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美的随想

泛舟于中国古典美学之海
周来祥
中国古典美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里有哲人们的美论,更有文人墨客关于诗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小说、戏曲、建筑、园林等审美经验的概括,形式生动多样,内容深妙精微。每当我泛舟古典美学之海,犹如进入藏宝之山洞,珠宝金银,俯拾即是;亦如漫游山阴道上,移步换景,应接不暇。
我觉得对中国古典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应予以充分的估价。世界古代美学可以说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古希腊,另一个就是中国。前者是奴隶制时期的代表,后者是封建制时期的代表;前者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泰斗,后者则以公孙尼子(《乐记》)、刘勰、谢赫、司空图、严羽、金圣叹、叶燮、李渔、脂砚斋、王国维等绵延相继,群星璀璨。
我喜欢对中西方美学作比较研究,在比较中感到:中国美学是世界两大美学体系之一。假若说西方创造了偏于客观摹拟,以人物、典型为核心的再现美学,那么中国则贡献了偏于言志抒情,以意境、韵味为核心的表现美学;假若说西方的古典美学偏于美与真的统一,偏于美学和哲学认识论的统一,那么,中国古典美学则偏于美与善的结合,偏于美学与伦理学、心理学的结合。中西方这两大美学体系,源远流长,各有千秋!
近来研究小说美学,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美学也曾经是世界近代美学的先声。西方的近代批判现实主义,可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尤以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托尔斯泰为代表。而中国的近代现实主义思潮,则在十七世纪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中就已发轫了。金圣叹所谈的“我亦以惊吓为快活,不惊吓处亦便不快活”的崇高理想(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不是作为伦理概念),以“未必然之文”,写“必定然之事”的创作原则,“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的个性典型的追求,不是与西方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谋而合吗?
我还觉得,要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就不能离开祖国美学传统这个基地。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过去作得较少,现在还仅仅是开始。当然我们不是盲目的排外者,我们也将批判地吸收西方一切有价值的美学财富。我常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创造,很可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民族美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否定这个辩证发展的环节,使中西方美学的优秀传统达到一个新的辩证的融合。这是一个理想,但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将来,也可能成为一个现实。


第8版()
专栏:

生根发芽在人间
黄光新
最近在首都戏剧舞台上演出的川剧《芙蓉花仙》,是一朵川剧艺术的新花。这出神话故事剧由新都县川剧团根据传统戏《花仙剑》改编。三年多来,这个戏三上成都,两下重庆,所到之处,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至今已演出九百多场。现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已把《芙蓉花仙》拍摄成电影。
《芙蓉花仙》是一出大型神话剧,它塑造了以芙蓉花仙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形象,鞭挞了以芭蕉精为代表的反面形象,剧中不少是表现仙境和群花起舞的大场面。为了表现花仙的美好心灵,又突出神话色彩,剧组同志在注意保持川剧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刻意创新,在音乐唱腔、舞蹈、布景、服装以至人物造型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这一探索受到了广大川剧爱好者的赞扬,可以说《芙蓉花仙》是在热心观众的支持与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去年3月,新都县川剧团在合川县演出《芙蓉花仙》,许多观众凌晨两点就到售票窗口前排队。为了尽可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剧团在三十七天中连演六十八场,售票七万余张。
今年5月2日,新都川剧团到南充市演出,很快就把十二天的团体票一售而光。我们特意到剧场里看了一下,发现青少年占三分之一,这在川剧观众不断“老化”的今天,的确是令人振奋的好事。
“芙蓉本是凡花草,生根发芽在人间。”剧中芙蓉花仙的这两句唱词,既是《芙蓉花仙》创作者们在事业上恪守的信条,也是他们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奥秘”!(附图片)
芙蓉花仙(张宁佳饰)


第8版()
专栏:

雨丝集
秦力
评奖和讲评
据报载,本届电影金鸡奖评选揭晓之后,夏衍同志坦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意见,不赞成影片《乡音》获本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理由是:《乡音》的作者本意是反封建,但影片并没有达到反封建的目的——因为观众都同情那位女主人公陶春;而这位女主人公什么都听丈夫的,是个三从四德的妇道人家的典型。
记得以前在几届的文学评奖授奖会上,周扬同志多次提出,不单要搞评奖,还可以搞讲评,就是说,对获奖的作品也可以评论,可以提意见,甚至提不同的意见。评奖,对创作的发展和新人的成长是一种推力;评奖结合讲评,无疑会产生更大的推力。这次金鸡奖评选之后,夏衍同志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直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为讲评作出了一个榜样。
希望在今后的评奖活动中,能看到更多类似这样的讲评。重看歌剧《江姐》有感
看了空政文工团重新上演的歌剧《江姐》,既为之高兴,又有点遗憾。高兴的是,这出戏问世已经二十年了,至今还保持着它的青春;重看《江姐》,对这出久违了的戏感到特别的亲切。不无遗憾的是,一花构不成春,当前的歌剧园地比之其它文艺园地,显得太冷落了。
如何繁荣歌剧创作,这件事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群众的关注。我们建议:一,有关领导要花大力气抓;二,要给歌剧吃点偏饭,多花点投资。这意见未必说到点子上,愿更多的同志来关注和浇灌歌剧这朵花。


第8版()
专栏:

婆罗多舞之花开在北京
刘友兰
1980年,我在印度开始学习婆罗多舞时,玛海西娃老师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到南印去,去寻找婆罗多舞的发源地;一定要去见我的老师鲁克米妮·德维女士。”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德维女士对开拓与发展婆罗多舞,以及恢复和丰富印度古典舞蹈做出的贡献。在假期里,我们专程去南印各地参观访问,并拜望了喀拉克什特拉学院院长鲁克米妮·德维,参观了她于1936年创建的这座“艺术之乡”。四年后的今天,八十高龄的德维女士亲自率团来华访问演出,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喀拉克什特拉舞蹈团这次带来许多节目,舞剧部分有《佛陀的故事》和根据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情节创作的《寄情》等。其中古老的泰米尔舞剧《库拉万吉》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它最早在庙宇里由侍神女表演,德维女士第一个将这个故事用传统的婆罗多舞程式,改编成舞剧搬上舞台。婆罗多舞的特点是用手势说话,用眼睛和面部表达感情,它的舞蹈千姿百态,服饰鲜艳夺目。年轻的瓦丽小姐以精彩的技艺和生动的表情塑造了女主角的可爱形象。她和德维女士的高材生莉拉·萨姆森女士还表演了《蒂拉纳舞》。《蒂拉纳舞》是婆罗多舞传统程式中最后的一段纯舞,舞蹈快速,节奏多变,技艺很高。莉拉和瓦丽等四位女士的表演活力充沛,象天空中的闪电一样,把庙宇中石雕的各种优美姿式活现在观众面前。
舞蹈团还演出了不同特色的各地民间舞蹈。当我看到女演员们表演表现妇女用簸箕清谷穗的愉快劳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古及拉特邦的民间《苏珀德格拉巴舞》的时候,更加感到亲切。我对古及拉特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我学习印度舞就是在它的首府阿默达巴德开始的,还到农村参加过那里的节日。他们又使我回忆起在印度学习舞蹈,和印度舞蹈家、人民群众相处的友好日子。
(附图片)
赵士英 速写


第8版()
专栏:

人生难得几回搏
——看“梅花奖”获得者刘玉玲折子戏专场
郭永江
荣获首届戏剧报“梅花奖”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员刘玉玲,在向首都观众汇报演出时,主演了《窦娥冤》、《状元打更》、《柜中缘》及《蝴蝶杯》中的四出折子戏。一个人在三个小时的晚会里连续演四出非常费功夫的戏,堪称难能可贵。
刘玉玲十一岁时考入北京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学员班,长期得到老艺术家的传授。她学习了声乐演唱的科学发声方法后,艺业大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既保持了河北梆子粗犷激越的特色,又吸收了演唱抒情歌曲时委婉细腻的长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嗓音圆亮,音色甜美,音域宽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她在剧中的演唱从人物出发,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窦娥冤》“法场”里的几十句唱腔,沁人肺腑,催人泪下。当窦娥被绑赴刑场途中,唱到“清浊不辨你何为地?善恶错勘你枉为天”时,用了〔紧打慢唱〕的板式,行腔在高音区里,几个回旋,几次跌宕,最后脱口喷出“天”字,似火山爆发,直冲苍穹,充分展示了负屈含冤、饱受欺凌的窦娥的满腔悲愤,表达了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果说《窦娥冤》基本保持了河北梆子大拉大扯、慷慨高歌的固有特色,那么在《状元打更》中的唱腔,则有许多革新创造。“破镜重圆”中女元帅金玉婵痛斥丈夫负心的大段唱腔,融进了京剧现代戏的〔吟板〕,在低音区里不加伴奏地行腔,最后翻两个八度,以高腔结束。整个唱段起伏有致,充分体现了金玉婵恨夫无义、哀己痴情的心境。
刘玉玲在表演上很善于深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规定情境和生活逻辑,精心设计角色的外部形体动作。每出戏里她都安排了几处连续重复的动作,通过节奏和幅度的变化,再配以传神的表情,逐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窦娥跪绑在刑台上,她力度不同的三次甩发;金玉婵听到丈夫哭诉悔恨之情时,节奏由缓至疾,动作从小到大的三次转身,都以很强的分寸感,细腻入微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有人问刘玉玲:“这样演法,你没感到累吗?”她回答得好:“三个小时不拾闲,哪有不累的,不过为了振兴河北梆子,能尽点绵薄之力,那怕再累些我也会感到欣慰的,人生难得几回搏啊!”祖国戏曲事业要振兴、要发展,正需要这样一批敢搏而又能搏的好演员。(附图片)
在《蝴蝶杯》中饰胡凤莲
吴刚摄


第8版()
专栏:文化动态

文化动态
△北京电视制片厂录制的电视连续剧《热泉》(共三集),6月初已全部完成,将在七一前夕与首都观众见面。它是根据话剧《火热的心》改编的,在导演、表演上都更加生活化,并配上了专门谱写的主题歌。剧组曾三次拜访朱伯儒同志,丰富了创作素材。该剧由李东才编剧,周顺理导演;主要演员有冯恩鹤、王馥荔、于纯绵、袁霞、程晓英、刘毅迈、闻晓强等。            (春声)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胡献雅画展》和《彭友善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胡献雅教授研究中国画、书法六十余年,所画花鸟、山水,有着独创的风格。彭友善教授的传统功力及西画基础比较精深,其笔下人物、花鸟、山水、走兽,各具风貌。
(沈希诚)
△反映冀中地区农村生活的风俗喜剧《红白喜事》,已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成,自6月11日起先在北京市郊区县为农民演出,然后在市内公演。这个戏由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集体创作,林兆华导演。为感受剧中生活气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他们曾三次赴河北农村深入生活。        (任宣)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这样拍戏 朴实作风应提倡
今年四五月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来我县拍摄电视剧《姜守本当家》。他们作风朴实,平易近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县城的市场上拍戏,对围观的群众总是耐心说服,而且拍摄完毕,都是全体动手清扫场地。对于从当地群众中挑选的演员,他们非常尊重,乘车外出执行任务时,总是把座位让给群众演员坐。为了抢时间,拍好戏,他们废寝忘食。导演、美工、摄像等同志,几乎天天熬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就起床继续工作。老演员赵子岳同志来到的第一天,就要求深入农村,熟悉生活。由于旅途劳累,他又已七十多岁,身体有病,这天,他血压增高,头晕无力。可是,他服下几片药,在老乡的炕头上躺了片刻,就马上起来跟剧本的生活原型学习绑笤帚。制片贾树森不慎打破了一个茶碟,当即向招待所的服务人员道歉,并坚持赔偿了损失。他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人都应该遵守,谁也不能破坏。”在完成拍摄任务撤离本县前,全体动手把县招待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的这种好作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欢迎这样的文艺工作者。
山东昌乐 王松山 刘治国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如此播出 时间观念须加强
遵守时间不仅是一种纪律,也是一种美德。但近来电视节目却常常有“不守时间”的情况,不按预定时间播出的事屡屡发生。比如某一节目安排在晚八点,但很难准时看到,总得要过几分钟甚至一二十分钟。如果因为临时有重要内容,使得整个节目往后推迟,则情有可原。但往往是广告太多,把时间拉长了。观众并不要求分秒不差,但总得要有个较严格的时间观念吧。在原定时间里,一个广告接一个广告,名为“商品信息”,实则有不少早已失去“信息”的价值。如果讲“时间就是金钱”的话,那么观众损失的时间又怎么算?
北京 张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