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短评

积极的一步
伊朗和伊拉克应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要求,从6月12日起停止袭击对方的城市和居民区。这是将近四年来两伊战争不断升级中出现的积极的一步。
两伊战争的持续进行,给双方人民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战争吞噬了双方将近二十万人的生命,毁灭了逾千亿美元的财产,严重破坏了发展中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上百万难民的流离失所……。为了减轻平民的痛苦,伊朗和伊拉克达成了停止袭击对方城市和居民区的协议,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当然,人们也不能不看到,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停止,海湾地区仍然笼罩着紧张的气氛。特别是两国领导人最近继续在本国进行战争动员,战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不能低估。如果战火进一步蔓延到整个海湾地区,就有招致超级大国干涉的危险,这对中东地区和世界和平将形成严重的威胁。
我们恳切地希望,伊朗和伊拉克能从停止袭击对方城市和居民区前进一步,接受国际间的调解,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双方的争端,早日结束这场灾难性的战争。


第6版()
专栏:

阿游击队反击盘踞潘杰希尔山谷的苏军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据外国通讯社报道,6月3日以来,阿富汗游击队向盘踞在潘杰希尔山谷的苏军和卡尔迈勒军队发动了反击。
抵抗组织发言人在巴基斯坦边境城市白沙瓦宣读了潘杰希尔山谷游击队领导人马苏德6月10日的公报。公报说,他领导的游击队在潘杰希尔附近的安德拉卜、帕伦德夫和肖马尔瓦达三处向苏军展开反击。苏军被迫后撤,并丢下一批装备。
4月下旬,苏军出动大批兵力,向潘杰希尔山谷展开大规模进攻,企图彻底瓦解这个山谷的游击队。
一位西方外交官说,这次游击队的反击表明,尽管阿富汗政权声称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已被摧毁,但是这支部队还是能够作战的。
据报道,自苏军4月下旬进攻潘杰希尔山谷以来,阿富汗各地的游击队为了配合潘杰希尔山谷游击队的行动,在许多地方主动进行出击。其中战斗比较激烈的地方有赫拉特、帕克蒂亚、楠格哈尔和帕格曼等地。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16日电 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财政秘书艾哈迈德·沙阿今天下午在白沙瓦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在过去一个半月里,阿富汗游击队在东南部的帕克蒂亚省击落苏联军用飞机六架、击毁坦克二十四辆。
艾哈迈德·沙阿说,由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主席阿卜杜勒·拉苏尔·萨亚夫领导的游击队,从5月4日起包围了苏联和卡尔迈勒军设在帕克蒂亚省东部战略要地扎齐的一个营地,那里驻扎着三百名苏军和七百名卡尔迈勒军。他说,驻扎在纳赖地区的苏联和卡尔迈勒军曾企图突破游击队的包围未能得逞,还损失了二十四辆坦克,一百五十名卡尔迈勒军士兵向游击队投诚,卡尔迈勒情报机关的一名官员也被游击队俘虏。为了突破游击队的包围,苏军出动了飞机,其中六架被游击队击落。但数十名阿富汗平民被炸死或炸伤。(附图片)
阿富汗游击队击毁的一辆苏制坦克。
新华社记者思平摄


第6版()
专栏:

叙以军队在贝卡山谷发生冲突
黎巴嫩抵抗战士在南部袭击以色列占领军
本报讯 据报道,以色列和叙利亚两国军队17日在黎巴嫩境内的贝卡山谷发生冲突,双方军队用中型和重型武器相互进行射击。
叙利亚官方报纸谴责以色列派遣军队进入这个离黎叙边境十六公里的地区,并对叙利亚军队首先发起进攻。但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在特拉维夫否认以色列军队在该地区加强了兵力。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6月16日电 (拱振喜)最近几天,叙利亚和以色列都向黎巴嫩贝卡地区阵地增派部队,双方处于戒备状态,局势又趋紧张。
叙利亚《革命报》今天的社论认为,以色列准备向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社论说,以色列国防部长阿伦斯下星期将访问华盛顿,其目的就是要向美国政府通报以色列侵略叙利亚的计划,以期获得美国的允许。
另据报道,以色列国防部长阿伦斯最近发表谈话说,叙利亚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可能发生。他说,叙利亚同以色列的武装冲突“将成为解决叙利亚国内问题的出路”。
最近以色列在贝卡地区加紧修筑工事,集结大量部队,并切断贝卡地区和黎巴嫩南部的一些道路。以色列飞机在黎巴嫩的贝卡地区、中部山区和贝鲁特上空不断进行侦察活动。
为了防备以色列的进攻,叙利亚也向贝卡增派了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并修筑工事。目前,双方都在积极备战。
6月14日,以色列和叙利亚部队在贝卡地区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火。这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的叙以之间首次发生武装冲突。有消息说,目前在贝卡对峙的叙利亚部队约有四万人,以色列有一万人。
新华社贝鲁特6月16日电 (记者喻开元)据此间电台广播,黎巴嫩抵抗战士今天下午在黎南部扎赫拉尼地区对以色列占领军发动了一次“自杀性”攻击。
广播说,当一辆装有炸药的“奔驰”牌汽车在冲击以军哨所时爆炸,司机英勇牺牲,以军二辆装甲运兵车被炸毁。由于以军当局严密封锁了出事地点,以军伤亡情况不明。但据目击者说,以军至少有五人伤亡。
今年年初以来,黎巴嫩抵抗战士加强了对以色列占领军的袭击,仅在最近十天里就发动了二十九次军事行动。据统计,从1982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侵黎战争到今年6月5日的两年内,黎抵抗战士共发动了五百六十三次袭击行动,打死以军三百一十七人,打伤六百七十八人。


第6版()
专栏:

两伊分别同美苏进行外交接触引人注意
伊拉克同意向两伊派遣国际监督小组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据外国报刊和通讯社报道,交战中的伊拉克和伊朗最近分别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外交接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美国国务院负责政治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迈克尔·阿马科斯特14日同负责照管伊拉克利益的印度驻华盛顿大使举行了首次会谈。国务院发言人约翰·休斯在会谈结束后说,这是“同伊拉克持久对话的一部分”。
据透露,一些时候以来,华盛顿一直表示愿意同伊拉克恢复外交关系,如果伊拉克也愿意复交的话。美国和伊拉克是1967年中东“六·五”战争后断交的。
为了提高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能力,美国已接受伊拉克的要求,帮助它建设一条从伊拉克通往红海的输油管道。
缺乏武器来源的伊朗,正在力图说服苏联减少对伊拉克的武器援助。6月上旬,伊朗政府指派外交部高级官员萨德尔访问苏联,要求苏联政府要么停止向伊拉克提供象SS—21型导弹这种高度现代化武器,要么也让伊朗也拥有同样的武器。伊朗还希望同苏联的关系正常化。自去年5月伊朗政府驱逐十八名苏联外交官以来,伊朗同苏联关系极其冷淡。
据透露,苏联对伊朗的要求提出了高价。它要伊朗承认阿富汗卡尔迈勒政权,还要伊朗政府释放被捕的伊朗人民党领导人。萨德尔断然拒绝了这些要求,但答应恢复向苏联提供天然气。由于苏联反对伊朗关于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要求,几年来,伊朗停止了向苏联的天然气出口。现在,伊朗在战争负担沉重的情况下,被迫答应按原价出口,唯一条件是:苏联必须向伊朗支付硬通货。
新华社巴格达6月16日电伊拉克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今天打电报给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表示伊拉克接受他在6月15日来电中提出的关于派国际监督小组的建议。
阿齐兹要求德奎利亚尔立即向伊拉克派遣一个国际监督小组,并使该小组尽早负起监督两伊停止袭击对方平民区的责任。
另外,伊拉克文化和新闻部长贾西姆今天对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昨天发表的关于伊朗愿意把同伊拉克达成的停止袭击平民区的协议扩大到不袭击海上航行的船只的声明作出反应。贾西姆要求拉夫桑贾尼进一步说明伊朗的意图。他说,只要伊拉克的港口和水道的使用和自由航行权利得不到完全的保证,伊拉克就不接受伊朗上述建议,并将“继续袭击船只”。
伊拉克今天发表战报,指责伊朗轰击了伊拉克的一个城镇,说这一行动违反了两国早些时候达成的关于互不袭击对方居民区的协定。
然而,伊朗方面没有透露双方任何轰击对方居民区的事件。


第6版()
专栏:

苏军向赫拉特省会大举进攻遭顽强抵抗
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16日电 阿富汗伊斯兰促进会领导人布尔汉丁·拉巴尼今天在白沙瓦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侵占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最近向阿富汗赫拉特省省会赫拉特市的游击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时,遭到游击队的顽强抵抗。
阿富汗西部省赫拉特同苏联和伊朗接壤,那里的游击队一直很活跃。在赫拉特市内,在苏军入侵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游击队也一直很活跃。目前,游击队已发展到一万五千人。苏军的这次攻势是从6月6日开始的。一万五千名苏军和卡尔迈勒军参加了这次进攻,同时还出动了大批坦克、装甲车、喷气式轰炸机和直升飞机。现已有一千多名阿富汗人被炸死,大批房屋被烧毁,约有五十名游击队员牺牲。
赫拉特市区内的游击队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进行了三天的顽强抵抗。在战斗中,游击队击毁苏军坦克二十五辆、击落喷气式轰炸机一架、打死苏联和卡尔迈勒军一百三十五人。
当记者问到潘杰希尔山谷的最近局势时,拉巴尼说,苏军不可能完全控制这个山谷,那里的战斗目前仍在进行。他说,他在6月13日收到的一份报告说,游击队最近向潘杰希尔山谷附近的帕兰德山谷发动了进攻,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
在回答有关阿富汗问题的间接会谈的问题时,拉巴尼说,如没有抵抗苏联占领军的阿富汗游击队参加,任何会谈都是没有价值的,也不会有结果。


第6版()
专栏:

乌拉圭白党总统候选人费雷拉被捕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16日专电 记者李志明报道,乌拉圭白党领袖威尔逊·费雷拉今天从阿根廷乘船返抵祖国时,被军事当局逮捕。
费雷拉是白党前总统候选人,该党决定在今年11月的大选中再次提名他为总统候选人。1973年军事政变后,军方以颠覆罪名下令通缉费雷拉,迫使他一直流亡海外。在军政府部分恢复政党活动并宣布将举行大选之后,各政党和各界舆论强烈要求撤销对费雷拉及其它政治家的禁令,但遭到军方顽固拒绝。费雷拉冒着被捕的危险返回祖国。
据报道,今天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气氛紧张,全副武装的军警乘坐军车在街头巡逻,直升飞机在城市上空盘旋,港口被严密封锁,外省通向首都的道路也被切断,电台每隔半小时播送一次政府的公告,警告居民不得参加欢迎费雷拉的集会。尽管如此,港口外仍然聚集了一万多群众举行集会,市中心还有十万多群众集会高呼反军政府口号。白党发表声明,谴责军事当局逮捕费雷拉。
费雷拉昨天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港时,几千名乌拉圭流亡者和侨民在码头欢送。阿根廷总统派特使以个人身份陪同费雷拉抵达码头,并送他上船。


第6版()
专栏:

一名柬伪军官揭露
越派高棉人到越中边界和阿富汗作战
据新华社曼谷6月17日电 泰国《民族评论》报今天报道,一个因不满越南在柬埔寨推行越南化政策而逃到泰国的柬伪军官揭露,越南曾派遣经过专门训练的高棉人到越中边界和阿富汗作战。
这个名叫农兰的柬伪军官昨天在泰国边境亚兰县对《民族评论》报记者说,他是1979年被越南派到越中边界作战的二百名柬埔寨官兵之一,在苏联接受发射导弹的专门训练后,于1981年被派往阿富汗。他在那里呆了两星期,曾向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军事目标发射了十六枚导弹。随后,他回到柬埔寨,为韩桑林军队和越南占领军效劳。
农兰还透露,去年他被秘密地派到磅逊港去提取十二枚苏制新式导弹。
农兰说,越南“在柬埔寨大力推行越南化和使用这些破坏性很大的武器促使我逃离”越军占领区。
农兰现年二十八岁,是韩桑林军队的一名上尉。


第6版()
专栏:

加拿大自由党选举特纳为新领袖并接任总理
本报渥太华6月16日专电 记者许德迁、马海亮报道:加拿大执政党——自由党代表大会今天经过6小时两轮表决,选出特纳为该党新领袖,以接替特鲁多担任加拿大新总理。
特鲁多于2月29日宣布辞职以来,自由党内有前财政部长特纳和能源部长克雷蒂安等七位领袖候选人,竞选该党新领袖。在竞选活动中,特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克雷蒂安紧紧追赶,差距逐步缩小。该党代表大会选举时,特纳在第一轮表决中未过半数,但经过会下折衷,在第二轮表决中终于以过半数的票数获胜。
特纳于1929年诞生在英格兰,早年丧父,五岁随母亲移居加拿大。他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受过教育。1962年当选为众议员,历任司法部长、财政部长等职。1968年他首次竞选自由党领袖,败于特鲁多,后来在特鲁多内阁继续任部长。1975年,特纳因与特鲁多政见不合,辞去财政部长职务,退出政坛,担任律师,并在一些全国性的大企业董事会中任职,成为企业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一般认为,特纳的政治主张与进步保守党较为接近。他在经济政策方面,主张更多依靠私人企业,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发展新技术研究,扩大对外贸易。在对外政策上,特纳主张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认真履行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应尽的义务,发展对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系,继续致力于实现特鲁多提出的和平倡议。
特鲁多任总理达十六年之久,政绩卓著。为了表彰他对自由党和国家的贡献,该党代表大会特于14日晚举行了赞扬特鲁多的专场文艺晚会。晚会结束前,特鲁多向全国发表了告别讲话。特纳当选后发表讲话,赞扬特鲁多担任该党领袖和政府总理十六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特纳说,他将在担任总理后的一个月内宣布下届全国大选日期。


第6版()
专栏:

张劲夫参观意菲亚特汽车厂
新华社都灵6月16日电 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应菲亚特集团的邀请,16日乘专机从威尼斯前往意大利西北部工业城市都灵,参观菲亚特集团设在那里的汽车制造厂。
在里瓦尔塔汽车厂,张劲夫一行在厂长弗·费拉里斯的陪同下,参观了小汽车生产线。张劲夫询问了该厂通过机械手进行自动化焊接的情况。厂长介绍说,每个车身由六个机械手同时进行焊接,半分钟即可完成。目前,这个厂生产的车身、车门的焊接和喷漆都已实现自动化。
接着,张劲夫一行参观了卡车厂。厂长阿·贝恩齐详细地向中国客人介绍了各种卡车的性能。在该厂试车场,张劲夫等还观看了各种卡车的试车表演。
菲亚特集团董事长乔瓦尼·阿涅利在卡车厂总部会见了张劲夫,并宴请了他。阿涅利对张劲夫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近年来菲亚特同中国的合作表示满意。他希望这种合作的步伐能够加快。
张劲夫说,菲亚特同中国的许多工业部门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中国的很好的合作伙伴。他说,中国方面希望就一些合作项目尽快同菲亚特集团达成协议。
菲亚特集团是意大利最大的私人企业,1983年生产小汽车一百四十九万辆,卡车九万三千辆,拖拉机五万六千台。与菲亚特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职工达二百万人。


第6版()
专栏:

中曾根首相会见朱穆之一行
据新华社东京6月15日电 (王兰英)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今天下午在首相官邸会见了中国文化部部长朱穆之一行,强调要加强两国青年之间的友好交流。
中曾根说:“我们日中之间正按四项原则发展两国关系,友好相处,因此,两国青年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很重要的。”他说:“日本希望中国派更多的青年来日本留学。”
今天,日本外相安倍和文相森也分别会见了朱穆之一行。


第6版()
专栏:

哈克总统参加巴前驻华大使葬礼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16日电 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今天在这里参加了前驻中国大使纳·阿·穆罕默德·罗查少将的葬礼。
齐亚·哈克总统在一封唁电中说,罗查少将“在经过长期卓著的军事生涯以后,又为巴基斯坦的外交事业做出值得称赞的贡献。罗查是巴基斯坦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使节,由于他在巴中两国关系形成时期,为两国友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人们将永远纪念他。”巴基斯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拉希姆丁·汗上将、陆军副参谋长哈·马·阿里夫上将、海军参谋长塔里克·卡迈勒·汗上将、外交部长雅各布·汗以及其他各部部长参加了葬礼。
郑剑英参赞代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人员参加了葬礼。


第6版()
专栏:

莫伊总统接见我驻肯尼亚大使
据新华社内罗毕6月16日电 肯尼亚总统莫伊今天上午在这里的国家宫接见了即将离任的中国驻肯尼亚大使杨克明。


第6版()
专栏:

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道路
——访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
本报记者 席林生 谈锋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先生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又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为了写作一部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今年4月初他来到北京,行装甫卸,就迫不及待地偕同夫人和谢伟思先生,沿着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道路,进行实地访问和考察。两个多月来,他穿越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六省,行程一万一千五百公里,遍访曾经亲身参加过长征的许多革命老战士,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为什么一位七十六岁的早已功成名就、可以安享晚年的作家,还要远涉重洋到中国来体验一次艰苦的“长征”呢?究竟是什么激励着这位老记者新的创作欲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访问了他。
一见面,索尔兹伯里先生就给人一种亲切热诚的印象,瘦高的个儿,满头银发,但精力充沛。他侃侃而谈,向记者讲起他为什么要从事这次写作。
那是1938年,斯诺的《西行漫记》一出版,他就一下子被书中的事迹吸引住了。他说,书中写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举,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他心头萌发了要了解中国的念头。
1944年他任美联社驻莫斯科记者。当时斯诺作为《星期六晚邮报》记者在莫斯科;还有一位中国人民的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在那里。他不断从斯诺和斯特朗那里听到有关延安的故事。他越听越着迷,十分想望能见到延安那些传奇般的人物。但美联社没有派他去中国。对中国的向往一直埋在他的心底。
1972年中美关系打开了。就在尼克松访华后不久,索尔兹伯里第一次来到了新中国。他碰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谢伟思。谢伟思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步行游历中国。这建议拨动了他的心弦。对啊,步行游历中国!为什么不能象中国工农红军那样沿着长征的路线步行呢?就在那一年他正式向中国有关当局提出了要求。讲到这里,索尔兹伯里先生笑起来了。是啊!在当时提出这个要求未免有点可笑。但是他没有气馁,一有机会就提出建议。1983年8月,他的要求被批准了。
记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在国外并不多,除了《西行漫记》外,只有十五年前一位英国大学生写过类似的书,但资料不全,错讹颇多。因此,他决心沿长征路线采访,访问亲身经历过长征的革命者,使人们能真实地了解长征的全过程。
索尔兹伯里先生这时越讲越激动。他说,从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人们必然能获得教益。长征体现了千万男女志士自觉自愿地为了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革命者今天还在工作着,这是发人深思的。这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每个美国人都想知道的故事,人们都会从中得到鼓舞。索尔兹伯里先生拍打着沙发的扶手说:“我满有把握地说,我用手敲击打字机键盘而写成的这个故事,将会使千百万人感到惊讶,看到中国的儿女做出了什么样的业绩”。
谈到这次采访活动,索尔兹伯里先生自豪地说,“我们走过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大部分路程。”
索尔兹伯里兴致勃勃地谈起他在当年腊子口战场实地考察的情景。“你只有来到腊子口天险的悬崖峭壁面前,脑子里才能重现当年红军冒着敌军枪林弹雨攀登绝壁的情景。这是难以置信的。这里关隘险窄,还有敌军架着机枪。红军从下午一直打到晚上十点,久攻不克。毛主席组织起一支特别分队,用绳索攀到悬崖背后。现在他们是居高临下了,很快解决了战斗。”说着,他又激动地挥动着手:“不!我无法向你们说真切,你们必须亲眼去看,你们才能了解这些战士所表现的勇气和无畏精神。”
在红军当年经过的雪山草地,索尔兹伯里亲身体验了那里气候变化无常的滋味,从而加深了他对红军这次艰苦卓绝的悲壮历程的认识。“早上天气晴好,但是冷而有霜;车行不久,天下起雨来,继而倾盆大雨,后来变成了冰雹。等到到了目的地,天气又转晴了。”索尔兹伯里说:“这对我是个绝好的例子,使我懂得了当年红军艰难困苦的处境:衣衫单薄,身上湿冷,无处栖身,无食果腹。对记者来说,这种艰苦的体验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眼前时时浮现着一队队人马,他们的衣着不是那么整齐;他们忍饥耐寒,艰难而又坚定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正是这些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立了一个新中国。”这是索尔兹伯里先生发自肺腑的感触。
索尔兹伯里先生为了收集素材,访问了数百名中国朋友,包括李先念、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当年参加过长征的战士。他说,所有的人都非常热情、真实而客观地向他介绍了各种情况和细节。索尔兹伯里先生风趣地说,除了在贵州不让我看制造茅台酒的工厂外,我要看的、了解的东西都让我看了,而且十分坦率,使我深为满意。
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长征”回到北京后,他对胡耀邦总书记说,当年中国红军的长征振奋了他的精神。胡耀邦说,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国红军的长征中吸取勇气、力量和智慧。
是的,中国人民继承革命先辈们的无畏精神,正在进行又一次史无前例的新的长征。索尔兹伯里先生也看到了。
他说,“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变化是很大的。从江西开始、甚至到西藏,我看到了繁荣的城镇、数不清的集市、新房屋、令人惊讶的无数消费品。同1972、1977、1980年相比,这里发生了巨变。甚至许多落后地区,也已大为改善。”
明年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进行长征五十周年。索尔兹伯里先生说,在那时候,他将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奉献出关于红军长征的这部新书。(附图片)
索尔兹伯里(左起第四人)同有关方面负责人一起在毛儿盖。照片右侧的石头房子曾是当年工农红军在毛儿盖的总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