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时间道德
晓谷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去拜访一位长者或公务在身的友人时,握别时总要说上一句“打扰您了”,“耽误您的时间了”。而如果赴友人之约,中途碰上意外情况迟到时,也会连连道歉:“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这些口头语并非纯属客套,而是由于对方为你牺牲了自己的宝贵时间。这种对时间的尊重,同样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作为一个文明的人的自重。这种道德,可以称之为时间道德。
人类社会正朝着“信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时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宝贵,因而有“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之说。不久前,在我国一个驻外机构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仅仅由于半小时之差,我们就错过了经过艰辛谈判达成协议的一笔价值百余万美元的交易。
然而,我们有些同志却好象还不那么懂得时间的价值。有一位朋友一次去某地采访,约当地一位干部介绍情况。约定第一次见面,他等到傍晚,才见到那位干部,已无时间交谈,只好约定隔日上午,结果又白等半天,再约定第二天午后,然而,第二天直至天黑,还是不见对方踪影。
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有不少不尊重他人时间的表现,例如顾客排着长队,等得心焦,营业员却扎堆聊天,无动于衷;剧场里,节目或影片已经开映,却有人姗姗来迟,妨碍别人的视线。如果留神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在有些公共场所,象剧院、公园、机关门口,常有人翘首期待,面有难色,不时看表,那准是在等待不守时间的约会对象。如果年青人谈恋爱,三次找空或白等,不吹才怪哩!因为对方将觉得你对他(她)的人格不尊重,缺乏诚意。如果是外事活动,那就很可能影响国家的声誉,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对于这些人来说,实在需要一个时间道德的启蒙。
或许有的人以为,我是领导,对方是一般干部,我是长者,对方是晚生,可以不必拘泥小节。伟大导师列宁日理万机,他的时间可以说比任何人的都来得宝贵,但他却处处尊重别人。有一回,他去理发,早到的同志说:“列宁同志,你工作忙,请你先理发。”列宁却说:“大家都很忙。”坚持排队等候。列宁在处理公务时也是这样,他要求在事先准确地安排好日程,“做到使汇报人等候的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列宁全集》第35卷第525页)
时间道德观念,是现代文明的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需要我们大力倡导和严格信守。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白云飘在蓝色的车间
——来自北京服装三厂的报告
朱碧森 刘梦岚
白云是轻柔的,拭擦着蓝天,象姑娘细心的手,让天如明镜般透亮;蓝天是宽广的,任云儿飘动,决不使你局促,郁闷。一种安谧、谐和,一种韵律、规则,会从蓝天白云间流泻出来。
我们在这里赞美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在北京服装三厂企管科的一位工作人员陪同下,走进服装制作车间。工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着天蓝色的衬衫,女工的头上披着轻盈的白纱巾,男工则顶着小巧的白布圆帽。他们坐在一排排整齐的缝纫机前,机身喷成淡雅的浅绿。四周高大的墙壁,刷得粉白;塑料贴面的地板,擦得锃亮。一片蓝色,点缀着片片雪白,构成一种奇妙的安宁的氛围,仿佛缝纫机的咔嚓声也消失了,仿佛你的烦闷与疲劳也溶解了。车间,在我们的心目中,多象洁净的蓝空,飘着朵朵愉快的白云。
如果不是听过本厂同志的介绍,我们怎能想到这个工厂原是又脏又乱又破的呢?
那座解放前的旧会馆改建的厂房,也许不会因它的消失而带走人们的记忆:多少个日月了,空中,棉絮与灰尘结伴而行;地下,痰痕与碎布聚成一堆堆污渍;窗台上,堆满了破碗、脏鞋、烂布条;长年的积垢,使人们辨不出缝纫机的牌子和原先的模样。除了踩动机子发出的声音有点规则外,一切都处在杂乱无章中。
有人似乎忘记了,人类从站立起来真正成为人的那一天起,所做的一切斗争就是为了改善生存的环境。然而,一种安于现状的惰性,在悄悄地蔓延着。
北京服装三厂转入生产新式服装之初,人们也还缺乏自觉。一件事,却把干部们给震动了。
一家日本公司派人来签订加工合同,来人先到一个车间转了转,扭头就走,留下一句话:我的产品交这样的厂加工,不放心。
一个美国商人说得更直率:与这样的工厂定合同就太愚蠢了!
惊讶,羞愧,痛心,更多的是沉思。
他们并不知道哪位美学家说过:人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
然而,他们从教训中醒悟了:创造美的人,不仅要有美的心灵,还需要创造美的环境。
“外国人这么瞧不起我们,不就是个脏乱差吗!我就不信治不了!”厂长老张带了人,从厂门口到每一角落,查看,设想,该拆的拆,该改的改,该建的建,提出了一个要在七十个方面改进的方案。
陈旧的机器全部转让给一个社队厂使用,购进、自制一大批新设备。
发动工人大清扫,一下就拉出了十八车废物、垃圾。
栽树,植草,种花,干净的庭院又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一条条文明生产的规定,在这个厂的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来了。
无法一件件描述他们用了怎样的努力,去改变工厂的容貌。请看服装三厂仅以它的外观就显示出的魅力吧!
加拿大一客商原先只订了加工四万件衣服的合同,到工厂参观后,一下增加到十万件,回国后,又追加到二十二万件。
澳大利亚一个公司,派了一个考察团,到车间实地了解了情况,当场拍板成交。
另一客商,特意挂电话到外贸部门吩咐,他们的产品一定要给服装三厂加工。
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劳动虽然紧张,但在整洁、舒适的环境中,显得那么从容、有条不紊,我们理解了外国商人的心思。我们不禁向陪同的那位年轻人提出了一个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的问题:你们改变厂容厂貌时,工人们一定欢迎吧!
那年轻人笑了笑:“干部带头干的。”似乎答非所问。
后来跟厂长重提这个问题,他坦率地说,对又脏又乱的状况,青年人有些反感,而很大一部分人习惯了。
习惯了,动一动,就会生出阻力来。
有人说:车间不是客厅、大会堂,没听说裁缝铺还要那么干净的!
有人说:活是干出来的,不是干净出来的!
文明生产并非为了迎合外国人,但借外来的刺激触动一下习惯势力,有时也十分必要。
凡事只要有人带头,群众迟早会跟上来。工人们从家里捧来盆花、树苗,向工厂献上了一片崭新的心愿。有的退休老工人还特意带着孙子来看望改造后的厂房,以羡慕的眼光,看到了儿孙辈的未来。
我们又向陪同的年轻人提了另一个问题:“车间、办公室都没有摆痰盂,工人们不吐痰么?”这听去也问得出奇。
他回答得很轻松:“习惯了。工人们已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新习惯。到处摆痰盂,反而不雅观。有个感冒咳嗽的,就吐在自带的纸里。”
是呵,人改造了环境,环境也会改造人,谁忍心在如画的蓝天白云间,留下肮脏的痕迹呢?
一切都是事在人为。
走出车间,一片更深远辽阔的蓝天,在我们面前延伸着,云朵仿佛都被阳光洗去了尘埃,亮出了本相,那么皎洁、明净。
我们的心,也变得同样敞亮、恬静。


第8版()
专栏:

马拉博*
蒲剑没想到赤道上这么湿润,在可可园林荫路行进,一股绿风吹透我的全身。山峦的草木绿得发黑,港湾的海水绿得发黑,山海的白云几乎也染黑。在大桥之上流连展望,仰观桥头山顶苍苍郁郁,俯视桥下深谷郁郁苍苍。谁也用不着惊讶,一根拐杖插入泥土里,也会生根和发芽。降伏巨蟒要击中它头部**,跟殖民者搏斗要打中它的痛处。殖民者人物像在博物馆罚站,弱小民族显示了勇敢尊严。天赐这块丰饶肥沃的土地,应由赤几人自己来治理。
*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是纪念反抗西班牙的民族领袖马拉博(Malabo)命名的。
**马拉博幼时曾遇巨蟒,揣摩要击它的头部。
一九八四年六月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书卷气”从何而来?
——浅谈演员品德和文化的修养
俞振飞
问:人们称您扮演的人物有“书卷气”。请问您这“书卷气”从何而来?它与演员的修养有何关系?
答:这个题目是同志、朋友和同学们经常问我的一句话,但很不容易用简单的语言来答复。在昆剧和京剧的表演中,“书卷气”不仅指剧中人物的姿态、风度和气质等等,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风格及其精神。它并不限于“小生”,应当是生、旦、净、丑各行都该具备的。诸葛亮能不能演成三顾茅庐时张飞所呵责的“村夫”?关羽、岳飞不都有“儒将”之称?卓文君、崔莺莺、杜丽娘都是古代有文化的女性。不仅蒋干被曹操斥为“书呆子”,就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自己,不正是建安诗人的领先人物吗?中国戏曲是诗、乐、舞三者的统一体,如果说各个行当都应追求点儿“书卷气”也许不为过分吧?至于不同人物有不同气质,如英勇、忠诚、朴实、淳厚等等都是可贵的,当然不能以“书卷气”来替代一切。
然则演员的“书卷气”究竟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品德和文化两方面的修养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关键。我父俞粟庐(名宗海)是秀水沈蒙叔(名景修)的弟子,书法初学《王圣教序》,后与会稽陶心云(名浚宣)为友,改写北碑。我幼年,父亲教我先临汉碑《张迁》《曹全》等,后摹《龙门二十品》,但我自己喜赵(孟頫)、董(其昌),所以我的字这几种成分都有一些。十四岁那年,家住苏州,拜在父亲的好友吴江陆廉夫(名恢)先生门下,学山水画,经常到河沿街老师家里受教。廉夫先生书画皆精,勤于艺事。他常用极淡的笔皴擦山石,反复数十次,我诧异这有何用,请教老师。老师指出,虽然一两遍看不到墨色,遍数多了,就会感到墨韵厚实滋润,避免浮弱枯寂之病。可惜一年多些,老师就病逝了。我虽然未能长期得到讲授,但多少懂了一点画理;加上父亲与吴昌硕、王一亭、冯超然等画家时常论诗谈艺,我跟在一旁,受到的熏陶教益确实不少。就这样,使我在学习昆、京剧时,常常考虑到如何在表演中体现出诗情画意,以增添舞台上美的色彩。如果说,诗书画的感染会诱发所谓“书卷气”的话,那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接触名山大川,深入社会生活,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吸收中外古今优秀的文化知识,岂不更能扩大视野,开拓胸襟,增进道德和文学艺术的修养?其好处难道仅仅局限于得些“书卷气”而已?
应当说,从人品到戏品都有提高,这比一般技巧的进步更为可贵。我当然不是说一般技巧不需进步。恰恰相反,我认为技巧之能否提高,以及提高技巧的目的为何,正是攸关人品和戏品的。许多前辈戏曲演员,都通过勇猛精进,终生不懈,从而发展了表演技能,获得了精湛的艺术造诣。他们平时学书学画,多方汲取艺术营养,以充实丰富自己,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同志,无不如此;而且,前辈们,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纠正谬误。徐小香先生把共叔段的“共”字(应为阴平声)错念成去声,经人指出,忙不迭地拱手道谢这位“一字师”。请看这些事例,能不能说明人品、戏品和艺术、技能的关系?
在现在的中青年演员中,坚持勤学苦练的人很多很多,只要立志磨砺,日升月恒,也一定能超越前人,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这是极为可喜的现象。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由于旧创伤未愈,新病毒又感染上了,沉迷于五十四张“扑克”,醉心于靡靡之音和“迪斯科”,昏昏然,浑浑然,倒也日以继夜地“锲而不舍”。这样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使相声里所讽刺的“一边一个,一边儿仨”的怪事,竟然成了舞台上的现实。这样的演员,有书不读,有艺不练,能得到的决非什么“书卷气”或者英雄气,而只是一股令人作呕的霉味儿!如不及早回头,必将辜负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和时代的要求,最后难免归入废品一类。我这个八十耄翁,是真为他们揪心的呵!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帮的最佳时候
某厂有个勇于改革创新的同志,在车间工作时很有成绩,一下成了“新闻人物”,各类会上受表扬,光荣榜里挂彩照。后来,他走上厂领导岗位,没能“立竿见影”,很快干出成绩,便招来众多的非议,原来支持他的领导松劲了,接近他的人也冷淡了。好在这位同志见难不退,遇阻不屈,不久就打开了新局面。很快,对他又由冷变热起来。
“一饭千金”。如果老妇人的饭不是在韩信饥困之时,而是在韩信荣升之际相济,肯定分文不值的。支持、帮助,最需要的是在处于困难努力的时候,而不是在胜利成功的时候,对今天勇于改革的人,尤其是这样。
徐诗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