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集体办书店 解决“买书难”
——访石家庄“燕赵文化书社”
本报记者 杨振武 王庚南
在石家庄常听人说,如果有买不到的书,可以到燕赵文化书社去问问,即使暂时缺货,他们也能代你邮购。乍一听,我们还以为它是一个大书店呢!要不,图书种类哪会那么齐全?谁知一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经营的小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家庄出现了“读书热”,但不少书籍在新华书店里难以及时买到。几个待业青年在一起商量:“集体办书店,解决‘买书难’!”去年7月,他们在桥东区劳动服务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办起了“燕赵文化书社”。一位副市长为书社定了这个名字。
万事开头难。燕赵文化书社开办初期只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三千元的本钱。但是,这六个青年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首先从解决“买书难”上打开了一条通道。他们通过市场调查,摸清了“买书难”的原因,并采取了两条相应的措施:一抓及时进书,让新书早同读者见面。书社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直接与出版社挂钩进书,业务一下子就搞活了。二抓市场信息,掌握进书的准确性。书社每周举行一次业务信息交流会,互通市场购销情况。门市部还专门设读者急需购书登记本,根据要求订书进货。他们还与全国二千多个单位和个人建立定期联系,广泛听取工、农、商、学、兵各界读者的意见,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去年10月,他们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派人到北京有关单位联系,购进了五百套《辞海》,三天就销售一空。
到今年2月,书店已发展到三十多人,三个门市部,先后与全国六十多家出版社建立了业务联系,有十家出版社在这里设立了特约销售部。半年多来,这个小小的书社,共发行各类图书一千多种,十四万多册。
燕赵文化书社之所以办得这么好,主要是在提高服务质量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送书上门。凡本市读者,只要是预约的,无论远近,一律按照需求送书上门。哪怕只购一本书,也要及时送到读者手中。半年多来,书社共为本市一千多个单位和个人送书五万余册。
流动售书。书社虽已发展到三个门市部,但星期天顾客还得排队等候。一些郊区的工厂、学校进城不便,仍存在“买书难”的问题。书社的同志们想:哪里有读者,就应当服务到哪里。于是,他们搞了三个流动售书车,白天定时定点流动售书,晚上去电大、夜大、辅导站售书。六个多月来,共出动流动售书车三百余次,售书一万二千多册。
免费邮购。书社已为一百多个单位和个人免费邮购了二千多元的图书,受到了读者的赞扬。书社刚开办时,他们邮寄图书计收30%的邮费。去年12月,易县山区一个中学寄来一封有一百七十多个学生签名的来信,信中说:“我们地处偏僻山区,买书困难,你们收这么多的邮寄费学生负担不了,请把我们的书款退还吧。”他们看到这封既有批评又有叹息的来信后,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对本省读者一律免费邮寄,并把这个消息登在了《河北日报》上。没几天,就收到全省各地读者汇来的购书款四千多元。


第8版()
专栏:

电视剧《父亲》七一前播出
武汉电视台录制的电视剧《父亲》,写的是毛泽东同志得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后的一段生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中国革命的领袖,而且是情感丰富的父亲。这里,没有展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以及震撼人心的伟大战役——它们只是较为遥远的背景。而前景是家庭生活,是失去儿子的父亲之所感,所思,所言,所为。全剧风格清新,质朴中蕴含着深情。
《父亲》由王驰涛、萧尹宪编剧,王驰涛、萧林辉导演。主要演员有古月、柴云清、陈丽明、陈牧等。
(黎 笙)(附图片)
毛泽东同志安慰儿媳刘思齐要振作起来。
张 炎摄


第8版()
专栏:

铁路美育“三枝花”
李永海
在我们伟大祖国五万多公里的铁路线上,有一千六百余所铁路中小学校,连结着六十万少年儿童的心。在这些铁路中小学校里,盛开着三朵鲜艳的美育之花。
图们之花。坐落在图们江畔的图们铁路第一小学,是一所朝鲜族学校。几年来,学校针对少年儿童爱美好动的特点,举办了儿童舞、集体舞活动,开展儿童音乐、歌咏、舞蹈比赛,以美育为内容,培养孩子们高尚的情操。学校少先队的文艺中队,分器乐、舞蹈两个队,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活动,创作和演出了不少富有儿童情趣和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节目。如童话歌舞剧《小蜜蜂的教训》、表演唱《说我象雷锋》等。健康活泼的文娱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才干,陶冶了孩子们的心灵,对学校工作也有很大推动。平均年龄只有九岁的文艺中队六十多名学生,学习成绩平均在九十分以上,不少是三好学生,成为全国铁路少先队优秀中队标兵。
柳州之花。当你走进柳州铁路第五小学,就会看到一幅幅秀美、生动的书法绘画作品,这所学校把对儿童进行美育,当作提高孩子们情操的一把钥匙。十多年来,坚持以红领巾书画小组为核心开展全校性的儿童书画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勤奋练笔,书画技艺进步很快。他们的作品有二十二幅获全国奖,三十五幅出国展出,十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西安之花。西安铁路小学是一所仅有三百多名学生的学校。这所学校十分重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七至十二岁的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以儿童版画为主的课余美术活动。他们教育孩子们运用木刻的艺术语言,以刀代笔,生动活泼地表现孩子们美好的童心。版画小作者们创作了一千多幅作品,参加过多次全国儿童画展和国际儿童画展,有六十多幅获奖。我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教授看了孩子们的作品后称赞说:“小学生作品天真烂漫,很有意思”,版画活动丰富和提高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不可小看之”。经他介绍,这所学校的儿童版画组,作为中国儿童教育版画组织的代表,与日本教育版画协会建立了联系,互相交流、借鉴。这一活动必将促进儿童教育版画事业的发展。秦 力


第8版()
专栏:丝集

雨丝集
秦力
百场演出的启示
有一种说法:农民不爱看话剧。然而,河北省话剧院《火热的心》剧组,从今年2月起,连续三个月在十六个县演出一百零四场,冀中平原、山区的农村一时掀起了“话剧热”。
那里的农民为什么爱看话剧呢?原来,该剧院摸索出一种新的为农民服务的演出形式。过去到农村演出,不管远近,他们都是全体出动,带着行李,在当地吃住。这次演出,他们化好装,坐上车,以石家庄为中心,向四周各县出发,都是当天演出,当天返回,不给农民群众增加任何负担。此举轻装简行,灵活方便,国家节省了开支,农民减少了麻烦。于是,相约者纷纷登门。当然,方便农民自然要多辛苦自己,但这个剧组的同志硬是坚持下来了。
河北省话剧院的做法启示我们:为农民演出,不单要有为民之心,还要有便民之举,两者缺一不可。
重视“路边文化”
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众多的经营者来往奔走于城乡之间,于是,个体经营的茶棚就在路边出现,以供行人歇脚。这些茶棚不但供应茶水,有的还备有书报、杂志、棋、扑克和收录机等,成为农村文化一种新的形式——“路边文化”。
这些“路边文化”多设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在某些茶棚里出现了听黄色音乐、看色情小说、讲鬼怪故事等现象。如此看来,群众文化部门应该重视“路边文化”,及时调查了解活动内容,加以积极引导,使茶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


第8版()
专栏:

别具一格的书籍装帧
李焙戈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即将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的装帧设计,是本着既要体现中国新文艺发展的光辉成就,又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原则进行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设计了三十多个方案,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最后选定了书籍装帧设计家张慈中同志设计的方案。
这套书的封面采用国产涂塑纸装帧材料,上面是烫压的一个凹陷的图案纹样,它象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又象唐代绘画中飘舞的彩绸,流动的线条构成一片仿佛是上升的气浪,迂回在整个封面上。它象征着中国新文艺六十多年来曲折发展的道路,体现了新文艺顽强地向上发展的精神。整个封面以藏青为底色,富有典雅气质,是中国人民所喜爱的民族传统色彩。再加上金、红两色相配,更增加了庄重的风度和活跃的气氛,也产生了富丽堂皇的效果。 (见右图)
全套书以各辑底色不同造成分辑的区别,而且纵横又都能成套,全套书各辑的每集书脊上都设有统一在固定位置、规格一致的红色块,排在书架上,通观全书,五辑底色不同,然而有一条笔直的红色带条整齐地贯穿一百多集套书,全长可达四米,形成洋洋大观。


第8版()
专栏:

好戏磨出好演员
刘乃崇 蒋健兰
看了河北省艺术学校应届毕业生刘文静演出的河北梆子《陈三两爬堂》,令人兴奋不已。别看她小小年纪,唱得有韵味,演得有身分,显得很成熟。她熟练地掌握了真假嗓结合的唱法,能高能低,有刚有柔,特别是善于发挥河北梆子所具有的高亢激越、泼辣粗犷的特色。公堂上一段段大板唱,斥骂贪官时怨愤昂扬,让人解气;诉说身世时悲凄婉转,催人泪下。
《陈三两爬堂》刻画了陈三两这样一个博学多才,善良正直,身陷烟花妓馆,却从不肯向命运低头,敢于斗争的女性。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剧情的发展,一层深入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细腻、深刻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演员大有创造人物、刻画性格的余地。这出戏是七十六岁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香玉当年的拿手好戏,刘老师善于揣摩人物心理,善于深入挖掘剧本,给演员提供每一点做戏的机会,在唱腔和表演上尽情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刘老师选择了这样的戏来培养年轻的学生,是很有见地的。刘文静就在这样的好戏中锻炼了本领,学会了演和唱,更学会了创造人物的方法。看来好戏才能培养出好演员。
和《陈三两爬堂》同场演出的《扈家庄》,也同样证明了这个道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积几十年的经验,创造出这个既娇且骄的扈三娘的生动形象。他设计的大量的、难度很大的、形式很美的武打和身段,都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特有性格。用这样的戏来培养学刀马旦的学员,不仅可以学武功,而且可以学会表演人物。扮演扈三娘的年轻的汪丽君,身上利索脚下稳,打得出色有性格。根基砸得好,对她今后演好其他剧目肯定大有好处。
刘文静演出的另一出戏《认弟祭弟》,剧本不够成熟,尽管写了法大于情的积极内容,但是没有塑造出感人的人物形象,没有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写出人物感情变化的合理过程,因此,尽管剧中有那么多唱,刘香玉老师又为之设计了很好的唱腔,刘文静的唱做也很认真努力,可是人物还是立不起来,怎么也不能象《陈三两爬堂》那样打动观众。用这样的戏来培养青年演员,她只能该唱时唱,该做时做,而达不到学习创造人物的目的。看来这是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祝贺河北艺校培养出这样好的学生,河北梆子后继有人,振兴有望。也提出这样一点浅见,以供参考。


第8版()
专栏:影讯

影讯
△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故事片《金不换》,描写秋收时节,退休了的副县长金永河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到了老家黄泥塘屯。当年他在家乡当生产队长时,乡亲们亲切地叫他“金不换”。可是,如今却遭到乡亲们的冷落。金永河没有因此心灰意冷,他用实际行动重新获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敬,又成了真正的“金不换”。影片生动地揭示了乡亲们对“金不换”前后感情变化的历史原因,着力塑造了在新形势下努力保持党的优良传统的共产党员形象。影片生活气息浓郁,演员表演朴素。编剧顾笑言,导演洪平、于石斌,摄影王亨里、韩杏元,主演魏坚、村里。
△兰州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故事片《经理室的空座位》,反映了青年的工作、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在商业战线进行改革、新老干部交替的进程中,春光百货商场方经理年老即将离休,谁来接替他呢?有两个候选人:年轻女干部贺玉莹和副经理赵庆和。这两个人由于经营方向、经营作风不同,经常发生矛盾和斗争。贺玉莹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从而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领导的信任,担任了春光商场的经理。赵庆和的错误也得到了处理。北影青年演员张金玲和她的爱人徐敏,在剧中分别扮演男女主人公贺玉莹与赵庆和。编剧朱敏慎、赵志强,导演、摄影徐骁先。
(翁 立)


第8版()
专栏:

西安铁路小学版画小组的同学们正在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