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京的海内外校友希望在台湾和海外的黄埔校友
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广州南京上海等地举行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在京参加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海内外黄埔校友今天上午举行座谈会。他们在发言中表示,希望在台湾和海外的黄埔同窗校友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发扬黄埔精神,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侯镜如主持座谈会。同学会副会长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等出席了座谈会。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李仙洲在座谈会上首先发言。他说,六十年前我考入黄埔军校时只有三十岁,而今我已九十岁了。作为一个黄埔老校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为了早日实现这一天,我愿与大家携手奋斗。
“六十校友会北京,未完使命共商探。”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宋瑞珂即席吟诗,表达自己来京参加盛会的兴奋心情。他说,历史一再证明,国共两党,合则国家兴,分则民族损。今天,谁再阻挠祖国的统一,谁就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为国捐躯的黄埔先烈。他用诗句来结束自己的发言:“燕山逶迤长城巍,阿里风光日月潭。举国同胞思统一,环球朋友盼和谈。振兴中华须合作,共促完成赏夕岚。”
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蔡文治、沈策,黄埔军校毕业生文宇一、沈蕴存、陈修和、彭鸿文、刘宗宽,原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生马大恢等也在会上发了言。他们在发言中表达了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台湾黄埔同仁的思念之情。
座谈会上,黄埔校友踊跃发言,气氛热烈。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李赣驹、黄埔军校毕业生刘劲持、吴钟祺、郑庭笈、原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生唐祖沽作了书面发言。
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程子华在座谈会上希望,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团结海内外黄埔校友,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开展工作。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连日来,广州、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黄埔军校校友和各界人士纷纷举行座谈会、报告会等各项活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
昨天,在广州的黄埔军校校友和各界人士一百多人参加了民革广东省委举行的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会。原黄埔军校管理部副主任、九十四岁的陈适等许多老人在会上发言,缅怀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深切希望在台湾、海外的校友和故旧,发扬黄埔精神,珍惜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黄埔军校炮兵科毕业生陈宏章还即席赋诗抒怀:“建校匆匆六十年,珠江依旧水长流;同袍四海知多少,共为河山一统谋。”
黄埔军校在南京的校友,6月16日在中山陵园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校友们先在中山陵堂举行谒陵仪式,然后在茶室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会后,大家登上灵谷寺九层塔,参观塔内修复一新的二十四块二米高的石碑,阅读刻在碑上的《总理孙中山先生陆军军官学校开学训词》和《总理北上对黄埔军官学校告别词》。
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和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于6月9日联合举行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会。二百多名黄埔军校校友和各界人士欢聚一堂,握手交谈,充满了团结友爱的气氛。黄埔一期学生汪万令、二期学生汤静逸等先后在会上发言表示,要继承黄埔军校建校时国共合作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推进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使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16日上午,福州市的黄埔军校校友举行茶话会,纪念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黄埔军校三期学生杨立和原黄埔军校四分校学生总队副总队长、战术教官王谋等先后在会上发了言。他们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再次携起手来,为全国大统一、大团结而努力奋斗。
在杭州和在其它城市的黄埔军校校友、各界人士,这几天也分别举行了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


第4版()
专栏:

张廷发在空军党委六届二次全会上提出
改革首先要从用人制度上做起
本报讯 记者蔡善武报道:“搞好改革,贵在用人。没有一批德才兼备,勇于改革的干部,就打不开局面。空军要把改革用人制度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以此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工作。”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在6月17日结束的空军党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向到会的军以上干部提出来的一项要求。
这次全会是6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到会同志认真学习了赵紫阳总理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张廷发就如何从空军的实际出发,积极搞好改革的问题,在会上讲了话。他说,现在,改革是全国上下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空军改革首先要从用人制度上搞起。接着,张廷发代表空军党委提出了改革干部工作的四条要求:
第一,要破除对干部看法上的旧的传统观念,坚持在政治标准第一的前提下,用能人,不用庸人。选拔干部不能用那些德才平庸,看起来没有什么缺点,忙忙碌碌,无所作为;不敢负责,没有创见;不讲原则,大家都没有意见的
“老好人”。要把大批的年轻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干部提拔起来,要敢于起用那些勇于进取的开拓型干部。
第二,要破除“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不搞迁就照顾,大胆起用优秀年轻干部。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第三,要克服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左”的影响,树立“四化八门”的用人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空军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做得是好的,有一千多名大专毕业生担任团以上领导职务。但是,应当看到我们大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比较低,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左”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当前,识别和选拔干部的问题,实质上是要从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自学成才者),特别是从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中择优而任的问题。我们看学历,更要讲实际工作能力;讲文凭,更要讲实际水平。对知识分子也要用其所长。有些人适合搞业务和科研的,就要发挥他们这方面的特长;对那些德才兼备、有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就要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四,要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能升不能降,不犯大错误下不来的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做法,做到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干得好的,工作成效显著的,就要大胆提拔使用;不行的就下来,真正做到能上能下。


第4版()
专栏:

民革中央宴请部分海内外黄埔校友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今晚在丰泽园饭庄宴请参加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部分海内外黄埔军校校友和有关人士。
应邀出席宴会的有:程子华、平杰三、彭友今、杨拯民、李定、杨斯德、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黄维、阎揆要、覃异之、郭汝瑰、宋瑞珂、曹广化、唐生明、温佐慈夫妇、赵子立、沈策夫妇、肖作霖、李以劻、李赣驹、程元夫妇、沈蕴存、戴坚夫妇、马大恢、王治歧等一百多人。
民革中央副主席钱昌照、贾亦斌、侯镜如、孙越崎、彭清源、李赣骝等出席宴会作陪。
民革中央副主席郑洞国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蔡文治先后在宴会上祝酒,希望在大陆、台湾、港澳和国外的所有黄埔校友,遵循当年孙中山先生的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携起手来,共同为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4版()
专栏:

程元表示愿同诸位前辈和校友一道
继续发扬黄埔校训 促进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程元在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摘要)
今天是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日子里,作为黄埔中的一个后进,能够与诸位前辈和老校友欢聚一堂,共同庆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出席今天的纪念会,我心中无限感慨。因为先父程潜先生同黄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坐的诸位前辈、校友都会记得,先父程潜曾经是筹备创办黄埔军校的成员之一,并曾历任黄埔军校校务委员,为革命的黄埔做出一生贡献。我想,倘若他老人家还健在的话,也一定会为今日在北京举行如此隆重、热烈的聚会而感到极大的欣慰。
黄埔建校至今,已是整整六十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中华民族虽然历尽曲折坎坷、千辛万苦,但是毕竟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每个革命的黄埔同学,当年梦寐以求,为之奋斗不懈的崇高理想,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团结奋发;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繁荣强盛;我们的前途,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充满美好光明。多少年来,在我的心底经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人民最大的幸福?对此,人们可能作出各种不同的回答,而作为一个饱经旧中国分裂、贫困,备受歧视之苦的人来说,我认为,所谓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普遍地受到尊敬,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也只有今天,我们“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伟大的中国人,怎能不感到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呢!我想,不论是每一位健在的黄埔同学,还是每一位生活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会对此有着深切而共同的感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我们的同胞还没有都得到团圆。而我们的许多老黄埔也还天各一方,隔海相望。每当念及于此,我本人常常惴惴不安,辗转难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必每一位老黄埔都会有同感的。
历史是永存的。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许许多多黄埔同学为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而表现出英勇的对革命的献身精神,他们的光辉业绩,是举世共睹,不可磨灭的。这些,都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今天,每当大家怀念这些黄埔志士的时候,都亲切地称之为“老黄埔”,老黄埔,多么光荣而庄严的名字!它充分地表达了人们敬重之意,也寄托了对老黄埔们在中国历史上所完成的历史责任的无限赞誉。今天,祖国的统一,中华的振兴,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老黄埔面前的义不容辞的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再呼吁国共两党举行对等的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并且提出一系列合情合理的建议和设想,这一切都是真心实意的。在这里我谨表示,愿同诸位前辈和校友一道,不辜负“老黄埔”这一美称和盛誉,重新发扬黄埔校歌中的词句,在这个“怒潮澎湃”的世界洪流中,努力实践“这是革命的黄埔”,勇敢地“准备做奋斗的先锋”,为了我们共同的千秋万代的统一大业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为促进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继续发扬“亲爱精诚”的黄埔校训。这也就是我们海峡两岸,包括海外的全体黄埔同学的光荣历史使命。
让天各一方、隔海相望的苦痛永远成为过去,而迎来普天同庆天下一统的新局面;让我们消除隔阂、捐弃前嫌,一同携起手来,为此伟大壮丽的统一事业而并肩奋斗吧!


第4版()
专栏:

姚依林会见丹麦税收大臣
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今天下午在会见丹麦税收大臣伊西·福伊黑尔时说,希望中国和丹麦在税收领域里进行交流。


第4版()
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问答
问:为什么规定平时征集公民服现役的年龄为十八至二十二岁?
答:这是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和军队建设的需要确定的。规定起征年龄为年满十八岁,是为了与宪法关于公民年满十八岁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规定相一致,公民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从法律上来讲,就应该履行兵役义务;同时年满十八岁的青年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能够适应紧张的军事生活。规定平时征集的最高年龄为二十二岁,是从我国的人口情况和部队平时兵员补充的需要考虑的,至于每年征集哪几个年龄的应征公民服现役,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当年的征兵命令中规定。
问:为什么规定征集未满十八岁的男女公民服现役要坚持自愿的原则?
答:这是因为未满十八岁的男女公民,还不到服兵役的法定年龄,所以征集他们服现役应坚持自愿的原则。
问:为什么要进行兵役登记?
答:进行兵役登记的目的,是为了摸清适龄公民的政治、身体状况,以便确定他们是应服兵役、免服兵役、不得服兵役。通过兵役登记,可以增强公民依法服兵役的观念。
问:新兵役法对士兵服现役期限是怎样规定的,为什么这样规定?
答:新兵役法对我军士兵服现役的期限,根据三种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了规定:(一)义务兵的服现役期限:陆军三年,海军、空军四年。这是总结了我们多年来的经验,根据我军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因为义务兵服现役时间太长,不利于积蓄后备兵员,对本人及其家庭也会带来一些实际问题;服现役时间太短,会影响部队兵员的军政素质。(待续)


第4版()
专栏:

高举爱国主义大旗 实现祖国统一
沈蕴存在书面讲话中说,黄埔师生要恢复和发扬黄埔精神,努力促
成第三次国共合作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沈蕴存在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会上的书面讲话(摘要)
我是黄埔军校六期交通兵科毕业的学生,经过陆军大学第十期的进修后,回到母校任战术教官,随后又任第十七期通信兵科学生大队长。因此,今天我是以校友兼教员的身份来参加这次大会的。
前年冬季我曾同老伴回到离别四十五年的家乡——江苏省盐城市与父老们畅叙别情,目睹故乡飞跃发展的新面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写了一篇《故乡纪行》的短文,由中国新闻社发给海外各中文报刊登载。随后,又专程去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瞻仰了母校总理孙中山先生题词的纪念碑,缅怀往事,感慨万千!
今年是母校六十周年校庆,今天我能参加盛典,与各位欢叙一堂,借聆教益,衷心感到十分兴奋,非常欢乐!
黄埔军校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它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队,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起来的,是孙先生总结了过去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1923年决策,1924年正式开办的。
黄埔军校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官叶剑英、聂荣臻、恽代英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用坚持国共合作,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不断追求进步,敢于破旧创新,团结一致,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武装了学生的头脑。它以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而扬名中外,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深远影响。
六十年来在我国革命曲折发展的过程中,黄埔师生凡是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拥护国共合作的,都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凡是背离
“黄埔精神”,反对国共合作的,都对祖国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庆祝黄埔建校六十周年,回溯往事,结合自己的本身经历,我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经验教训。
确凿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1924至1927年间第一次国共合作,我们取得北伐胜利,扫除了国内军阀的势力;1937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又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祖国国土的成果。在两次国共合作中,我们的“黄埔精神”得到发扬,我们黄埔师生对国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两次国共分裂,背离了“黄埔精神”,对我们祖国的发展都起了阻滞作用。三十五年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省造成海峡两岸人为分隔的局面,就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结果。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
当前,祖国大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进入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目标的历史新时期,八十年代以至九十年代我们海内外十亿以上中国人的总任务就是完成四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今天我们纪念黄埔建校六十周年,凡我黄埔师生不论是在大陆,在台湾、在港澳或在海外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扬“黄埔精神”,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努力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团结一致,亲爱精诚,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在今天的大会上,缅怀往事,我们要继承和发展黄埔创办人、我们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追求进步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发扬周恩来、叶剑英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培育的“黄埔精神”。在黄埔创建时期的党代表廖仲恺,为了缔造本校“殚精焦思以期有成,艰难百折非所恤,蜚语万端非所顾”,倾注了大量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今年,我已是望八高龄的老人了,黄埔毕业以后,在政治上我曾走过一段弯路。是中国共产党把我从迷途中引导出来,重新走上了正路,也就是教导我恢复了“黄埔精神”。
现在我虽生活在美国,但我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可爱的祖国。
我经常朗诵叶剑英老师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我立志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毅力,追随各位先进老师、学长之后,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微薄的力量。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