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坚持“三个面向”调整改革普通教育
张承先
去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我们要联系党的总任务、总目标,联系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论述,认真学习,坚决落实。
“三个面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基础是面向现代化。贯彻“三个面向”,首先要解决好面向现代化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教育要面向世界。首先,要时刻关心和及时研究世界发展的新动向、新情况。其次,要注意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科学管理的经验和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第三,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应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第四,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少年中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
教育要面向未来。现在就要为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和二十一世纪前期的更大发展做好人才准备。我们正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进行教学改革,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开创精神,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面向未来不限于科学技术方面,还要面向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学校承担着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精心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能否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从中培养出一批坚定的、能经得起复杂环境考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学校必须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实行三个“面向”的重要保证。
“三个面向”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教育工作同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革,这里只就改革普通教育方面谈一些意见。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加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当前办学思想不端正的突出表现是单纯追求升学率。单纯追求升学率,一方面孤立办教育,忽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背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和教学规律,只注意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只注意抓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对多数学生进行劳动就业前的培训;只注意应考、考分,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智力、能力的培养;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造成部分追求升学的学生负担很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则感到前途渺茫,影响学习积极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单纯追求升学率的风也吹进了小学,使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也很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单纯追求升学率使教育钻入了死胡同。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教育部门最近为此做出了十条规定,可是在贯彻执行中遇到的阻力还相当大。
造成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级领导部门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对待学校的工作,尊重教育和教学规律,注意办学的社会效益,不要简单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工作好坏和奖惩教师的依据,给学校施加压力。第二,学校、教师要认真端正办学思想,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克服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对来自社会上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压力,要作宣传解释工作。第三,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使之能指引中小学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第四,要广开就业和上学门路,鼓励自学成才,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还要落到实处。一是落实到教育结构改革上。几年来,我国单一化的中等教育结构开始起了变化,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我们有些同志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进展迟缓。现在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的称之为
“经济的柱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大事抓上去,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普通中学要落实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普通中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也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开设劳动教育课,把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文化技术素质的劳动者的任务提到重要位置上来。近些年来,世界一些国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就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的一种共同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三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点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教育结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效措施,我们必须创造条件坚持下去,使之日趋完善。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近二十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相继兴起教学改革的浪潮。这一浪潮有许多特点。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把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以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反映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二是革新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进行教学改革,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因地制宜。要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先在现有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至于对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改革,需要先进行实验,做好准备,再全面展开。我们要把“少、精、活”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这个问题历史上没有解决,现在也没有解决。学生负担过重,消化不良,压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这是教学工作中一个突出的弊端。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从低年级着手,按照“少、精、活”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开辟“第二课堂”,添设各门学科的“趣味课”,开展科技、音乐、美术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具有普遍意义。现在,各地不少学校都在从不同角度进行教改实验,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从各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实验。现在教学改革的实验,需要更加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可以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建立“一条龙”的实验体系,对学生进行跟踪考察,系统地了解实验效果。对开展实验的学校要在所需设备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为排除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放开手脚进行改革实验,还必须采取若干必要的政策措施。如实验学校的毕业生可不参加统考,采取推荐加考核的办法升入高一级学校。
抓好管理体制的改革,充分调动各级和社会
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化建设迫切需要教育快点搞上去,但是目前国家财政有困难,不能一下子增加很多教育投资。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贯彻中央提出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除国家逐年增加教育投资外,要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来办学。这就需要进行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调动各级和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农村的大好形势正在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条件日趋成熟。在县可以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乡财政,除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外,还可以向社队和社员筹集资金。这有利于加速我国小学教育的普及。当然,社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员的生活水平并不一样,有些社队还有困难,仍然需要国家补助,特别困难的地方则要由国家来办。管理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出发,才有利于调动各级各方面——包括县、乡、村、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才有利于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保证学校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在城市也要探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子,调动厂矿、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工厂、企业税后留成中也应拿出一定比例办教育。
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现在,我国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加强师范教育,培训提高在职教师,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要象经济战线抓重点项目那样抓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的改革应走在整个教育改革的前面。
为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搞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提高教师待遇,吸引高水平的人去当中小学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如日本1974年开始实行的《确实保证教育人才法》,大幅度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使教师的工资超过了同级的行政部门职员的工资标准。结果大批优秀人才涌向教育界,报考教育学院的学生猛增。我国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已拟定了对小学教师实行教龄津贴的办法,希望有关方面尽快研究颁发实施。在全国进行工资改革中,应考虑到教师在培养一代新人中的重大作用,同时应解决复杂、艰巨的脑力劳动与简单体力劳动之间待遇倒挂的问题。在未实行工资改革前,可考虑让有条件的学校进行管理改革,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好教师的考核工作,从勤工俭学的收入中拿出些钱对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和职务津贴。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应允许他们以优惠条件从大、中城市或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招聘好教师,不受国家工资标准的限制。


第5版()
专栏:

一个令人忧虑的倾向
湖南岳阳县第一中学 李真微
1983年高考语文题分为四大块,每块占分如下:语文知识(包括拼音)十五分,其中既有现代文知识,也有古代文知识;白话文阅读二十分;文言文阅读四十分;作文四十五分。文言文占分比例恰好比现代文多一倍。文言文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如此之大,使我深感忧虑。因为实践证明,这根指挥棒,已无情地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向着文言这个高地拚命地猛扑。其表现有三:超量、过难、崇古。
超量。现行统编高中语文课本每册编选三十篇,其中文言文年均十一篇,占37%。假定这个比例是合理的、科学的,那么实际教学情况又怎样呢?一般是安排文言文教时从宽,安排现代文教时从挤。不少学校往往先从编在后面的文言文教起,完不成任务,就砍去前边的现代文。有的教师现代文干脆一篇也不教,而对十一篇文言文倒是精雕细刻,只字不漏,甚至挤占其余的时间去找课外的文言文作补充教材来讲。
过难。有的教材本身就选得难了一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太多,深奥难懂;《孙子》的《谋攻》,省略过多,且无规律,颇费猜度;《曹刿论战》,“文革”前多作高三教材,现“下放”初三,学生难于理解。这与大纲提出的“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不适应,再加上有的教师自己补充古文,唯恐难度赶不上高考题,把网越撒越宽,难度加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有日益加难的趋势。
崇古。有的在文笔上盲目崇古。应该说现行中学教材的编选,对现代文是很严格的,即使是名家名篇也不迁就,不合规范就加以修改。可是对古文明知有错也不敢动它一根毫毛,公认的衍文也不敢删去。
这种“文言热”现象的存在,显然是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我们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四化的需要,要适应社会、科学向前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掌握最急需最适用的语文工具,这就是白话文。中学生学点文言文固然有助于学白话,但应有适当的比例,不能轻重倒置,重文言而轻白话。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文言题占分太重。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一个客观存在。语文这一科考分是最难提高的,提高作文的考分比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分更为困难。作文想得满分,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文言文阅读,则可拿满分,这是语文中最呆板、最易争分的一大块。
我们认为,高考命题应该反映《大纲》精神,《大纲》要求中学生主要具备现代文的读写能力,文言文摆在次要地位,而1983年高考占分却来了个颠倒,这是与《大纲》精神相违背的。这种严重比例失调的现象,必须坚决纠正。


第5版()
专栏:海外来信

理工科外语教学亟需改革
留日本筑波大学农林工学系研究生 陈青云
和国外一些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我认为,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外语教学方法欠妥。我想结合日本的作法,对我国的理工科外语教学改革提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应加强中学的外语教学,协调好中学和大学的关系。日本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经过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学习,一般掌握了基本语法,三、四千单词,能阅读一般公共英语原文。大学教学,不再重复中学的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口语及写作课。与此同时,开设第二外语(德、法、中、俄、西班牙语等)。二年级、三年级则开设专业英语。而在我国,明明知道学生在中学已学过外语,并通过了高考,但在大学还从字母开始讲授。这就影响了大学外语教学计划的安排。
二、改变外语课教师同基础课、专业课教师截然分开的现状。日本大学的“专业英语课”不是由英语专业教师担任,而是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担任。而在我国,有的大学根本不开设专业外语课,即使开设,也仍然由外语专业教师担任。由于外语专业教师对理工科专业不甚精通,往往难于准确表达原文。
三、改变外语教学同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截然分开的局面,使二者融为一体。日本各大学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就有计划地选用英文原文教材。如我所在的农林工学系,“农产工学”、“流体力学”等就全是英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学生既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外语阅读能力。第二是可以改变教师独占课堂的现象。在日本,不是由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翻译,而是由学生轮流翻译,老师帮助解答疑难,进行重点讲解。
四、改革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目前,国内研究生仍设有“外语课”,而且还有专门的“外语教科书”,却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原著。我认为,研究生的外语教学应尽量用原著。研究生的导师一般都精通一、二门外语,如这些导师能亲自向学生讲解高水平的外文原著,无疑,学生在专业及外语两方面都会受益不浅。
除以上几点外,也要形成积极学习外语、运用外语的社会风气,加强、加快同国外的信息交流,使广大教师与科研人员能及时地、迅速地了解国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第5版()
专栏:怎样教育好孩子

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茅于燕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长身体、增才智的年龄阶段。随着他们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儿很敏感,什么都要看一看、摸一摸。“我自己来”、“我会干,你别管我”成为他们的口头语,表现了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很少顾及他人的评价,因此容易与社会、集体、成人发生冲突,表现为任性。
任性往往发生在家里,对象多为父母。我们曾经在六个幼儿园小班作过调查。在家很任性的占42.7%,在幼儿园任性的占10.4%。这说明家长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要负很大的责任。同一个孩子,为什么在老师面前较少表现这种行为呢?这是由于家长采用了一些不良的态度或方法:一是无原则的迁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打谁就打谁,这种家长是极少数;二是先严后宽。对有些不合理的要求开始不同意,但孩子一哭就放弃“原则”,使孩子学会了“治”家长的办法;三是父严母宽,或相反。孩子从一个人那儿得不到满足,在另一个人那儿能得到,于是孩子自然就转向那个“缺口”。下次碰到不合理的事,不能满足他,就会发生冲突,表现为任性。
为了纠正孩子的任性,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几种方法,可以试试:
第一,抓早、抓小,注意第一次冲突。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决不能迁就,在眼泪面前不能退缩。孩子大哭达不到目的也就不再坚持了。
第二,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要考虑这个要求对他的身体、心理,是否合适,有没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要他一个人在家玩一两种玩具,好几个小时不让他出去,这办得到吗?
第三,要通过讲故事、看图、教儿歌等教育手段,让他懂得一些行为界限。比如:“缠人”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允许,但不能出格。要妈妈陪他玩玩是合理的,但当妈妈爸爸工作的时候,就不能打扰。
第四,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避免和孩子直接顶撞。学龄前儿童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成分,事物不在眼前就会暂时忘记。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预感到冲突即将发生之前,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防患于未然。
第五,对已懂事的孩子在冲突平息后,要和他讲讲道理,以免再犯。这个年龄的儿童情绪易冲动,意志力的控制还不强,所以不要在冲突的当时和他讲道理。另外,要单独找他谈,以保护他的自尊心。
第六,父母、老人的教育方法要一致,不使他有机可乘。
第七,要注意家庭的摆设,不要使孩子动辄得咎,造成不必要的冲突。比如,收音机、玻璃杯、表、巧克力糖缸等,不要放在孩子(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好动,对什么都好奇,你愈不让他动的东西,他愈要动。如果家长们稍注意一下,这种不必要的冲突,完全可以避免。


第5版()
专栏:国外教育动态

国外中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吴福生
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这一浪潮有许多特点,其中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
东欧各国普遍进行了中小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他们纷纷调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出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接近,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的共同趋势。大致有四种模式:
(一)保加利亚从1979年起就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建立十二年制的统一的中等综合技术学校。
(二)罗马尼亚于1977年把高中阶段改为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如工业、农林、经济和行政管理、卫生、师范、数学、自然科学、文史、艺术等,共计七十一个专业。
(三)南斯拉夫于1979年决定在八年制义务基础教育之后,建立新的职业定向教育体系,把中等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为第一阶段,以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为主;后两年为第二阶段,以职业训练为主。这样,就把以升大学为主的普通中学,改变为以职业定向教育为主、兼顾升学的中等教育。
(四)捷克斯洛伐克决定在八年义务基础教育后,通过三条渠道(普通高中、职业技校、中专)接受中等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在接受完八年义务基础教育后,分别进入完全中学、职业技术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
二、提高教育质量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许多国家已着手研究和改革中等教育,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本于1977年修订了教学大纲,强调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纠正分科过早的现象,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苏联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指出:“苏联学校最重要的长期任务是,让年轻一代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的本领和能力。”为此,“要求普通学校在每个学科中都必须反映出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加强实践课和实验课,以及重视说明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定律在生产中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北欧五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冰岛)一致强调把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作为中等教育目标之一。在西欧,传统的教育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教师不再是教学生单纯贮存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培养以创造才能为中心的能力置于首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东欧各国普遍要求中学实现知识、活动和创造有效地综合一起,把“知识”、“使用”、“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目前,教育技术
(包括视听手段、教学机器、电子计算机)在教学、教育中的应用对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欧美各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之一。日本从1982年开始,在高中增加了实施信息处理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理解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罗马尼亚的一些专家学者强调指出,普通学校面临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和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将学校、家庭、校外机构、社会生产组织、文化部门的力量组织起来,建立了对青少年教育的综合体。
三、加强教师的培养工作
(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983年6月,日本培养教师审议会公布任命教师新条例,提高了教师任命的标准。英国教育和科学部规定,从1984年起对师范院校学生提出三个新的要求:(1)至少要用二年时间学习他们将从事的专业科目;(2)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在课程中占更突出的位置;(3)都要从事课堂教学实习,以成为合格的和有经验的教师。朝鲜把教师看作是培养革命接班人、共产主义者的职业革命家,因此强调招收思想觉悟高、业务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师范院校学习。
(二)为了吸引有才华的人从事教育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作为保证教师质量的重要环节。不少国家还通过立法,明文规定教师的待遇。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教师待遇的规定,趋向于超过其它行业具有同等条件者的工资。由于教师待遇优厚,大批优秀人才涌向教育界。1980年东京都录用小学教师,每十七个报名者只能录取一人,日本小学教师职业成了“热门”。
(三)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在职教师的进修与提高。美国加强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对教师的严格考核。目前已有十七个州实行新的教育评价标准,定期进行教师资格测验。苏联也作出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的规定,教师每隔五年要轮训一次,每个学校每年要派出不少于20%的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