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拉美国家外债问题经济会议开幕
贝坦库尔呼吁工业国在债务问题上进行合作
据新华社卡塔赫纳6月21日电 拉美国家为寻求解决外债问题的经济会议今天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市隆重开幕。
哥伦比亚总统贝坦库尔主持了开幕式,并在会上致词。他呼吁改革现行的世界经济体系。他说,拉美的负债有内部原因,但主要是外部原因。他认为,利率应合理,交换条件要适当,还本制度应灵活,允许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工业国市场。这位总统指出,应使利率有一个限度,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为美国的财政赤字后果付出代价。他抨击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计划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消极后果。
他说,拉美外债问题“已不再是一个金融问题,当前已成为一个高度的国际政治问题”。他认为,工业国应知道“它们的经济政策使我们的人民在调整努力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付诸东流”。贝坦库尔呼吁工业国政府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上进行合作,因为只靠它们自己调整是不够的,可能失败,这对谁都不利。
最后,他建议拉美国家履行还债义务,各国各自同债权银行谈判,寻求达成适当的协议。在工业国采取金融和贸易政策时,如果损害发展中国家的调整计划,贝坦库尔总统主张集体寻求办法,让工业国承担提供必要补偿资金的义务。
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墨西哥、秘鲁、多米尼加共和国、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十一国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出席了今天的会议。(附图片)
哥伦比亚总统贝坦库尔在会议上致开幕词。
本报电视照片


第7版()
专栏:

美国一些青年思想和生活发生变化
据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 据美国报刊报道,一些美国青年的思想和生活,正在发生某些变化。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曾经出现一批被称为“嬉皮士”的青年。他们蓄长发,穿喇叭裤,颓废荒唐,玩世不恭。但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另外三种人——“雅皮士”、“亚皮士”和“拥皮士”,这些人分别被称为城市地区年轻的专业人员、有抱负的专业人员和不断升迁的专业人员,他们多半是些好啃书本、下功夫钻研问题的大学毕业生,业务上进取精神很强,常常一星期工作六十个小时,以挣得更多的收入。
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由于受近十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影响,美国的一些青年学生喜欢起诸如数学、英语和科学等基础课。
美国报刊说,今天的美国青年开始再度重视仪表。多数青年和学生修着流行的短式发型,穿得干净漂亮。许多青年人现在更喜欢观看一些有关家庭伦理、亲情友谊、科学幻想与冒险、幽默风趣和富有人情味的影片。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自六十年代起的“性革命”浪潮,使得离婚率暴涨,单身人口剧增,目前,这股浪潮已开始下落,随之而来的是,贞操观念再度引起注意和讨论。


第7版()
专栏:

齐奥塞斯库和金日成呼吁苏美恢复核谈判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6月21日电 此间今晚发表了关于朝鲜党和国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的新闻公报。公报呼吁苏美恢复关于欧洲核武器问题的谈判,并达成相应协议。
公报说,齐奥塞斯库和金日成在讨论国际问题时,特别分析了由于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和苏联实施核反措施而在欧洲造成的严重局势。双方强调应尽一切努力争取苏美恢复谈判并达成相应协议。
双方主张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制订同发达国家谈判的共同战略,以解决不发达状态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严重问题。双方主张中小国家、不结盟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并决定罗朝两国将加强在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国际组织中的合作。
双方还主张国家间的一切争端只有通过谈判加以和平解决,主张立即停止两伊战争和海湾的军事行动,主张在中东停止冲突,建立全面的公正的和持久的和平。
公报说,齐奥塞斯库和金日成一致同意两国之间签订到二○○○年的经济和科技合作长期协定,以便为双边的互利合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和开辟广阔的前景。


第7版()
专栏:

苏联拒绝里根举行美苏最高级会晤建议
新华社莫斯科6月21日电 苏联今天拒绝了美国总统里根最近提出的举行美苏最高级会晤的建议。
苏共中央国际宣传部长扎米亚京今天在莫斯科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里根提出举行苏美最高级会晤的问题是不严肃的,苏联迄今未看到美国的立场有积极的变化。
塔斯社今天发表的评论说,里根14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没有讲任何实质性的新东西,只是声称他主张进行最高级会晤,而且不要经过任何事前的准备”。
评论认为,华盛顿目前提出美苏最高级会晤的问题,并不表明美国缓和了对苏联的政策,而是为了竞选的需要。
评论声称,“苏联领导人不只一次地表示,在原则上是积极对待最高级会晤问题的”,但强调要作好准备工作才能使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新华社华盛顿6月21日电 美国总统里根今天早晨在白宫南草坪玫瑰园对基督教青年会的人士讲话时,再次表示他愿意同苏联领导人举行会谈。
他认为苏联并没有最终拒绝举行美苏首脑会谈,他与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进行会谈的大门仍然敞开着。
这是当有人要求里根就苏联的一项声明发表意见时谈及的。苏联的声明说,能够导致里根和契尔年科举行首脑会谈的美方的态度没有改变。
里根说,尽管苏联抵制举行中程导弹会谈“令人失望”,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更大的可能性”。
里根说,很明显,美国的目标是找到一些途径,“通过进一步对话的努力,在目前两国发生分歧的种种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里根在前不久表达了他愿意与契尔年科举行两国首脑会谈的意愿。


第7版()
专栏:

日元国际化和日本金融市场自由化
张云方
5月30日,日本大藏省公布了《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和《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两个文件。根据这两个文件,日本同意从今年12月1日起,日元将成为一种欧洲货币,即成为外国银行在日本境外持有和交易的货币。日元在美国压力下进一步国际化,在日本和世界金融界引起巨大反响。美国财政部长里甘说,这将“对美国经济、日本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具有历史性意义”。日本金融界的一些人士以及舆论界则惊呼这“敲开了日本金融锁国的大门”,“就象一百三十年前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四艘船舰敲开日本关闭了二百余年的锁国大门一样”,从此,“金融界进入了一个战国时代。”
日元国际化并非现在才开始。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已经建立了较高的信誉。日元同美元的比价,已从五十年代的一美元兑换三百六十日元,逐渐升值到今年3月的一美元兑换二百二十二日元。许多国家把日元同美元、联邦德国马克一样作为储备货币。日本一方面作为经济大国,自然愿意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日元进一步国际化抱有患得患失的情绪,担心这会影响日本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和在国内引起金融混乱,因为日本在金融货币方面一直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把日元同美元的汇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也就是一个美元可以换较多的日元,这样日本的商品在美国就可以廉价出售,而美国商品在日本则要高价才能买到,以此来鼓励和刺激出口,限制外国商品和资本的进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日见升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日元日益坚挺,一些西方国家和石油输出国从美元储备改为日元储备或以日元结算。日元的这种形势,直接威胁着美元的地位,日美间因此在金融上的摩擦越来越烈。特别是在贸易上,日本借日元在汇率上的优势,在日美贸易和日本西欧的贸易中获得的顺差逐年扩大。去年日本对美贸易的顺差达到二百三十亿美元。美国和西欧国家都认为日元汇价定得太低,使日本出口商在世界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纷纷要求日元升值。去年11月美国总统里根访日时正式提出了日本开放金融市场的强烈要求。之后,日美间经过六次协商,今年5月23日终于达成了日元国际化和日本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协议。
对于日元国际化和日本金融市场自由化,日本政府的态度,正如日本报刊所形容的那样:象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孕妇,心情激动而不安,盼着一个新生命的出世,但又怕他是一个畸形儿。因为长期以来,日本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建立巩固的国际金融地位,也希望日元进一步国际化,并想使东京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只是日本的设想比较保守,也比较笼统,而且是以日本为主导的。这样一个设想,自然不能和这次日美同时发表的两个文件的内容完全合拍。这就是日本官方在惊喜“金融新时代”到来的同时,又有些手足无措的原因。
对于日元国际化和日本金融市场自由化,日本银行界说,“这无疑是世界金融格局变革的伊始”;不仅日本金融界迎来了改革的新局面,而且“世界金融市场也将出现新的竞争局面”。可以预料,美国以及西欧各国在金融、保险等无形贸易中,争夺日本这块肥硕的新市场的角逐势必越演越烈。这样,日本不仅会受到日元投机浪潮冲击,通货和经济也还要为游资流入而动荡;同时,取消欧洲日元债券预扣税和实行欧洲日元的中长期贷款,日本也将减少财政收入和影响国内利率,因此前景是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日元升值和金融自由化方面是否会象美国所希望的步子走得那样快,仍然是个问题。它们为此而争吵看来仍不可避免。


第7版()
专栏:

美国农业见闻
本报记者 季音 何加正
五、农场主的苦恼和忧虑
加州南部是美国主要农业区之一。从旧金山出发,跨过金门大桥,再越过一座座林木葱茏的山地,眼前便展现出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这里河水清清,麦苗葱绿,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远处几辆拖拉机正在蓝天白云下耕作。好一片富饶而又宁静的土地!然而,这些土地的主人们心情却并不宁静。华裔李采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先生在这里已耕耘了一辈子,算得上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农民了。1906年,他的父亲携家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七十多年来,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如今李先生已拥有土地一万八千多亩,其中有近五千亩梨园。大小机械一应俱全,总值要达二百万美元。李先生家大业大,举止之间,似乎信心十足。可是他说,现在在美国种田很困难,油、机器、化肥的价格和工资都上涨,农产品价格却未见上涨。1950年一吨梨卖一百美元,到去年只能卖九十美元了,成本却增加不少,光工资就增加了五倍。西红柿尽管在超级市场售价高达六十九美分一磅,农场卖出去只是一分钱一磅。由于农产品过剩,连这样的价钱还常常卖不出去。他的梨子到最后就只好处理给酿酒公司。至今,他连续亏本已四年,今年如再不盈利,他就想与土地告别了。
“能不能自己搞加工、办商业来增加盈利呢?”李先生言语之间表示,此举又谈何容易,前些年曾经有人联合起来办过二十多家加工厂,可是很快就办不下去了,最后只剩下五家。现代技术和大批量生产怎么能容许各自都来搞加工呢?
对于老一代农民来说,和自己多年经营的土地告别是难受的。李先生尽管有再亏本就卖掉农场的想法,但他仍然在顽强地进行着挣扎。今年,他从种子公司引进了一批新的作物品种,还引种了天津鸭梨,以图翻身。但愿他能交上好运。
李先生的农场只不过是众多亏损农场中的一个。据美国农业部1982年初统计,全国农场负债总额已达一千九百四十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10%。其中中小农场的亏损更加普遍。我们在佐治亚州访问过的汤姆农场,以养小牛为主,同时种玉米、卖饲草。他们为了最大程度节约开支,减少成本,几乎样样事情都是自己动手。那天汤姆正领着自己的小儿子和女婿在给牛打针。尽管如此,农场去年仍然亏本。
当然盈利的农场还是有的。在密执安州,我们访问了一户农民。男主人和二十岁的儿子再加上雇用的一个小伙子,三个劳力除了种九百英亩主要是租来的土地以外,在另外一个地方还继承了祖父的一份土地遗产。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承认去年是盈利的。不过,象这样的农场在美国已经是凤毛麟角。美国舆论界对农业的危机也不断发出呼吁。他们说,农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价格下跌、成本上涨、负债沉重。
新一代的农民不安心于农业,也是美国农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李先生的三个儿子,有一个已经离开土地,另外两个虽然还在地里劳作,但是都很不安心。李先生对此无可奈何。在底特律南部一户农场的巨大饲料塔下,农场主十一岁的女儿约妮毫不怯生地对我们说,她想当一名医生,她的姐姐则想当一名空中小姐。母亲补充说:三个女儿谁也不愿当农民,也不愿嫁给农民。唯有二十岁的儿子愿意继承他父亲的田地。新一代农民不安心于农业,除了农场亏损严重,难以经营以外,活计太重也是一个直接的原因。尽管农业现代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农活仍然是非常累人的。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了,人又雇不起,大忙时节,光操纵机器也会把人忙得焦头烂额。总之,美国的农场正在经受着多方面的考验。 (续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