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

云南期待着加快开发
云南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森林一亿四千多万亩,木材蓄积量约十三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还有宜林宜牧荒山一亿七千万亩。南部海拔在千米以下的盆地,是我国大陆上少有的可以发展亚热带和热带作物的地区。广大山区的特殊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又使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能源和矿产优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近一亿零四百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开发时淹没面积之小、搬迁人口之少、投资效益之高为全国所少有。煤炭保有储量一百六十七亿吨,其中第三纪褐煤达一百二十八亿吨,居全国首位,煤层普遍厚达二三十米,几乎都可露天开采。有色金属品种比较齐全,储量居全国前茅。磷矿保有储量十九亿吨,远景储量可达二百亿吨,大部分矿区可露天开采。岩盐保有储量一百三十五亿吨,远景储量更大。铁矿保有储量十二亿一千万吨,其中工业储量八亿六千万吨,富矿占四分之一以上。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过去交通不便,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底子薄,资金少,较长时期对云南的开发利用困难较多。经过三十五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目前广大农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已经具备加快开发利用的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云棕)


第3版()
专栏:

我国最大的洗涤剂原料基地
昆明三聚磷酸钠厂向全国供应产品
本报讯 我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昆明三聚磷酸钠厂,从今年起已经向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源源不断运出它的产品:黄磷和五钠。
三年前在滇池边的一片荒坡上破土兴建的这个工厂,今年一月份正式竣工投入试生产。半年来,已试生产出黄磷六千八百四十三吨、五钠一万三千九百多吨。产品质量超过部颁标准,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
这个厂的主要装置是从联邦德国伍德公司引进的,是目前世界上生产五钠最先进的工厂之一,一年需要三十二万吨磷矿石。云南省磷矿远景储量约二百亿吨,仅滇池周围就有四十多亿吨。工厂距两个原料基地只有一二十公里,运输比较方便。每天,火车和汽车把大量的磷矿石运进厂内,对磷矿石进行加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生产一吨黄磷的价值,比一吨磷矿石高一百倍。按照设计能力,这个厂年产黄磷三万吨、五钠十二万吨。
登高远望,坐落在滇池之滨的三聚磷酸钠厂,高大的烟囱直冲云霄,新厂房一座座拔地而起,新宿舍一片连着一片,已经形成一个小镇。厂区建筑面积为十一万六千多平方米,生活区为五万多平方米。
今年三月底,帮助建设的外国专家已全部撤走,工厂完全由职工自己管理。现在,二期工程又已全面铺开。 (刘加保)


第3版()
专栏:

四年胜过二十年
元江自治县开发小水电利国利民
本报讯 到目前为止,地处云南边疆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九个区镇、四十七个乡、一万八千多户人家,全部通电,人均有装机容量五十一瓦、用电量二百二十三度,是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元江境内山高谷深,溪流密布,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是解放前,广大农村一直过着“松脂照明,菜油点灯,手推石磨,脚踩碓窝”的日子。解放后,各族人民与水电建设战线职工并肩战斗,建起一座又一座小水电站。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建成小河底、三板桥、羊岔街等电站,装机容量五千二百二十千瓦,四年时间超过了以前二十年的建设规模。目前,全县共有小水电站九十一座,装机容量一万二千五百九十千瓦,从过去的买电县变成现在的卖电县。
小水电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过去元江没有一个机制糖厂,现在发展到三个,日榨二千吨甘蔗。甘蔗种植面积从三千多亩增加到二万九千多亩。经济作物的发展,又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热坝区二万五千多亩双季稻,原来平均单产七八百斤,现已提高到近二千斤。由于群众广泛实行以电代柴,乱砍滥伐山林的现象已不再发生。电饭煲、电炒锅、电风扇等,在这个多民族的边疆县成了热门货。
(张晖 代光林)


第3版()
专栏:

富了滇池
韩英
昆明西南隅有个面积四十五万亩的湖,宛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高原上。她就是使人神往的“五百里滇池”。
滇池的美,有诗为证:“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六河入胸中”。诗人郭沫若则是这样描绘她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每当开湖捕鱼季节,渔民们劳作在波光浩渺的湖上,构成一幅幅极美的画图。西山——“睡美人”的倩影倒映湖中,渔家女驾着崭新的机船,英姿飒爽地站立船尾,放网拖鱼。水产公司的轮船穿梭其间,忙着收购鲜鱼。岸上,银鱼的晒场简直是银色的海,银色的世界。捕鱼归来,小伙子打开录音机,放上几支抒情歌曲,消除一天的疲劳。悦耳的轻歌伴着渔民丰收的欢笑,在湖面上掀起阵阵涟漪。此情此景,哪里还有往昔的萧条痕迹?
滇池美,滇池富。进入八十年代,滇池每年的鱼产量约为一千万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大中型湖泊之冠。靠着她,一批批渔民成了万元户。仅官渡区回龙村,就有万元户四十多家。
旧社会,在五百里滇池上,渔民们只有仇恨和穷困。新河村的老渔民告诉记者,那时的滇池,海匪横行,渔业不振,一九四九年鱼产量仅十一万公斤,渔民的生活比牛马还苦。
建立新中国,滇池渔民翻了身,特别是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个“黄金时代”,滇池发生了巨变。四年多来,水产资源迅速增加,仅引殖太湖短吻银鱼一项,滇池去年就产银鱼一百八十万公斤。鱼儿多了,渔民富了。以官渡区的王官乡为例,一九七八年前搞单一经营,只种蔬菜,不准捕鱼,一则由于吃“大锅饭”,二则没有其它收入,全年总收入才七十七点四万元,人均二百一十七元。包干到户后,渔民们封湖时种蔬菜交售给国家,开湖时下湖捕鱼。如今你到渔民家去看看吧,要是没有织网的工具摆着,简直看不出是渔民的家。老渔民裴富家里,电视机、双卡收录机、沙发等等应有尽有。专营渔业的新河村,去年人均收入达一千零一十二元。
新河村和王官乡的变化,不正是滇池变化的缩影吗!


第3版()
专栏:

让金沙江为人民运送幸福
刘佳
传说中的金沙江,是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为了救东海王子,从云南走到江苏。所经过的地方,给人民带去了幸福。民间的传说,象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今,这个多年的愿望开始逐步变为现实。从一九八○年起,金沙江航运公司的船队,从云南省的水富港出发,冲破汹涌起伏的波涛,先后试航武汉、长沙、南通、南京和上海,打开了云南省北部出口的门户,让金沙江成为开发滇东北丰富资源的运输大动脉。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在云南流经丽江、昭通等地、县。近几年地质勘探的结果表明,沿岸的盐津、绥江、镇雄、彝良等县无烟煤蕴藏量达九十八亿吨,巧家、永善有磷矿约一亿吨,有铅锌矿一百万吨左右,还有大量木材可供采伐。把这些宝藏开发出来,不仅可以改变滇东北经济落后的面貌,还将有力地支援全国的四化建设。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疏浚航道,充分挖掘金沙江中下游的航运潜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一九八○年,金沙江等四个航运公司克服江流弯急、滩险等困难,首次出川试航到达武汉。接着,先后进行了二十九个航次,试航到达上海等地。去年一年,利用金沙江的航运能力,运输各类物资十五万吨,其中出川物资二万多吨。如果用汽车来运,要出动上万辆,还要耗费大量汽油去翻山越岭。
不久前,根据中央和云南省委对开发利用金沙江航运的指示,组成调查组对通航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云南省交通厅已着手加强金沙江的开发工作。对水富港的修建,完成了可行性报告,如果按照计划实施,“七五”期间这个港的吞吐量可以达到八十万吨,十年后增加到五百万吨;同时,疏通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至云南永善县的航道,可以使大量物资运出四川。


第3版()
专栏:

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云南素负“孔雀之乡”的盛名。云南的少数民族就象孔雀一样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在伟大祖国西南边疆的这个省份,居住着二十五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佤、傈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或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
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民族中有的还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三十五年后,人们欣喜地看到,同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其他民族一样,云南的这些民族也发生了飞跃的变化。除了历来文化科学比较发达的白族、纳西族,涌现了不少专家、教授、学者、作家、诗人外,其他十三个云南独有的民族,也先后培养出新一代的建设者。他们当中有第一个傣族女律师线秋琴,第一个哈尼族万元户高忠昌,第一个佤族工业技术员赵贵,第一个傈僳族种兰专业户高常青,第一个拉祜族女播音员张娜给,第一个景颇族气象工作者尚马途,第一个布朗族民族文学工作者岩香南,第一个考取全国著名大学的阿昌人阎敬华,第一个普米族歌唱演员曹新华,第一个怒族音乐工作者李卫才,第一个独龙族经商人普秀美,第一个崩龙族教师赵兴祥,第一个基诺族医生白腊车。
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云南各少数民族还会造就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把祖国锦绣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群力)


第3版()
专栏:

春城向世界敞开大门
石振勤
春城丰姿,随着外国游客的日益增加,在世界上越来越脍炙人口了。
澳大利亚马可·波罗旅行社董事长朱德俊先生,一九八○年五月来昆明游览后说,他要花五十万澳元在澳大利亚宣传昆明。是什么魅力如此吸引他呢?朱先生以旅游行家的眼光为昆明总结了“四好”:气候好,四季可游;风景好,石林之奇、西山之秀、滇池之美,令人流连忘返;民族众多,各有不同习俗,是吸引游客的好条件;人情味极浓,昆明人待客就象春城的气候一样温暖。
在地理学家的眼里,春城更是别具风韵。美国前总统约翰逊的夫人,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日与美国地理学会访华团一道登临西山,俯瞰滇池,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滇池真美!她既有大海的气魄,又有湖泊的秀气。”面对龙门石雕,她说:“中华民族不愧为伟大的民族,聪明、智慧、勤劳,在悬崖峭壁上雕凿出如此精湛的艺术品,实在令人惊叹!”第二天,约翰逊夫人一行游览石林,她向陪同人员发表了如下观感:“我游览过世界许多国家,也曾看到一些喀斯特地貌,但这里的石林是无与伦比的。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奇景。”
今年七月六日下午,记者有机会和日本杉户友好访华团的客人从石林同车返回昆明。他们都是第一次到昆明,共同的感觉是:昆明比原来想象的要美得多。铃木宣太郎先生专门给记者写了一段观感,其中两句是“秀美景色举世无双,石林奇景绝无仅有”。石仓作治先生说,回去以后要把亲友都动员到石林来。三容观光株式会社外贩课长米田隆二先生表示:“过去组织来华的旅游团都是先到别处后到昆明,以后要开辟一条从昆明入口的旅游路线,让游客一踏上中国就大饱眼福。”
春城的大门已经向世界敞开,她期待着更多的客人到昆明来。


第3版()
专栏:

青春焕发
——在云南民族学院学习的各民族大学生
 云影


第3版()
专栏:

云美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