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欢迎侯北人画展
冯其庸
侯北人先生,是旅美的著名中国画家,1981年我应斯坦福大学邀请在加州讲学时,与侯先生相识,曾多次访问他的画室“老杏堂”,并欣赏他的许多杰作,至今印象极深。
使我惊奇的是,侯先生的画具有那么强烈的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我看了他的一幅桂林山水,画面峰峦重叠,烟雾迷蒙。面对着这幅画,我简直好象回到了漓江边上阳朔的莲花峰下,那空蒙的山色,清澈的江水,近处远处重重叠叠奇形怪状而又秀气逼人的山峦,特别是飘浮在江面上的一叶叶的竹筏,有时还传来一声两声的渔歌……,这一切,都使我深深感到画家通过画面表达出来的故国之思。这幅画的上端,已有大千居士的题诗:“八桂山川系梦深,七星独秀足幽寻;漓江不管人离别,翘首西南泪满襟”。诗后小记云:“桂林之游,忽忽已是三十年前事,可胜叹喟。爰(注)。”显然,这幅桂林山水同样也打动了大千居士的故国之思。
侯先生的画,是有突出的成就的。依我的浅见,至少可以指出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构图,二是意境,三是设色。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是极难的,难在要远近得宜,主次有序,虚实相生。侯先生在构图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布置得宜。宜在何处?宜在“自然”二字。看他的画,不使人感到是画出来的,是有意经营布局的,相反使人感到是看的真山真水。山水画构图之难,还难在容易重复,落入常套,跳不出自己的
“框框”。侯先生的画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重复的构图。石涛说:
“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什么要“搜尽奇峰”?从生活方面来说,画家要尽量吸取新鲜的东西,从构图方面来说,画家也要捕捉新的形象,构成新的画面。我看北人先生的画,就是面目常新,这是十分可贵的。
中国山水画,尤重意境。意境有有人之境,也有无人之境,但是无人之境有时又使人感到有人。如《醉枫楼读书图》,画面上没有一个人,只有两间房屋,而大千居士题云:“千林渴雨秋如赭,丛木含霜醉未醒;我欲移家蹑高躅,朝昏长听读书声”。这首诗真有画龙点睛之妙,把画家掩映半面的地方,干脆一语道破,令人如听琅琅书声,这不是无人之境里就有人了吗?反过来有人之境有时也会使人反而感到空山寂寂,阒然无人。如《唐人诗意图》这幅画,画面上分明有两个人,但是却给你寂寂空山的感觉,起着如唐诗“鸟鸣山更幽”一样的作用。
侯先生的设色,也是有独到之处的。他擅用泼彩法,当然这种画法,当代许多画家都喜欢采用。但北人先生的泼彩,于泼辣中又极严整,于恣肆中又极雅逸,色彩浓丽而又雅淡朴素,这就难能可贵了。
侯先生的这次画展,是应中山书画社的邀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山书画社以及京中的许多老画家,都为这次画展做了不少筹备工作。友谊出版公司并为侯先生出了大型的画册,目前已经付印。
我们热烈祝贺侯先生的这次画展能取得圆满成功,为中美文化交流增添光辉的一页。
(注):张大千,名爰。


第8版()
专栏:

有生命的文学
——《外国文学——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专号》
宗璞
1981年我去澳大利亚访问时,还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也许出于职业习惯,乃有小小雄心,想在回来后编一期澳大利亚文学专辑。总因自己疏懒,未能如愿。今天看见《外国文学》杂志出版了《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专号》,不禁雀跃者再,写篇小文介绍,是义不容辞的事。
这已经是《外国文学》编出的第二期澳大利亚文学专号了。听说他们编辑部人很少,还是兼职,从成绩来看,效率是很高的。我们介绍澳洲文学,不只因中澳两国人民的友谊,也因为它本身是有特色、有生命力、有前途的文学。亨利·劳森笔下的伙伴情谊一直打动人们的心。现在的作品已完全不同于开创时期,也吸引人们注意。现实生活在变化,作品基于生活,当然也在变化。澳洲作家中有怀特这样年过七旬仍在孜孜不倦写作的大作家。久住意大利的莫里斯·魏斯特去年已回悉尼定居。正在盛年的基民利创作力如汩汩泉水,不断出书。较年轻的穆尔豪斯在努力采用各种新手法。有作家方能有作品,各种不同的作家保证了作品的丰富多彩。
这一期专号着重介绍六十年代前后成长的一批作家。穆尔豪斯是其中佼佼者。他和女诗人道伯森去年曾访问我国。记得谈话间他曾说用新手法写作是他的方向,还说他写了一个人物出现在好几个短篇中,每篇写一个方面。我看过他几个短篇,印象不一致。专号中还有别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的我喜欢看,有的不大喜欢。却觉得该这样选。我想一个国家内的文学创作有各种流派,是应该的。各国之间对文学情况互相有所了解,且不说了如指掌,是必要的。彼此的影响、借鉴也是不可避免的。工作中取舍作品,绝不能凭个人好恶。编辑生涯二十余年来,对此深有感受。如今已离开编辑部,也仍时时以此自戒。
这期译文也有特色。短篇小说列在第一篇的《男人的世界》译者是陆文夫,只译文就有滋味。这是作家翻译的不一般处。越来越多的作家不只重视读外国文学,也注意其文学的表现手段——语言了。身在外国文学界的作者如我,常自觉太不成器,应该努力学习。《鸡鸣》一诗译文很有趣。译者朱次榴别出心裁,每句都是十个字,按三、三、四断读。
欲自在图逍遥夜独出走
留灯明弃家室登上城路
至桥边却迟疑停住脚步
转回身沿来路步履踌躇
原文未见,不识其“信”如何。然而译诗最难传达音节韵味,这译文已创造出一些了。
顺便说一句,这一期专号的负责人胡文仲(想来很多人认识他,“跟我学”主持人中不戴眼镜的那一位便是)编选了一本原文《澳大利亚短篇小说选》,不仅选材精当,且有注释,通过文学作品学语言,本是好办法。
不知不觉间,北京已是初夏。我们的一切都在渐入佳境。澳洲此刻正值深秋,想那色彩绚丽的秋色,更胜当年了罢。


第8版()
专栏:

比权更重要的
柳萌
改革的形势,作为潮流也罢,人心所向也罢,总之,它来得如此迅猛,逐渐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于是在群众当中,在领导层中,多有开口议论改革的人,这无疑是个好兆头。起码说明,在凝滞多年的中国这片土地上,关心、思谋改革的人多起来了,“改革”的幽灵搅得人心思动。在思动的人群中,更有早行者,如步鑫生、温元凯等等。他们勇游“潮头”,他们的雄姿伟业,连某些安于现状的人亦都在啧啧称赞。
但是,在个别担负领导职务的同志中,议论起这些改革来,我们也不时听到这样的说法:“给我人权、财政,我照样能搞上去。”意思无非是说,别人的努力也没啥了不起,只要让我“说了算”,照样会有一番作为的。
是不是有了权,就会有改革的锐气、改革的本领和改革的成果呢?自然,要进行改革,倘若没有保证改革方案实施的必要权力,无异于过河无船。正因为这样,中央才提出放权“松绑”,给各级领导更多的权力。
不过我总以为,更重要的还不只是权,而应该是心——爱国忧民之心。我这样讲,有的同志也许会生气:怎么,我出生入死打出天下,我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难道我不爱国?我不忧民?
但是稍安勿躁,咱们不妨平心静气地谈谈。你作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我想不能说没有权。问题在于你怎样用权。有的领导同志,任人办事并不依据原则,而是凭个人是非好恶标准定夺,滥用人权、财权,甚至胡作非为。事实证明,没有一颗思谋振兴中华的心,给了你权也不见得会用,或者说不会用在改革上。试问,有的干部的权还少吗,可又做出了多少利国利民的事呢?
当今出现的努力实行改革的人,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阻碍改革的事情出现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于国于民是否有益,然后再考虑如何定夺。倘若他们首先想的是,我的权限是不是可以解决,解决好坏会不会影响我的“乌纱”,那么,他就不会在改革上有所作为,充其量不过是个“规矩”的守权者。努力改革的人大都是无私无畏的实干家,而不是利欲熏心的空谈家。这也正是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的原因。
改革的形势咄咄逼人,已经造就了一批锐意改革的先行者;某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领导者势必逐渐退下来。我们希望这些同志反躬自省,善于总结教训,而不要有委屈情绪。


第8版()
专栏:

堵嘴的“检讨”
一位营业员把一位顾客的料服熨坏了,顾客很是心疼,说了他几句,不料营业员一句话把人家的嘴给堵上了:“我检讨还不行吗?”
检讨当然应该,但,那营业员是想以此先堵人家的嘴,“拳头难落笑人面”,总不至于再叫赔。
由这个小小的偶遇,我联想起党内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有的党员干部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非法建私房、搞农转非或工转干等,一旦查起,他们很主动:“我们检讨,我们检讨”。
做错了事,检讨了,接受教训当然可以,也应欢迎。可有些人的“检讨”只不过是逃避追查的遁辞。所谓“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就是这些人的心理写照。我们有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把必要的处分和空口“检讨”收起来一并锁进柜子里了事,这样岂能纠正不正之风?张友海


第8版()
专栏:

四十七颗心与三百元
鱼新平是国家旅游局追认的全国模范翻译导游。他咽炎犯了,但硬是坚持接待一个四十七人的大团,到最后已经发不出声音来。全团成员为之感动,团长郑重地送给他
一个包得很好的盒子,小鱼打开一看,原来是团长从全体团员那儿收集来的各种润喉、去痛和化痰的药。小鱼收下了。
另一次,小鱼热情而有礼貌地接待了一位研究过考古学的黑人,这位黑人临行前也送给小鱼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百元外汇券。小鱼婉言谢绝了。
鱼新平收下美好的心意,拒绝金钱财物,照他的话说:“只能为祖国赢得名誉,而不能为个人谋取私利。”王培炎


第8版()
专栏:

五彩云(外一首)
张明友
东山坳上飘来金色云,
西山沟里飘来绿色云,
南岭岔中飘来红色云,
四面八方飘来五彩云。
五彩云挤宽了小街——
白米、红椒、黄果、绿芹……
五彩云溢出了窄巷——
竹笠、笑脸、彩衣、花裙……
五彩云中,笑往外淌,
五彩云里,香朝四喷。
更有对对黛吹黛帕①引吭高
五彩云托起他们热恋的歌声。
林 海
莽莽苍苍的苗岭哟,
你海般壮丽,海般浩瀚,
谷底绿波轻荡,山巅绿浪拍天,
天空也被溅染得湛蓝一片。
集材汽车象潜艇在海底遨游,
索道料斗似渔船在海面扬帆,
伐木的黛吹,采木耳的来果②,
宛如渔民在捕捞珠贝、鱼鲜。
①黛吹、黛帕,苗语,即小伙、姑娘。
②来果,苗语,即老人。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选编的学问
——读《现代作家国外游记选》
蓝颖
近年来,见到各种游记读物,除历代游记外,大多是泛收已发表和出版的各类游记作品,而钱谷融主编的《现代作家国外游记选》(上海文艺出版社),选编的范围和标准明确清楚,很见个性,甚至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这本国外游记的选编,编者不仅注意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选录著名作家的作品,同时兼收同类题材而文笔风格迥异的文章,既考虑到作家的面,又考虑到题材的面,和各家风格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西比利亚》(寄圣陶)与徐志摩的《西伯利亚》;孙伏园的《丽芒湖上》与刘海粟的《多变的莱梦湖》;朱自清的《威尼斯》与思慕的《威匿思底水和“水”》,等等,同属佳文,读来并无重复之感,反而使读者得到更多的启发。
书中除突出著名作家以外,还突出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1943)、郑振铎的《欧行日记》(1935)、刘海粟的《欧游随笔》(1935)、小默(思慕)的《欧游漫忆》(1935)、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1931)、巴金的《海行杂记》(1941),以及姜亮夫编《现代游记选》(1934)中的作品,都是三、四十年代游记文学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看得出编者对散布在当时报刊上的作家的大量游记,也认真钩沉精选辑入,以免有遗珠之憾,从而增强了选本的分量。


第8版()
专栏:

银河落九天(中国画)
侯北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