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得月楼”寄语
李百臻
苏州的“得月楼”经过电影的渲染,现在是遐迩闻名了。听说恢复后的“得月楼”生意兴隆,只可惜无缘光顾。向往之余,转而去琢磨这楼名了。我想“月”何处不可“得”?八平方米小屋,定员二十人的集体宿舍,都能举头望月,何来斯楼独“得”之说?这“得月楼”的意思,大概还是从“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化出来的吧?果如此,还不如易名为“先得月楼”,来得明白确切。
对这设想中的一字之加,我常常沾沾自喜,自诩颇有“先得”之明。孰料日前读报,见某省某市委机关分房,在超标准、抢时间方面,人家早已深谙“先”字三昧了:你一百二,我一百五;你超三十,我超五十。这次“超”、“抢”竟是在落实新提拔干部的住房标准的幌子下进行的。方案既定,惟恐夜长梦多,久而生变,于是当机立断,马上乔迁——人家如此这般表演的一番“先得月”,我这才深信先外有先。
其实,这些“先”字辈,其“先”也非“真先”。论先,还是《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先,中纪委关于制止建房分房中的歪风的公开信在先。他们的“先得”,不过是对“真先”的佯作健忘、故作不知罢了。
特别值得向这些“先”字辈的实践家们进一言的,是那些刚刚提拔上来的中青年干部。你们被安排到负荷着时代重任的“楼”上,并非为了“先得月”,这是了望台、指挥塔呀!须知这“楼”既“近水”,只要“月”出,稍有疏懈就可能“先得”,何须再去抢?所以登斯楼也,应该宵衣旰食、吐哺握发,一投手,一抬足先要意识到众目所瞩。有些新上来的同志,之所以“三把火”总点不着,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放松了对“近水”位置的警惕,或有“先得为快”的欲望;继之以“先得”的行动在作祟。按理说,干部的住房标准不愁其按级别相对应。但从国家现状和民情看来,当务之先还是扎扎实实办几件事,特别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而又能够办的事。舍此而急于赶超住房之类标准的,就难免会使“先得”者归于先败了。
据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是范仲淹的一个部下,鉴于军旅之中接近上司的人能获得种种优先机会的现象,写来对范表示不满的。我总以为人家范文正公绝不会办这种“按位置分配月亮”的勾当,因为他主张“先忧后乐”嘛。我坚信,我们今天的共产党员们在“月亮”的分配方面,也应该会是“后天下之月而月”的。


第8版()
专栏:

葵扇情
陈焕展
送走了又一批宾客,回到有空调设备、大热天仍凉飕飕的房子里,他偏拿起从祖国带来的葵扇来扇着。望着这把葵扇,他的眼前又浮现了飘拂着五星红旗的祖国,浮现了有着飞檐粉墙屋舍的家乡,他深深思念起妻儿,思念起乡亲,更深深地思念起他教过的那班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来。他,来到这有着热带风光的异国探亲不过才两个月啊!可此时,他却有着婴儿离娘的感觉,盼望自己能马上回家乡去。
他瞒过了热情洋溢的弟弟和弟媳,瞅了个空隙,握着把葵扇,一闪身走出了大门。
此刻,只不过上午九点多,阵雨刚过,天色还未完全放晴,可马路上还是热气蒸腾,汽车驶过,朝行人道上送过来阵阵热浪。他摇着扇子过路,仍热得满头大汗。扇子起不了驱热的作用,却变成了可亲的标志。一路上,步行走路的华侨看到他手中的葵扇,都要停下步来,向他点头致意,那亲切而带点惊喜的眼光好似在问:“您从唐山来?”(按:唐山泛指中国)他那烦闷的心头陡然象吹进了一阵凉爽的风,感到舒适多了。
漫无目的地走着,他觉得口渴,便信步走进一家小食店。哈,真巧!这家小食店竟是他的同乡——广东潮汕人开的,店前的大锅里浮泛着洁白溜圆的鱼丸。穿着衬衫,却系着围腰的店主老头看到他手中的葵扇,打量了他的模样,便忙不迭地迎将上来,又往里让,用潮汕话热情地打招呼:“亲人,里面坐,里边凉快!”
他进了有空调设备的雅座,店主已亲自端了碗鱼丸汤进来。在异国能够尝到家乡口味,他兴奋得心头咚咚跳,捧起碗来就喝汤。店主看样子也同他一般兴奋,一屁股坐到他对面,抓过他放在桌上的葵扇,又是把玩又是扇,嘴里喃喃地说:“几十年了,几十年没见到家乡的葵扇啦!”接着,“你是汕头人?是家乡来的?”“是”。他点点头。店主老头一听,喜出望外,连忙紧紧握住他的手,并将胖胖的身子朝前一挪,嘴巴几乎凑到他的耳边问:“亲人,家乡的收成好吗?”他兴奋地介绍起来:“我离家正是蝉鸣荔熟收割时,落实了责任制,我家一造就收了二十担谷,大笘锥、小笘满,谷笘都不够用了。……”他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高高的谷笘,满栏的肥猪,成群的鸡鹅鸭……店主听得眯缝起本来就不大的双眼,眼角的鱼尾纹里贮满了舒心的笑意。
他的介绍中断了。他发现店主如痴如醉地盯着那把葵扇,眼眶里溢出了泪花,便也情不自禁地唤了声:“亲人!”店主更是笑得眼细嘴大了;笑罢,又将胖墩墩的身子朝前挪了挪,嘴巴凑到他耳边说:“我有个心愿:攒一笔钱帮家乡建中学。”“好哇!”他兴奋地嚷起来,又伸出了大拇指,“爱家乡值得尊敬哪!”店主受到夸奖,竟象小孩一样手舞足蹈。饭毕,他站起来请店主结账。店主摇了摇手:“家乡人,免啦!”他愣了一下,看到自己手中的葵扇,便递过去说:“那么,这个请你收下。”店主双手来接,兴奋得声音发颤:“感谢!感谢!……”
他离开了小食店,走出不远,转过头来看时,只见店主双手把葵扇搂在心头,眼睛闪射着异样的光彩。
他边走边想:店主怀里搂的是家乡的一轮明月啊!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关于世界语
叶君健
问:请您谈谈什么是世界语?学习它有什么意义?
答:世界语是现在大家所公认的一种国际语。它基本上是一种欧洲语言,由一位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甫主要参考了拉丁和日尔曼两个语系的文字而创造出来的,于1887年以Esperanto的名字公布于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者”意思。这个名字说明它不单是一种人造语言,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理想。柴门霍甫是犹太人,属于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波兰的一个少数民族。沙皇一贯在少数民族中间制造矛盾,使他们不和,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柴门霍甫误认为民族间的不和,是由于语言隔阂。他创造世界语就是希望人类能通过它相互理解,而达到和平共处、世界大同的目的。这个理想吸引了当时许多善良的人们,包括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的赞助、学习和推广。
柴门霍甫采取欧洲语言中的合理部分,从中归纳出一套简要而又极科学的语法和八百多个基本词汇。这套语法和词汇既易学,又易记,因而欧洲人只须花几天时间就可以基本掌握这种语言。基本词汇通过接头语和结尾语及它们本身的相互组合,又可以变出许多新的词汇。因此世界语虽然简易,但具有相当丰富的表现力。我们东方人学这种语言当然要比其他外国语容易得多,而且学会了它也会对欧洲其他语言的构造有个较全面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习其他外国语,如英语、德语和法语。
这些特点也是世界语为一般人们所接受的基础。但还有一个特点,和它的“理想”一样,也是推动世界语向前发展的基础,那就是它的民主精神。柴门霍甫把世界语方案公布于世时,就正式宣布他不是这个语言的主人,这个语言是属于人类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个语言的规律和基本词素,在自己的实践运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发展它。正因为如此,世界语也和民族语言一样,在不断发展,有强大的生命力。
柴门霍甫深深懂得,语言的发展和创造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意大利语就是通过但丁的创造,而成为一种美丽的民族语言。柴门霍甫自己用世界语写了许多诗篇,还翻译了更多的世界名著,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安徒生和海涅等大师的作品,以及基督教的《圣经》。这就更丰富了世界语的表现力,也使世界语成为一种文学语言。现在重要的世界名著,差不多都可以在世界语中找到译本。也有许多作家直接用世界语创作。巴金同志翻译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就是匈牙利诗人和小说家尤利奥·巴基直接用世界语写的。现在世界语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学。我们的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中就收有一篇“世界语文学”专文。世界语现在已经从人造语进入到自然语的相当成熟阶段,因为已经有不少人在用它书写、讲话和创造文学。它成了一个活的语言。它的词汇和表现能力也在日益丰富。
但它的性质是一个国际辅助语,不能代替民族语。此外它也没有经济或政治力量作后盾,因此也不能具有象民族语言,如英语和法语那样的实用性——至少在现阶段是如此。但作为国际辅助语,却再也没有其他民族语言可以代替它。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已经缩得很小,无论国家或个人,相互之间的国际交往已经是日常的事。交往的媒介——语言,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在一些国际机构中,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文化、体育、科学组织,语言就是大大头痛的问题。世界民族语言那么多,只采用极少数的几个民族的语言,开会时的同声传译,不开会时的文件翻译,数量已经很大,用的人也多,花了大批经费且不说,而且还引起绝对大多数的国家的不快。
不久以前,我在美国圣·地亚戈的加里佛尼亚大学去作了几天客,那里懂世界语的一些教授(大都是科学家)请我去座谈国际语的前途问题,因为他们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语言问题感觉得特别尖锐,虽然使用价值很高、流行极广泛的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我说,任何一个单独的民族语言,包括他们的英语,也代替不了中立的世界语。采用它为国际公用语会得到世界有理智的人的拥护,它是我们时代的需要,为今天世界历史的发展所决定;尽管我们汉语也是联合国公用语言之一,我国有识之士,如胡愈之、楚图南、叶籁士、陈原等人都持有这种看法,而且一直在为使这种看法变为现实而不断地努力,因此世界语运动今天在中国发展很快也不是偶然。经过整晚的讨论,这些美国学者也达到与我们相同的认识:最终只有中立的世界语才能为世界的人民所接受。看来,世界语在我们这个时代逐渐将会起重要的作用,学习它是值得的。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餐桌上的调查
顾宝华
最近读到一篇回忆陶铸同志的文章,说陶铸同志遇到蔬菜供应紧张的时候,就要求家里不吃机关供应的菜,而要家里人去市场上买,这样,他就可以从家庭的饭桌上了解到市场的供应情况,及时提醒有关部门改进工作。
从餐桌上调查市场情况,董必武同志也有这个习惯。有个同志一次去董老家吃饭,董老对餐桌上的蔬菜价格都非常清楚。董老这么忙,为什么对市场的菜价还这么熟悉呢?他在一次给孩子的信上说得极为明白:“了解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这样做,养成习惯,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出发,而要顾及可能了。”
从以上两件生活小事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怎样关心群众,联系群众,为党和人民做好工作的。可是我们现在有的同志却不是这样的,有的同志很少了解民情,不关心公共福利事业,连回家的公共汽车都找不到。有一个领导同志在大会上作报告,把现在的猪肉价格说成了调整前的价格,引起听众哗然,还误传他现在吃的就是这种便宜肉呢。
一个领导同志不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说起话来就会闹笑话,安排工作就会犯官僚主义。现在,我国各条战线形势发展很快,日新月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学习“从餐桌上调查”的精神,这样做对我们进一步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的《韩愈诗选》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解放后第一部较完备的韩诗选本,反映了韩诗研究的新成果。韩愈是继李杜之后唐诗新流派的开拓者,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尤以宏伟奇崛、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著称。这个选本很能体现韩诗特色,注文贴切简明,兼善谈艺。舒芜为本书撰有长序,就韩诗的内容与形式,对“不美之美”,“非诗之诗”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邑北)


第8版()
专栏:

故乡的小路(外一首)
吉林舒兰县 傅雪晴
故乡的小路
弯弯曲曲
象老农手上的血管
滋润着贫瘠的土地
收山的姑娘
在小路上嬉戏
放牧的小伙
在小路上吹笛
春天
他为生活添一丝诗情
秋天
他为日月添一缕画意
荒野,采花的小女孩
山下,
一片荒野
举着
一簇簇淡黄
几个梳歪桃的小女孩儿
拎着猪腰筐
采呀,采呀
采一篮春的清香
一声柳哨
一缕鹅黄
伴着一曲童谣
流下荒野
淌进村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