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经验交流

吉林省领导成员在整党中努力改进作风
深入调查研究 扎扎实实改革
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成员在整党中努力改进作风,深入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城市改革。
为了抓好工业战线的经济改革,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强晓初、张根生、赵修等,分头深入工矿企业调查,同时组织近千名干部分赴全省七个市、地、州和所属企业了解情况。通过对全省一千多家预算内企业的分析,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三百八十多户年盈利二十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行利改税结合目标管理的办法,对内实行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年利润二十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办法;对一百八十多户亏损企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经营性亏损企业实行扭亏包干,政策性亏损企业实行单亏递减包干、减亏留用的办法。正确的决策调动了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全省工业企业在连续二年实现产值、税利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出现三个同步增长的好势头: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2.9%,税利增长12.7%,财政收入增长32.9%。
吉林省近年来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比较多。为适应粮食逐年增产的新情况,并把粮食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现有的轻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为此,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粮食、畜牧、商业、食品、饲料加工、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及部分地、县负责人座谈会,在税收、物价、扶持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使全省城乡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食品、饲料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全省已新建、扩建县以上饲料加工厂三十三个,农村三分之一的乡镇兴办了饲料加工业,生产能力大增。
吉林省领导成员注意纠正不良倾向,正确把握城市改革的方向。如,有的企业本来亏损,还大手大脚乱花钱;有的单位打乱正常工作秩序,组织职工旅游,还美其名曰“改革”。对基层出现的这些不健康苗头,省委、省政府注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引导城市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陈明星 苏午辰


第5版()
专栏:正气篇

  宁可得罪“官” 不能辜负党
  “铁会计”周建华勇斗歪风
湖南省临澧县房产公司女会计周建华在工作中“宁可得罪‘官’,不能辜负党”,同不正之风进行坚决斗争,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被人们称为勇斗歪风的“铁会计”。
周建华于1978年担任会计。由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她得罪了个别领导人。1980年,她被无缘无故解除会计职务。1982年3月,房产公司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冲破阻力,恢复周建华的会计职务。周建华激动地说:“党组织这样信任我,我一定不辜负党的期望。”她恢复会计工作不久,发现公司出纳花六元四角钱为出纳本人和单位负责人刻高级私章。单位负责人签字同意报销。周建华提出批评意见,但出纳仗势大吵大闹,单位负责人也专门召开大会,要她当众检讨。有人劝她说:“领导签了字,你只管报,出了问题领导会负责。何必为这点小事得罪领导呢?”周建华说:“我要严守财经纪律。谁违反了,我都不客气!”
去年4月底,周建华发现一张一千五百多元的发票公章模糊不清,便产生了怀疑。她知道,这张发票经手人的“后台”硬,查起来会有许多困难。但她不信邪,先后几十次跑到二十多个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历时五个多月,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这是一起内外勾结开假发票合伙贪污的案件。她把情况详细向县基建局和房产公司领导作了汇报。谁知,公司和局里组织的调查组调查两个月后,却得出了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接着,当事人扬言要杀掉她;七封揭发她有严重经济问题的匿名信寄到上级有关部门;虽然她的帐目一清二楚,上级却四次派人来清查她的帐目;她转干的资格被取消了;群众评她为先进个人,报上去却批不下来……。但周建华无所畏惧:
“只要我当一天会计,就决不让那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得逞!”她顶着重重压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现在,此案已真相大白,案犯已锒铛入狱。周建华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赞扬。
汪国飞


第5版()
专栏:一事一议

  讲究示范
  邵培华
长途汽车站售票口前,曲曲弯弯排了好多人。队列中,我发现有几位熟悉的县市领导同志,上前打听,得知他们要到省里开会。领导干部排队买票坐大客车,事属平凡,很有意义。
有人当场议论:“当领导的带头排队买票,不讲排场,给我们作了精神文明的示范!”这话颇有道理。示范,不管事情本身的大小,都不应视之为“表面的文章”,实际上它是一种高尚精神文明面貌的闪现。领导示范,不一定都表现在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上,大多数贯穿在日常普遍的生活之中。
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所谓示范,指的是:领导要求别人做的,自己要先做;领导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模范行动感染、带动他人。


第5版()
专栏:

  坚持公道正派的原则
  ——(学习《陈云文选》笔记)
  何载
“我是党的工作者,我的责任和我的要求,也仅仅是‘一视同仁’四个大字”(《陈云文选》第一卷一百五十八页)。
四十三年前,王明管理着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中央书记处决定调出一半学生由中央组织部分配工作。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还未清算,在党内外还有影响的王明,不愿意执行中央的决定,给陈云同志写信,要把调动的比例“降低为百分之二十五”,对此,担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同志义正词严地表示了上述态度。
在对人的问题特别是干部政策上,坚持公道正派,一视同仁,这是我们党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
“在干部政策问题上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的不公道的作风,借以巩固党的统一团结,这是中央和各级领导者的重要的责任。”《陈云文选》第一卷和第二卷有很多篇幅讲党的建设,特别是精辟地讲干部队伍的建设,而在讲干部问题时几乎都讲到公道的原则。比如,讲到加强党的干部的团结时,他说:“党组织要主持公道,任何偏袒都是错误的。该批评的必须批评,该支持的必须支持。这是加强干部团结的正确办法。”(第一百五十一页)谈到正确对待非党干部问题时说:“政治上除党员在党内所有的义务和权利以外,非党干部与党内干部应同等看待。”(第一百八十页)讲到建立和健全管理干部的组织时说:“干部部门要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干部,人选力求忠实,公正,有能力(包括有一定的革命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及细心、耐烦等),上下信任,使之符合于党的发展的需要。”(第一百五十二页)谈到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干部时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讲公道的。犯了错误只要自己觉悟,只要能够切实改正,在革命队伍里就应该允许人家继续革命”。(第五十六页)讲到健全党内生活时说:要“正面地坦率地辨明是非”。(第二百四十二页)总之,学习《陈云文选》可以看出,公道正派是党在干部问题上的重要政策,是党的工作者必须树立的作风,也是“各级领导者的责任”。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为了在干部问题上拨乱反正,端正党风,为了公道评价历史和干部,作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艰巨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是还要看到,至今仍有少数人消极地接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自私自利之心上升,公道正派之志淡薄。他们在分房、调级、提干等问题上以权谋私,在对人处事上拉关系、讲亲疏,搞不正之风,个别人甚至贪赃枉法,堕落为
“房老虎”、“电霸王”、“吸血鬼”。还有的人,口头上拥护公道正派的原则,但对在“文化大革命”中保过或支持过自己的人就亲近、信任、重用,对反对过自己的人总是耿耿于怀。尽管中央多次重申“文化大革命”产生的两派造反组织都是错误的,两派中的大多数人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也都有坏人,但他们在清查和清理“三种人”时只在某一派中进行,而选拔中青年干部和第三梯队时则都局限于另一派内,这显然不是公道正派的作风,是违背中央路线、方针的。
陈云同志专论干部问题的文章,《陈云文选》第一卷收入四篇,第二卷收入三篇。这些文章,特别是1938年9月的《论干部政策》,从“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四个方面系统地深刻地阐述了我党的干部政策。陈云同志告诉我们,不主持公道的人,做不到正确地了解和使用干部,没有正派作风,谈不上气量大和爱护人,也不能团结和教育干部。
公道来自无私,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正派。陈云同志对王明不执行书记处决定时的严正立场和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的典范。我们无数革命前辈,对党忠心耿耿,为人民大公无私,对己要求严格。他们对待干部是非分明,功过清楚,奖惩得当;遇到不公正的事,挺身而出,正义凛然;为了主持公道,即使遭到冷眼、诽谤、打击报复,仍然坚定不移。他们代表了我们党的正气,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但有的人,是非不分,一味“多种花少栽刺”,当干部受到非难、诽谤、甚至被诬陷时,不挺身而出说公道话,主动澄清问题,保护应该保护的同志,批评和处理诽谤、诬陷者。他们在原则问题上
“和稀泥”,做和事佬,当老好人,结果既丧失了公道之心,也丧失了党性。也有的人,在群众面前一本正经,但遇到上司、熟人却头低三分,理短八尺,明明是非问题,却装聋作哑或模棱两可;明明应主持公道,却上推下卸或绕道而行;明明功过清楚,奖惩分明,却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态度暧昧。这些人自以为能方能圆,有韬有略,实际上丢弃了党性原则,没有把本来可以制止的歪风邪气及早刹住,却使之蔓延成灾,使国家和人民事业蒙受重大损失。
彭德怀同志在谈到怎样管好公共事情时,提过三点要求: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把厚着脸皮的熟人、上司拦回去。有了这三条,才能保住一个公字。这话虽然是几十年前说的,但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领导者坚持公道正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人民群众中享有盛名的包拯,就是因为能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主持公道,秉公办案,被誉为“包青天”。被人们称道的诸葛亮,有七条考察、用人的办法,第一条就是“考其是否公”,他并以身作则,对部属实行“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当然,包拯和诸葛亮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有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大公无私,公道正派,是我们的阶级性和党性的必然要求。
公道正派和歪风邪气水火不相容。压不倒歪风邪气,公道正派就树不起来,这里需要敢于碰硬和顽强战斗的精神,有时还要有牺牲精神。黄克诚同志在讲到同败坏党风的人、组织和现象作斗争时说:过去毛主席要我们有五不怕精神,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开除党籍,不怕撤职,不怕离婚,现在还要不怕撕破脸皮,不怕打黑枪。当前我们要搞好四化建设,更要发扬这种精神。人民群众是最公道最正派的。人民要求我们公道正派。我们要办好人民的事业必须公道正派。
陈云同志讲的公道正派问题,实际上是党风问题,而党风问题是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每个干部、党务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办事公道正派,在整党中荡涤一切歪风邪气,树立新风,提高思想境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更光辉的形象。


第5版()
专栏:

  乐东县党员干部热心公益活动
广东海南岛乐东县党员干部富了不忘办教育。县委副书记关义荣、冲坡区党委书记吴清桂分别捐款一百元办学,山荣区只微乡党支书张亚东(黎族)带头捐款五百元给乡小学建校舍。今年3至6月,全县有三百多位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献物。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县捐献现金六十二万三千多元,红砖一百一十七万块,石砖二十八万多块,片石七百多立方米,桁条三千多条,折合人民币五十五万九千多元。这个县利用这批款、物,维修了中小学的一批危房,新建了一批教学楼。此外,许多学校还新修或扩建了图书室、实验室、运动场,改善了教学的条件。
广东省乐东县 许源盛


第5版()
专栏:编读往来

  多登一些教育青年党员的材料
我是“文革”中入党的青年党员。你报刊登的教育青年党员的报道文章,使我大受教益。有的文章,我作了摘录,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希望多登一些教育青年党员的材料。
上海市杨浦区 黄绍南


第5版()
专栏:编读往来

“一得集”实为“众得集”
“党的生活”版“一得集”专栏办得很有特色。《我对克服派性的认识》(6月12日)、《我卸掉了思想包袱》(6月19日)等文章的作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写出了真切的感受,文字也不罗嗦,读来亲切,名为“一得”,实为“众得”。希望多看到这样的“一得集”。
山东省驻军某部 赵佳星


第5版()
专栏:言论摘编

言论摘编
党的纪律不能“松绑”
当前,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中,有人要求党风让路,纪律“松绑”。有人甚至对纪检机关啧有烦言:“就是你们过不去,让你们来试试看。”好象是党的纪律卡了关、捆了绑。显然,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要发展经济,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搞歪门邪道。对那些违法乱纪和经济犯罪活动,不但要卡,要捆,而且要严肃处理、坚决打击。这样做,正是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原载《解放日报》
改革用人之道要有气魄
南京市工交部大胆改革用人之道,突破求全责备等旧框框,起用有胆有识的人才。他们这种“任尔东西南北风,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改革气魄,就是好。好就好在他们咬定四化需要,说干就干;好在对人作具体分析,把握长处和主流,扬长避短;好在有识有胆,力排众议,开拓前进。
原载江苏《党的生活》
也要写好“小文章”
改革固然要抓大的方面,“先立乎其大者”,如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但许多小的方面,如具体措施、方案等也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大文章”往往是由一些“小文章”组成。努力做好“小文章”,如广泛发动群众,人人提小建议,个个搞小改革,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劳动效率,改革这篇“大文章”就不难成篇了。
原载《四川日报》
挂空名并非真正重视
有的单位不管开什么会,搞什么活动,都要领导光临,作指示,讲讲话,到到场。领导空名挂得很多,看来人多势众,实际上互相推诿,谁也不管。这样的挂名风,结果是使得领导穷于应付,叫苦不迭。如此挂名,并非真正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不要拉领导撑门面,二是领导同志要坚决辞掉“空头职务”。
原载《浙江日报》


第5版()
专栏:剖析与思考

  谁逼她走上绝路
  本报记者 朱习华
今年3月24日上午八时许,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材料科保管员李金珍,在副经理佘保同办公桌对面服下了剧毒农药敌敌畏。李金珍当即被送往附近医院,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李金珍在遗书上写道:“佘经理,我是被逼得走头(投)无路而无法活下去了。”
李金珍今年三十岁,年华似锦,为何走上绝路?省建设厅等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经过三个多月调查,确认“在全公司材料保管人员尚缺的情况下,将一个干了近十年保管工作的业务人员强行决定下去当白铁工,是导致李自杀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间,公司决定将保管脚手架、钢模板等周转材料的工作人员调往各处。按规定李金珍应调往一处。可是,一处主任却公开表示“我们不要李金珍”。李金珍的调令被一处退了回来。
元月中旬,公司党委书记宋福堂和经理于兆田到一处检查工作,谈及李金珍工作问题,材料科副科长宋学修说:“(李金珍)这个人懒,管全处周转材料不行。”宋福堂问:“到工地当材料员行不行?”宋学修说:“才不行哩!”一处主任说:“小李的事多。”宋福堂当即表态:“真不行,下班组当工人也行。”不久,李金珍即被公司领导强行决定到一处去当白铁工。
李金珍到底怎么样?事实胜于谎言。1975年7月,李金珍的父亲年迈退休,她从插队四年多的农村进城顶替上班,被分配到公司材料科总库担任保管员。1978年转正定级时,工人小组对她的鉴定是:“进厂后能积极学习,努力钻研本职业务,虚心向老师傅学习,能独立工作。”去年调资考核,李金珍的成绩、劳动态度项均得九十分以上,贡献大小项得两个百分,一个九十八分。李金珍自杀后,联合检查组与仓库负责人、保管员们座谈,大家都反映李金珍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老实。
既然李金珍表现不错,某些负责人为什么信口雌黄呢?原来这里有一桩“交易”。请看李金珍自杀前在日记中的悲愤控诉:“今年周转材料下放,某些领导让我改变工种,是我工作没有尽职尽责吗?否!只是因为他们关系学的需要!”今年年初,李金珍在一处保管钢模板的工作岗位,被一名姓朱的女钢筋工占据。材料科总库保管员也不够用,可是人家宁可从合同工中起用一名姓宋的女搬运工,也不愿安置她这个有九年工龄的老保管员。原来那两位女工,前者是一处生产股长的女儿,后者是公司党委书记的女儿,而李金珍只是一个普通退休工人的女儿。李金珍就成了这种“交易”的牺牲品。
有关负责人不是说李金珍“事多”吗?李金珍生前笔记中记述的一件事,也是令人深思的:“在我管水泥时,有一次康俊甫(材料科一工作人员)打电话说宋学修要借水泥,并让人带了一张借条,我当时就发给了来人,留下了借条,后因我催其还时,宋恼羞成怒,借故找岔,寻机报复。”
自元月初李金珍得知让她下去当白铁工后,她曾多次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反映自己的意见。李金珍自杀的前五天上午,她同姐姐找了四个部门申诉,均无效,最后到副经理佘保同办公室,一口气谈到中午十二点半,依然无效。佘保同说:“你再不去一处报到,就以旷工论处。”几十次申诉,结果还是“维持原判”,绝望的李金珍走上了绝路!
李金珍以自杀的方式来表示对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的抗争,是不可取的。然而,这一严重事件说明: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害死人,绝非危言耸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