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力争税利和工业产值同步增长
马 洪
一个重要的任务
力争上缴国家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与更快增长,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同步增长,一般是指两者大致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很好。过去一年,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重点建设规模有所扩大,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六五”计划规定的1985年达到的指标的主要部分,已经提前两年实现。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主要是经济效益特别是工业经济效益,还没有显著提高,税利的增长大大地落后于产值的增长。1983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1982年同期增长9.3%,而实现的上缴利税却只比1982年同期增长6.3%,虽然与上年相比有很大进步,但是,上缴国家税利增长速度仍比产值增长速度低得多,而且每百元产值提供的利润和税金,比同期减少0.58元。与此同时,亏损面和亏损额仍然不小。1983年我们在扭亏增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国工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34.6%,减亏14.8亿元,但还有28亿元。这是造成我国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建设资金短缺,影响重点建设和现有企业更新改造加速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时期(譬如一年)内,全部资金运用的结果,能够得到多少利润和税金,即资金利税率或资金赢利率(广义的资金利润率)的高低,是经济活动效益高低的综合反映。资金利税率不但能反映劳动消耗的效果(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利税率),而且能反映资金占用的效果。讲求经济效益要表现为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保证一定的资金赢利水平,防止资金赢利水平不正常的下降。而实现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则是保证资金赢利水平的重要条件。只要税利和产值能同步增长或比产值增长更快一些,同时,资金产值率又不下降,资金利税率或资金赢利水平就不会下降,还有可能提高。这说明,力争税利同产值同步增长,是落实中央关于全力抓好扭亏增盈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需要,因而也是在工交等战线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大精神的重要任务。
力争上缴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与更快增长,在今天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有助于克服财政困难,迅速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资金需要。正因为这样,实现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其中的税利要特别重视上缴国家财政的税金和利润。
实现同步增长的依据
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工业生产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甚至税利增长速度超过产值增长速度是可以做到的。1983年以来,已有一些省、自治区工业部门实现了税利增长和产值同步增长,实现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的企业就更多。
有的同志认为,原来比较落后的企业、行业、地区潜力大,容易实现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而比较先进的企业、行业和地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比较先进,难以实现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这是没有充分根据的。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即使比较先进的企业、行业和地区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我们充分认清客观存在的潜力,采取适当措施,就能使这些潜力发挥出来,实现同步增长。
所谓上缴税利增长和产值增长同步,实质上是剩余产品增长和生产增长同步,即生产过程中C(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V(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M(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增长和M的增长同步。
影响税利同产值增长的因素很多,它们都综合表现在C、V和M即产品价值构成的三个部分的动态上面。因此,需要从C、V、M三个方面分析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的条件和动态。
先分析C。C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部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费用等。
我国当前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许多企业现有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许多加工工业,规模过大,开工不足,不少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达50—60%。如果我们能把设备利用率加以提高,同时,重视技术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能耗和原材料消耗降下来,我们就能在现有设备和能源、原料、材料消耗条件下,实现产值的增长,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因为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原料材料、燃料费用和其他固定费用将由于产量的增加而减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说过:“在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量不变或增加时,不变资本的相对费用(指单个商品的相对费用——引者)的每一次减少,都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6页)应当看到,现有企业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设备利用率低,能源利用率低,能耗和原料、材料消耗高,并不只是局部地区存在的现象,就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表明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是很大的。
当前,许多企业占用流动资金过多,资金周转速度慢。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值占有流动资金,1965年为25.5元,而1982年则达到29.7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965年只有75天,而1982年则需111.6天。如果我们把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就能使税利的增长速度加快。因为,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意味着原材料得到更好的利用,产品销售状况改善,单位产品分摊的利息支出减少,管理费、仓库保管费等减少,这些都能使税利增加。
其次,分析V。V主要指工人的工资和奖金。
在原有生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企业产值的增长,一般都是在劳动力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的。在当前,只要工人能比较充分地利用劳动时间就可以增产,而不必同步增加劳动力或使用超额劳动。这样,工资支出的增长速度就能慢于产值的增长速度,即做到单位产品成本中工资支出分额减少,从而提高盈利水平,实现税利增长和产值增长同步,以至前者超过后者。
最后分析M。M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税利的直接来源。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这就决定着国营企业的剩余产品绝大部分要用税利形式(这是目前的情况,实行利改税后,主要是用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企业实现的利润,很大部分都留在企业里,那就要影响国家集中必要的财力,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每项重大改革,都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都要注意创造条件,保证国家得大头,保证企业创造的剩余产品绝大部分上交国家。这样,只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就能做到企业上交的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甚至更快地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国营工商企业亏损面大,亏损金额高,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也比较低。因此,扭亏增盈的潜力很大,增加剩余产品M的潜力也很大。1982年,亏损企业在整个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中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抓好扭亏增盈工作,从各方面一年减少几十亿元亏损,相对地增加几十亿元财政收入,是完全可能的。这就能够保证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
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要使税利增长和产值增长同步甚至比产值增长更快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采取切实和有力的措施,解决妨碍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的种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当务之急是提高企业的素质,包括提高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素质,提高企业技术素质(这是发展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提高经营管理的素质,严格财经纪律,加强成本核算等。为此,需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同时抓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鉴于现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当前只要抓好企业整顿,改善经营管理,就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而从长远来看,则非抓技术进步不可。技术进步能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源泉。
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也要加强和改善管理,以便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比如,要把生产计划与经济效益计划统一起来抓,不能总是部里管产品,省里管利润,市里管产值,三者提出的指标相互矛盾,使企业无所适从。国家在对企业下达计划指标时,要同时下达给主管部和有关省、市、自治区,让大家都担负起生产计划安排和财务计划考核的责任。再如,疏通流通环节,一方面要求企业按需要生产,另一方面要经常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预测,疏通各种流通渠道,反对地区封锁,使所有社会需要而又价格合理的产品能够尽快地销售出去。
对于当前影响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的一些实际问题,也要很好地研究解决。
首先,要解决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问题。这几年,我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不慢,但税利增长较慢,重要原因之一,是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例如,自行车是高税利产品,但这几年永久、凤凰、飞鸽等名牌产品(它们在本行业中税利水平最高)因厂房、设备、投资等的限制,产量增长不够快,而那些生产杂牌产品(它们在本行业中税利水平很低甚至亏损)的企业,却大量扩充生产能力,大幅度增产,结果自行车产量虽然上得很快,相应的产值也增长很快,而税利的绝对量虽有增长,但相对水平却下降了,使税利的增长慢于产值的增长。其它一些高税利产品如烟、酒、纺织品等也有类似情况。所以,在对宏观经济指导上,要下决心制止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的现象继续发展,否则还会使一些企业的税利水平下降,影响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的实现。同时,要对轻、重工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安排。目前我国轻工业的资金利税率比重工业高三倍(1981年数字)。保持轻、重工业的合理结构和适当比例,不让重工业象过去那样片面的增长而挤轻工业,也是实现整个工业部门税利和产值同步增长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资料乱涨价,使企业难以招架,给扭亏增盈带来很多困难。据辽宁省对占全省利润80%的90户大企业的调查,1983年上半年实现利润20.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9%,其中由于某些原料、材料、燃料涨价等财政上承认的因素,共减少利润3.3亿元,占应实现利润的14%。1983年7月3日,国务院和中纪委向各地发出关于坚决制止乱涨生产资料价格的紧急通知后,情况已迅速好转。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对基建投资和消费基金不加适当控制,财政收支不能实现基本平衡,搞财政发行,那末,生产资料涨价是难以完全阻止的,即使一时阻止了,也不能长期保持。因为实行财政性发行必然带来通货膨胀,首先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再次,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对于企业生产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以及税利能否实现,关系很大。现在不少企业的产品,许多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产品,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不少产品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据调查,天津市九个工业局的8,279种产品中,达到国际标准的只占3.1%;一机局系统的2,179种产品中,处于衰退期的约占40%。辽宁省在生产的1.69万个产品中,达到国际标准的只占1.6%;沈阳市对32个企业393个产品的分析,其中没有竞争力和滞销积压需要淘汰的产品约占47%。
现在,比较先进的企业,都设置了产品开发系统,一种产品还没有完全进入衰退期,接替它们的后一种产品则已进入生长期,使企业始终有成熟期的产品应市,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做到产品适销对路。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通过重视技术进步,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来解决。
此外,还要坚决制止各方面向企业乱摊派的歪风,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改革劳动制度,进一步克服吃“大锅饭”和捧“铁饭碗”的现象;等等。这些对于实现税利和产值的同步增长,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5版()
专栏:

按照集体经济的特点办好集体工业
邢逸初 刘刚 王国诚
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对城镇集体经济采取了积极扶植的方针,使集体工业获得新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左”的错误影响,当前在集体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轻视集体经济,把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单纯看作解决劳动就业的权宜之计,而不是看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用统收统支、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代替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集体企业的工资、奖金和福利,要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标准,只能低于而不能高于同行业的国营企业。(4)不尊重集体企业的所有权,各方面都向集体企业伸手,平调集体企业资财。(5)有些国营企业扶持兴办的集体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建制,在劳动组织上和经济上同国营企业混在一起。
(6)用任命和委派干部的办法,代替集体企业的民主选举领导干部的制度。(7)歧视集体企业,在干部使用、大专毕业生分配、招工和原材料供应上,不和国营企业一视同仁。(8)在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限制过死。(9)在管理体制上,用行政管理机关代替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10)在理论上,由于长期宣传“一大二公”,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高越优越,全民优于集体,使有些同志至今还不能正确认识城镇集体工业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集体工业,充分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必须肃清“左”的错误的影响,对集体工业企业和管理体制进行整顿和改革,真正按照集体经济的特点办好集体企业。
第一,集体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本着自负盈亏的原则,采取多种经营方式:(1)企业集体所有,企业经营,这是集体企业主要的经营方式;(2)联社所有,企业经营,如合作工厂;(3)企业集体所有,联合经营,如总厂、联营企业;(4)联社所有,联社经营,如供销经理部、原材料基地等;(5)企业集体所有,分散经营,如分门市部、车间核算等。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根本的经营管理制度。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劳动成果的分配,由企业全体成员当家作主,行使自主权。这样才能增强职工办好企业的责任感,使他们关心集体生产,积极参加企业管理,充分挖掘潜力,合理使用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集体企业的整顿要同改革紧密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当前集体工业企业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有些企业管理相当混乱。因此,必须对集体工业企业进行整顿。可以分为两大内容:其一,是和国营企业整顿内容相同的,只是在整顿的程度和要求上有所区别。如整顿企业领导班子,提高技术素质和职工队伍的素质,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严格财务管理,等等。其二,是按照集体企业的特点进行整顿。要拟定集体企业整顿的验收标准,不能完全照搬国营企业的做法。通过整顿,提高集体企业的素质,把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科学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集体企业要以整顿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整顿。现在不少集体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建设性的改革,从上海和吉林、辽宁、山东、河南等省的集体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如推动集体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促进企业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管理机构,民主选举企业领导人员,等等。同时,通过经营承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建立经济责任制,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人管,从而推动企业的整顿工作。
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分配上解决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问题;二是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解决统得过死,管得过多的问题。推行经营承包的关键,是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遵循国家得大头、集体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原则。集体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税率纳税,就保证了国家得大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税后利润如何分配。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要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之间以及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经营成果和个人劳动贡献密切结合起来,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使企业多留,个人也多得,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宏观经济要管好,微观经济要搞活。集体工业生产的产品,有些是同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产品、全国调拨产品和大宗出口产品,必须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计划轨道。有些日用小商品生产,设备比较简单,工艺操作也比较容易,产品也易仿制,容易造成一哄而上,给社会带来人力和物力的严重浪费。因此,集体工业也要进行行业、产品规划,加强国家计划指导。
但是,微观经济要搞活。长期以来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对集体企业也是统得过死,管得过多,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手脚,阻碍生产的发展。现在国营企业正在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集体企业更应尽快地按照集体经济的特点进行改革,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使集体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权根据市场需要,编制和调整本企业的生产计划,有权自销超产的产品和自己组织原料生产的产品以及试制的新产品,有权根据国家下达的劳动指标,择优录用自己需要的职工,有权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决定企业的收益分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集体企业的积极性,卓有成效地进行经营管理。
第四,集体企业的管理机构要稳定,职工队伍要加强。建国以来,集体工业的管理机构已三次撤并。每撤并一次,日用小商品就减少一次,职工队伍就削弱一次,干部和职工的思想就动荡一次,严重影响集体工业发展,影响城乡人民生活和出口贸易。这是应该接受的历史教训。
恢复和建立手工业联社,并把它稳定下来,有利于组织集体企业更好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按照集体经济的特点办企业,及时反映集体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保护集体经济的正当权益,同侵犯和破坏集体经济的行为进行斗争。
长期以来,集体工业的职工队伍不稳定现象也相当严重,现在要把职工队伍稳定下来,并提高职工的素质。当前集体工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领导干部管理水平很低,已经成为影响集体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水平,特别要重视对在职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这是改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条件。


第5版()
专栏:

国营商业经营要面向农村
江洪其
城市生产的工业品需要下乡扩大销售,乡镇生产的工业品需要在城乡扩大销售,农村市场也需要工业品下乡来满足。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在目前已经形成多渠道的情况下,我认为,还是主要靠国营商业。因此,国营商业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更复杂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城市国营商业必须在经营思想、经营方式、业务机构、销售服务等方面认真面向农村。
首先,商业各级领导同志要提高对农村市场的认识。
过去,我们口头上也承认农村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但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对农村市场往往重视不够。我们要通过各种办法,使广大干部和职工认识到:搞好工业品下乡及乡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进城,决不仅是一般购销业务,它关系到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关系到我们国家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任务能不能完成,四个现代化能不能实现。
其次,要在经营作风上来一个大的转变。近年来,商品流通的多渠道对国营批发商业的独家经营、“官商”作风有所冲击,批发商业的经营作风也有所改变,但并没有根本的突破。人们对国营批发商业经营作风的意见,还是比较多的。归纳起来有这样八个方面:一是服务态度差。二是差错查询难。三是批发起点高。四是滞俏硬搭配。五是提货困难多。六是运输时间长。七是合同信誉低。有的不按期发货,有的单方随意毁约。八是作价办法死。不管数量多少、俏滞程度、地处远近,一律一个价,该补贴运费的也不补贴。我国当前的农村基层商业在经营条件、人员素质、企业管理等方面,都还不如城市。为了搞好城乡商品流通,城市国营商业有责任帮助农村基层商店解决商品购销调存中的实际问题,尽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基层。要把改革批发商业的经营作风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第三,要从方便农村基层商业选购出发,考虑批发商业的设置。方便零售选购,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批发商业改革的方向。前一段,我们将批发的大类综合经营逐步改为划细经营,对促进生产,增加品种,加强管理都有利,今后还要继续这样改。但问题是,由此而带来的批发网点分散、零售选购不便的问题并未解决,加之仓库分散,更给零售商店造成困难。从长远观点看,象武汉市这样的大城市,必须着手筹建批发贸易中心。在批发贸易中心没有建成以前,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些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办一些专业批发自选市场,实行仓批合一,商品公开,任凭挑选。


第5版()
专栏:书讯

《大趋势》中译本出版
美国社会预测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一九八二年的新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译本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奈斯比特在书中对未来社会作了全面和系统的预测,他不仅论述了美国经济结构发展趋势,而且论述了美国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他认为,美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夹缝时期”,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调整”。美国最重要的变化是由传统的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使美国经济结构、投资发展方向、产业分布以及社会结构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刘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