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老龄问题和我们的对策
邬沧萍
从现在起就应该重视老龄问题
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老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生活特点提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和老年人各种特有的问题;二是老年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问题,实质上就是人口老化问题。两个问题有联系又有区别。
就全国人口平均状况来说,目前谈论老化似乎为时尚早。但要注意到我国老年人数及其在人口中的比重的增长速度是属于人类历史上最快的。我国目前城乡老年人口六十岁以上的近八千万,六十五岁以上的五千万,是世界上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几乎等于美苏两国老年人数的总和。从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十八年间,六十岁以上和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分别增长82%和100%,年平均增长率是3.4%和3.9%,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就个别地区来说,有的省、市现在已经是或已接近于老年型人口。
在国外,老龄问题一般在发达地区突出,那里人口老化过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是逐步加剧的。我国人口老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它们。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里,如何应付老龄问题的挑战,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必须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从现在起就重视老龄问题。
科学地认识老龄问题
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化是不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阻力?如何认识我国人口老化的问题?只有从社会发展规律来认识,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首先,要辩证地看待人口的年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的进步,老年人不仅寿命延长,身体素质也有极大的改进。一个人进入老年不过是就一生的生命期而言,但人的生理年龄和年代年龄并不是同步增长的。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已看到,今天许多六七十岁老人的健康指标同过去四五十岁的人差不多,甚至有所超过。今天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把六十五岁作为划分老龄的界限,表明人类在生理上的进步。至于各国在不同时期规定的退休年龄,不纯粹出于生理年龄的考虑,还涉及到许多社会经济因素,如就业、工资、负担系数、工作效率等等。
其次,要历史地看待老年人的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和资源,而不单纯是消费者,更不是社会的负担。因为老年人以其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专门技能包括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教育后代,启发人类,保证了社会的存在和顺利发展。
再次,养老是一种社会义务,也是年轻一代人的责任。撇开家庭、社会和道义的角度不谈,仅从经济观点来说,现在工作人口从事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在老年人过去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专门技能的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对老年人的抚养实际上是对他们过去劳动成果和社会事业奠基工作的延期支付,同时也是对他们过去抚养年轻一代的一种“偿还”。
最后,老年人对社会的发展要继续承担责任。随着健康的增进,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要在社会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社会要使老年人感到生活有意义,老年人应该自觉地通过不同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还要体谅年轻一代承担一个人口日趋老化社会的困难。解决老龄问题的方案,既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可能,也要取得年轻一代人的谅解,才能持久地推行。
人口老化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
人口日趋老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未充分暴露。但已在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速度和新科学技术应用的挑战。人口老化有可能使这个人口趋于保守,接受新的科学技术迟钝。人口老化必然出现劳动力老化,这就有可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2)对人口的就业比例和负担系数提出新的问题。人口趋于老化,工作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就加重,这就不能不提出与劳动就业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就业的最高、最低年龄界限,退休后再就业,就业方式,工作周、工作日以及职工培训、成人教育、老人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3)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也会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社会承担养老的责任,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如退休金、劳动保险、公费医疗、集体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或提供生活服务等等,其来源都是国民收入。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这部分支出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就越来越大,如果份额过大就会影响到扩大再生产和其他人口的生活改善。这个问题涉及到消费与积累及其内部比例,财政资金分配,财政体制,集体所有制的公益金、公积金的分配和使用,公费医疗办法,以及企业各种基金的分配和使用等等。
(4)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将对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由于生理和生活特点,老年人许多需要不同于其他人口,例如老年人的吃、穿、用、住的要求不同于年轻人和少年儿童;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更有特殊的需要。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时,他们的消费结构必然要影响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此外,人口老化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诸如老人独居、寡居的人数和家庭数及其比重的增加,社会和年轻一代需要照顾更多的老人,在家庭关系上老年人与年轻一代关系更为复杂,在满足社会需要过程中不同年龄人口在需求上的矛盾等等。
控制人口增长与预防人口过分老化
人口老化的程度取决于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本文撇开人口迁移的影响不谈)。死亡率下降,人口寿命延长会导致人口老化,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因为一般死亡率下降首先是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其结果使得婴幼儿、青少年存活更多,不但不会使人口老化,而且常常使人口年轻化。只有较高年龄组的死亡率下降,才会直接导致老龄人口绝对数增加和比重提高。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来人口发展的实践证明:出生率下降是加速人口老化的决定性因素。生育率下降必然导致人口老化。我国目前大力控制人口增长也会加速人口老化。因此控制人口增长要考虑和预防未来人口过分老化问题。
有人过分强调人口老化的严重性,言外之意是要求现在就放松对人口数量的控制。这是很不恰当的。第一,我国1982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7.64%,低于1788年的法国,1860年的瑞典,1910年的英国,说明目前我国人口还很年轻。第二,目前放松计划生育就意味着不再力争实现在本世纪末人口不超过十二亿的目标,这是不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第三,现在放松计划生育对缓和老化并不能起多大作用,也不能阻止我国在本世纪末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当然,只考虑控制人口数量,忽视人口老化问题也是片面的。
根据我国的实际,目前首先要考虑控制人口的数量,同时也应当考虑避免人口过分老化的问题。要找出一个人口数量和人口老化程度都能接受的数量界限。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我国老龄问题的关键
人口老化和个人老化不同。个人老化是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是不能返老还童的。人口老化是受人口学规律制约,可以通过提高出生率,逐步增加婴幼儿、青少年的比重使人口年轻化。但是,人口年轻化决不是解决我国老龄问题的途径,因为增加青少年人数及其比例并不能减轻社会对老年人的负担,但却随即加重抚养青少年的负担,形成“两头沉”的局面。
人们对人口老化最担心的是工作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负担不断加重。在老年人数已确定时,减轻负担的办法,一是提高工作年龄人口的就业率(或称扩大就业面);二是老年人继续参加工作。而更根本和更积极的途径是使在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当就业人口能生产出超过个人需要几倍到几十倍的剩余产品时,即或负担系数增加一两倍,工作年龄人口的负担也会轻松得多。
同时,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才能对老年人提供各种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老人对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生活服务的需要超过其他人口,一个劳动生产率很低,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的人口,对老人的物质需要和生活服务、医疗服务等是难以满足的。
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解决老龄问题创造了物质条件,这是重要的,但还不够。一般说来,婴幼儿、青少年更多是依靠家庭来抚养,而老年人的需要则越来越依靠于社会,因此,解决我国老龄问题,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5版()
专栏:

内容丰富的历史专著
——评《第二次世界大战》
李南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参战国家之多,战场之辽阔,战役之频繁,经验教训之丰富,均为历次战争所无法比拟。三十多年来,世界上出版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浩如烟海。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最早,作战时间最长,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歼灭和钳制了大量日军,这对制止日军北进,迟滞日军南进,鼓舞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国外的一些著作中,对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持有偏见,不少著作不但不能对中国战场作出正确评价,反而加以歪曲污蔑,企图一笔抹煞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学者撰写出版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专著寥寥无几。因此,撰写几部有分量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专著就十分必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长期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研究的黄玉章、唐志纲、丁梦奇、张海麟、韩高润、吴广权等六位同志撰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书近五十万字,并配有六十幅军事作战图和多幅照片。该书即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该书中,作者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军事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和各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几次重大的战役,剖析了中国战场、欧洲战场和其它地区的形势发展,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德、意、日轴心国之间这场关系到人类命运的殊死搏斗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该书同目前国内外有关著作的明显区别之一是,以相当的篇幅对中国战场作了精辟的论述。
该书在分析了二次大战前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之后指出,如果当时一切受法西斯侵略威胁的国家和力量能联合起来,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揭露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阴谋,打乱其发动战争的时间表,是有可能推迟战争爆发的。然而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大战爆发以前,未能结成一条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而未能推迟战争的爆发。这首先是因为英国张伯伦政府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重整军备,极力推行“祸水东引”的政策,企图以德国作为反苏反共力量,坐收渔利;法国虽顾虑德国强大对法不利,但在反苏反共需要下,追随与支持英国的绥靖政策;美国则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坐山观虎斗,伺机夺取世界霸主地位。苏联政府鉴于英法的顽固态度,转而与德国进行谈判。该书认为:若把谈判作为一种斗争手段,利用谈判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战争阴谋,揭露绥靖政策对于推迟战争爆发的危害,教育苏联人民与世界人民,那当然是可以的,无可非议的。但苏、德之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后,苏联对外政策不再强调联合英法与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方针,反而宣扬了一些所谓苏德之间的“友谊”,不恰当地说什么德国愿意结束战争,谋求和平,指责英、法要对继续进行战争负责,等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苏联也不谴责日本侵略者。苏联在判定谁是最危险的敌人、谁是同盟者的问题上,在利用敌人矛盾,孤立和打击最危险的敌人的问题上,在对绥靖主义的揭露与斗争的策略问题上,在运用谈判手段,揭露敌人等问题上,都有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该书详细分析了苏联在战前以及战争初期的种种失策、挫折和教训。例如,1941年6月13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鉴于战争已迫在眉睫,曾要求下令边境军区部队进入战争准备,并根据掩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但是,苏联最高领导人因恐敌人借故挑衅,没有立即同意下达命令。直至6月21日午夜,当大量的情报和事实业已确证德军将于翌日凌晨发动进攻时,斯大林才指示铁木辛哥下令各边境军区所有部队立即进入战争准备,荫蔽占领国境筑垒地区。但是,这已为时太晚。苏军大部分部队还未接到命令,德军的炮火准备射击已经开始了。
苏联在战争初期虽然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是经受了严峻考验的苏联人民和武装力量,在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及时吸取教训,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加强了反法西斯斗争,经过长时间的英勇奋战,终于打败了纳粹德国妄图以一次快速的战争击溃苏联的迷梦,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该书在详细叙述了第二次大战的各个战场、战役的情况、过程以及分析了经验教训之后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些前人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在许多方面可资借鉴。同时也指出,“战后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革,武器装备、军队编制、军事理论也有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时,要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以利于作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该书的出版,对推动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会起有益的作用。当然,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说的:现在国内、国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问题看法颇不一致。这本书只是“抛砖引玉”的“一家之言”。许多问题,例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期和性质、苏联遭受德国法西斯突然进攻的经验教训、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见等问题,都需要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工业品贸易中心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
常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和常州市商业经济研究所于6月23日联合召开了关于“建立工业品贸易中心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会。会上主要讨论了几个问题:
一、建立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的客观必然性。
大多数同志认为:当前建立工业品贸易中心的客观基础是:(1)商品生产迅速发展。(2)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3)多元化的流通局面已经出现,除国营批发商业外,工矿企业走产销结合的道路,参与流通,成立了销售机构;放权后的集体零售商店零批业务兼营,集体所有制的批发商业开始萌芽;各种生产专业户、重点户及长途贩运者也从事某些商品的批量交易活动。(4)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首先是商品集散中心,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能够按照商品的自然流向组织商品大进大出、协调各方关系的新型贸易机构和形成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工业品贸易中心正是这样的贸易机构和流通网络的集结点。(5)国营商业批发体制近两年虽然有所改革,但机构设置、商品流向、作价办法等,还没有完全冲破条块分割、机构重叠、互相封锁的局面,特别是经营和作价还不够灵活,还必须对现行流通体制作进一步改革。
二、关于工业品贸易中心的形式问题。
大部分同志的看法是:工业品贸易中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类型分:可以是服务型的,松散组合型的、联合经营型的或是经济实体型的;按范围分,可分为综合性的、大型行业性的或专业性的。一个地区适用什么样的模式要因时因地因生产和交换水平而异。一部分同志认为:当前组建的工业品贸易中心应是为批发贸易提供服务的机构,贸易中心和商品购销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剧场与剧团、运动场与球队的关系,谁来经营都行,提供场地,收取费用。这样做有利于服务功能的发挥和服务工作的完善,同时可以避免经营型模式制约和干扰其他商品经营者的经济活动。
大城市可建立一些专业性的贸易中心,中等城市可建立大型行业性的贸易中心,小城市或一些县城则宜于建立综合性的贸易中心。
三、工业品贸易中心的职能。
大家一致认为:一个真正的贸易中心必须具备相应的功能。关于工业品贸易中心应具备哪些功能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贸易中心是一个地区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另一种意见认为,随着商品流通的大进大出,期货交易将大于现货交易,商流职能逐步扩大,物流职能相应削弱,因此就贸易中心来讲,它只是地区性的商流和信息流的汇合中心。
有的同志把工业品贸易中心的职能具体解释为:(1)发挥多种经济成份、各行各业的流通力量,按照商品的合理流向,做好区域性的商品集散工作。(2)组织各种供货会、交流会、展销会、订货会等,活跃城乡之间、经济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3)专业化的仓储运输设施面向社会化,直接服务于社会流通。(4)集中各种市场行情和商情信息,配合国家计划部门指导流通,为生产经营单位衔接产销,平衡供求服务。          (商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