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提高现代戏的艺术质量
周巍峙
在文化部举办1984年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演出的过程中,许多同志都提出必须要锲而不舍,以攻关的精神在提高现代戏创作质量上狠下功夫。我以为,这样提法,反映了观众的要求,也反映了现代题材戏剧艺术本身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优秀剧目,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成功,再次生动地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提高现代戏艺术质量的根本途径,首先在于深入生活。不认真深入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基础,而想靠编剧技巧来提高现代戏的质量,是舍本逐末,纵然有某些效果,也不会有大的突破。
当前,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许多是非的标准,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用先进思想、革命精神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厦这一宏伟工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胆略、气魄和效率,必将是异乎寻常,令人震惊的。现在有无数的新人新事正在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处在我国人民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热潮之中。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号召我们,要努力反映四化建设的沸腾生活,歌颂创业者的光辉业绩,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动人形象。现代题材戏剧的作家、艺术家,在实现这一光荣任务中,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他们对于当前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决不能仅仅从抽象概念上去了解和认识,而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通过对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事物的了解和体验,获得大量具体而生动的艺术素材,使自己的认识深化,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所要表现的主题,才能塑造各种典型,通过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去感动人、教育人。离开了生活,不占有大量的材料,想要深刻地反映生活、塑造典型形象是不可能的。演员如不懂得他所要表现的生活,在表演上也就很难避免一般化的弊病。
搞现代戏而不去深入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只坐在房里,或蹲在固定的圈子里,不去接触世面,不去接触群众,不了解更多的人物,就无从得到更多的信息。而没有更多的信息,他就不会有活泼的思想、敏捷的思路,久而久之,就会陷于片面性,就会僵化,落在生活的后面。但是,也不要把深入生活理解得过于狭窄,似乎只有深入农村、工厂才算是深入生活。深入生活的领域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到农村、工厂,也可以到城市街道、居民区,到青年、学生中去,到知识分子中去,到干部中去。总之,必须把组织创作人员经常深入生活,作为发展现代题材戏剧创作的一项基础工作,一项根本措施,抓紧抓好。
第二,为了提高现代题材戏剧创作的思想艺术质量,我们的作者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当前提高现代题材戏剧创作质量的关键和前提。
我们对现代题材戏剧作者提出解放思想的要求,指的是我们的作者,要从世界观,从对时代、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到对各种人物、各种事物的认识,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则,把自己的思想从那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老框框中解放出来,走向新天地,迎接新事物。解放思想直接关系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问题,关系到对创业者、开拓者、社会主义新人的发现、识别和准确塑造其形象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以它对创作质量的提高,就不能不具有关键的意义。
我们的创业者,都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勇于改革,敢于冲破“左”的框框,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反对各种落后保守观念,而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因此,不但他们本身往往需要经过呐喊、拚搏才能涌现,而且随着他们的涌现,总要带来一些波澜,有的说好,有的说坏,毁誉不一,褒贬互见。如果剧作家的思想不解放,不是站在创业者一边来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以“左”的、陈旧的眼光看人看事,很容易把当前大好形势看得并不好,甚至疑虑重重,对前途缺乏信心。那就不但发现不了社会主义新人,甚至还会把新人看作怪人或坏人;不但认不出新人所具有的精神特质,甚至会把那些当作异端,以致闹出美丑不辨、颠倒黑白的笑话来。在注意从“左”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要注意另一种思想的干挠或束缚,不要用右的眼光看人看事,不要从右的方面加以引伸。这样也可能作出片面的理解,也会看不见大好形势,看不到主流,只看到一些消极面或阴暗面,在旧的事物面前表现困惑、迷惘,看不到正在前进的健康力量。
搞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现代戏写的是现代人、现代事,一方面大家亲历其事,看得真切;另一方面又往往是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看法,使作者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说的解放思想,也包括某些文化部门文艺单位的领导在内,他们也要肃清“左”的思想影响,支持作者大胆创作,并真正做到同作者同甘共苦,为他们多承担责任。要尽一切努力,使领导和作者相互间充满信任感。只有当作者没有任何顾虑,提笔创作就如同谈心那样,敢于写出真切的感受,才能有真正高质量的作品出现。
第三,要把笔力集中在创造人物典型上来,这是现代题材的戏剧能否保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人说,要使戏剧的生命保持长久,就要写出人物性格。这是完全正确的。自然,要写人,就要写事;但写事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人。过去,我们在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中,虽然在口头上也承认写人的重要,但在实际上,却常常把力量主要用在写事上了。一种新的事物出现了,都急于去写,抢时间,赶气候,为的是早上早演争取观众。结果是戏写出来了,事物的全过程也说清楚了,就是没有写出有性格特征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群众不爱看,很快就“收场”了。群众到剧场里来看戏,不是来学政策条文的,他们把有些戏讥之为“政策戏、任务戏、短命戏”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有的地方还没有从中引出教训来,写一个,丢一个,扔掉这个,再去写别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现代戏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之所以少,从领导上看,是帮助作者继续修改加工的工作做得不够;而从创作本身来看,就在于没有全力抓住写人物这个根本环节。当然,写人,创造典型,这是极为艰巨的艺术劳动,比起写事来,要困难得多。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把创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创造人物上来。这里要特别注意克服曾经长期存在过的“偶像化”和“脸谱化”两种创作偏向。我们在塑造人物上不摆脱这两种偏向的缠绕,所谓塑造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就很容易流于空谈。写人,要写个性,写情,也要写趣,情趣交融,是美的欣赏的重要一面。
第四,戏剧艺术离不开观众。我们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要把努力适应观众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需求的变化,特别要把争取新一代观众,作为延续和发展各剧种和戏剧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来解决。几年来,戏曲界的同志常常谈到所谓“危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危机与不危机,关键在于能不能争取到观众,特别是新一代观众。这是个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有一种紧迫感。这些年来,由于“大锅饭”体制的影响,不少艺术表演团体对于如何适应观众,争取观众的问题是注意得不够,研究得不够,解决得不很好的。至于现代戏,林彪、“四人帮”动用行政手段和政治高压强迫观众接受的做法,曾经严重损害了观众对现代戏的感情,造成了恶劣影响。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的这几年间,由于真正能经受住观众考验的现代戏不是很多,所以应当承认,现代戏在观众中的影响不是很大的。我们一定要积极设法,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适应与迎合,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适应是以“我”为主,是“我”的能动的设计与选择,是“我”如何适应观众的胃口,把好的、美的、健康有益的东西让观众“吃”下去。适应里包含了引导、提高,最后达到“征服”。而迎合则是被动的、片面的,不管好坏,只要你爱看我就演,甚至不计后果。可以说,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尾巴主义”。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把我们的艺术表演团体办成为在艺术、人事、财务等方面有自主权的,责、权、利相统一的艺术生产实体,真正解决“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除了国家给予一定的资助外,它的成长和发展,主要靠本团体的努力。因此,适应观众需要的问题,就越来越重要。为此,剧团的负责人,以及全体演职人员,就要经常研究观众,研究他们的需要,研究他们的变化,研究拿什么满足他们的需要,拿什么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要求。这不但能促使剧团努力编排出适应观众需要的、思想艺术质量较高的剧本,而且也会推动他们在艺术形式、表现方式、手法上努力改革创新,加速他们在艺术上的成长,在艺术的竞争中去经受考验。总之,我们说的“百花齐放”的花,每一朵都应当是生长在百花园中的,本身具有很强生命力的花,而不是插在花瓶里没有生命力的塑料花。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我仰慕这样的领导者
——读报告文学《省委第一书记》有感
娄凝先
《省委第一书记》是《昆仑》杂志1984年第四
期刊载的一篇报告文学,全文四万余字。我一口气
读完了它,竟忘记了溽暑季节的闷热天气。这实在是一篇沁人心脾,振奋精神的作品,读后真令人情绪激动,神情清爽。
内容是写的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同志的故事。我相信这是报告文学,不是文学创作,它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出来的。这里没有艺术的夸张,更没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想当然的虚构。事实本身具有这般的魅力,当然作者在真实基础上的刻意加工也起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作品仅仅写了高扬到河北省后两年的所作所为。固然,有关他一生的经历,间或片断地在有关的段落中有所穿插,那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他的当前种种。尽管如此,从这两年的表现中,作者已经大致把这位第一书记的轮廓、其本质和突出的特点刻画出来了,而且刻画得相当生动,相当鲜明。
高扬同志就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时,已经七十二岁了。他没有考虑和计较自己已届离休的年龄和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人劝他垂暮之年“还要再冒一次风险吗?”他毅然答复“一生中,这恐怕是组织上最后一次分配我的工作了,我不能拒绝”。一位老布尔什维克的高度的自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跃然纸上。此时此地的河北省,正呈现着纷乱复杂的局面。就在“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河北省还经历了五年的曲折和延误。高扬同志奉命于危乱之际,明知山有虎,硬要进山中,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有多么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做到的啊!
在处理复杂的、令人棘手的两派问题上,高扬同志表现了善于用“快刀”斩“乱麻”的才能和经验。他到任后十天之内没有发一句言。他仔细地观察,周到地揣摩,到了一定时机,审慎地定下决心,这充分表现了他胆大又心细的决策精神。他首先安定了人心,提出工作的任务要求,把广大干部从派性的乱麻团中引出来,使干部逐渐在工作实践中分出是非优劣,改变了按派别分野的不正常局面。这就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使“沉重的河北车轮,终于拔出泥潭,开始走上了正轨。”高扬同志自己说他有这样一个信念:“河北的党员大多数还是党员,不是哪一派的‘派员’嘛……真正想搞派性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早就腻味了……我不过是顺应了这个规律。”他这段工作体会,得到了中央负责同志的高度评价。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可靠材料,摸清基层的底细,审情度势,据理推断,看准了就果断地干下去,这是高扬同志的作风。有人说:“他是敢在没有人走过的地方,踏上自己脚印的人”。按高扬同志自己的话说,叫做“走钢丝”精神。没有一种创新精神,是不可能打开局面的。但是他又不是那种专为“标新立异”而冒失从事的人。在政治上和中央保持一致,他不是在口头上,文件上,而是在本质上,精神上,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人们在事后拿中央文件来对照,竟完全能够对上号。这和只会照抄照搬,重复中央口号的那种所谓“和中央保持一致”是迥然不同的。
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这在中央早已明确指出,但实际情况,从科教经费所占比例来看,满不是那一回事。高扬一到河北省就大声呼吁,他尖锐地指出:“多年来怪事多端,其中之一是各方面的浪费惊人,唯独对科学教育事业舍不得花钱,讲‘节约’!”其实何只河北省如此!第一书记有了这样的明断和决心,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措施,局面很快就改观了。
抓要害,抓典型,以推动全面,打开局面,这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诬告”是派性严重的人制造混乱的手段,是专爱搅水的人趁混水好摸鱼的龌龊勾当。高扬首先在报纸上发出檄文,大肆挞伐,接连披露了使人惊心的典型案件,这个要害一抓,顿时使河北省的邪气大为收敛。高扬同志的领导方法也不同于一般。他从一本杂志中看到陆文夫的一个短篇小说《围墙》,立即批示印发省直机关各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阅读,指出小说中的人物都“似曾相识”,要求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在工作中找出类似的人物,吸取经验教训。利用小说来指导工作,这又是一种别开生面的领导方法。
越是繁重的工作负担,越是需要清醒的头脑,一个领导者不但要统观全局,还要高瞻远瞩,面向未来,这就要十分关注世界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近年来国外畅销的两本书叫《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高扬同志一看到消息,即刻设法买到此书。单就这一点可以想象到他平时的注意力是多么宽广、深远啊!要能够超脱日常泛泛的事务的缠绕,这该是一位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有些人在工作中常被批评为“急躁情绪”,对此,高扬同志有他的另一种分析和看法。我们到本世纪末要在国民生产上翻两番,时间紧,“老牛破车疙瘩套”,慢慢腾腾地往前捱能行吗?干四化,应该有这样的紧迫感吧!
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袁厚春是《昆仑》杂志编辑部的一位编辑,在编务繁忙之际,能够捕捉这一典型,写出这样一篇有深度的动人的篇章,写出这样一本高级领导干部的风采,令人钦佩。全篇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更没有阿谀奉承的语汇,只是实事求是地写来,一个令人仰慕的领导干部的形象,鲜明地站立在我们眼前。感谢作者及时地提供出这样有意义的报告文学,使读者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


第7版()
专栏:随感录

短篇之短见
崔道怡
“短见”一词有二解,一是短浅的见解,二指自杀。这里当然是取前者。近一两年短篇创作不甚景气,如不重新振兴,似有消亡之虞——失去这种形式独具的特点,岂不等于这种形式本身的消亡!正因为有感于此,所以故作惊人语,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短篇小说的特点,在于篇幅短。这短,是相对中长篇而言的。在这样“短”的时间、空间框架里,创造者要为欣赏者提供出完整的艺术美,必须对材料进行与容量相适应的合理安排。这就得选取一个焦点,让所有的光都集中到这一点上来,从这一点上投射出去。以单纯概丰满、以细小见大观,这才是短篇小说的特点所在。
可惜,现在精粹的短篇相对少了。尽管篇幅仍在短的范围之内,读起来却觉得不那么地道纯正:要么象稀米汤,要么象杂烩汤,品尝不到惟有短篇才具备的醇香美味。有些作者愈来愈不讲究选材严与开掘深,更不注重焦点的提炼和凝缩了。之所以如此,工力修养倒在其次,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只求以创作丰富自乐,哪管短篇小说这种形式的死活!
然而,短篇小说的更大危机,还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自1977年《班主任》(刘心武)引起社会轰动以来,历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名列第一的佳作,无论《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还是《西线轶事》(徐怀中),取得巨大反响的主要原因,都不在于艺术形式如何精美,而在于思想内容格外深沉。它们各从不同方面、各用不同方式,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息,正面抒发人民的心声,以新的形象与新的题旨,鼓舞了群众的精神。这样的小说,尽管篇幅长一些,也能吸引人一口气读下去而不嫌其长。更加广阔的生活图景和日益复杂的矛盾斗争,需要短篇在其幅度之内相应扩充容量,所以出现了篇幅较长的短篇(当然,这两篇作品究竟算短篇还是算中篇,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争议的)。然而,篇幅毕竟是次要的、从属性的,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没有跟时代与人民息息相通、脉脉相关的思想感情,能不能提出和回答关乎群众意愿与历史进程的社会课题,才是根本的、决定性的。
短篇可以快速、直接、有力地触及现实矛盾,因而,人们常把短篇小说比作文学上的轻骑兵,说它在侦察时代变化、突击社会弊端、探求新生事物方面发挥着中长篇所不能起的作用。而这作用,对于当前除旧布新变革急剧的历史时期,尤为需要,尤可宝贵。
我国现代短篇创作,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起点、为代表,一向具有直面人生的战斗传统。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战线上,短篇小说总是站在时代前列的。那一批名篇共同的特色就是:振聋发聩,新人耳目。它们率先揭示现实最新矛盾,敏锐感知并及时表达广大群众那一时期心中所爱所憎所想所急,给人以猛烈的感情冲击、深邃的思想启迪。
可是,而今,在思想内容方面,这样的短篇也相对减少了。
这绝不是低估更不是否认短篇小说的成就与进展。这些年来,短篇小说仍在持续稳步向前。题材领域的开拓,风格手法的多样,屡有创新,愈见丰美。但是,假使因此忽视甚而轻视紧跟时代步伐、映现生活激流的创作,却也会造成重大缺陷与偏颇。要是短篇放松乃至放弃其轻骑兵作用,必将失去它生命的活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之中,新人物、新事物、新气象、新观念以及与之俱生的新的困难、曲折、阻力、弊端,迭相涌现,色彩斑斓。这些急需短篇给予及时反映,也正是短篇发挥专长的大好时光。岂料相反,竟无大作为。短篇的现状,跟沸腾的现实存有距离,不大相称。今年还不见有以反映现实之强劲、尖锐而令人震动、促人警醒、催人奋进的精彩篇章。莫非有些作家的责任心、使命感、社会意识、群众观念有所松懈么?也许是我太过虑了,这只不过是另一次高潮掀起之前暂时的沉寂;作家们正秣马厉兵,不久就会在短篇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但愿以上所说,确实纯属短见。


第7版()
专栏:文化动态

首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开始评奖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最近开始评比,这是我国文艺界理论著作的首次评奖活动。
本届评奖范围为:1976年10月至1983年底初次出版的戏剧理论著作(不含多人论文集、资料书、工具书、传记、回忆录及演员经验谈),标准是: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戏剧艺术的历史或现状的某个方面的研究,或具有开创性,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或与现实紧密结合、对戏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达到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著作。
本届获奖著作暂定二十五部,将发给证书和奖金;对建国以来在戏剧理论研究上做出较大贡献,并有著作问世的学者、专家,将授予荣誉奖;对已故的前辈学者将予以表彰。
此次评奖将采取出版社、专家、读者推荐和评委会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评委会顾问为:张庚、王季思、黄佐临,由赵寻任主任。  (易凯)


第7版()
专栏:

《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出版
《张天翼文学评论集》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精选了作者自一九二二年至一九八○年间写的六十三篇文章。
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论述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问题。第二辑主要是作家的创作体会。第三辑是对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品评。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研究作家的创作活动,书末还附有《张天翼生平与文学活动年表》和《张天翼著作系年》。       (松涛)


第7版()
专栏:

《蒋兆和画选》出版
《蒋兆和画选》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蒋兆和以情真意切、别具一格的画风著称于现代中国画坛。他的人物画遵循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原则,将皴、擦、点、染熔于一炉,同时汲取了西洋素描写实的表现手法,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物绘画的艺术风格。本画集共收集画家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一百一十幅,绝大部分是人物画,并有少量的山水和花卉作品。     
   (唐宁)


第7版()
专栏:

《朗读学》出版
张颂的《朗读学》一书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对朗读学的特点和任务、朗读的规律和基本知识,作了认真的探讨。 (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