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发表谈话
日中青年携手前进建立巩固的日中友好
新华社东京7月26日电 (记者张焕利)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最近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强调,日中两国青年进行友好交流对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日方首席委员、日本庆应大学校长石川忠雄说,他作为日方首席委员,深感工作责任重大。他决心做好这项对两国友好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石川说,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成立以来,日方委员会迄今已经召开了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今年9月在东京举行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双方委员联席会议的事项。他说,他准备今年8月下旬去中国,与中方委员进一步研究这次会议的具体程序。石川指出,促进两国青年的友好往来是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应大力促进日中两国的学生、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之间的友好交流活动。他说,今年秋天三千名日本青年访华是日中友好运动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日中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他非常敬佩胡耀邦总书记的这一安排。
石川最后强调说,过去日本在战争时期做了许多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因此,就日方来说,讲日中友好,有感情上的因素。但是,仅仅出于感情是不够的。日中两国是近邻,要建立起相互依赖的牢固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将来即使发生某种问题,也不致于损害两国的友好关系。这正是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今后应做的工作。
日本外务省顾问大来佐武郎说,邀请日本三千名青年访华,是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的,同时也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友好活动。日中青年友好交流要尽可能地扩大到全国范围。要开展日中两国地方之间的友好交流。随着地方之间友好交流的扩大,日中友好就会更加深入人心。在地方之间的友好交流中,两国青年之间的友好交流对于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起着重要作用。
日本青年团协议会事务局长板本登说,三千名日本青年访华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他作为三千名日本青年访华组委会的干事长感到很自豪。他说,去年胡耀邦总书记访日时,参加欢迎会的三十五个日本青年团体都已选出代表,准备参加今年秋天的日中青年友好交流活动。这些团体的青年渴望了解中国,并同中国青年开展友好交流活动。
板本向记者介绍了三千名日本青年访华的准备情况。他说,日本的各个青年团体已经联合组成了日中青年友好交流日本组织委员会,并设立了办事处。现在,访华青年名单已基本确定下来。自从组委会发出征集纪念这次日中青年友好交流的标志、友谊舞曲和友谊之歌的通知后,全国各地青年踊跃投稿,现已收到友好标志设计方案五百多件、友谊舞曲和友谊之歌二百多首。
板本指出,日中两国青年携手前进,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巩固的日中友好关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6版()
专栏:

各国代表在粮农组织非洲地区会议上强调
非洲国家主宰自己命运能够养活自己
综合新华社哈拉雷电 (记者关云秋、赵绮娴)联合国粮农组织第十三次非洲地区会议7月25日在一项宣言中重申,非洲国家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宣言表示,非洲国家确信它们有决心、有能力,并且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充分支持,来养活自己的人民,为非洲经济的更加繁荣和自力更生打下基础。
历时三天的会议25日下午在这里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非洲粮食危机的哈拉雷宣言》和《关于非洲急需粮食情况的决议》。
宣言说,非洲国家“要继续发挥我们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恰当的作用”。它们保证继续把农业和乡村发展放在首位,并重申它们对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所承担的义务。
会议通过的决议对二十五个非洲国家粮食和农业极端危急的情况表示关注。决议说,非洲缺粮是由长期和范围广泛的干旱、土地沙漠化、严重的病虫害以及对非洲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造成的。决议强调,必须尽快地将援助粮食的许诺变成实际行动。
乌干达畜牧业和渔业部长奥蒂姆在会议闭幕时代表四十一个非洲国家的与会者发表讲话。他说:“解决我们人民吃饭问题的最根本责任主要由我们自己来承担。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承担养活我们的义务。让我们在离开哈拉雷时,充满着将哈拉雷宣言变为行动的信心。”
他最后说,“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历史性会议闭幕以后,让我们迈出勇敢的第一步,以解决非洲的粮食和农业生产问题。”
赞比亚农业和水利发展部长钦库利说:“我们要强调我们有决心通过明智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来解决非洲粮食危机的问题。”他说:“决定我们命运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应把外部援助看成是加强我们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性。”
斯威士兰农业大臣曼巴发言说:“最终回答是靠我们农村人口在土地上更大的生产力。没有办法回避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够增加粮食和畜牧生产来养活自己,我们就没有希望。”
尼日利亚农业和水利资源部长沙伊布在会上说,从1980年实施拉各斯行动计划以来,尼日利亚政府“给予农业以优先地位”。他说,尼日利亚政府预算中农业拨款从1979年占总支出的6%增加到1983年的15%。尽管今年经济严重困难,给农业的拨款仍然增加到22%。
马拉维林业和自然资源部长姆滕杰说,农业能否取得进步,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农业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他说,特别是价格、技术改革和病虫害的控制完全可以由政策来控制。


第6版()
专栏:

马蒂奇会见杨得志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7月25日电 (记者陈诗让)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佩·马蒂奇今天在这里会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并同他进行了友好诚挚的谈话。
杨得志一行今天结束了对南斯拉夫为期五天的正式友好访问,于晚间乘飞机回国。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7月24日电 (记者陈诗让)南斯拉夫联邦国防部长马穆拉海军元帅今天上午在南斯拉夫西部的一个游览胜地会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杨得志再次向马穆拉提出了访华邀请。马穆拉愉快地接受了邀请。23日,杨得志在斯普利特会见了南斯拉夫沿海军区司令博·格鲁比希奇海军少将,并参观了“铁托元帅”海军训练中心和“洛拉”军港。


第6版()
专栏:

我经贸代表团结束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据新华社西班牙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月25日电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贾石为首的中国政府经济和贸易代表团,在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进行了四天访问后,25日离开这里回国。访问期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乔治·钱伯斯和外交部长巴兹尔·英斯等政府和军方高级官员会见了代表团。工商消费部长德斯蒙德·卡泰同代表团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就贸易、经济和科技合作等事宜广泛交换了意见。


第6版()
专栏:

朗伊对里根谈话作出尖锐反应
据新华社惠灵顿7月26日电 新西兰新任总理戴维·朗伊昨天晚上在这里发表讲话,对美国总统里根同一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新西兰新政府会继续让美国核动力军舰和载有核武器的军舰使用新西兰港口一事作出了尖锐反应。
朗伊在对记者发表讲话时说:“对这件事我所能说的是,我希望他(里根)在外交政策的其他表态上要比这件事更讲究点事实。”
他说,美国总统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有权在他认为事情如何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我知道事情将如何发展,我不愿意对他就世界另一边的事情的表态作出评论”。


第6版()
专栏:

泰国陆军秘书谈柬埔寨战场形势
揭露越南向柬增兵并不断骚扰泰柬边境
本报曼谷7月26日专电 记者周修庆、陈安报道:今天上午,在泰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陆军秘书朴索上校揭露越南向柬埔寨增兵并不断骚扰泰柬边境。
朴索上校说,今年比往年不同的是,往年一到雨季,越南军队都撤到内地,而今年却在边境地区驻扎营地,并用重武器如大炮轰击民柬抵抗力量。目前越南正在马德望等省进行频繁的军事调动和增加兵力。6月25日—27日,越南从陆路和水路向柬埔寨增派了大批新兵,并运去枪支弹药。陆路是沿着公路开到金边,然后进驻马德望省,水路的登陆点是戈公省,然后也是沿着马德望开拔。
朴索还说,最近越南加强了在泰柬边境的巡逻,越军经常骚扰泰国边民,越军的炮弹也时常落入泰国领土,给泰国边境居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第6版()
专栏:

黎内阁一致同意在贝鲁特混合部署政府军
本报大马士革7月26日专电 记者周国铭报道:昨天,黎巴嫩内阁会议一致决定,取消贝鲁特东西区的所有路障和分界线,开放两区间的所有通道。由政府军中以基督徒为主组成的第五旅和主要以穆斯林为主组成的第六旅,混合部署在东西区分界线上。最后消除首都的一切非法武装,实现贝鲁特的统一。
为扩大安全计划的实施范围,黎巴嫩六人军事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山区安全计划的实施方案,将在近期内由黎巴嫩政府批准后付诸实施。同时,军事委员会还准备了一项关于南部安全的六点计划,以便在以色列军队突然撤出南部地区时由黎巴嫩政府军进驻南部。
为了确保安全计划的实施,争取叙利亚的继续支持,卡拉米总理今天上午到达大马士革对叙利亚进行正式访问。他一到大马士革,就立即与叙利亚总理卡西姆举行会谈。卡西姆总理在会谈结束后表示,叙利亚将反对任何破坏黎巴嫩和平和安全的企图。这是卡拉米今年4月就任黎巴嫩总理以来第一次访问叙利亚。


第6版()
专栏:柬埔寨通讯

在丹纳则战场前哨
杨木 蔡锡梅
在柬埔寨地图上,你很难找到丹纳则这个地名。可是,你知道吗,它是越军入侵柬埔寨之后侵略者和民柬国民军争夺了十多次的战场,是今年旱季中越军发动四次重点进攻的目标之一。仅从今年3月27日至5月17日就激战四次,易手三次。从5月中旬至现在,它牢牢地掌握在国民军手中,但战斗仍在继续。5月20日,越军向丹纳则倾泻了三百多发炮弹。当天,一支越军突击队冲向丹纳则山道,企图夺回5月15日被击毙的越军遗尸,但被击退。前线的枪声刚息,后方的国民军某师师部通知我们新华社记者组:整装待发,向丹纳则挺进!
丹纳则在马德望省梅莱山东南约三十公里处,距柬泰边界多芝雷村四十多公里,位于西东走向的多芝雷—韦翁—达贡伐木公路的腰部。越军在丹纳则南部和东北部部署了四个团兵力和五十多门大炮,目的在于阻遏国民军渡过蒙哥比里河东进并威胁马德望市的安全。
21日,我们沿着这条伐木公路东行至丹纳则的后卫阵地丹纳湛,歇息于莽林的吊床中。原始森林的夜,除了几声虫鸣、几点萤光之外,一片漆黑和阒静。到了下半夜,下弦月偷偷爬上林梢。四点多,在手持冲锋枪、全副武装的荣唐副师长的率领下,我们随着国民军一支小分队向丹纳则前进了。头上,淡淡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树荫洒下几束清辉;地下,积水、树根和石块交错,路滑难行。接近前线了,九十多人的队伍突然噤若寒蝉。当我们踏上丹纳则第一个山丘时,浓重的战争气氛扑面而来:几棵硕大红木树的枝干被打得伤痕累累,地面弹坑纵横,地堡旁边弹壳和越军衣帽委地。可是,当我们穿过一条林荫小径走进第二个山丘时,却宛似进入“桃花源”:几经人工修饰的灌木丛环绕一块空地,巨树下的落花清香四溢,黑蝶回飞。如果没有两个碉堡点缀其间,简直难以相信这是一个战场。濒临丹纳则河的两个山丘又是另一番景象:一个山丘上的几个暗堡俯瞰峡谷,另一个山丘却野草丛生,枯藤蔓绕。随行的国民军战士告诫我们:注意脚下枯藤牵连着的绊雷。当我们涉过丹纳则河回头看时,四个山丘排成丁字形,如四只卧虎眈视着隔河的由两座大山夹峙着的一条伐木公路。这就是丹纳则——好一个具有“龙盘虎踞”气势、易守难攻的交通孔道和战略要地啊!
为了确保记者组的安全,一个连的国民军经过两个钟头的探雷后在隔河的那条公路上用树枝标示出一条宽不过半米的“无雷道”,道旁棋布的地雷群则被裸露顶盖,以避免我们误踩。“这里有尸体!”一位卫兵高声地提醒我们。我们向路旁看去,被国民军击毙、暴尸七天的一名越兵已肉化骨露、衣物狼藉了。前进二十多米,在林荫下又有两尸横陈,其中一个是越军营长,水壶和公文袋扔在尸旁。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这两人是触雷而死的。越军多次派突击队来抢这个营长的尸体,抢不成就在尸旁埋雷保护,而国民军也埋设地雷网,以诱敌上钩。于是双方展开了多次的地雷战。我们在路旁看到的六具越尸以及在距丹纳则营地二公里半处被击毁的一辆越军坦克便是地雷战的证物。
这辆美式巨型坦克怎样被炸毁的呢?国民军某营副营长布伊站在坦克面前向我讲述打坦克的故事:“今年3月27日下午一时,越军九辆坦克从丹纳则南部八公里的杜萨开来。我们选择了这个有陡坡和拐角的地段埋下不少烈性炸药和反坦克雷。第一辆坦克首先触雷翻车,我率领的十多名战士用火箭筒和机枪齐开火,二十多名越军霎时被烧成火炭。“你们看!”他后退两步,踩一下土坑接着说:“这些越南兵连同遗物都埋在这坑里!”我们问:“其余八辆坦克呢?”这位脸色黝黑的二十五岁指挥官笑着说:“吓破胆,掉头跑了!”
骄阳当空,十一点多了。荣唐副师长的通讯兵快步前来传令:“越南人快打炮了。记者组立即后撤!”我们抄着近路,在丹纳则河中涉水蜿蜒而行,然后舍水就陆,撤出了丹纳则。归途中,阵阵豪雨为我们十一个小时的路程壮行色。这天,越军破例不开炮,但却派了一支突击队埋伏在丹纳则以西。当越军冲上公路时,我们的队伍已远离他们,而守卫丹纳则的国民军则倚仗有利地形,给来袭者以持续而有力的打击。(附图片)
民柬国民军指挥官荣唐(右一)在指挥战士坚守丹纳则营地。
新华社记者 吴森辉摄


第6版()
专栏:

沃尔福威茨说
苏联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增长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据美国《新闻周刊》7月22日报道,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沃尔福威茨在一次谈话中说,近年来,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力量增加了近30%。它正威胁着太平洋广大地区的海上通道。“最大的危险在于它可能在将来的冲突中使用这些力量。”
沃尔福威茨最近陪同舒尔茨国务卿访问了亚太地区。他说,苏联在这个地区建立了一支最庞大的军队。沃尔福威茨说,美国继续参与太平洋地区的事务是重要的,而这一地区的伙伴们同美国继续保持结盟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国担心出现“孤立主义”。
在谈到新西兰工党禁止美国核动力和核装备舰艇访问新西兰港口时,沃尔福威茨说,美国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他说,澳新美条约“是一个安全联盟”,“我们军事力量之间的合作对发挥我们联盟的作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而允许进入港口和机场对这种军事合作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6版()
专栏:最后消息

印尼同意巴解在雅加达设办事处
本报讯 巴解主席阿拉法特25日抵达雅加达,对印度尼西亚进行首次访问。当天,他同苏哈托总统会谈后,印尼总统发言人宣布同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雅加达设立办事处。不过他又说,办事处何时设立另作研究。


第6版()
专栏:

英·甘地拒绝从金庙撤军
新华社新德里7月25日电 印度总理英·甘地今天拒绝了反对党关于军队立即撤出金庙的要求。
印度议会正在就旁遮普邦骚乱事件的白皮书进行辩论。英·甘地说,政府并不想让军队“永远”驻在旁遮普邦维持治安。“ 他们应该尽快撤出,但我们必须创造条件使人们感到安全。”
内政部长纳拉辛哈·拉奥在辩论中说,如果旁遮普邦的局势不能恢复正常,政府就不能同阿卡利党进行对话。
参加辩论的反对党议员呼吁政府迅速采取积极步骤,以寻求旁遮普邦问题的政治解决。
他们认为政府对旁遮普邦发生的流血事件负有责任。
一些发言者认为白皮书掩盖了导致在旁遮普邦发生恐怖事件的一些事实,并指责政府未能及时制止这个邦中的极端分子的活动。


第6版()
专栏:

熊猫乐煞洛城人
自从中国的两只大熊猫“迎新”和“永永”抵达洛杉矶后,一股“熊猫热”正席卷这座“天使之城”。
洛杉矶动物园专门盖了一座造价三十万美元的熊猫馆,全园一百多名工作人员都争相要求当熊猫饲养员,相持不下,最后只好用抽签的办法确定三个人选,他们已学会制做熊猫爱吃的窝窝头。
护送熊猫的人员到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在机场,如果你说是熊猫护送人员,很快就能出关;在餐馆,能受到超人一等的款待。二十一日上午,当熊猫馆第一次向记者开放时,数以百计的记者蜂拥而来,有的本地记者还带了小孩,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抢拍照片。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名官员开玩笑说:美国人真会走后门!
熊猫正式展出的头一天,馆前已排成长龙,许多老太太带着孙子挤在队中,当局不得不调来警察维持秩序。一位老太太说:自从熊猫六天前到达后,我就天天盼着能先睹为快,今天实在忍不住了。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只有一岁多的婴儿也来到熊猫馆。他们告诉记者:PANDA(熊猫)是他们的孩子刚刚学会的几个单词之一,但他们还要教他用中文说“熊猫”。
美国朋友说,中国熊猫的到来,也给美国一些玩具和衣帽制造商带来了福音。在洛城街头,有熊猫标志的玩具和衣帽比比皆是,甚至一些成年人也穿戴印有“我爱熊猫”的衬衣和领带。一位美国朋友的话说得生动:“来了两只大熊猫,洛城市民都快乐疯了。” ·国晔·


第6版()
专栏:马达加斯加通讯

马达加斯加散记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一、中国蔬菜在马达加斯加落户
在马达加斯加,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品种的蔬菜:大白菜、卷心菜、长豇豆、西红柿、心里美……菜农说,中国菜容易种,产量高。消费者反映,中国菜鲜嫩可口,物美价廉。它们被当地人统称为“秦”(即中国之意),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蔬菜能在这个东非岛国安家落户,要归功于“马达加斯加全国蔬菜种子推广站”。一天上午,我们从首都塔那那利佛出发,半小时后到达一个名叫阿曼杜郎比的小村——种子站所在地。汽车刚停,一位身穿蓝布工作服、精明干练的当地朋友便迎上前来,用清晰流利的中国话说,“同志们,欢迎你们来参观。”他叫查尔斯,是种子站的负责人兼技术员。
1976年8月,从中国天津等地来了七名农业专家,帮助马达加斯加建立了这个种子推广站。他们同这里的农业工人一起,开垦了二公顷半的荒地,试种中国蔬菜,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在三年半时间里,先后开办两期训练班,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名学员。查尔斯便是留站工作的第一期训练班的毕业生,难怪他讲话的语调带有天津腔。
在种子站办公室里,查尔斯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种子站的情况。谈话间,他从铁柜里拿出当年在训练班学习时记的课堂笔记和结业证书。他边翻阅笔记,边用中国话讲出了二十一种蔬菜的名称及种菜的行话术语。我们很快发现,查尔斯十分热爱他目前从事的工作,相当熟悉业务,并对曾给他授业解惑和一起工作多年的中国老师,满怀感激思念之情。
1980年1月,第二期中国农业技术组专家期满回国。从此,领导这个种子推广站的担子就落在当年还不到三十岁的查尔斯肩上。他不负众望,辛勤劳作,工作得很出色。
这个全岛唯一的种子站一共只有九名管理人员和农业工人,负责培育二十多种蔬菜种子供全国的菜农使用,并成为全国少有的国营盈利单位。该站每年向国家提供菜种二千多公斤,其中80%的品种是从中国引进的,以大白菜、卷心菜培植得最为成功,深受菜农喜爱,总是供不应求。此外,大葱、生菜、西红柿、黄瓜等品种,也正在逐步向全国推广。
谈到种子站所遇到的困难和他的愿望时,查尔斯说,目前一些蔬菜品种已经开始退化,他希望中国有关单位能再提供少量种子,由该站进行繁殖。他更希望与中国专家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农业技术,把种子站办得更好。“我很想访问中国,一来可以向中国农民和科学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把更多的中国蔬菜引进马达加斯加;二来去看看老王(第二期组长)等中国朋友,几年不见了,很想念他们。”查尔斯说得那样诚恳而动情,我们真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宿愿。
查尔斯告诉记者,中国专家在这里时总是以站为家。他现在也住在站上,每天下班后,总要到菜园里看一看,以便有针对性地给工人布置任务和及时解决问题。二公顷半的菜园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卷心菜长得又大又结实,每棵都有二至三公斤重,生菜已经结子,架子上的豆角种也即将收获。此地7月正值冬季,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不然,更可以看到那种满园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采访中,我们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勤奋而卓有成效地工作?查尔斯说:“全种子站的人都懂得,我们的工作具有双重意义,既生产菜种供应全国,又是在传播马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这是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待续)(附图片)
查尔斯和种子站工人在地里劳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