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论坛

庭院利用的科学
  于光远
在考虑利用庭院土地时,我曾提出庭院种植葡萄。在一篇题为《葡萄经济小论》的短文中我写道: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说,发展葡萄生产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中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土地。在庭院里支起葡萄架,让长满叶子的葡萄藤在架子上展开,接受阳光。葡萄架下人们可以养鸡、养猪、堆放东西或者从事其他活动。架上葡萄累累,既可以改善生活,也可以增加收入。城市还可以发展盆栽葡萄。在阳台上放上一两盆,一年收若干斤葡萄,对改善生活也不无补助。”在研究如何利用零星土地的问题时,我曾注意到除了植树造林方面利用所谓几边:道边、田边、水边、宅边外,庭院也是应该利用的土地。我认为这种利用有很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种植各种各样适合于庭院的东西,可以利用照射到庭院中的太阳能和把庭院土地作为可利用的空间来进行各种生产。
1983年10月,在河北省栾城县的一个座谈会上,我听到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同志介绍。他们在进行“平原高产农业地区村镇绿化与开发利用的研究”。我感到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
三十个重点户的分析
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同志在栾城县培养了三十个利用庭院的重点户。其中经营花卉菜秧的四户,专门经营花卉的五户。经营金鱼的八户,经营平菇的九户,经营葡萄的两户,还有经营鸡与蚯蚓循环的一户。
这三十户人家共一百三十四人,建筑物占地三点九八亩,庭院占地十七点二四亩。在这十七亩多土地中,他们的研究测算结果是,可以利用来经营庭院经济的土地有十三点二六亩,是庭院土地的76.9%。而在他们研究期间(即1983年度)利用的土地只有四点二八亩,仅占庭院面积的22.59%。这就是说,就目前利用的情况来说,庭院土地的潜力还不小。
这三十户经营的内容各不相同。研究所的同志对他们在这一年(有的是全年,有的是半年)的经济收益进行了统计。从报告中可以看到,收入在五千元以上的一户;三千元到四千元的两户;一千元到二千元的八户;一千元以下的十八户;未统计的一户。
尽管中国科学院的同志1983年才开始系统地抓这个工作,尽管这三十户中有的只经营了半年(未统计的一户是下半年才开始的),这三十户的全年总收入就有三万零五百八十四元,每人平均二百二十八元。
我们再看看这三十户从事庭院经济劳动力的状况。报告中说,平均年龄是五十二点二岁(其中五十五岁以上的十四人,占46.7%)。弱残人员占23.3%。这说明庭院经济是发挥老弱残人员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三十户中只有一户是专业户。其余二十几户全部按照每人承包的土地面积进行着大田农业生产。这就是说,这一部分土地收入是在不影响粮棉生产的情况下,利用农闲和家庭中的辅助劳动力进行的。
这三十户收入按已利用的庭院土地面积四亩多计算,平均亩产值是七千一百三十九元,如果以一般高产农田每亩收入三百元计算,前者是后者的近二十四倍。按全部庭院占地十七亩多计算,每亩产值是二千三百零七点五元,为高产农田的七点七倍。如果再按照院落总面积计算,每亩产值是一千七百七十四点五元,为高产农田的四点八倍。
庭院经济的宏观意义
我们平常都以为盖了房子,修了院落,它们占用的土地仅仅同人们的消费生活相联系,就不再能从事农业,甚至不能经营其它经济活动了。从以上三十户的状况的分析,可以作出判断,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这些土地可以用来种果树、种枸杞、种花卉、种草药、培养菜苗等等,它们是庭院农业。这些土地可以用来养鸡、鸭、鹅、猪,养蜜蜂、养蚯蚓、养蝎子等等,它们是庭院畜牧业。这些土地还可以用来培养食用菌以及用来经营工副业。用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同志的话说,村镇可以变成一个“独特的村镇生态系统”,而且可以从中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庭院土地的确有它的劣势,如土地为建筑物分割成零乱的小块;它们受人和家畜干扰较大;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不良。但是庭院土地又有大田所不及的优点,它处于房前屋后,是距离人们生活环境最近的那一部分土地。这种位置,使人们经营这些土地十分方便。社员们可以利用早晚休息时间或利用老弱病残劳动力资源,精心料理,使之得到高度集约经营。也因为这些土地的特殊位置,肥水可以就近解决,比如人粪尿、鸡鸭粪、淘米洗碗水等等,高效肥源充足,几乎不用专门贮运。
我国国情的特点之一,是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少。当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半,仅为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人口多,居住使用的土地面积就越来越大,再加上中国十亿人口中80%以上居住在农村或小城镇,村镇庭院土地在全国总的土地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能很好利用庭院土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生很重要的作用。


第5版()
专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自1962年以来坚持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工作,先后在茎尖培养、胚胎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做出不少成绩。近年来他们与兄弟单位协作培育出烟草、水稻等新品种及猕猴桃、无籽西瓜等试管苗,其中某些品种已用于生产。图为水仙花的试管苗。 林琛摄


第5版()
专栏:全国林业科普征文

  雨季造林ABC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 柳中棣
当前各地正在抓紧雨季植树造林。怎样造林才易成活呢?本文作者总结多年的经验,提出了雨季造林的注意事项,可供参考。
——编 者
树种和处理:适宜雨季造林的树种,是一些针叶树种,如油松、黑松、樟子松和侧柏等。这些树种叶子细小,叶表面又有较厚的角质层,在夏季炎热天气里也不会有象阔叶树那样大的蒸腾量,比阔叶树种抗晒,栽后成活率高。
阔叶树及杨柳埋干造林时,栽植前应进行剪干和摘叶处理,剪去苗木幼嫩部分(但地上部分不得短于十厘米),摘去全部或三分之二的叶。
透雨和时机:不论在入伏前或入伏后,关键是要看雨是否下透。从6月中旬至8月初,在透雨后可连续营造2—3天,大地干一块湿一块时即应停止。久旱不雨、土壤干涸,不要强栽。
造林施工时间,最好在透雨后出现的连阴天、小雨天或晴天的早晚。辽宁省凌源县毛丈子村透雨后小雨天栽油松,成活率达到90%以上,而同一地块透雨后晴天栽油松,其成活率仅50%。
壮苗和保苗:雨季造油松林,采用1.5年生、地径0.35厘米以上、顶芽饱满的壮苗上山,能获得良好效果。百日苗虽可塑性大,但生长细弱,未形成发达的根系,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弱,越冬后存活率低;2.5年生苗因苗大根深,起运苗木根系损伤较大,影响成活;1.5年生苗能克服以上两者的不足,造林成活率比较稳定。
雨季气温高、湿度大,苗木易受热发霉,要特别注意保苗。具体做法是:起苗前在苗圃地里先把弱、小、坏苗拔掉,起苗后不再选苗;起、运苗选在阴天或晴天早晚进行,避开中午的烈日;起苗时苗根的土不要抖得太净,十多棵攥成一个土坨,浸上泥浆,栽多少起多少,苗木不宜过夜;运苗时,筐的周围铺上湿草,上盖湿帘,运到后马上在背阴处假植;栽苗时用小桶或脸盆盛苗,内放少许泥浆,栽一棵拿一棵,不要直接把苗根泡在水桶内。
窄坑和细栽:雨季栽植针叶树应采用窄坑栽植方法,即横山刨长一脚(二十二厘米左右)、深一镐(二十二厘米)、宽大于一镐印(十二厘米)、两壁直立的长方形窄坑。窄坑便于踩实,成活率高;破土面小,既抗旱又省工。
栽苗要细致。先将坑内虚土搂出,然后将苗木紧贴坑壁直立,阴坡靠上壁,阳坡靠下壁,可以遮荫避光,注意不要窝根。最后分层培土,分层踩实,再盖上一层虚土,减少蒸发,以利成活。


第5版()
专栏:

  国外的生物工程热
  邓鼎年
从生物工程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已预见到它将引起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变革,在解决粮食短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难题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为了推进生物工程的发展,许多国家已制定出具体的科研和发展规划。从科研投资、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和专利法等方面来看,已能觉察到令人瞩目的新动向。
生物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技术科学。为了协调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并向产业界推广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一些国家已成立了相应的科技研究机构。据苏联科学院1981年透露,苏联将筹备建立一个“生物工程工业部”。英国与荷兰都已成立全国性的生物工程协调委员会。日本也成立了
“生物工业振兴委员会”。法国政府则于1982年向日、美、英等国建议共同建立生物工程的国际研究所,以进行共同的研究、利用研究成果。
国外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生物工程公司正在拟订以专利为中心的企业战略,其中包括从基础到应用的一整套技术的专利,并考虑如何转让基本专利,正在审定专利如何提供专利和产品出售权等。美国斯坦福大学向一些公司提供基因技术应用专利,一年就有一百万美元的收入。目前,在遗传工程的技术水平和专利政策方面,美国均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近期的资料表明,日本在生物工程领域所获得的专利件数差不多六倍于美国。看来,在生物工程领域内日本将是美国的竞争对手。而美国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正在集中人力物力大抓遗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在用专利权保护本国科技成果的同时,一些国家还设置了各种奖金以鼓励和刺激生物工程学家的创造发明。美国于1982年设立了“酶工程奖”。荷兰生物工程协调委员会也敦促政府从现在起至1988年,提供七千五百万荷兰盾以奖励生物工程技术的新发明者。
目前,国外从事生物工程的研究人才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国外学者认为,未来的生物工程学家必须在理论、应用、实际操作和企业管理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必须熟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还必须熟悉细胞培养、信息调控、生物学实验室操作技术,学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东卡罗来纳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均已开始培养将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生物工程专家。据悉,法国政府考虑到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要,计划创建若干所生物工程学校。
生物工程产品相继投放市场后,其巨大的世界市场规模和商业利润对实业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美国现有一百五十家以遗传工程技术为主的生物工程公司,开发经营的产品达一百六十种之多,包括食品、抗生素、激素、疫苗和一些工农业新产品。预计1990年生物工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规模将达二百七十一亿美元,其中能源可达九十四亿美元,农业约为五十七亿美元,食品约为三十七亿美元,医药约为二十八亿美元,化工产品约为二十五亿美元。日本企业界已把生物工程列为新兴工业中增长潜力最大的一个行业。日本的工业家估计到2000年时,日本生物工业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四至六兆日元。到公元2000年时,西欧生物工业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将达一百六十亿美元以上。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正兴起“生物工程热”。英国权威刊物《经济学家》杂志发表这样的评述:“生物技术将是二十世纪后期工业界最大的生财之道”。


第5版()
专栏:

  用组织培养法育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福托基因遗传工程公司的科学家,用三种棉花品系的组织样品培育出成年的棉花植株。该公司的科学家安德逊说,用组织再生棉花植株的诀窍是,在棉花发育的适当阶段选用组织,然后把它置于含有盐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安德逊说,可以预期,棉花会出现体细胞无性系的差异。其它许多作物已用组织培养法加以培养,这些作物包括苜蓿、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所培养出的作物具有与原先作物不同特性的新性状。
胚植物体是从愈伤组织的正在分裂的细胞培养块培育出来的。下一步骤是制造愈伤组织各个细胞的悬浮液,培养悬浮液,从各个愈伤细胞再生出成年的植物。安德逊说,遗传工程必须对单个细胞进行。福托基因遗传工程公司的研究者正在研究其他植物的抗除莠剂基因,引入棉花愈伤组织。
(柯息)


第5版()
专栏:建议

  神奇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顾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1902年,德国科学家哈贝尔兰德就预言: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每一个植物细胞都可以象胚胎细胞那样,经离体培养再生成植株。
1958年,美国的斯蒂伍德成功地把胡萝卜的根部细胞在离体条件下培养成一棵完整的植株,并且开花结实。这项重大的突破开辟了植物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五千种植物的组织培养获得了成功,植物的根尖、茎尖、叶肉细胞、花粉、胚、胚乳等组织均可以再生成植株,甚至去壁的裸细胞(即原生质体)也可以再生成植株。这些成就奠定细胞工程的基础。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中重要的角色。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生物工程,从七十年代初走出实验室,进入了生产领域。从名贵的花卉上取下一小块组织就可以在试管中进行大量繁殖。法国人莫耳在兰花上的开创性工作推动了今天兰花工业的发展。新加坡的热带兰花的出口额达八百多万美元,美国已出现一百多家花卉公司,英国则出现了新兴的“玫瑰工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花卉的无性繁殖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上也开始显示其作用。我国科学家们已利用该技术培育出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新品种。国外有人培育出含高质量蛋白质的水稻新品种。植物组织培养在作物的无性繁殖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利用这项技术在取得无病毒马铃薯苗等方面获得了成功。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省利用该项技术无性繁殖甘蔗成功,原来种一亩甘蔗需要半吨种蔗,现在一小段甘蔗,在试管中进行培养,就可以得到大量的甘蔗种苗。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于生产某些植物碱和药物也具有很大意义。现在,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量少价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还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可以取下一小块某种药用植物组织,使之在发酵罐中进行培养。这样,一小块组织就不断增生,大量积累所需的药物,从而使植物碱和药物的生产实现工业化。日本非常重视这项技术,他们用此法进行人参细胞的“发酵”培养,提取人参的药理活性物质——人参皂甙。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需要精密的仪器、昂贵的试剂,很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早在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发展也比较迅速,在有些方面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国许多种花卉的组织培养均已成功,但是在建立花卉工业上措施不力。当前,在国外,花卉消费很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花卉的需要量也必然增加。植物组织培养是大量生产花卉的最好方法。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名贵花卉繁多,只要我们合理组织,积极扶持,在几年之内使我国的兰花、杜鹃、玫瑰、月季等数百种花卉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花卉输出大国,是有可能的。
事实已证明,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快速育种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许多植物,例如椰子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保持其优良性状,实现稳产高产。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当前应当重视把有关的技术尽快实用化,使之在生产中早日发挥作用。我国的花粉单倍体育种居世界领先地位,希望能保持这个优势,并扩大单倍体育种的范围。
此外,利用植物细胞“发酵”方法生产植物碱和药物是比较新的应用领域,愈来愈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现在已有几个大学在进行研究。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潜力。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煤矿输煤新方法
美国康索尔公司完成了一项将原煤用管道从地下输送到地面的新技术。这个公司在它的煤矿中用皮带运输机把采下的原煤送到地下管道站,粉碎成为四英寸以下的煤块后与水混合,然后用离心泵通过八百五十英尺长的垂直管道把煤浆送到地面。它的最大输送速度每分钟十四吨。在地面处理工厂中再将煤与水分离,水可以循环使用。这项技术加快了地下工作面的生产速度。煤在开采后即与水混合,减少了甲烷气体、煤粉等的产生,从而减少了瓦斯爆炸的可能性,使采煤更加安全。这项新技术可用于各种不同的地下情况,还可用于隧道建设等工程。
(田建华)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西欧最大的酸雨源
著名环保组织“地球之友”在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英国是西欧最大的酸雨源。从英国燃煤和燃油的各式烟囱中随风飘来的大量二氧化硫,跨越国界不断向其它国家蔓延。酸雨能造成内河湖泊的生物死亡,毁坏庄稼、森林和建筑物,并危及人类,因而英国酸雨源已引起西欧各国的普遍关注。
该组织称,英国需每年拨款二亿八千万美元,才能使英国的二氧化硫排解量符合欧洲共同体规定的相应标准,但即便这样,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是很惊人的。 (郑立刚)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电网监控新技术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监控供电情况的新技术。他们在输电线上安装一种特殊传感器和开关,将某种特别频率的信号与电流一同输入供电网,利用供电线路把传感器得到的数据传送到监控电流的中央微电脑中。各条线路的数据都可显示在电视屏幕的“供电网图”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度自动的供电网,某条线上电力需求突然增加,电脑会发出指令,将这条线与负荷较小的线路接通,从而提高供电效率,减少过载等。
(荐骅)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电磁探伤器
汽轮机在运转时,叶片的受力强度很大,因而叶片有可能产生裂纹。不久前,苏联试验用一种电磁探伤器来探查叶片的损伤情况。叶片中会激发出涡流;一旦出现裂纹时,涡流所形成的电磁场会与无裂纹叶片的电磁场不同。经试用,这种仪器十分有效,已用它多次发现可能造成事故的叶片裂纹。新型探伤器的主要优点是使用方便,不必全部拆卸汽轮机便可以进行检查。
(邹渝 项岚)


第5版()
专栏:

图为联邦德国杜塞尔多夫市运输当局正在试验的一种以电池为动力的公共汽车。这种汽车的车顶上有一个类似旧式的电车臂的车顶集收器。汽车到达终点站以后就利用这个集收器充电。
(谷利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