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美国随想

画到神情飘没处
索菲
丹纳曾以卢浮宫美术馆里的一幅肖像画为例,讥讽那些对现实只是一味摹仿,缺乏主观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家。这幅画是作者在放大镜下花了四年时间完成的。他画出了皮肤的纹理,颧骨上细微莫辨的血筋,伏在表皮下的细小至极的淡蓝的血管……,他把脸上的一切都包罗尽了,眼珠的明亮甚至把周围的东西都反射出来。可是丹纳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艺术,相反,你看了简直会发愣,好象是一个真人的头!
艺术不仅要再现和说明生活,而且要在正确的立场上,以先进的社会理想来评价生活。因此,艺术必须对客观事物作必要的夸大缩小,增添和删减,以便充分地体现艺术家的美学情趣和审美意识。在这方面,我国的传统绘画,特别是写意画中是有其独特之处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它不重摹仿,特忌面面具足,甚谨甚细,而重表现,要求画家对生活大胆取舍,遗貌取神,把生活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其实,对客观事物不加任何改造的“直观摹写”是根本不存在的。俄国画家瑞希特曾和另外几个画家商量好,同画一处风景,不准对自然进行修改。可是画成之后,其差异的程度如同四个不同艺术家的人格差异一样。画家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抉择,他对时代的感受,以及他的审美目光等等,都是不容隐讳的。这一切,在我国的画论中往往用“意”这个字眼加以表述,并提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艺术家就是要通过“再造第二自然”把现实放大地反映出来,使人们看到他们在生活中不很了解的东西,从而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推动历史的前进。
以傅抱石和关山月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为例:千里冰封的北国,长城万里,黄河滔滔,纷飞的大雪,东升的旭日,一一收入笔底。广袤的现实压缩在有限的画幅之中,道出了画家对祖国和人民的脉脉深情。
再看米勒的《晚祷》:远处教堂里的钟声响了,一对农民夫妇在傍晚空旷的田野上为死去了的亲人们祈祷。人们在这有限的画面中,看到了整个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兰西民族。这是多么罕见的艺术概括力啊!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等主观因素,无疑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同样的祖国山水,钱松嵒一扫旧时山水画那种枯冷、荒寒、孤独之气,立意体现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的气息。这不能不说是受他的审美见解所支配。钱老的画构思独到,其奥妙正是由于他在一草一木的平凡景色里,发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富于时代感的艺术意趣,并以独具的笔墨作了艺术的再现。
“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象有真魂”。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更加集中和概括了的“似”,也是更加理想和典型化了的“似”。这样的“似”,才是真的“似”。


第8版()
专栏:在海外

日本小学的书道教育
周硕寰
春天的东京,樱花欲放。
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应全日本书道联盟的邀请,来到东京访问。在世田谷区立樱小学校,孩子们以他们樱花般的笑脸,盛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
这是日本的一所普通小学,从建校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曾荣获日本文部大臣奖赏。他们的教学质量在东京是颇有名气的,陈列在学校走廊两边的成绩表说明,他们现在仍保持了这个荣誉。在众多的陈列品中,我们看到了工工整整的小学生书道习作,包括中国汉字书法和日本假名书法两种。
走进四年(3)班教室,书道教师广濑丽子彬彬有礼地欢迎大家。这位女教师是受过多年的专业书道教育、取得文凭后才担任书道教师的。她的三十六名学生的书桌上,都摆着砚台、墨汁、大小毛笔和习字专用的黑橡胶垫。教师讲课只有十分钟左右。一堂课只学一个“水”字。她采用幻灯教学,讲授“水”的五个笔划,逐一解释起笔、运笔和收笔,以及连接笔划时应掌握的要领。然后,让一名自告奋勇的学生上来,按照正确的方法在幻灯上试写“水”字给大家看。教师扼要地作了讲解,指出正确与错误,然后便开始习字。学生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练习。他们在半个小时内,使用五张统一规格的练习纸。第一二张纸印有“水”字双钩,用来填写;第三张纸只印“水”字单线,半填半写,用以逐步摆脱双钩;第四张较简单,仅有“水”字的起、收笔点;第五张白纸,要求学生在上述基础上,写出一个正确的“水”字来。学生们都学得十分认真,每填写一张,便夹上挂在书桌边。广濑老师特意指定几名学生,将他们书写的“水”字送给代表团作纪念。
立樱小学的书道教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陪同访问的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日本书道教育的一般情况。日本现行“六三三”教育制,即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大学三年。书道教育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至中学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程,侧重普及教育,以练习楷书为主。高中和大学,有艺术教育实施课,包括书道、美术、手工艺和音乐舞蹈四门学科,学生可以选学一门。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全日青少年书展,推动学校的书道教育。
我国是书法的故乡。但是,青少年中书法的普及程度如何呢?日本对青少年书道教育的重视,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附图片)
日本小学生的书法作业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满台风雷吼 全凭一张口
——访扬州评话青年演员惠兆龙
本报记者 张世英
扬州市曲艺团扬州评话青年演员惠兆龙,是最先在书坛上表演陈毅同志的革命英雄故事的。他说的长篇评话《挺进苏北》,讲的是陈毅1940年率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的故事。这部书写得好,他的说表也是波澜起伏,深刻地再现了当时的斗争生活,绘声绘色地描绘出陈毅同志的思想、性格、气派和音容笑貌。由于故事新,思想内容新,语言和表演手法新,不仅在苏北地区深受欢迎,在其他地区也赢得了听众。今年3月底到5月初,惠兆龙在上海演出《挺进苏北》四十三天,场场满座。
惠兆龙说关于陈毅的评话已经六、七年了。粉碎“四人帮”不久,他就在江苏省曲艺会演上演出了从侧面反映黄桥之战的短篇扬州评话《棋高一着》。说这部书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评话演员在台上要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既现身角色,又要随时交代、评论。能否把陈毅这个人物演好呢?惠兆龙思想上有些顾虑。在市文化领导部门的鼓励、帮助和支持下,他怀着对陈毅的深厚感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反复看有关陈毅的电影、画报,查看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掌握陈毅的习惯动作。惠兆龙曾从师著名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王少堂等,有较好的说表传统书的基础,又能刻苦学习钻研,同时,由于江苏的群众都很熟悉陈毅,怀念陈毅,所以《棋高一着》上演之后,受到了听众热烈的欢迎。
这给了惠兆龙很大的鼓励,增加了他说好新书,表演好陈毅的信心和勇气。从1980年起,惠兆龙又陆续说了《挺进苏北》中的《陈毅拜客》、《陈毅过江》、《陈毅进香》等选回。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他以生动的语言和声调,丰富的表情动作,把陈毅“上马能征战,下马善诗文”的风度和气魄活灵活现地再现在舞台上。
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1982年,他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调演中,以《陈毅拜客》和作者双获一等奖。同年夏天,他又参加了文化部的曲艺巡回演出团,把扬州评话塑造的陈毅形象传到了西北、西南十三个省、区的群众中去。
惠兆龙表示,扬州评话是苏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在历史上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要尽心竭力,努力继承,大胆创新,使这一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努力用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把陈毅的故事流传下去,让陈毅的崇高形象永远鼓舞和激励人民前进。


第8版()
专栏:

送戏到大学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最近排演了反映八十年代大学生生活的话剧《人生的第一乐章》。编剧陈传敏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由于熟悉生活,剧本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较好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后对爱情、事业、理想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认识。导演董骥良、顾小铨,舞美设计苗培如大胆进行探索,打破镜框式舞台,采用敞开性的、伸出式布景的演出形式。这样,可以不需要舞台,便于把戏送往学校。
自6月21日起,此剧已先后送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邮电学院等单位,演出就在学生食堂中进行。大学生们三面围观,剧中人物就象生活在他们中间,很有亲切感。同学们热情地说:“我们非常喜欢这个戏,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这些人物在我们同学中都能找到影子。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希望你们以后多演些反映大学生活的戏。”
(任一)(附图片)
《人生的第一乐章》剧照。
沈进摄


第8版()
专栏:

雨点集
秦力
且看包袱如何抖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已成为艺术生产的障碍。不甩掉这个包袱,想改革、想起飞,是很难的。
这个包袱里都包了些什么?有的艺术团体,非直接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员竟占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有的还是根本不懂艺术的“滥竽充数”者,因此形成了一部分人千辛万苦地从事艺术创造,而另一些人则悠闲地吃现成饭的局面。这其中不少是有关部门负责人利用职权硬塞进来的亲戚子女。他们虽然在舞台上站不起来,但在台下却站得很稳,谁也动不得!
相声表演讲究要把“包袱”抖得响,抖得脆。目前,不少文化部门大都调整了领导班子。那么,“新官上任三把火”,能不能把这个老包袱抖响、抖脆,首先看敢不敢把这些充数的“滥竽”剔出去。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谈谈刀马人物画
秦岭云
什么是“刀马人物”?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历史上身披甲胄、手执兵刃的英雄人物而言。他们当中,有的身为将领,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有的活跃于绿林,见义勇为,抱打不平,劫富济贫;也有的巾帼豪杰,身怀绝技,所作所为,胆识气魄,比起男子毫无逊色。这些人物,不管出于正史或传说,历来都是被颂扬的对象。
把这些人物作为艺术上歌颂的对象,早见于绘画、雕塑。十分悠远的古代且不去说;汉、唐以来宫廷中表扬功臣名将的“麟阁”、“云台”之上,名手都画过这方面的人物。擅长此道的画家,历代大有人在。据画史记载,吴道子、阎立德、武宗元、朱好古、陈洪绶、任渭长、上官周……都是有作品传世的名手。
今天,熟悉此道的画家日益稀少了。要想画好刀马人物,必须对人物的历史背景有相当的了解,对衣冠、服饰、铠甲、鞍马、仪仗以及各种兵器,也要花工夫去考证和掌握。
任率英同志,河北束鹿县人,青年时期从著名人物画家徐操(燕孙)习工笔重彩人物,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攻研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所绘的《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画,早已家喻户晓,备受赞赏。他今年七十二岁,以古稀之年,在创作之余,把一生绘画经验写成《怎样画刀马人物》一书,公诸于世,实在令人敬佩。
书中叙述了刀马人物画史料、技法,并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的形象资料,实际是总结了我国民族的和民间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传统和自己的创作心得。这一工作大大有助于民族绘画的发展,对青年美术工作者更是一本珍贵的技法书。


第8版()
专栏:

荀灌娘(中国画) 任率英


第8版()
专栏:影讯

两部青年题材电影正在拍摄
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两部当代青年题材的影片,并且都准备在“十一”以前完成,作为向国庆献礼。
《清水湾,淡水湾》由谢铁骊根据姜滇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导演。影片以杜芸芸捐献巨额遗产的动人事迹为原型,塑造了青年女工顾婷婷质朴高尚的形象。张瑜饰顾婷婷,为汲取创作源泉,她在拍摄前访问了杜芸芸,并到工厂深入生活。在影片中担任角色的还有谢芳、张金玲、黄小雷等。摄制组为追求影片的真实,全部采用实景拍摄,目前摄制组已在苏州、上海拍完外景,转入后期制作。
《北国红豆》描写一位农村姑娘来到大兴安岭林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以及探索人生、爱情真谛的故事。摄制组不畏艰苦、寒冷,两次去大兴安岭林海深处,完成了外景拍摄,现已进入后期制作。乔雪竹编剧,王好为导演,刘晓庆饰农村姑娘鲁雪枝,张国民、金鑫也在影片中担任角色。
(春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