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
廖季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城市改革的步子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对那些涉及改革方向的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改革的实践深入探讨。
计划经济和商品生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是毫无疑义的。计划经济作为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制度,一定要和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个人劳动直接地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实行产品生产和产品分配条件下的计划经济。但历史的发展比他们当时的设想复杂得多。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里,一般都存在着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仅如此,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积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还成为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的中心课题。这就充分证明,企图从自给、半自给经济或者从不很发达的商品经济,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产品经济,是不可能的,其间必须要有一个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阶段。
中国原来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解放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前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得到迅速发展。后来,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就逐步趋向单一化,商品生产受到很大限制,经济生活越来越多地带上了产品生产和产品分配的色彩。于是在计划管理中排斥价值规律的作用,否定必要的市场调节,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并且造成劳动力就业困难,专业化协作发展不起来,以及资金、积累受到很大限制等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
在我国,不注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急于搞产品生产和产品分配,是有其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源的。第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产品生产为主体的计划经济,强调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我国在五十年代初开始建立计划经济时,也是按苏联的模式搞的,是以斯大林的理论作为根据的。第二,我们过去在解放区和根据地办的工业、商业等都是附属于当地政府和军队的,都是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而办的,带有供给制性质。全国解放后,我们的国营企业也好,大集体企业也好,都是“官办”的。分配方面供给制的传统影响也一直沿袭下来。同时,对社会上的失业人员采取全部包下来的政策,逐步形成了后来吃“大锅饭”的制度。第三,多年来,经济建设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过分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使得重要生产资料的供应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更加强了产品集中分配的趋势。
三十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限制商品生产发展,急于向产品生产过渡,违背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补上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一课。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计划经济,只能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条件下的计划经济。
在我国,发展公有制的商品生产是不是会走向资本主义呢?不会的。这完全是两码事。商品交换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则是很晚的事情,它是在基本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掌握,工人一无所有,劳动力成为商品,出现雇佣劳动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劳动力再也不是商品,并且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再是无政府状态的,而是有计划的,它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生产,将会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而不是削弱社会主义。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部门、地区和中心城市
坚持计划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必须有一个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这里讲的“市场”,不能作消费品买卖场所的狭义理解,而是指的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交换和流通。这就必然涉及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即中心城市与条块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两种管理职能,一种是行政管理职能,一种是经济管理职能。“条条”和“块块”也有两种。一种是行政管理的“条块”,即按照部门、地区的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自上而下层层下达指令,来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它所强调的是纵向联系和行政关系,是一种垂直型结构。另一种是经济管理的“条块”,它是按照经济利益和经济生活的内在联系,主要运用经济办法组织经济活动,大量的是横向经济联系,是一种网络型结构。过去我们用行政上的条块管理来代替经济上的条块管理。按部门系统来管,就割断了部门之间和部门与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按地区来管,则割断了地区之间和地区与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这种分割封锁的体制阻碍我们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组织社会化大生产,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很不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经济管理的“条块”相互之间既然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结合的,它们的结合点在哪里?不在部门,也不在地区,而是在城市。这是由城市的经济特征决定的。城市,在历史上就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了近代,城市更成为一定区域内生产、流通、技术、教育、金融、信息、服务的中心。发挥城市组织经济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条块的紧密结合,符合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因此,应当把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组织管理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
要发挥城市的作用,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作用,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把经济的管理权限大部分集中在部门和地区的体制,也就是说,部门和地区都要放权简政。首先是部门和地区一般不要再直接管企业(铁路、民航、邮电、电力等部门除外),企业由所在城市统一协调管理。极少数社会化程度特别高、产品面向全国、一个城市不宜管理的大型骨干企业,可考虑由国家综合部门管,但也要接受城市的协调。从长远来看,部门和地区不宜直接管物资的分配调拨,除极少数物资可由国家物资部门统一供应外,绝大多数物资应通过市场,由企业自由选购。中央各部简政放权以后,日常事务性工作大大减少了,便可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强宏观决策、行业规划、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同时,也就有可能对原来主要按照产品来划分的各专业部门进行调整合并,向综合性的部门发展,更好地适应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搞活企业和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新形势。各地区也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着重搞好区域规划、地方建设,检查监督本地区所有经济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计划、政策和法令的情况,这样,地区的行政经济管理机构也可进行大的调整和精简。
强调发挥城市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原来部门、地区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办法原封不动地移交给城市。扩大市领导县也不是局限于行政区划的扩大,那样又会变成新的“块块”。城市必须跳出老框框,走一条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以经济办法为主管理经济的新路子。城市的职能也主要是“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而不是具体地去干预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因此,对城市来说,同样存在着简政放权的问题,把应该放给企业的权力真正放给企业。在城市工作的同志必须思想明确,我们所要扩大的,不是城市行政管理的权力,而是它的经济组织和协调的权力。把城市搞活,目的在于把企业更好地搞活,充分挖掘企业的巨大潜力,激发企业的活力,这是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基础。
计划调节和市场机制
计划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完整的经济制度,具有多种多样的调节方式和调节手段,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的调节,如计划决策、计划平衡、计划指标等;二是市场机制,即价值规律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发挥调节作用。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计划与市场机制有着不同的作用方式、作用范围和重点,彼此相辅相成。计划的调节具有直接的、强制的性质,它的任务主要是解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问题,解决发展目标和重大比例关系问题,解决生产力的布局问题,解决投资政策和重点建设问题,等等。这些方面是计划调节的特长和优势,市场机制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从全社会利益出发,掌握国内外全面的经济、科技、社会信息,这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能够胜任,并通过制定统一的国家计划来达到目的,任何一个部门、一个地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调节经济利益关系间接地实现的,它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千百万种商品的产供销衔接问题,品种花色质量问题,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经济协作问题,经营管理问题,等等,这是它的特长和优势,而统一计划却往往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联系高度复杂化,人们的需要千差万别,而又处于不断变化中,如果按既定计划来生产,就不可能对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做出灵敏反应,不利于满足群众的消费需要。而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则要灵活得多,它不仅可以促使企业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努力开发新产品,而且会推动生产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计划和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两个主要的调节手段,二者互相补充,但却不能互相取代,硬要用计划指标去代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硬要用市场机制去代替统一计划的职能一样,都是不能成功的。计划协调市场,市场调整计划,各有侧重,有主有从,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阶段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制度。
计划既然主要是解决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那么,它就应当管好大的,放开小的。如果计划不分主次,势必越搞越繁,越繁越脱离实际。据说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计划指标多至两千万个,仍解决不了产需脱节的问题,就是有力的证明。目前,我们的指令性计划范围仍然太宽,指标仍然太多,需要继续减少,通过计划和政策,把大的方面管住,把大框框定下来,其他经济活动就可以尽量放开,在计划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这样做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不平衡,但并不可怕,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调整,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动地作出反应,并相互协调,就可以使矛盾在运动中不断得到解决。只有当市场的调节机能失常,导致不平衡过分扩大的情况下,才需要上级管理部门采取干预措施,加以矫正。
需要指出:无论计划也好,市场也好,都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必须反对那种只重视速度,不重视效益,只重视建设,不重视人民生活,只重视计划,不重视市场需要的片面观点和做法。
为了使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解决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问题,在计划的制订上,也要有一个大的改革,特别是需要把长远计划、五年计划的制订下达同年度计划的制订加以区别。长远计划、五年计划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着重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问题,正式计划应当自上而下地下达,指导整个国民经济按照规定的目标前进;而年度计划是着重解决社会当前需要的问题,计划的制订应当自下而上,主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经济合同为基础,由企业自行制订,通过市场的横向联系实现产销的衔接和平衡,国家不必多加干预。少数国家需要掌握的产品,可采取向企业优先订货的形式,每个企业都有责任保证完成下达的订货任务。总之,国家重点放在搞好中长期计划上,企业重点放在搞好年度计划上,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管理需要改革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的作用,大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刘国光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中的一个课题。为什么把这个课题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经济管理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常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可以想象当时的管理问题也是很复杂的。到资本主义时代,普遍实行工厂制度,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劳动,分工协作,不能没有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管理劳动,是有组织的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国都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但二十世纪前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后来美国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的理论,有一定影响。科学管理加上大规模生产,流水作业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在我国,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管理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管理在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其中成就是主要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是不容怀疑的。但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还要象抓科技进步一样,大力抓经济管理。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管理同信息与控制有关。没有信息,就无法实现对系统的管理。而管理又是离不开控制的。本世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管理有可能现代化。在我国要实现四化,同时就要求逐步实现管理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管理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这表现在:
第一,人们开始把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看成一个系统。英语system一词,中文有制度、系统、体系等不同译法。采用哪种译法,要看具体情况,联系上下文来定。由于普通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影响,system一词指系统的场合越来越多了。用系统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是思想方法的重要转变。系统的观点就是全局观点,从全局看局部,研究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系统方法,就是综合的方法,它不是孤立地、机械地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解研究,而着重于考察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的。
第二,人们开始用控制论来管理系统。系统的元素有多有少。元素少的是简单系统;元素多的是复杂系统。复杂的系统也就是控制论系统。控制论常被称为复杂系统的控制科学,不是没有道理的。经济系统正是这样一种需要控制和调节的系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用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管理问题,取得了不少成效。由于社会经济系统错综复杂,并具有动态性质,离不开自觉行动的人的作用,这与技术系统或生物系统是不同的,应用控制论时不能不注意到这个特点。
第三,人们开始重视信息的作用。目前人们正在讨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问题,谈论未来的信息社会问题。从管理的角度看,每个企业及其上级管理机关都有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苏联把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称之为自动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和产生信息,供决策用。过去这些工作靠人来做,现在有被电子计算机逐步代替的趋势。这是管理科学发展和管理现代化的新动向。各类企业以及经济领导机关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不同的。许多学科的成果被用于管理信息系统,多种经济数学模型被用于处理信息。信息成了管理工程的神经系统。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把所有企业、部门、地区的管理信息系统联成一个大网络,达到下面几个目的:(1)经济信息的规范化、编码化;(2)信息传递的合理化;(3)编制多层次的经济规划和计划;(4)监测计划执行情况;(5)对国民经济实行有效的适时控制即日常调度。如能实现这些目的,国民经济将取得较优的发展。这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祖国四化建设有很大意义。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水平和企业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说明党中央对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十分重视。我们应当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的成就,促进管理现代化在我国的实现。
当前我们面临着世界上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任务既重要又紧迫,既艰巨又困难,确实任重道远。而经济系统论、经济控制论、经济信息论的研究和应用能促进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大有可为的。我们需要组织多学科协作,共同攻关,解决两个文明建设中提出的这类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文是作者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开幕词摘要,全文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年第8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