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乌金明珠塞上娇
在宁夏回汉族人民中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花儿:“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山宝疙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块占全国百分之零点六九的沃土,赢得“塞上谷仓”的美称,它蕴藏的丰富能源资源,更为诱人。
奔腾咆哮的黄河,从甘肃中部进入宁夏,流经八百余里,水力发电潜力很大。区内除已建成的青铜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外,还有两个梯级尚待开发。
巍峨雄伟的贺兰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为三百零八亿吨,预测储量居全国第五位,而且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汝箕沟矿区的无烟煤,名扬中外,国际上称之为“太西煤”。
辽阔的鄂尔多斯台地边缘的灵武——盐池地区,已获工业油流,使宁夏成为我国生产石油的省区之一。
守着能源的聚宝盆,解放前却无力开发,人们只好望之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和各兄弟省区的关怀和支持下,能源得以迅速开发。贺兰山百里矿区一片沸腾:大中型矿井散布在深山峡谷之中;高大的选煤楼下,运煤的列车来回穿梭;挖掘机挥动巨臂,把露天煤铲进大型的翻斗车。沿着贺兰山麓,先后开发了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太四个矿区,有九十万吨以上的矿井九对。这些矿区的建成对本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原煤年产近一千万吨,远销全国十一个省区。
在开发煤炭的同时,电力工业也迅速发展。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兴建起一座水电厂、两座火电厂,总装机容量为五十点八万千瓦,年发电量二十一亿度,人均拥有发电量居全国前列。强大的电流,通过二万六千公里的输电线路,穿过高山峻岭和茫茫草原,送往城镇乡村。
“宁夏要先翻身,起码搞到中等或中等水平以上。”党中央的要求给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能源建设的步子越来越快。自治区第二座大型洗煤厂——太西洗煤厂和装机总容量为四十万千瓦的大武口火力发电厂正在兴建;年产三十万吨合成氨的宁夏化肥厂一九八七年可望建成;总装机容量为二百四十万千瓦的银南大坝火力发电厂,将在灵武矿区附近开工建设,最近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宁夏必将成为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 朱英


第3版()
专栏:

  纳家户的变迁
永宁县城西三华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回族聚居村庄——纳家户。相传这里的纳家是元朝著名贵族纳速拉丁的后裔。据《陕西通志》记载:元朝初,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
旧社会,纳家户有“三多”:盐碱地多,逃荒的人多,外出扛活、跑小买卖餬口的人多,是全县有名的“穷窝窝”。解放后,纳家户的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特别是在十年内乱时期,纳家户的多种经营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受到了批判,纳家户一直没有彻底改变贫困的面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纳家户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六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纳家户。在尤清亮老汉的塑料大棚旁边,我们同老尤叙谈起来。他说,纳家户靠近县城,交通便利,经商和种菜都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今年他种的地膜韭菜、黄瓜和油菜,已收入三千多元,还有西红柿、茄子、菜花等正在陆续上市。在纳家户,几乎家家种菜,蔬菜品种达三十多个,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三百一十元,蔬菜收入就占百分之四十五。
现在,纳家户外出经商的有一百多户,各类专业户有二百多家。沈广武家的清真烤面包,每天生产一千个,现出炉现卖,清香可口,当地回汉族群众争相购买。退休职工纳少广的菌种蘑菇,今年初试种的第一茬就收入四百多元。最近,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已经扩大蘑菇种植面积七百平方米,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蘑菇专业户。
纳家户七百零七户社员,近几年全部翻新了住房,村里有一百多台电视机……今日纳家户,已经摘掉了“穷窝窝”的帽子,正在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孙光胜 金玉琴


第3版()
专栏:

  千古黄河今朝更润宁夏山川
  ——大有前途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新灌区
八月初的一天,我们来到新灌区的同心县河西乡朝阳村。从外观看,这里和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银川平原老灌区没什么两样,到处渠道纵横,绿树掩映,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近七百斤,最高的超过了千斤。过去,这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朝阳滩,风沙滩,风来沙起天地暗,不见树木难见草,满目荒凉少人烟。”一九七八年同心引黄工程通水,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又流传着一首歌谣:“朝阳村,容貌变,林区条田风送暖;幢幢新房绿树掩,家家户户春满园。”回族农民马成玉七年前从本县山区往朝阳搬迁时,全部家当只拉了一架子车。现在,他种树八千棵,育苗四万株,仅林业一年就能收入几千元,已经开上了自己的大型拖拉机。
朝阳就是整个宁夏新灌区的缩影,沉睡了千百年的荒漠开始在黄河水的滋润下复苏繁荣。新灌区可耕地总面积二百三十万亩,分布在黄河两岸的石嘴山、银川、中卫等十一个市、县和同心、固海等扬水工程经过的地方,其中相当一部分具备着自流灌溉的优越条件,而且土质较好。这些荒地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宁夏引黄灌溉面积增加百分之七十二。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新灌区开发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十年来,在国家的帮助下投资兴建了东干渠、高干渠、北干渠等主干渠道和南山台子、固海、同心等骨干扬水工程,为大规模开发打下了基础。近两年来,自治区和各市、县都作出了放宽政策加速新灌区开发的具体规定,冲破了过去以公社、大队为单位的单一体制,以户或联户为单位进行承包,使新灌区的开发出现了新局面。仅银南地区七个县已有近万户五万多人迁到了新灌区,开发荒地三十七万六千多亩,其中种树种草二十一万多亩,种粮油十万多亩,种经济作物六万多亩。南部山区已有七百多户四千多人来到新灌区,开荒一万五千亩,为从事长远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在群众性的开发热潮中,涌现出一批有胆有识、敢下本钱、善于经营的承包大户,成为开发性生产的带头人。中宁县古城乡年近七十的老果农任振声,家里劳力多、底子厚,本来已经过上了“老太爷”生活,去年听了中央一号文件的传达,他带头承包了新灌区的一百五十亩荒山建果园。资金不足,他就把准备盖新房、买彩电、置家具的钱都拿了出来,狠着心把寿材也卖了,集资两万多元,买了推土机上山平地。现在,一百五十亩山地全部推平,沟渠埂?基本完工,已经育成两年生杨树苗六万株,各种果树苗一万多棵。象任振声这样的户在新灌区并不少见,今年又出现了一批承包治理几千亩的大户。
宁夏新灌区的开发刚刚拉开序幕,更加波澜壮阔的场面即将开始!全区各族农民正用勤劳和智慧迎接这个高潮的到来,让黄河水把宁夏山川装点得更加美丽!
罗久序


第3版()
专栏:

  “红宝”园中
麦黄七月,枸杞成熟了。采摘枸杞的姑娘们,双手在挂满红果的枝条间飞舞,一阵阵“红雨”落在篮中。啊!枸杞子多象红宝石琢磨出的纺锤形耳坠,灿若红霞,饱含蜜浆,难怪宁夏人称这种名贵药材为“红宝”!
这一片枸杞园足有两千亩,是宁夏农林科学院芦花台园林试验场的。去年枸杞丰收,今年预计比去年可以增产百分之十。陪同我们的副场长关富山是位经济师,他是当年在这里风餐露宿垦荒者中的一个。他告诉我们,他们从“枸杞之乡”中宁县引进枸杞,已经二十几年了。这里的淡灰钙土质,光照好,昼夜温差大等都十分适宜枸杞生长,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枸杞才得到了迅速发展。说着,我们来到一个穿粉红色连衣裙的姑娘身旁,老关一边帮她采着枸杞一边含笑问道:“丫头,今天采了多少?”
姑娘手儿不停,嫣然一笑:“八十多斤。”
“哈!快挣到一张哗哗响的十元大票了!”老关扭过头来,对我们解释说,现在正是枸杞成熟旺季,每天采果需要一千多人,他们实行了责任制,按数量、质量付酬。
我发现姑娘采摘的这棵枸杞,叶片肥大,果实象小枣一般大小;而旁边一棵叶子细碎,果实却很密,便问:“看来,枸杞有不少品种?”
“是呀,枸杞品种很多。这一棵是大麻叶,那一棵是黄果;还有小麻叶、圆果、扎扎刺、白条等等。我们从几十万棵当中选出了几棵结果早、果儿大的,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培育出了优变新品种。”老关说到这里,用手抚摸着不到一人高的枸杞树,继续说:“这些树,只有四、五年龄,果子就这么稠了。我们已经做到头一年移植定株,第二年就结果。去年,我们场的枸杞子特级和甲级达到百分之八十,主要都供出口了。”
近几年,他们开展了枸杞的综合利用。《本草纲目》中说:“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果,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他们研制成功的“枸杞袋泡茶”,用果、叶、柄合成,荣获一九八三年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已在国内外试销,受到用户好评。他们正在进行冻干枸杞、枸杞蜜膏、枸杞汁等项试验。我们穿行在枸杞丛中,听到这些信息,感到格外兴奋。
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枸杞园,来到建于园边的烘干房门前。喜笑颜开的姑娘们提着盛满红果的柳条篮,排起了队,验收后,她们将枸杞小心地倒在竹帘上。只见热风机呼呼地吹,空气里充满了香甜的气息。“哟!空气都是甜的!”
老关指着头顶掠过的一只麻雀说:“你看,它的翅膀都发红了。”
“那,这里的鸟儿都要长寿了?”
“可不是!不过,我们明年要养几只鹞鹰,再不能让它们自由自在地吃了。”
张涧


第3版()
专栏:

  颂宁夏
贾朴堂黄河为带岭为屏,塞上江南久有名。花草有芳林牧盛,水田无际稻粮丰。城乡互助新风尚,梯队联翩尽杰英。风雨同舟齐共济,明朝处处展新容。


第3版()
专栏:

  山乡处处车轮滚
“七十二道(河)脚不干,脚干了,路平了,抬脚就要进城了”。这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山区固原东山一带,反映农民“行路难”的一首口歌。口歌虽流传在东山,其实也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宁夏整个南部山区的交通状况。那时,固原地区的公路交通事业十分落后,通汽车的村(大队)不足百分之二十。村里人偶害急病,眼看着崎岖漫长的山间小径干着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给这个地区投入补助性资金五千万元,地方财政投资近一千万元,总投工六百五十万个工日。五年时间内,新修公路八百多公里,改造公路二百多公里。各县通往乡镇的公路一条条相继竣工,乡镇通往村庄的道路一条条先后通车,过去晴通雨阻的路面被拓宽改造。如今,这里不仅有连接西安、兰州、银川的主要干线,而且全地区六县一百一十一个乡镇,有九十五个乡镇通了班车,近百分之七十的村(大队)和公路相联。昔日饱尝“行路难”之苦的山乡农民,可以早上乘车进县城,后晌回家干营生了。
随着公路的不断延伸,各种机动车辆也逐渐增加。如今,全地区拥有各种大小机动车一万多辆,其中百分之八十属于农民个人所有。海原县的高崖乡原来是个穷得出了名的乡,现在,全乡有十六户农家的院子里停着自家的载重汽车。 郑永节 杨超


第3版()
专栏:

  生产的发展带来回汉人民生活的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大地一派生机。工农业生产出现了持续上升的好势头。据统计,一九八三年全自治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二十五亿七千二百六十三万元,相当于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一倍,比一九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今年上半年,全区夏粮总产量可达十六亿斤;工业总产值、百元产值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九和三十五点七。六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全区回汉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都得到迅速改善。


第3版()
专栏:

  沿着理想的台阶攀登
  ——访大河机床厂
驱车从塞上古城银川出发,沿着黄河之滨的公路南行,到浩瀚的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一座现代化工厂展现在眼前。它就是我国立式钻床和珩磨机床的主导生产厂家——大河机床厂。
 这个厂的产品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远渡重洋,在全世界五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在机床市场竞争的激流中,他们的产品为什么能成为“佼佼者”?厂领导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五十年代初沈阳老厂转产机床的头一年,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党报发表文章严肃批评,同时刊登了一幅“弯腰驼背在浑身打颤、悲叹哭泣”的漫画……老厂这个沉痛的教训,象一记重锤敲在职工的心上。搬迁到宁夏后,他们把“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八个字牢牢印在心中,从“严、细”入手,制订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条例。从一九七○年到一九八○年,在厂、自治区和机械工业部组织的上百次质量抽查中,产品合格率每次都达到百分之百。
一九八○年暮春的一天,厂里收到一封寄自太平洋彼岸的“产品意见书”,上面写着:“用户普遍信赖施莱辛格标准”(指国际机床标准)。这句话虽短,却对产品的质量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一场新的攻坚战打响了。工程技术人员对四十五台立钻的精度进行测试,取得了两千多个数据,制定了提高产品精度方案,工人加工出十一种六十套(件)保证零件加工精度的工艺装备。如今,大河机床厂在立式钻床系列十二个品种的生产中,已全部采用国际标准。有三种产品分别被评为机械工业部和自治区的优质产品,主导产品Z5140A立钻荣获国家银质奖。在全国同行厂家中,人均利润居领先地位,主导产品品种、产量和成品精度独占鳌头,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理想的台阶是没有顶的。目前,大河机床厂的职工正在加紧研制一种数控自动换刀镗铣机床,向新的目标进军。
杨兆海


第3版()
专栏:

  马壶匠高龄逢盛世
在回族聚居的平罗县宝丰乡集市上,有两个制做、修理“汤瓶”的摊子,一个摊子是夫妻俩摆的,另一个摊子是爷孙俩摆的。工商所的同志介绍说:“夫妻俩是马壶匠(马文才)的儿子、儿媳;爷孙俩是马壶匠和他的孙子。”
七月三日,我访问了马壶匠。这位回族老汉今年虽已八十高龄,但是腰不弯,背不驼。他见人带笑,戴着一副说是价值数百元的茶色眼镜!家里的吃喝虽好,可他还隔三间五到熟肉摊上吃一顿手抓羊肉。我羡慕地说:“您真是老来有福!”老人笑眯眯地说:“国处盛世,民才有福。”
马壶匠制做“汤瓶”,在平罗县是有名的。“汤瓶”,对回族群众来说,算得上是一种特需的生活用品。饭前,便后,劳作归来,都要用“汤瓶”装水洗手。在十年动乱的日子里,马文才做
“汤瓶”被人视为“不务正业”,挨过批斗。提起现在,马老汉越说越来劲。他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全家六口人承包了六亩田,有一个劳动力就顾过来了,多余的人手咋办呢?拿起小锤子做‘汤瓶’吧。县工商局、银行都挺支持的。拿贷款来说,三次就贷给我一千一百五十元。”我插问:“生意好吗?”马老汉立刻伸出三个指头说:“我有这个数啦——三千块!”马老汉时常叮咛儿孙,做的“汤瓶”一定要好,要包来回。货好招远客。如今不论是宝丰乡还是四邻各乡的回族群众和清真寺,都爱买马壶匠的“汤瓶”,爱在他的摊子上修修补补。今年五月底,马老汉独自一人去了一趟自治区首府银川。他高兴地说:“虽然家离银川只有一百五十多里路,可二十多年没去了。赶上好世道,逛逛首府也是一福。” 杨志一


第3版()
专栏:

  建设中的中宁黄河公路大桥       西林速写


第3版()
专栏:

  装机总容量为四十万千瓦的宁夏大武口火电厂正在兴建。
朱英 邓尚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