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矫若游龙 翩若飞鸿
——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印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玉政 本报记者 毕胜
8月的兰州,气候宜人。历时十一天的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三个杂技团的四百多名杂技英豪荟萃竞技,争芳斗艳,向观众展示了杂技艺术丰富多彩、奇幻神妙的魅力。
这次杂技大赛是对三十五年来我国杂技艺术的一次检阅。参加比赛的五十九个节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无论是大动作的跳功,还是娴静的柔功,矫若游龙,翩若飞鸿,表现了演员基本功厚实,动作游刃有余。
 节目新颖、技巧难度大、表演对抗性强是这次比赛的一大特点。同体育竞技一样,当今世界杂技艺术不断创新,逐渐向“高精尖”发展,一些男演员表演的动作逐渐被女演员代替。参加这次比赛的同类节目有好几个,如顶碗、蹬技、车技、跳板、走钢丝等,谁能占优势,要看表演技巧和风格。获得此次唯一金牌的郑州杂技团《椅子顶》表演者孔红文,动作惊险优美、挺拔自如。她创造的“拐子上单手顶劈砖落‘卧鱼’推起”动作,出奇制胜,使“椅子顶”这一传统的节目有了新的突破。她的臂力强,动作柔韧而美。在四把叠起的椅子上,插入二尺半高的拐子,拐子上立垒三块木砖,孔红文单手倒立其上,手起砖落,身子俯冲而下,然后又撑起作“卧鱼推起”状。同是车技,北京杂技团讲究整体配合、技巧娴熟、造型优美;锦州杂技团表演细腻、动作坚韧有力;长春杂技团别出新意,演员傅秀玉在大球上骑车如履平地,然后又踢碗顶碗,在动与动之间找平衡,显示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给观众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一些节目在编导和表演中很讲究艺术美,并注意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这次杂技比赛不仅是力量和技巧的较量,而且是美的比赛——不论是演员的表情、造型,服装、道具,还是音乐、舞美,都注意和谐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节目还从表现民族和地方特色出发,力图创造新的艺术境界。获得银牌的济南杂技团演出的《蹬板凳》,注重艺术造型的严谨优美。十条板凳、三个“尖子”构成了一幅“可上九天揽月”的瑰丽画面,把杂技的力度和舞蹈的柔美很好地溶合在一起。甘肃杂技团的《盘鼓》表现了古代征战中气势磅礴的场面,演员利用盘鼓作道具,表演跟斗翻、蹬足顶、水流星击鼓等动作,赋予了这个传统节目以新的内容。当然,作为尝试,个别节目过多注意了艺术美,忽视了杂技应有的动作力度和技巧的高难功夫,这是值得注意的。
这次比赛不仅节目有创新,也出现了一批杂技新人。参加演出的演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一些十岁左右的新苗崭露头角。出身杂技世家的尤东升,从小随父学艺,在钢丝上度过了十几个春秋。他表演的《软钢丝》,摆脱了过去以“走”为主,变以头“倒立”为主。他为这次比赛创新了“梯子倾斜四十五度起顶”和“连续后滚翻”等动作。他表演得洒脱险峻,用头倒立软钢丝上做技巧,令人惊心动魄,获得银牌奖。
杂技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这次参加比赛的四十多个杂技团,不仅有实力雄厚、久负盛名的老团,也有一些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团。一些地区或县级杂技团表演严谨朴实,以其基本功扎实获得好评。令人欣喜的是河南夏邑县杂技团作为自负盈亏的专业户杂技团也参加了大赛,并获铜牌。这个只有二十八人、组建不到半年的杂技团,演出了目前杂技顶碗中很少有的“女子三节顶”。
我国第一届杂技大赛的战幕降下了。通过比赛,杂技英豪济济一堂,切磋学习、交流经验,评出了一枚金牌、九枚银牌和十六枚铜牌。对于发展和提高我国的杂技艺术,开创杂技工作新局面,这次盛会是良好的开端。(附图片)
获得铜牌的《大球高车踢碗》(长春市杂技团演出) 张生贵摄


第8版()
专栏: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在港澳举办的《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追记
杨绍明
初夏的一天,各界名流、中外来宾一千多人来到香港展览中心,出席《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盛大的开幕酒会。在香港、澳门举办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的大型展览,是已故廖承志副委员长和香港知名人士利铭泽先生生前的愿望。今年6月,由香港《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先生发起,利铭泽夫人、马万祺先生等港澳知名人士赞助,由港澳十二家摄影团体和五家报纸联合主办了这个展览,取得圆满的成功。
“江山锦绣,人物风流”。展览以中国为主题,250多位摄影家的300余幅作品,全部都是在中国大地上拍摄的。其中有祖国内地摄影家近年佳作200幅;有港澳地区几乎所有知名摄影家的优秀作品119幅;还有台湾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的一幅山水长卷,他以高明的技法营造出传统国画的水墨意境。影展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驻足细赏,逐幅玩味。高潮时香港观众每天超过一万人,澳门观众每天超过四千人,创同类展览会参观人数的新纪录。
内地的作品中,老一辈摄影家的作品,如吴印咸的《虎妞》,徐肖冰的《铸颜》,茹遂初的《秋色》,石少华的《晨曲》,吕厚民的《放鸭图》等获得了广泛赞扬。就是一些中青年作者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如李媚的《收工之后》,戚德胜的《巨轮下水》,林建平的《竞渡龙舟》,姜冬青的《战井喷》等也都颇受注目。香港《华侨日报》在《中国摄影家求突破》的醒目标题下指出:“中国的摄影在近年有突破性的发展,尤其人像写实方面的摄影,已开始受到国际赞誉,主要是反映人民生活着实的一面,而不再是过去呆板堆砌的摄影题材。”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称国内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开放”。
影展过程中,使我们深受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港澳同胞热爱祖国的赤诚情感。为什么几位长者三次、五次、十次地来看展览?为什么一位年轻人在香港看过影展又赶到澳门再看一次?他们的回答是:“意境里是故乡,亲切中有泥土香气。”“多领略神州美景,更增加内心的希望。”实业家安子介看着长江葛洲坝截流合龙的大场面照片连声称赞,自豪地说:“内地天大地大,照片气势自然大”。展览在香港开幕第四天,我们在利园酒店的电梯上偶然碰到三位台湾青年,他们看着我们的胸牌笑了,主动地自我介绍,并希望我们的作品到台湾去展出。
团结、合作,也是展览成功的原因。建国三十五年来,内地摄影家同港澳摄影家联合展出是第一次,港澳众多的摄影团体联合在一起也是第一次。“既是同胞,又是同行,为什么不联合呢!”展览筹备期间,当我们提出“联合办——大联展”的倡议时,香港和澳门摄影界的同行们纷纷表示赞同,伸出了热情合作的双手。
香港中华摄影学会副会长何节全先生,出面联络香港的摄影团体联合举办欢迎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的宴会,消息传开,一周之内就由起初的十个团体发展到二十四个团体。宴会结束时我们得到一本珍贵的织锦题名录,里面有主方团体四百多位朋友的签名,首页上书写着:“堪称中国摄影界历史性之盛事,爰序册首。”
离别时,朋友们的话犹言在耳:“愿你们拍出更多令人鼓舞的作品,我们北京见!”我们期待着影友再相逢,期待着朋友们的新作,同时也以此催促着自己!


第8版()
专栏:

穗、港、澳少年儿童钢琴邀请赛
为促进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和乐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加强内地同港、澳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发现和鼓励少年儿童音乐人才,8月17日—21日在广州举行了“珠江奖”穗、港、澳少年儿童钢琴邀请赛。
这是内地和港、澳首次举行的音乐比赛。它由广州钢琴厂主办,香港通利琴行和通利音乐基金会协办,并得到了广州市有关方面和北京、上海、港澳地区音乐界的重视和支持。
参加邀请赛的六至十五岁的三十六名选手,是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他们演奏的中外名曲,显示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水平,和开展少年儿童音乐活动的成果。 (张世英)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雨丝集
秦力
两种出发点
两位中年电影导演,几年前同时起步,并曾几度合作,而近年来的创作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位导演把根扎进生活,挖掘生活本身的哲理和诗意,拍出了较有思想深度,既符合生活真实、又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影片。另一位导演似乎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尽管形式上的探索应当肯定),但脱离了生活,结果影片在形式上虽有点新花样,思想内容却受到了损害,观众的反应比较冷淡。
前面那位导演在总结创作体会时说了一句话:“从生活出发能够达到艺术;从艺术出发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艺术”。诚哉斯言!从两种出发点达到两种结果,这里是很有些道理可寻的。


第8版()
专栏:

三本有关摄影的新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摄影研究室编著了几本有关摄影的新书。
《新闻摄影实践百例》已由长城出版社出版,搜集了一百余名摄影记者的文章和照片。张爱萍题了书名,并介绍了他在战争期间边指挥、边拍摄照片的经验。老摄影记者如康矛召、石少华、罗光达、高粮等均介绍了自己采访及拍摄中的具体经验,并附有照片。
《全国获奖新闻照片选介》即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搜集了近几年各种重要的摄影展览获奖照片七十幅,由六十位作者写了经验介绍的文章。
《中国摄影史话》即将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在现代摄影术输入我国以前,我们祖先即已发明了针孔成像、球面镜聚焦、玻璃质球面镜等。
(黄振林 摄兵)


第8版()
专栏:山水风物

天外飞来的塔
杨澄
这真是一座匠心独具的奇塔!
横空出世的巨石,稳稳当当地顶着一座宝塔。它犹如天外飞来,又象是如来出指显法。游人到此莫不击掌叫绝,纷纷议论那塔是怎么修上去的。
这座塔,座落在北京海淀区西北边缘的白塔山上“明照洞瑞云庵”里。相传明代,有个公主厌烦了尘世,便来到这里出家修行。这里群山环抱,草木葱茏。山谷里卵石磊磊,泉水潺潺。山边有小路,曲折蜿蜒可通半山的瑞云庵。残留至今的山门坐北朝南,紧紧地镶在山坡与巨石的中间。山门是用一块块大方石垒起来的,敦敦实实。
山门左侧的巨石拔地而起,高十几米,向东倾斜二十五度。石下是陡峭的悬崖。巨石顶端的六角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三米。须弥座上的第一层塔身每面都雕刻着一头肥壮的绵羊,昂首环角,威武强悍,构图十分别致。听老辈人讲,当年修塔的时候,匠人依石搭起高高的脚手架,塔成后,拆除了木架,就再也难攀登了。后来,因为这里地处偏僻,巨石难攀,所以宝塔保存得较好。只是长年风雨剥蚀,塔刹损坏了。
瑞云庵在鹫峰的西南,离妙峰山玫瑰谷不远,附近车儿营的北魏太和石佛像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造像。这一带名胜古迹虽多,游人却十分稀少。喜欢旅游的朋友们,何必都熙熙攘攘拥向名山大川,不妨探一探附近的山水风光吧!


第8版()
专栏:

孩子剧团史料征集研究会在京召开
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孩子剧团史料征集研究会,8月中旬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原孩子剧团领导人及团员八十余人。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我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儿童戏剧团体,在战区和大后方有较大的影响,曾受到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等同志的关怀和鼓励。与会者就抗日儿童话剧、歌咏、儿童工作等专题作了深入的讨论,并拟订了编辑出版书籍的计划。
(肖祝人)


第8版()
专栏:

奋力       刘继尧摄


第8版()
专栏:

瑞云庵的塔 许延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