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万里高原起宏图
  ——记九省市援建四十三项工程建设
一个规模空前的建设热潮正在万里高原兴起。推土机、起重机、水泥搅拌机的轰响,震撼着洪荒千古的草地河滩。脚手架拔地而起,工地上紧张忙碌。由中央批准、九省市援建的四十三项重点工程,从今年四月勘测设计,到八月初已有三十三项工程在“世界屋脊”先后开工,三分之二的工程完成了基础施工。
这一宏伟的建设蓝图,是在今年二月中央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绘制的。四十三项工程总面积达二十五万平方米,包括工业、交通、能源开发、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项目,遍布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昌都、阿里等地市。工程建成后,对于西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党中央十分关怀四十三项工程。胡耀邦同志亲自与西藏的同志拟定了工程的项目和规模。国务院专门成立了西藏经济工作咨询小组,并先后派出七个工作组进藏解决工程建设上的关键问题。负责援藏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九省市,由省市领导同志挂帅,派遣五百多名专家、八千多名施工人员,长途跋涉,来到西藏,迅速开始设计施工。这种经济建设盛况,在西藏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四十三项建设被称作“钥匙工程”。从设计、施工、装配、内部用品的摆饰,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都由援建省市包下来,只要交给西藏同志一把钥匙,便可投入使用。为了使“钥匙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建成,各省市调来了最坚强的建筑队伍,日夜不停,加紧施工。广东提出以“深圳速度”完成工程任务,天津提出以“引滦精神”搞好西藏建设。目前,各工程进展顺利,由浙江承建的西藏体育馆已见雏形。
“一九五一年我们欢迎解放大军进藏解放我们,今天,建设大军又来帮助我们建设美丽的家乡!”西藏各族群众热情地为援藏人员敬献哈达,腾房让屋,增种蔬菜。农牧民们驾驶着拖拉机、马车,上山伐木,下河滩运砂石,现已为各工地送去砂石和卵石四万五千立方,积极支援工程建设。两千多名藏族民工,同内地来的汉族工人并肩战斗在各个建设工地上。
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装扮高原春天的建设之花正在竞相开放!
郭虹


第3版()
专栏:

“迷途之人”的新生
——访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拉鲁·次旺多吉
在拉萨八角街一幢藏式院落内,我访问了在西藏现代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拉鲁·次旺多吉。
拉鲁家族在西藏是颇有名气的。这个家族,曾出过八世达赖和十二世达赖。拉鲁·次旺多吉本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权势很大的四噶伦之一。
记者第一次见到拉鲁·次旺多吉,是在一九五九年七月,当时,由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已经平息。作为“叛军司令”的拉鲁,正受到广大农奴和奴隶的理所当然的批判。那时的拉鲁·次旺多吉只有四十五岁,但因卷进不义的叛乱漩涡,显得苍老而憔悴。
时隔二十五年之后,我来到拉鲁先生雅致而幽静的住处,只见他笑容满面地走过来,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我们坐在柔软的沙发里,无拘无束地畅谈起来。拉鲁先生十分健谈。他谈到了西藏的历史,谈到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与他的亲切交谈,也谈到了自己的坎坷道路。他说:“我这个过去一时的迷途之人,完全是在党的教诲和英明政策的感召下才获得了新生。”
拉鲁·次旺多吉在一九六五年被特赦释放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九七七年和一九八○年,他先后被推举担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一九八三年四月,被选为西藏政协副主席。
话题转到西藏的变化方面。拉鲁用手指着自己说:在原西藏地方政府里,我是参与制定政策的人。那时的政策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为了肥己,压榨农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关怀无微不至。中央先后两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了使农牧民尽快富起来,制定了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强了内地对西藏建设的支援,西藏得到了慈母对待最小的子女那样体贴和照顾。这时,他从茶几上拿起一个浅绿色封皮的小笔记本,谈起他最近两三年中参观访问西藏农村牧区时的亲眼所见。拉鲁兴奋地说:现在,许许多多翻身农奴住进了宽敞明亮、摆设讲究的新房;不少农牧民有了自己的拖拉机、载重汽车;原来生活困难的变成了万元户……这是多么深刻的变化啊!
告别拉鲁·次旺多吉时,这位饱经风霜的爱国人士说:“我深深认识到,西藏各阶层人民,只要跟着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的统一,各兄弟民族的大团结,共同致力于祖国的四化大业,西藏肯定是大有希望的!” 马宁轩


第3版()
专栏:藏北新貌

太阳能为藏北人民造福
让太阳能造福于藏族人民,在西藏那曲地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现实了。
那曲地区位于藏北高原,平均海拔四千五百多米,年平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冬季长达半年以上,气候十分寒冷。这里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短缺。千百年来,藏北群众一直靠烧牛粪煮饭、取暖,夜里点酥油灯照明。
然而,那曲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二千八百到二千九百小时。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解决能源缺乏的问题?自治区和地区领导委托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探索这个课题。
为了搞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那曲地区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掌握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近几年,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1983年8月,那曲镇建成了第一座太阳能浴室,每天可加工热水六吨,水温达摄氏五十七度,可供一百多人洗澡。1983年国庆前后,那曲地区建成第一座太阳能采暖办公大楼和一批太阳能采暖宿舍。在严冬季节,室外温度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而采暖楼内可达摄氏十五到二十度。室内如春,干净舒适,不用烤火。一些简易的太阳能装置,正在为牧民生活增添新的欢乐:源源不断的太阳能发电,使牧民新村的收音机歌声嘹亮;入夜,明亮的电灯点缀着茫茫藏北草原。
今年,那曲地区正在向广泛利用太阳能的方向迈进。地区四项采暖大楼工程正在加紧施工,申扎县医院太阳能温室、那曲德吉公社六家五保户采暖藏式新房,也在积极筹建中;一批太阳能开水器已分发给牧区小学,孩子们眉开眼笑地喝上清洁卫生的开水了!
黄锡景


第3版()
专栏:

高原短歌
西藏文联副主席 恰白·次丹平措
(一)东方遥远的江河,飘来名贵的紫檀;南海吉祥的春风,萌动草原的“邦锦”。(注)
(二)东山升起的旭日,洒下希望的金光;勤劳致富的政策,铺架幸福的天桥。
(三)白螺和宝幡相配,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同民族的团结,是祖国温暖的象征。
(四)孔雀展开美丽的翅膀,这要感谢春风的恩典;人民献上圣洁的哈达,这要感谢党的领导。
(五)即使江河宽过大海,皮船也能驶向对岸;即使困难多过牛毛,西藏建设也会如愿。
(六)河塘春夏风调雨顺,玉莲垂头硕果累累;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北京拉萨携手共进。
注 邦锦——草原上的各种野花。
周炜译


第3版()
专栏:

西藏的东南角
李文珊
蝉鸣。蜂涌。蝶飞。汽车朝着东南方急转直下,一边是翻银滚玉的桑曲河,一边是遮天蔽日的大森林……
路旁,有人笑吟吟地举着土特产品叫卖,四寸多长的冬虫夏草,齐刷刷扎成一把把;刚出土的贝母,肥硕、光滑,颗颗逗人喜爱。曾几何时,察隅人不会做生意的情景,还被人当作笑柄。人们背一筐鲜灵灵的大蒜,翻山涉水,送到部队营房的炊事班,默默地坐在一旁,只管抽旱烟。熟悉乡俗的炊事人员,拿出大体等价的粮食、青油或别的什么,倒出大蒜,背起就走。要是不理他,他会在一气之下把大蒜倒进河里。他们把讨价做生意看作“羞耻”。今昔对比,迥然不同。人们说,中央的政策象吉祥的春风,一吹,把专业户都吹起来了。
察隅是块宝地,人称“西藏江南”。这里海拔低,和缅甸、印度接壤,又有层层横断山脉作屏障,阻挡北来的寒冷空气,雨量充沛,暖热潮湿,属于山地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人均占有林木九百一十一亩。大部分地方一年两作,除种植水稻、甘蔗、“曼巴”(鸡爪谷),也种植可可、咖啡、香蕉和西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得天独厚的察隅人生活并不富裕。那时,人们故意把大米煮成夹生饭,吃下去,再喝些“穷”(玉米酒),让半生不熟的米在肚子里慢慢膨胀,说这样饿得慢,省粮食。我们访问藏族聚居的呷巴村时,干部、群众都说:过去是“捧着金碗讨饭吃”,路子越走越窄,如今情况大变了。十一口人的旺加一家,承包了十四克三桶(八桶为一克,一克相当于一亩)耕地,十三头牛,三匹马,二十五只羊,种辣椒、采菌子,上山打猎还兼做米酒。他家做的米酒,一壶可以醉倒四条大汉。
僜人的佼佼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永莉娅,领着我们参观了八个僜人新村中的一个。过去,他们被赶进深山老林,刀耕火种,结绳记事,旧西藏的统治者把他们视为野人,侮辱他们是“那伙”(有大耳孔的人)。是党把他们接下山来,在台地上建起一幢又一幢新居。国家拨专款二十六万元,帮助他们购买拖拉机、缝纫机,还调来大批钢材、猪油和编织筒裙用的五色棉线。僜人妇女酷爱银质首饰,当地政府拨来银子一千一百两,并派来三名技艺高超的银匠师傅。今天,永莉娅春风满面,头饰、额盖、项圈、手镯和耳朵上的喇叭花银光闪闪,玲珑剔透。她激动地一连说了三遍:“感谢共产党,感谢汉族和藏族老大哥。”
茫茫林海中的边防公路,弯道虽多,但宽阔、平整。眼前是边防部队的营房吗?将它称作公园或植物园岂不是更确切些。一株一株的仙人掌,一簇一簇的石竹花,更有那一盆一盆的美人蕉、西番莲、月月红、吊金钟……细雨蒙蒙中飞玉流红,争奇斗妍,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长廊似的葡萄架一侧,是苹果树和柑桔树,累累果实,压弯枝头。走出小院,另是一番天地:那紫的是茄子,红的是番茄;四季豆翠绿翠绿,向日葵金黄金黄;不被重视的香蕉、巴蕉,靠着围墙猛窜猛长,连委屈在浓荫下的落花生,也悄悄地开花了。
指战员们说,他们每顿能吃到五菜一汤。看过这些,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啊,这就是祖国的边陲,西藏的东南角!


第3版()
专栏:风情景

欢乐的望果节
八月初,一年一度的望果节到来了。堆龙德庆县东嘎公社的格桑林卡热闹非凡。绿树丛中,搭满了五颜六色的帐篷。青草地上,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藏族农民,或合家围坐,或约亲邀友,兴高彩烈地喝着酥油茶、青稞酒,有的在打牌下棋,有的在弹琴唱歌。临时搭就的舞台上,正在演着藏戏,那高亢的藏戏拖腔,在这欢乐的林卡里缭绕不绝……
望果节是西藏农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望果的藏语含义是“转地头”。过去,在庄稼成熟的时候,农民捧着柱香,举着幡杆,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以求“天”保丰收。随着时代的前进,今天望果节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在发展。
农民格列的帐篷格外引人注目。他新买的收录机,播放着优美的藏族舞曲;小巧玲珑的藏桌上,摆满了一盘盘糕点、糖果;一格格菜盒里,盛着用作野餐的佳肴。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去年,格列和四户社员一起买了一台拖拉机跑运输,仅仅十个月就收入三万九千元,加上农副业,五户人家一年总收入达到五万零二百三十五元。一台拖拉机“拖”出五个万元户,轰动了西藏。县委书记给他献哈达,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等同志特意赶来祝贺。
人们都说,今年东嘎公社的望果节过得格外欢乐。象格列这样的致富冒尖户,如今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种好庄稼的同时,种养花、搞运输、办商店、采石头,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杨尚迪


第3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数字与事实
▲从一九五二年以来,中央给西藏的财政补贴共七十二亿元,相当于西藏自治区一九八三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十倍。
▲西藏每年从内地调入大量商品,仅一九八三年就达三亿七千八百零七万元,占商品货源的百分之八十四点三。
▲从一九八三年十月开始,由上海、天津、浙江、四川等省市为主,对口支援西藏的项目共一百一十九项。
▲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中央调拨给西藏的建设物资总金额为四亿八千四百二十五万元。西藏经济发展所需物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靠内地供应。
▲茶叶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西藏的边茶大都是从内地调进的。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八三年,从云南、贵州等省共调入边茶三百一十九万担,确保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需要。 吴仁新 胥森


第3版()
专栏:

西藏东南部山区盛产苹果,其特点是大、脆、甜。看,林芝果园场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景。
阿多摄


第3版()
专栏:

西藏的地热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地热显示点有六百多处。距拉萨以北九十公里处的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大陆上开发的第一个湿蒸汽田。科技工作者利用羊八井地热,先后安装了三台发电机组,总功率为七千千瓦,去年一年向拉萨输送了二千八百三十八万多度电,大大满足了城乡能源供应。这是建设中的羊八井地热工程一角。
莫定有摄


第3版()
专栏: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孜卡垫,具有毛质纯正、富有弹性、色彩鲜艳的特点。三中全会后,江孜卡垫已发展到四十五个品种,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图为工人们正在精心修剪卡垫。 汤己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