离大国争夺,把红海变成和平水域的要求。
作为各国议会联盟理事会主席,赛义德对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入各国议会联盟再次表示欢迎,并希望中国人大在这一组织中发挥作用。
耿飚在会谈中扼要介绍了中国全国人大的情况。他还谈到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对外政策。他重申了中国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的一贯立场。
耿飚表示十分赞赏苏丹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申张正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他赞扬苏丹为维护和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反对超级大国对中东事务的干涉,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所作的努力。
耿飚对赛义德作为各国议会联盟理事会主席,为中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表示感谢。他说,中国人大将在这一组织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涛、李贵、牛荫冠,苏丹全国人民议会代表团成员和苏丹驻华大使马塔尔参加了会谈。


第4版()
专栏:

首都归侨侨眷欢庆中秋佳节
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风清月圆,时逢佳节。首都九百多名归侨、侨眷今晚欢聚在北京饭店宴会厅,共庆中秋佳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叶飞,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和九十一岁的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了茶话会,向归侨、侨眷祝贺节日。
茶话会是由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全国政协华侨组、全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和北京市侨务办公室等九单位联合举办的。


第4版()
专栏:

陈慕华赴南并将应邀访问保加利亚民主德国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中南经济、科学和技术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陈慕华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今天晚上乘飞机前往南斯拉夫,参加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中南经济、科学和技术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会后,应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政府的邀请,陈慕华还将去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进行正式访问。
临行前,陈慕华对记者说,中国十分珍视同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的友好关系,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扩大双边的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关系。
她谈到,访问期间她将分别同两国政府有关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等问题广泛交换意见,签订一些有关协议。她说,这是我第一次访问这两个国家,是向这两国人民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一个好机会。
前往机场送行的有经贸部副部长吕学俭、保加利亚驻中国大使顿切夫、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多米奇和民主德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施罗德等。


第4版()
专栏:

科西加议长举行答谢宴会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意大利参议院议长弗朗切斯科·科西加今天晚上在意大利驻华使馆举行答谢宴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委员郝德青、刘大年、宋一平,以及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等应邀出席宴会。


第4版()
专栏:

王震会见日本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王震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日本福冈县知事奥田八二为首的日本日中友好九州青年之船访华团领导成员。
日本驻华大使中江要介参加了会见。


第4版()
专栏:

杨得志会见秘鲁陆军总司令
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正在北京访问的秘鲁陆军总司令胡利亚中将和夫人一行。
徐信副总长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第4版()
专栏:

徐信宴请秘鲁陆军总司令胡利亚中将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今晚举行宴会,欢迎秘鲁陆军总司令胡利亚中将和夫人一行。秘鲁驻华大使阿莱萨出席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原基建工程兵副主任兼参谋长
张孔修同志在京逝世
新华社北京电 原基建工程兵副主任兼参谋长、全军离休退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张孔修因病于1984年8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向张孔修同志遗体告别仪式9月1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李先念、王震、杨得志、余秋里、谷牧、洪学智等同志以及有关单位送了花圈。
王震、余秋里、洪学智等同志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张孔修同志河南省确山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新四军。他历任确山县教育界抗日救国战时服务团团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五团宣传队队长、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保卫科副科长、空军军校部副部长。
张孔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参加革命后,他立场坚定,忠于党的事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他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平易近人。1948年至1949年,他多次参加接收国民党空军人员和航空器材的工作,在空军初创时期做出了一定贡献。全国解放后,他长期担负空军航校和军校部的领导工作,对培养飞行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在空军工作期间曾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
张孔修同志坚决拥护、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指示,不知疲倦地工作,对部队建设和基建工程兵部队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保加利亚图片展览在京开幕
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庆祝保加利亚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图片展览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这个题为《社会主义保加利亚——和平的四十年》的图片展览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对外友协副会长周而复、保加利亚驻华大使顿切夫共同为开幕式剪彩。文化部顾问陈辛仁、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保加利亚驻华使馆的官员出席了开幕式。


第4版()
专栏:

刘毅宴请中日食品流通开发委员会日方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商业部部长刘毅今晚举行宴会,欢迎由中日食品流通开发委员会日方首席委员松永义正先生率领的日方代表团。中日食品流通开发委员会中方主任委员、商业部副部长姜习,日本驻华使馆参赞大日向宽亩等出席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全国田径运动会结束
十三人一队十八次破九项全国纪录
本报南京九月九日电 一九八四年全国田径运动会今天胜利闭幕。四天来,共有十三人一队十八次打破九项全国纪录。比赛结果,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的队是:男子——广东、上海、解放军;女子——上海、山东、浙江。
在男子一百米栏预决赛中,解放军队二十一岁的余志成分别以十四秒零八和十四秒零六的成绩两次刷新了全国纪录。在女子二百米预赛中,上海队二十二岁的黄静和吴丽萍均以二十四秒零四的成绩打破了贺祖芬十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在女子一千五百米决赛中,辽宁的耿秀娟、河南的刘爱存分别以四分十八秒九三和四分十九秒四九的成绩打破了四分十九秒八八的全国纪录。在男子一万米比赛中,云南的张国伟,以二十八分五十二秒七三的成绩把他两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提高了近十五秒。 (季安之)


第4版()
专栏:

上海国际游泳邀请赛揭幕
中国队打破两项全国纪录
本报上海九月九日电 记者黄振中报道:一九八四年上海国际游泳邀请赛,今天揭幕。美国、菲律宾、泰国和中国共二百多名运动员开始在上海游泳馆竞游。
中国运动员首传捷报,打破两项全国纪录,并夺得男子一百米蛙泳第一名。河北名将丁继莲、上海姑娘黄红和湖北的周循分别以五十九秒六零、五十九秒八五、五十九秒九二的成绩打破了去年女子一百米自由泳一分零秒零六的纪录。上海选手沈坚强在男子二百米自由泳决赛中以一分五十五秒三九的成绩打破了去年一分五十六秒一零的纪录,这是今年最好的成绩。
四川金甫以一分零四秒九一的成绩夺得男子一百米蛙泳第一名。
在第一天的比赛中,身材高大的美国队处于优势,夺走三项冠军。米歇尔·格林里昂以五十七秒九四的成绩夺得女子一百米自由泳第一名;丹·乔根森以一分五十四秒九六的成绩夺得男子二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埃里卡·汉森以五分零秒四四的成绩,夺得女子四百米个人混合泳第一名。


第4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牛郎”与“织女”团聚 得人心 淮南矿井下工高兴
“上访”变“下访”便民 受欢迎 都昌县领导人腿勤
《安徽日报》△淮南煤矿长期过“牛郎织女”生活的一万七千名来自农村的井下矿工中,已有符合煤炭部规定的七千七百八十四人的配偶、子女共三万多人到矿山落户,许多井上矿工要求下井当采掘工
《江西日报》△都昌县党政领导改进作风,变接待上访为登门下访,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的上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0%
《河南日报》△一百六十八名城镇待业青年,被沁阳县水南关村办企业招收录用,其中十一人加入共青团、八人担任企业领导、四人被送进大专院校进修,十九人与农村青年结良缘
《新华日报》△江苏省江阴县机关聘用三十五名青年农民、工人,签订为期一年的聘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将视本人表现续聘或解聘
《广西日报》△北海市今年下半年动工兴建飞机场,计划明年底以前完成第一期工程,并首航试飞
《南方日报》△广东省电视覆盖率占人口75%,广东电视台是目前全国播出时间最长的一个电视台
《四川日报》△成都长寿村60%农民务工,村党支部认真抓好村办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村办工业迅速发展
《山西日报》△为了培训运输专业户,沁县办起一所机动车驾驶学校,较系统地传授汽车、拖拉机维修、操作技术
《吉林日报》△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三年来共提出各类建议六百余项,已有五十六项被采纳
《湖北日报》△麻城县农民谢文彬办起家庭副食品加工厂,就地消化粮食十多万斤,年产值八万多元,为他推销产品的商店和专业户有二十七家,带富了一片
《经济参考》△中英将以一方出技术、一方提供厂房设备、劳力和原材料的形式合作生产三十八吨大型拖车
《贵州日报》△锦屏县供销社对一次入股两千元以上社员实行优待条件:可以带一名合格人员进社工作,每年除按股金付息外,还可分红,优先供应紧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重庆日报》△长寿县龙溪区供销社对“自由组阁”后的编余职工通过政治、业务培训,另行安排适当工作,也允许职工个人摆摊设点,实行联销计酬计奖
《河北日报》△沧县东关工商所副所长庞维廉以权谋私未成,便对农民庞振江等人集资兴办的综合服务企业进行刁难打击,受到留党察看两年和行政撤职处分
《长江日报》△由香港回武汉市汉阳县定居的七十四岁的老鞋匠易继昌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利用带回的资金办起家庭皮鞋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