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
朱培慰 白人朴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近年来正在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个人和联户购买农业机械的日益增多,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农机化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1981年以来,我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力装备的农用动力,每增加一马力所创造的产值,比七十年代增加了三倍。而农业产值每亿元的耗油,却比七十年代减少20%左右。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全国来看,目前在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方面,还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用耗油动力的增长与农机能源的供应量比例不协调。近几年来,我国农用动力不断增长,而农机用油供应量几乎是逐年下降,平均每马力供油量逐年减少,农民普遍反映供油不足。据统计,1978年是我国农机供油情况较好的一年,但平均每马力也只达到七十六公斤,到1983年底,下降到平均每马力不足五十公斤。据科研部门测定,即使每马力供油量达到八十公斤,按柴油机满负荷计算,每年也只能工作四百个小时左右,即四十至五十个班次,这是一个很低的利用率。
二是农机产品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过去由于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因而农机产品以拖拉机和耕作机械为主;现在要为大农业服务,强调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和多种经营,因此,不少农机产品都变成短线,有些还是缺门,许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尚属空白。即使就现在农村中使用最普遍的拖拉机和内燃机来说,品种仍然不全,而且成套和系列性也差。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由于农村出现“农机热”,小型农机普遍供不应求,一些原来不具备生产条件并已调整下马的小拖拉机厂和小柴油机厂,现在又恢复了生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小拖拉机生产厂点已有一百多个,其中小四轮生产厂点有五十个左右。这样遍地开花的多点生产,必然造成某些农机产品的粗制滥造和质次价高,降低农机化的经济效益。
三是目前农村中超期使用的拖拉机和内燃机不断增多。这些超期使用的农用动力,不仅作业质量差、牵引功率低,而且修理费和油耗也大大增高,迫切需要更新换代。
根据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机化的新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提高农机化的经济效益,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农用动力要规定可行的计划销售办法。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规定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后,接着指出:“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和油料供应的可能,规定可行的计划销售办法”。这个指示精神,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贯彻。现在,我国农村中的户营农机发展得很快。由于各地对农户购买拖拉机等农用动力是敞开供应的,没有根据当地油料供应等情况实行计划销售,因此,已造成不少地方油、机比例失调,农民买了农机买不到油,甚至出现缺油停机的情况。同时,有的地方本来拖拉机等农用动力已经饱和,但由于对农户敞开供应,也出现了机具配备不合理和不配套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对农用动力实行计划销售已刻不容缓。建议各地农机销售和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配合,提出方案,先搞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第二,对农村超期使用的农用动力,要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换代。现在,全国二亿四千五百万马力的农机总动力中,约有四千万马力的使用期已超过十二年。预计到1990年将有一亿多马力的使用期超过十五年。据黑龙江、新疆等垦区调查,主要机具约有40%已超期使用十五年以上。因此,有计划地对超期使用的机具加快进行更新换代,已势在必行了。它对提高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更新的措施,可采用行政手段与经济办法相结合,同时,还要有鼓励农民更新的政策,例如国家给予适当补贴,银行给予优惠贷款等。
第三,农机工业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农机工业在调整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长期存在的布点多、批量小、成本高、质量差的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为农村提供的农机装备,不少仍是机型陈旧,性能落后,能耗高,配套性差。据1983年机械工业部统计,在主要农机产品中,有55%大体相当于国际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有40%相当于国际六十年代的水平,仅有5%相当于国际七十年代的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已对农机产品提出“一要小,二要好,三要花钱少”的要求,同时对大中型拖拉机的需要量也开始抬头。我国农机工业应抓紧当前国际上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技术进步,尽快地把农机产品搞上去,为农民提供更多性能好、质量高、适用性强而价格便宜的各种新产品,为提高农机化的经济效益作出新贡献。
第四,农机化要面向大农业,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经营服务。过去农机化主要为种植业服务,路子很窄。现在要放开视野,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国除现有耕地外,还有大约四十八亿亩草原,约十八亿亩森林,十亿亩可供放牧的草山草坡,两亿多亩内陆江河湖泊以及漫长的海岸线。这些资源,对发展我国农林牧副渔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农机化应该面向这个“广阔天地”。此外,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对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所需的各种机械,广大农民也已经提出了要求。在广泛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这是我国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帮助广大农民从各自不同的条件出发,走上这条致富之路,农机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第五,要重视机具的合理配备。我们认为,不论是采用哪一种经营形式(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农业机械,都有一个合理配备机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机具效能,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所谓合理配备机具,就是根据当地大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合理选型配套的基础上,正确组合不同品种、型号和数量的农机具,使组合的机具在生产和运输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国营和集体经营的农机站队,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轮式与链式拖拉机的比重、大中小型拖拉机的比重、主机与配套的比例等;户营农机如何合理选定主机与配套,如何合理地配备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工具等等。有计划地搞好这方面的工作,既可克服选购机具的盲目性,满足农业生产和商品运输的需要,又可充分发挥机具的作用,提高农机化的经济效益。


第5版()
专栏:

抛弃“轻商”思想促进商品流通
白玉民
前不久,我到下边了解情况,在和干部、群众的接触中,发现一部分人对于社员搞联营的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对于“做买卖”,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一种鄙薄情绪。在他们心目中,似乎经商不是正路,是“不本分”,是捞“不义之财”,常常把“商”与“奸”联系起来。
一部分干部、群众存在这种意识,不是偶然的,是有长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的。
我们国家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生产方式的基础是个体的小农业,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是基础薄弱和生产力很低的简单再生产。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它的统治,要求把一切生产关系都僵化为一成不变的传统,要求把一切人都固定在他生就的阶级、地位、职业上,而永不迁改。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序而民志定”(《汉书·货殖传》)。这是封建关系赖以维持的基础,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封建统治阶级就很自然地把商业活动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加以抑制。
为什么商业的发展会动摇封建关系的社会基础呢?这是因为,商品经济、商业活动,是唯一能促使僵化了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的因素。在一个以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一切都处于停滞状态的社会中,商业在哪里出现,变化就从哪里开始。恩格斯曾经说过:“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现在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资本论》第3卷,第1019页)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对于商品经济,如果不加阻挠,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对封建制度的全盘否定。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远在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曾经给了封建制度以巨大的冲击。所谓“周室衰,礼法堕……耆欲不制,僭差无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无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汉书·货殖传》)指的就是那时的情况。在封建统治阶级经受了这一巨大的震撼之后,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厉行抑商政策就成为自然的结论了。自战国后期起,轻视工商、尤其是轻商观点支配了中国两千多年。这集中地表现在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出的重本(农)抑末(包括商品生产在内的广义的商业)的口号上。重农和抑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因为不抑商,重农就会落空;只有抑商,才能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封不动地保持下去。正是由于抑商政策堵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窒息了它的生机,同时也就把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动力扼杀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一种发展迟滞的状态,尽管很早就有了商品生产,并且也远比欧洲为早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但却发展得极为缓慢,始终没有越出初期的萌芽阶段。在这里,抑商政策所起的消极阻碍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今天,一部分人存在的轻商思想,除了封建时代抑商传统的影响外,我们自己的工作失误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生过的缺点和偏差,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把个体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一律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大割、特割,其流毒象一条无形的绳索,仍然束缚着某些人的头脑,使他们不敢放开手脚进行商业活动,发展商品生产。
因此,需要针对上述思想,运用多种宣传工具,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使人们懂得,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时代,人们的生产活动仅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在那种条件下,交换和流通自然无足轻重。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有了剩余劳动,就需要交换,需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商品生产,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资本主义制度是可以越过的,但资本主义制度所承担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历史任务,是不能越过的,它必然而且能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否则,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将成为一句空话。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是把社会生产力向前推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开创农村商品生产的新局面,就必须加强对商品流通的领导,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不可否认,个体的商业活动难免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它首先带来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要看到它的主流,看到它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是搞活商品流通、繁荣经济、促进四化建设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要抛弃一切陈旧的观念,大力发展合作商业和个体商业,使商品流通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5版()
专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
何伟
我国农村正经历着一个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时期。
农村专业户的兴起,冲破了我国农业“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的秩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变了过去那种除了维持温饱,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的局面。现在,农民已经有了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除了用来翻盖新房,增添消费品外,还有一部分用来进行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乡镇工业、养殖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的发展,使农村日益趋向多样化。所有这一切,必然使农村商品交换范围扩大,商品流通量增加。自然经济主要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劳动与自然的互换,因而可以过自给自足的、不与外界交往的、封闭式的生活。商品生产完全不同,它必须与外人交往,与他人交换,才能正常进行。自然经济是与简单再生产和因循守旧联系在一起的,而商品经济则是与扩大再生产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
专业户是农村的专门商品生产者。农村专业化生产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许多专业户从农业这一母体中分化出来,形成新的分工。他们专门从事某种生产,掌握某种技艺,采用新的设备,改进操作方法。专业户的特点,一般是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成本低。他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同类商品的社会价值,按照商品的社会价值出卖,能够获得较多的收入,因而可以先富起来,在农村中起着一种示范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普遍富裕。
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可以使生产逐步社会化,它本身并不是计划经济。然而它与自然经济相比,却是前进了一步,更接近计划经济。列宁在谈到商业工作的重要性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看来这是很奇怪的。共产主义竟同商业有关?!这二者之间似乎完全没有关系,毫不相干,距离很远。但是,如果从经济上来考虑,就会知道这二者之间的距离,并不比共产主义同小农的、宗法式的农业更远。”(《列宁选集》第4卷第578页)当然,列宁讲这段话的历史条件和我们目前的情况不能相提并论。但列宁讲的这个道理,对我们今天也是适用的。因为商品经济比自然经济离计划经济更近,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公有制条件下,只有产品商品化,才能实现完全的计划化。
列宁当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从概念出发来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问题,而是从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从社会实践来提出问题,所以强调商业工作是当时一切工作的关键的一个环节,只要抓住这一环节,就可以把整个链条拖向我们预期的目的。列宁还号召,优秀共产党员应当学会文明经商,通过抓商业,抓流通环节,把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活跃农村经济,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首先是一个流通不畅的问题。但不仅仅是一个流通问题,而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要求组织生产社会化的问题。专业户的生产是专业性的商品生产,不同一般的生产,它的生产过程要求供、产、销与之相适应,有一环脱节,就会使生产受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它所要求建立的供、产、销关系,不是短期的偶然的关系,而是长期的固定的关系。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专业户才能够放开手脚、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商品生产。解决这样的流通问题,就不是解决一次“买难、卖难”的问题,而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供、产、销关系,实现生产社会化。这种生产社会化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更加密切、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商品生产的社会化要求专业户能及时了解市场上的信息,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进行生产,避免盲目性。但目前的专业户,一般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少,与社会联系范围狭小,耳目闭塞,市场信息不灵。这些问题只靠专业户自己无力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力量才能解决。目前,有些专业户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出现了各种为专业户服务的组织,如农产品加工、禽蛋、畜牧、水产、饲料、种子、防疫和运输等机构。它们一头通过合同关系收购或供应专业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保证专业户产前、产中、产后的需要,使其顺利发展。另一头与外地签订合同,推销产品和采购原料及生产工具,在专业户的供、产、销中起着中介桥梁作用。这种为专业户服务的组织机构,还通过合同关系与专业户联系,形成一种新的经济联合。如养鸡专业公司供应养鸡专业户雏鸡,按小鸡成长过程的不同需要供给饲料,供给防疫药品和技术,介绍先进经验和信息,按期收购鸡蛋和肉鸡。一个养鸡专业公司与周围许多养鸡户建立这种有机联系,如同葡萄梗和葡萄粒一样,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经济联合实体。
这种新的经济联合体,具有新的经济职能。通过购销合同、市场信息、原材料供应和技术指导,把各专业户的生产引入国家计划,使分散经营的各专业户与国民经济计划挂起钩来。由此可见,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对于改进计划管理,提高计划化水平,扩大计划范围,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浙江富阳县供销社的体制改革
万典武 丁声俊
近年来,浙江省富阳县供销社积极为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一是变“坐商”为“行商”,扩大市场,开辟销路,打破农副产品积压的困境;二是扩大经营范围,向生产、加工、技术领域扩展,帮助农民增加生产门路;三是提供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服务,扶持商品生产发展。富阳县供销社能够有成效地开展这些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比较扎实地进行本身的体制改革。概括起来,有以下六项:
一,转变经营思想,调整经营方针。
供销社认真调整了经营方针:一是改变经营结构。从偏重于经营工业品改为着重经营农副土特产品,从偏重于买卖改为开展生产、加工、购销综合服务。二是改变投资结构。把供销社可支配的二百万元资金有计划地用于发展加工业、食品业以及其他生产事业,把扶助生产资金由“恩赐扶助”改为“有偿扶助”。三是改变利润结构。过去70%的利润靠工业品,今后争取50%的利润靠经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业。四是改变人才结构。过去偏重于做买卖,职工绝大多数是购销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寥寥无几,今后用人也要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搞活农村流通出发,逐步增加一定数量技术人员,为生产、加工提供各种服务。
二,坚持互利政策,开展农商联营。
县供销社在体制改革中,积极开展以农商联营为主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营。他们开展联营的主要形式有生产联营、加工联营、工商联营、购销联营、多体联营等。在联营中还实行了合同制。现在,县供销部门与一万四千七百多个专业户、三十八家社队企业、四百八十三个工商户签订了联营合同。
实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联营,使农商互利,共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3年,富阳县连续遭受雨灾,蚕茧、春粮产量都有降低,农民减少收入三百二十多万元。供销社通过开展联营,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夺回损失后,还使全县农民增收六百七十四万元,其中:土纸一项增收四百二十四万元,食用菌一项增收一百一十六万元,三十八家社队工厂增收一百三十四万元。全县供销社系统购销两旺,生意兴隆,没有一个基层社亏损,扭转了利润连续三年下降的被动局面。
三,调整县专业公司与基层社关系,发挥基层社的积极性。 县公司与基层社既有分工,又有侧重,对茶叶、土纸、竹制品等几个大宗产品搞联营,县公司负责打开销路,基层社负责收购,所得利润县公司得四成,基层社得六成。
四,专业公司适当划细,认真加强专业指导。
过去,富阳县供销社所属的公司,是大公司、大核算、“大锅饭”。在改革中,他们把县公司适当划细。如把过去“大而杂”的土特产公司,划分成特产、土产、土纸日杂、畜产、废旧物资、贸易公司等六个“小而专”的公司,又新建食用菌、储运、集体商业等三个公司,加上原有的果品、农资公司,现在共有十一个专业公司,形成了“下面并、大、杂一点,上面分、细、专一点”的体制,做到县公司专业经营,基层社综合经营。
五,按经济区域建社,适当增加经营网点。
原来,这个县按行政区划,以乡建社,全县共有四十六个基层社,很不适应经济、交通、小集镇等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情况。这次改革中,坚决突破行政区划,改为以小集镇为中心,按经济区域建社,把原有的四十六个基层社调整为十七个,从而方便商品集散,减少商品往返流转,有利于农村集镇的建设,显示出许多好处。
六,基层社试行改革,调整了一些规章制度。
对完成统派购任务和合同规定数额后的产品,实行“幅度限价”,允许基层社随行就市,灵活经营,做到“大统小分,总体求稳”。过去春笋收购价格很死,影响购销和市场供应。现在改为四个价格:开始七天为0.41元/斤;接着十天为0.35元/斤;再往后为0.28元/斤;最后五天为0.21元/斤。这既保证了生产者利益,也兼顾了消费者利益。其他在资金使用权、商品经营权等方面也扩大了基层社的权限。
这个县的供购社近期内正在劳动、工资、干部任免、扩股、股金分红等方面采取一些新的措施,深入进行供销社的体制改革,为办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而努力。


第5版()
专栏:

《城市地理学概论》出版
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地理学概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城市地理学基础专著。
城市地理学是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运动,城市地理学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相当活跃的学科,研究的方向也从分析单一城市发展到研究城市整体的规律。本书参考国外城市地理学资料,结合我国城市地理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讲述了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城市地理学的经典学说和当代新型科研成果也作了介绍。
(海波)


第5版()
专栏:

《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出版
王诚尧著《中国社会主义税收》一书,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对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作用、任务以及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税制结构及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杨绍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