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祝贺和希望
胡德华
在孩子们的节日前夕,文化部举办了全国“儿童电影展览”。这次展览放映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新片子多,新上映的有故事片两部和美术片十五本;二是重新展览一批经过挑选的优秀的中外故事片,有二十二部;三是展览时间长达一个月。总之,这次展览影片之多,时间之长,都是以往展览活动所没有的。这对广大少年儿童是一个大喜讯。希望这一大批片子,不但能在城市各大影院为孩子们放映,也能同时在农村普遍放映,使约三亿少年儿童得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电影艺术对少年儿童有特殊的感染力。一部优秀的影片,对孩子的成长常常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而编导、摄制儿童影片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当我们带领孩子欣赏儿童电影展览的时候,都会由衷地感谢那些为儿童影片的制作尽心尽力的园丁们。
面对这一张展览影片的目录,在兴奋之余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除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以外,全国竟没有一家故事片厂为孩子们的节日送点“礼”?记得前几年,各故事片厂都有一项计划:每年至少要为孩子们拍摄两部故事片。虽然这个计划哪一年也没有全部完成过,但孩子们还是看到了象《泉水叮咚》、《啊,摇篮》等这样一些教育至深的优秀儿童故事片。今年为什么连一部新的故事片也没有呢?但愿各个故事片厂想到未来,不要忘了下一代,尽快补上今年欠下的“礼品”!


第8版()
专栏:

飞屋凌空
北京玉渊潭公园里高耸入云的观览车吸引着游人,在空中观看城市风光别有一番情趣,孩子的欢声笑语在空间荡漾。这张以天空为背景的高调风光照片,近似于版画,构图匀称,凝聚了生活中美妙的瞬间。照片的作者是北京市大山子中学学生,今年十六岁。
(韩世源)(附图片)
葛伟强摄


第8版()
专栏:

雨丝集
秦力
何其难也!
路过北京儿童剧场,不觉停步凝视良久。这座陈旧颓圮的小楼,被迫停业已近四载,今天是格外显得冷落了。
回想四年前,两位儿童剧演员曾在报上大声呼吁解决首都儿童看戏场地的问题,一些儿童文学家响应支持,茅盾、夏衍等五位长者更随之呐喊。事情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于是,儿童剧场的兴建工程算是纳入了文化部建设规划。
然而,日月如梭。四年后的今天,此事如何呢?据了解,尚需七八个年头才能在首都偌大的地面上,出现一座儿童剧场。也就是说,现在的少先队员将不能系着红领巾走进新的剧场,那两位奔走呼号的儿童剧演员也须等到花甲之年才能见到它的新容。这难道就是我们的速度和效率?这难道就是我们对“儿童是我们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所持的态度?
出版家的气魄
《延安文艺丛书》前六卷公开发行了。出版这套十六卷本、数百万字丛书的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说,为了给这套丛书开绿灯,他们不惜赔上几万元。
作为企业单位,出版社自负盈亏,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社会主义的出版业不能只考虑利润,而应当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眼。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宁可折本、赔钱,也要抢救有价值的书籍(他们还出版了七十余册的《走向世界》丛书),发扬祖国历史文化,这可以说是真正出版家的气魄。
有些人不是把那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书籍当作“赔钱买卖”不屑一顾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延安文艺丛书》的豪举,值得深思。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阿姨送来木偶戏
——访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幼儿戏组
本报记者 叶幼琴
我本来有点奇怪,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幼儿戏组几位女同志,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到剧场看木偶戏,却偏要送戏上门。
“剧场的租费太高,我们哪能加重孩子们的负担。再说,活泼泼的孩子一出幼儿园,就象一群离巢的小鸟儿,瞎飞乱跑,准得急坏老师们;还有,孩子们横穿马路也够危险的,又得警察叔叔操心……所以,不如由我们把戏送到孩子们跟前……。”她们说得句句在理。
幼儿戏组自1980年初恢复组建以来,北京市城区许多幼儿园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远郊深山,也曾洒下她们的涔涔汗水。四年多来,她们已为小观众送去近一千场木偶戏。她们出外演出,拉车卸车,装台拆台,样样自己动手。一拉开紫红色帷幕,她们又人人身兼数职,既要操作小木偶表演动作,又要为角色配音说话,还要自己变换布景。你看,那个表演狡猾的小狐狸的演员刘彬彬,她从五十年代起就为小观众表演小狐狸,今年已经五十七岁。那高举四五斤重大狗熊在来回踱步的,不是五十三岁的罗凤英吗?每演完一场戏,她的半边身子都又酸又麻。就是这样一些默默无闻的人,年年月月为孩子们稚嫩的心灵播洒着点点春雨。
怀柔县深山区的孩子们今天还在念叨:城里的演员阿姨什么时候再来啊?两年前,有个大雨天,她们顶着呼呼山风,穿着淋湿的棉袄,跳下敞篷汽车,边打着喷嚏边紧搬道具。不大一会儿,戏就开场了。那是山区孩子破天荒第一次看木偶戏啊!她们扶着奶奶爷爷,拉着妈妈爸爸,象潮水般涌来,还有从二十里外翻山过来的。此情此景,又怎不深深震撼着演员的心!戏演了一场又一场,由于长时间高举几斤重的木偶连续操作表演,她们的汗水雨水般淌到湿棉袄里。凌晨躺到床上,她们的双手以至全身都发麻了。
孩子们很喜爱木偶戏,小小木偶就是他们的好朋友。你看,孩子们看木偶戏是多么入神啊!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戏中的一员。他们看了《我要洗澡》,会伸出小手,互相比谁的手干净;看到舞台上张牙舞爪的大灰狼抱走小羊,他们会急得跺脚。有一次演出《柳儿放羊》,舞台上正演到老爷爷痛打恶狼的节骨眼上,演员罗凤英感到台前似乎有两只小手在晃呀晃的,怎么回事呢?她在幕布后面踮起脚朝下一看,嘿,原来是一个卷发的非洲小朋友正挥动小拳头使劲打狼。每当想起这一个个动人情景,演员们的心总是热烘烘的。
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是无比幸福的。她们对我说:“我们曾为别人投来轻视的目光苦恼过,但每当在幕后听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每当看到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喊着:‘奶奶爷爷,阿姨叔叔,你们要再来啊!’我们就年轻了,我们的心比蜜还要甜,我们的一切苦恼和疲累也都统统飞跑了。”


第8版()
专栏:

儿童连环漫画集
《中华少年》
新蕾出版社在“六一”前夕出版了儿童连环漫画集《中华少年》。画集共有四十余组漫画,每组都是一个小故事,不加说明,小朋友即可看懂。它通过有趣的构思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八十年代儿童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纪夫 静淑)
(附图片)
都干净了 江帆 苗地画


第8版()
专栏:

为幼儿办好画报
金近
这几年来,为学龄前的幼儿写作的作者、作画的画家,比过去多了。专门为学龄前幼儿办的刊物也有了几种,上海的《看图说话》和《娃娃画报》,北京的《幼儿画报》,都办得不错,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封面醒目,画的小动物形象活泼可爱,色彩鲜艳,给人一种干净、明朗、优雅的感觉,美而不俗,包含一种朴素、匀称的民族特色。插图也都保持了这个优点。比如画一个做手工用的小熊,色彩并不多,连纸面的白色也用上了,画面却一目了然,构图简单而生动,形象逼真,谁看了都觉得可爱。现在有些为儿童文学作品配的插图,把人物、动物、植物等画得很怪,而且变形得厉害:麻雀象乌龟,乌龟象蜗牛。给孩子看的画,特别是给幼小的孩子作画,要尽量画得逼真,又要活泼有趣,画得太洋了,太怪了,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是版面设计清楚,即使是连续画,也井井有条。版面强调色彩和谐,红绿黑白分明,突出了图画的每根线条,不致于让幼儿分不清清晰的形体。
既然是画报,又是给学龄前的幼儿看的,那么图画就成了主体,文字不过起辅助作用。以图为主,必须画出意思,一看就明白,不要让幼儿去东猜西猜。还有,文字也要尽量做到优美生动,浅显易懂,做到口语化。在《幼儿画报》上,刊出了幼儿容易认的字,用图画来解释,这可以说是看图识字。
幼儿文学是最早给幼儿打基础的文学,这不仅仅是让幼儿学到知识,也教育幼儿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和画家来为幼儿服务。


第8版()
专栏:

在祖国怀抱里成长
——一九八四年全国少年儿童书画艺术展览观后
姜维朴
“六一”前夕,中国美术馆有一个别开生面的书法、绘画展览开幕。展览的主题是:“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展品的作者是十四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最小的只有三四岁。展出的六百件左右作品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送来的。主办单位有文化部、教育部、广播电视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十二家,可见这个展览受到广泛的支持与重视。主办单位还准备对作品进行评奖。这是建国以来盛况空前的儿童书画艺术的一次检阅。
高尔基曾说:“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在绘画部分,孩子们以切身的体会,描绘了祖国对他们的培养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如《成材》(钟尉画),以夸张的高大粗壮的大树和一群歌唱跳跃的儿童的对比,表现了对“大树”的深情,对自己早日成材的向往。《阿姨来查视力》(毛旭光画),通过女医生全神贯注地给孩子们查视力的场面,表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怀。《钓星星》(邵景煌画)画的是孩子们在月牙上举桨划行,放出钓钩去钓宇宙间的人造卫星和自然星体。《我们的新油田》(韩香画)描绘的是在月牙上竖起了一座座油田井架,宇宙飞船正运行其间。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表现了八十年代的孩子们对征服宇宙的向往。
绘画展品不仅题材内容广泛,艺术形式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有的色彩浓重艳丽,表现了欢快、奔放的热烈气氛;有的淡雅恬静,表现了肃穆庄严的感情;有的以夸张手法去赞美某一种创造精神;有的却细微地刻画景物来表现人们的智慧。
书法展览中楷书占主要地位,这对在少年儿童中提倡和鼓励主要学楷书是必要的。同时,也有行、草、隶、篆,以及篆刻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书法展品与绘画展品相辉映,显示了众多的有才华的幼苗正在成长。
(附图片)
我们的新油田〔版画〕  韩香画


第8版()
专栏:杂谈

有感于《今天下午卖排骨》
舒关关
前些时报上登过一幅漫画,题目叫《今天下午卖排骨》。画面上,办公室里人去室空,阅报架上空空如也,供阅览的报纸都被拿去包排骨了。这幅漫画使我思考起报纸的“命运”来。
在我国,看报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在各级机关里,每年用于订阅报刊的费用是相当惊人的。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投资”吧!问题是,钱花出去之后,是否有人想到过要认真检查一下所收到的“效益”呢?
在许多机关的办公室里,都有那么一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看报专业户”。我有时真想问一问:你们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报,究竟从报上看出一点什么“名堂”来没有呢?是否打算通过看报来把握自己所从事的那项工作的脉搏和发展趋势呢?遗憾的是,有许多人看报常常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无所事事。这,就同不读书不看报、单凭主观意愿去指挥别人者一样可悲了。
问题又回到了报纸的“命运”上来。遇有卖排骨之类的“紧急情况”,顺手拿几张报纸去应急,已属用之不当。更有甚者,将公家花钱订阅的各种报刊捆了去卖给废品站,将得来的钱装进自己腰包里。如果报纸能为自己的“命运”呼吁的话,恐怕会要求发挥自己的“最佳效益”吧!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为了帮助小学生们了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了一套《中国近代历史小故事》丛书。全书分为《虎门销烟》、《金田烽火》、《黄海大战》、《神拳儿女》、《公车上书》、《武昌枪声》、《历史罪人》七册,今年“六一”前已全部出齐。         (钟)
△香港儿童文学作家何紫的《别了语文课》一书,最近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短篇小说三十九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眼睛中的香港社会。
(李义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