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乡村博物馆
孙维熙 文有仁
在访问东欧诸国的行程中,你都会感受到当地人民对民族传统与古典艺术的珍重和爱惜,最令人难忘的地方之一,是布加勒斯特的“乡村博物馆”。
这座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博物馆,位于赫莱斯特卢湖畔。汽车从大厦林立、人群喧腾的市区开到碧波粼粼、杨柳依依的湖边,扑入你眼帘的是一个恬淡、幽静的村落:茂密葱茏的树林,古色古香的农舍,圆顶尖塔的小教堂,慢悠悠随风转动的老风车,成群的鸟儿在绿树环合、野花争妍的湖边翩翩飞舞,白鹅在湖面上悠闲地浮游着……
据介绍,这座博物馆始建于1936年。在十几公顷土地上,座落着由罗马尼亚各地农村搬迁来的十八、十九世纪的农舍、教堂、手工作坊、风车、水磨等建筑物,其中四十多座是完整的农家院落,包括了贫穷的农夫、殷实的富农、乡村的教师、作坊的老板、教堂的神父等各个农村阶层的家庭。整个博物馆里,摆设着二万多件农家使用过的实物,从简陋的犁、耙、风箱,到玲珑剔透的民间陶瓷工艺品。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从罗马尼亚各地农村原封不动地搬迁来,然后按其原来的风貌重建于此,既富有民族特征,又独具地方色彩。解放后政府又大规模将它充实、扩建与修缮,成了一部罗马尼亚近代史的活教材,也是巴尔干地区一部别开生面的实物百科全书。这里每年接待三十多万国内外游客,已成为一个令人倾慕的旅游胜地。
罗马尼亚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又是一个备受异族侵凌压迫的国家。长期以来,罗马尼亚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乡村博物馆就是近三个世纪来罗马尼亚历史的一个缩影。
穿过半圆形的木制拱门,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十八世纪的古老的欧洲。博物馆里最高的建筑是一座从马拉穆雷什地区搬迁来的小教堂,高六十余米,周圆八十余米,木制结构,卓然独立,直摩苍穹,据说已有二百五十年的历史。罗马尼亚同志深情地说,
“这座小教堂诞生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最暴虐的年代,又是废除农奴制度的见证者,可以说是罗马尼亚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解放的象征了。”
博物馆里最古老的一所农舍是从萨图马雷县搬迁来的。这是一个殷实农民的家,建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全部为木结构,是喀尔巴阡山区典型的防雪农舍。据介绍,当时罗马尼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般农家都自纺羊毛线,自织地毯与壁毯,自家酿造葡萄酒。看到壁毯上那些美丽、素雅的图案,不难想象,这家女主人该是一位多么勤劳灵巧的妇女。
由戈斯波达莱地区搬迁来的采阿乌鲁的房子,据说房主人是一位乡村学者。门前种着一片桃李树,绯红的桃花正在盛开,成群的蜜蜂在花间嗡嗡飞舞,把掩映在红花绿树中的木房装扮得既幽雅,又秀丽。进入房门可以看到一个古老的壁炉,两旁是一排敦实古朴的书橱。木房里生活起居的陈设十分简单。
由于受到异族入侵者的长期欺凌,并经历过列强们的争夺战争,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叶的罗马尼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从多尔日县搬迁来的玛尔达莱斯蒂家,就是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痛苦中挣扎的写照。这是一个半地窖式的窝棚,半截房子埋在土中,半截房子披着茅草。弯腰钻进破旧不堪的木门,堂屋里就是一个炉灶,两侧土屋里是低矮的土炕,炕上铺着一块破烂的毛毯,长期的烟熏,使这个空荡荡的小土屋又黑又湿。徘徊在这个小窝棚里,你仿佛钻进了一个黑洞洞的历史隧道中,好象看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黑暗中盼望光明的期待的眼神与对悲惨命运的不平的抗争。
从乡村博物馆出来,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情豁然开朗。驱车驰骋在宽畅的布加勒斯特大道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使我们加深了对罗马尼亚人民过去的了解,更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左图为来自马拉穆雷什地区的农舍和教堂)。(附图片)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印证“园林之母”的人
胡陵玉
展现在我面前的书,是一本印刷精致、装璜考究、内容丰富、照片、绘画、文字融为一体的专著——德文版十六开本的《中国园林》。它的作者是联邦德国著名女园艺家玛丽安娜·苞榭蒂。这是德国人第一次用德文全面介绍和评价中国园林艺术的专著。
苞榭蒂女士出生于1924年,早年她不是学园林的,后来受其丈夫影响从事园艺,做丈夫的助手。她丈夫十余年前病故,她为了继承夫业,刻苦研究园艺。在不断地向园林宝库探索的过程中,她发现,“园林之母”在东方,在中国。为写《中国园林》一书,她用了八年的时间收集材料,只要是有关中国园林的著作,她都要涉猎。从开始写作到定稿,花了五年。治学态度的严谨和写作的辛勤,令人钦佩。
走进苞榭蒂夫人的别墅,玫瑰、牡丹、芍药、鸽子树等各种婀娜多姿的珍贵树木立即映入眼帘。繁花异草,争艳斗妍;扑鼻芳香,沁人肺腑。树木修剪有致,花丛陈列有章,真是一座精心管理的小花园。步入室内,地上铺设中国地毯,家具是中国古式产品,茶具是闻名遐迩的景德镇瓷器,难怪德国朋友都说苞榭蒂夫人爱中国爱到了入迷的程度。她的书斋里,高悬一幅古朴的人物山水中国画。主人自豪地介绍说,这还是多年前她去英国时高价购置的,她曾请几位对中国画有研究的专家鉴定,都说这有可能是宋朝四大名画家之一刘松年的真迹,据分析,很可能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流落他乡的。苞榭蒂夫人无限感慨地说,作为一个欧洲人,我感到内疚;这幅艺术珍品是中国人民的遗产,应该归还中国。她准备在中国驻波恩大使馆新馆舍落成时了却这桩心愿,将这幅宝贵的古画完璧归赵。
为了检验、印证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于1902年提出的“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论点,苞榭蒂夫人先后五次访华,游历了广州、苏州、杭州、昆明、桂林以及千山、东湖、太湖等地,对我国的园林、风景、植物、花卉进行了实地考察,为她的专著收集了充足的素材,为她著作中的很多论点找到了佐证。她说,联邦德国现有的50%的植物源于中国,其中又有50%是从峨眉山引进的,难怪她在峨眉山见到那些赏心悦目的高山植物之后,又惊又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以至流连忘返,迟迟不肯离去。她对在峨眉山工作的师傅说:“你们是天堂的主人,世界上有多少植物学家羡慕你们啊!”
今年5月她访华时,适逢她六十寿辰。她说,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对能在中国渡过她人生旅途上难忘的时刻感到无比兴奋。她决定将《中国园林》一书的全部稿费捐赠给联邦德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基金会,作为培养中国园林进修生的专款。基金会已经接受了苞榭蒂夫人的捐款和要求,从今年开始,将为我国的园林进修生举办专门的短期培训班。苞榭蒂夫人还说,她已写好遗嘱,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捐献给基金会,作为以后中国园林进修生的活动经费。
苞榭蒂夫人关心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园林进入国际舞台、争取国际荣誉默默地工作着。她曾热情协助我国园林工作者参加1983年8月在慕尼黑举行的国际园艺展览。中国园艺首次在欧洲展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苞榭蒂和中国展览组人员一起,长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她从一个园艺家的角度,建议我国要多组织绿色植物出口,争取多创外汇。她说,仅蕨类植物,峨眉山就有几十种。她建议应积极组织人力,进行收集、整理、防霉、保鲜、包装、出口;对野生植物要加强研究,要把野生植物引种到园林中来,努力培育优良花卉新品种,出口花卉种子。
“园林之母”的探索、印证者苞榭蒂夫人正在写作一本关于牡丹的书,这是她自己从事多年养花工作经验的总结。我们期待苞榭蒂夫人的这本专著早日问世,并预祝她的新著获得成功。(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访欧洲译者之家
高年生
去年一个冬日的早晨,在联邦德国德语文学科学翻译协会主席克劳斯·比尔肯豪尔先生的盛情邀请下,我和联邦德国著名汉学家马汉茂教授一起从波鸿出发,去施特拉伦市访问“欧洲译者之家”。
施特拉伦至今有近千年历史,古时以堡垒城市而出名,曾屡遭敌军围困而英勇不屈;今天它已成为一座和平宁静的鲜花城市,全市人口只有八千。它生产的鲜花“从施特拉伦走向全世界”。城里看不到其他城市所常有的巍峨高耸的多层建筑,听不到滚滚奔流的汽车闹声。清晨,街上行人稀少,显得格外静谧。一幢幢古朴的哥特式传统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在一片片绿荫丛中。
在离市中心广场不远的米伦街,我们找到了一幢红砖楼房。这里就是欧洲译者之家的主要活动场所,它的办公室等则在另外一个地方。在这幢小小的楼房里一共有六个房间供译者居住。房间是按不同类型的翻译工作进行布置的,例如分配我住的那一间是专供从事德语文学翻译工作的外国译者居住的。位于二层的一间大屋子,则是译者之家的主要活动中心,译者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工作累了以后常常到这里来聚会,边喝咖啡边聊天,讨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房间里还有一部小型电脑,储存着译名对照等有关资料和全部图书目录,供译者查阅;译者也可以随时将自己新创造的译名“存档”,供别人使用。
当天晚上,比尔肯豪尔先生特地从波恩赶回来,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欧洲译者之家是1978年初开始筹建的,1980年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交流翻译工作经验,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译者之家全年经费为三十万马克。译者到译者之家来居住,不付任何费用。当然,伙食还得自备。
使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译者之家的专职人员只有办事处主任一人,目前由比尔肯豪尔先生兼任,他还兼管秘书、采购、资料等工作,另外还有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一名清洁工人,每周工作几个半天。
欧洲译者之家成立以来曾举办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翻译问题的讨论会,邀请有关译者参加。它还举办过文学讲习班,邀请专家教授给青年作家讲课。
谈到文学翻译工作,比尔肯豪尔先生不胜感叹。他说,文学翻译是沟通各民族精神财富的桥梁,而翻译工作者则是修建这座桥梁的工程师。但如今在联邦德国,文学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翻译的稿费压得很低,光靠译书很难糊口,在参加文学翻译协会的四百名会员中大多数人都有其他职业。因此,他要大声疾呼,引起社会上对文学翻译工作的重视,以求各方面给以更大的支持。
两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返回波鸿的途中,我脑际不断出现比尔肯豪尔先生和蔼可亲的面容,他表达了联邦德国广大翻译工作者对中国翻译工作者的深厚友谊。


第7版()
专栏:

突尼斯的传统手工艺品
到过突尼斯的人,都会对它那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品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北非伊斯兰国家,各座城市中都拥有许多出售阿拉伯传统手工艺品的大型市场。走进市场,你便会看到一家家商店、当铺、展销馆鳞次栉比,珍宝古董琳琅满目。这里出售上百万种传统手工艺品:有端庄素雅供祷告用的礼拜毯;有精细别致的铜铝制品;有样式奇特的民族乐器;有雕镌精巧的陶瓷器皿;还有绣花细腻的麻针织品及芦苇编织品……。市场内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具有民族风韵的手工艺品陈列在千家万户的房间里,既装饰了屋舍,美化了环境,又被当作日常用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突尼斯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大型的手工艺品展销会,评选出最佳手工艺产品,奖励有创新的技师。近年来,突尼斯的传统手工艺品畅销于美国、欧洲各国以及海湾国家。突尼斯还在阿布扎比、利雅得、马斯喀特等地举办长期展销会,出售传统手工艺品。目前,突尼斯的手工艺品产品年平均出口额已达国家出口总额的20%,为这个国家赢得了大量外汇收入。随着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的不断发展,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在国营和个体企业中已拥有手工艺品生产人员十几万人,手工艺产品的年生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徐伟·(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视力与交通事故
法国最近一个调查材料说明:驾驶汽车的人视力不佳,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原因。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1983年,法国平均每天发生五百九十二起交通事故,全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一万一千九百四十六人。肇事的主要原因是违章驾驶、酗酒等。但还有一个原因,是驾驶者的视力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毛病,这使人们大吃一惊。在对二千五百名汽车驾驶者所作的视力检查中,发现九百九十七人视力不佳,其中有四百九十六人原先并未发现自己的视力毛病,直到在别人指出时,才惊讶不已……。
为此,法国专门成立了“改善视力全国协会”。在该协会的倡导下,有关部门在“公路事故流动预防中心”、省和地区的一些地方安装了许多视力检测仪器。每个人可以免费接受检查。受检者通过检查结果,就会明白自己视力状况是否有导致交通事故的危险,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因视力障碍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先旺·(附图片)
——真对不起,太太,为躲开这个大坑,把您撞了!方成画


第7版()
专栏:国际电视

电视节目交流的盛会
曾宪瑞
在素有电影城之称的法国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今年5月又举行了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近六千名专业人员齐集戛纳,进行友好交流活动。中国电视服务公司和中国电影发行公司也派代表参加盛会,受到各国同行的注意和欢迎。
在为期六天的交易会上,参加展销的电视节目达两万部以上,其中大部是电视片,也有一些电影片。美国一部耗资三千四百万美元、描写古罗马帝国兴衰历史的十二集系列故事片《公元》,引起了与会者的巨大兴趣。
为争得较大的交易额,各国制片发行机构都各显神通,以别出心裁、五光十色的宣传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彩色霓虹灯、活动模型、立体广告、民族装饰、乃至放映录像的电视屏幕触目皆是,但声音受到控制,并无嘈杂之感。
交易会期间,中国共出售了四十五部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创办已有二十年,它也记录了电视事业发展的道路。自五十年代世界上开始普及电视以来,电影、电视曾闹到誓不两立的地步。进入七十年代后,双方逐步认识到:谁也吃不掉谁,就象过去电影的普及取代不了舞台戏剧一样。电影、电视要求得繁荣和发展,只能相互依存,取长补短。为此,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电影电视协调机构。
在有三百多家电视台和一千多家电视或电影发行公司参加的本届交易会上,很多电影节目成了热门货。据统计,目前平均每个欧洲国家的电视台每年要播映几百部电影片。这也反映了电影、电视共存共荣的兄弟关系。
与会的西方以及亚洲、拉美一些国家的制片机构,目前都同时拍摄电影片和电视片,以便同电影、电视两方面的发行网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某些电视台除自拍节目外,还同电影厂家合资拍片,甚至进行跨国合作。各种合作形式都规定要保证电影、电视双方的权益。(附图片)
系列片《公元》一镜头


第7版()
专栏:

富于乡村情趣的市场
王学信
在位于美国密执安湖西岸的威斯康星州,一个个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带有传统市场风格的周末农贸市场,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家庭主妇和意欲尝新的人们。
威斯康星州的农牧业生产历来十分发达。全州四百多万人口中的大部分人经营着各式农牧场和从事农业劳动。该州物产极为丰富,乳制品生产更居于全美之冠,素来享有“美国乳酪畜牧园”的盛誉。农牧产品除供州内外超级市场所需外,还有诸多剩余。于是,农民们便在州内各主要城市和地区设立农贸市场,销售这些产品。每逢周末,人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来,市场内外,一片繁荣景象。
该州首府麦迪逊市的周末农贸市场规模最大,也最为繁华。
每当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之际,各类农副产品便相继上市,农贸市场也随之进入最兴旺的季节。每到周末,农户们一大早就驾着满载丰盛物品的汽车,从四面八方向市场所在地汇拢而来,并按到达的先后顺序在市场周围自然形成一个大圆圈,随后搭棚设摊,摆上各种应时的新鲜物品:鲜嫩的蔬菜、硕大的水果、鲜鱼、肉类、鸡鸭、蛋品以及谷物和蜂蜜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那为数极多的乳制品,洁白的鲜乳、黄澄澄的奶油、香甜的乳酪和凝脂般的酸奶。
美国人一向爱花成癖,农贸市场自然也不乏花类供应。在这里随处可以见到出售鲜花和盆景的小摊。那一簇簇、一束束的紫罗兰、白丁香、百合、马蹄莲和郁金香,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散发着沁人肺腑的缕缕清香,给市场带来田园的气息。
周末农贸市场相沿成习,历来无专门人员管理,一切都约定俗成,听其自然。小摊一个挨一个,首尾相接,井然有序。交易都是按质论价,而且通常都低于超级市场同类物品的价格。由于买卖公平,交易双方气氛颇为融洽,极少发生争执或龃龉。有趣的是,这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出售什么食品,顾客均可随意品尝,即使尝过不买,卖主仍待客如宾,笑脸相送。
农贸市场四周是绿茵茵的大草地,那里是人们歇息和聚餐的好去处。不少农村的流动艺人也常常趁周末农贸集市来此表演卖艺。有时,会有小型街头剧团到这里演出,甚至颇具规模的管弦乐队也会光顾。各种精彩的艺术表演,吸引着一群群热情的观众,歌声、乐声和掌声交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一个愉快的周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