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有胆有识的创业者
——记东阳县林业专业户刘洪杰
卢福禄 严明法
在海拔一千米的浙江省东阳县东白山上,住着林业承包专业户刘洪杰,他承包荒山五千一百零八亩,是浙江省目前最大的林业承包专业户。
今年3月初,金华地区农林水办公室的林业工程师王怀舟到东阳县考察。他跑遍刘洪杰的承包山,没找到一株可以砍伐的树木。除了二百多亩尺把高的茶树、六百多亩未成材的杉木和短叶松外,四千多亩荒山有待重新造林,而东白山海拔高、风大、气温低,造林难度很大。那么,当初刘洪杰怎么敢承包这样的荒山呢?
原来,这片荒山以前是白溪公社一个每年亏损三千多元的林场,去年3月,乡政府决定将这片荒山包给个人,承包期为十五年,上交利润十万元以上,但没有一个人敢承包。刘洪杰是西垣大队社员,四十岁出头。他初中毕业后当过泥水匠,曾多次承包建筑工程,向来胆大。他想,没人敢包,难道让这座山永远荒着吗?于是,他从乡政府公布这个决定后,连续几天上山“视察”,仔细算了经济帐,并到乡政府看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后,他以上交利润十一万六千元的指标,承包了这片山。
承包以后,西垣大队有人说:洪杰大概吃了豹子胆。也有人说:这小子,发不了财就得坐牢。刘洪杰的妻子听了,就吵着和他闹离婚。洪杰说:我没有豹子胆,但吃过“定心丸”,有中央一号文件给我们撑腰。接着,他回答了妻子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上交的利润哪里来?他决定三年内造林两千亩,十五年后,每亩收两立方米木材,可收四千立方,除去砍伐工资、运输费用、税金,每方还剩五十元,总数是二十万元,除了上交利润,自己能得八万元;
第二,抚育山林的费用哪里来?前四年补偿贷款五万元,从第五年起,山上的茶树每年能采一百担茶叶,可得利润八千元,足够开支抚育山林的费用;
第三,五万元补偿贷款怎么还?林木初种时每亩有二百四十株,成材后每亩只留一百株,还有一百多株可逐年间伐,间伐的木料价值至少十二万元,除去归还贷款,自己可得七万元。
刘洪杰对妻子说:承包十五年,我们净得十五万,成了万元户。妻子听了,破涕为笑,决定跟着丈夫,把全家搬到山上居住。
上山以后,刘洪杰抓紧办了三件事:第一件,培育柳杉、檫树苗五万三千多株;第二件,在边缘地带设立三个护林点,以每月四十五元的工资,请三个老汉帮助看山;第三件,开辟全长为三千四百米的三条防火线。除此以外,还加强了智力投资,他买了《造林学》、《茶叶的病虫防治》、《育苗技术》等专业书籍,和初中毕业的大儿子刘超平一起钻研。现在,他已自费把大儿子送到浙江林业学校学习。读完三年中专,大约要花一千五百元。刘洪杰认为,智力投资一本万利,这笔钱值得花。
林业工程师王怀舟听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介绍以及刘洪杰的自述,感到刘洪杰确实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创业者,他决心把自己从事林业工作三十年的经验献给这位立志改变荒山面貌的人。他对刘洪杰说:“这片荒山造林难度大,我给你当个参谋,设计最佳速生丰产造林经营方案,不帮你搞好规划,决不下山。”
今年,刘洪杰计划造林四百亩,除了他自己培育的树种,国营林场还支援他十三万株日本扁柏、短叶松、柳杉等高山速生树种。最近,省林业厅批准,1985年在刘洪杰的承包山上飞播二千七百亩短叶松。刘洪杰自豪地说:再过几年,五千多亩荒山将全部披上绿装,展望未来,东白山前途无量。


第5版()
专栏:

重访大寨
本报记者 张进兴 金嘉声
大寨每年有个春天,唯独今年不一般。中央一号文件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这些天来,大寨农民学习文件,回忆自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过的路子,都为冲破“左”的羁绊,全面实行“大包干”后取得的物质、精神成果而感到欢欣鼓舞。艰难的转折
初春,我们又一次访问了大寨。
“这几年中央的政策顶事,农民肥(富)的可快哩!”“中央了解农民,今年又下了一号文件,叫俺们放心富、大胆富,大寨定能一步步好起来!……
过去来访问时,农民没有和我们谈话的自由,这回见了面,一搭话就止不住。
在贾长锁家里,他和妻子贾存兰一边拿苹果、递香烟、沏茶招待我们,一边数落着他家1983年的收入:一家五口人,承包八点五亩地,共打粮八千多斤。长锁又到公社煤矿挖煤,存兰参加果园承包,还养三头大肥猪,一年下来,全家净落现金二千五百五十八元。
“大寨‘红火’那阵子,你家能收入多少?”我们插问了一句。
长锁抽了一口烟答道:“那会吃‘大锅饭’,不沾,俺们两个棒劳力从年头干到年尾,除粮油菜款外,最高的一年才分五百五十多元,去年一年顶过去三四年啦!”大队党支部书记赵素恒和会计赵存棠告诉记者说,全大队象贾长锁收入成倍增加的户不下七八十户。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大寨人均收入只有一百七十四元。到1982年,费了四年劲,才搞到二百五十八元。去年大包干头一年,人均收入就猛增到五百七十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粮食总产首次突破百万斤大关,对国家的贡献也超过计划,达到四十万斤。
大寨今天的变化是来之不易的。三中全会以后,他们日益感到过去搞的平均主义那一套不灵了,于1980年划分为三个小队,恢复了定额管理,搞了一年不成。1982年春,又把三个队变成六个作业组。不久又合在了一起,重吃“大锅饭”。结果,这一年大旱,苗旱人不急,干活熬日头,优越的水利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豆地里的草长的比豆苗还高,秋收时还发生了丢失庄稼的现象。全大队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八十多万斤,下跌到五十六万多斤。“‘大锅饭’再也不能继续吃下去了!”社员们纷纷要求实行大包干。在县委帮助下,大寨党支部首先组织干部到本县洪水公社北亩大队参观学习。这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山村,过去多年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学大寨运动,始终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实行大包干后,家家户户粮食吃不完,用钱不作难。这使大寨干部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他们回村后,又发动干部和社员群众深入学习中央的有关政策,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于1983年1月,全面实行了大包干。实践教育了大寨人。现在,大伙都说:“再要叫俺合起来吃‘大锅饭’,谁也不会愿意啦!”
“庄稼搅买卖”的复活
在我们访问期间,又一次登临虎头山,看到几个头戴安全帽的农民正推着矿车向外翻倒,脑子里立刻闪现出过去在七沟八梁“搬山填沟造平原”的场景。然而走近一看,他们从矿车里倒出的却不是黄土,而是从煤窑里挖出来的闪闪发光的乌金。
在煤窑坑口,精明强干的坑长贾武环向我们介绍说,这座过去一直沉睡在大寨村旁的“金库”,1982年打开后,当年就挖出五千多吨煤;去年,煤炭产量提高到一万三千吨;今年,要搞到一万五千吨。
开煤窑和搞其他工副业,在大寨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早在互助合作时期,有的干部和农民就提出了“要想发财快,庄稼搅买卖”的建议,可是不久,这个正确的主张就遭到了批判。到十年浩劫期间,大寨又把“劳力归田”和批判“弃农经商”作为经验,并提出“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口号,流毒全国。那时候,大寨虽然也办了农机修造厂、砖厂、粉房和石灰窑,但只限于为本村服务,不能把多余的产品拿出来出售。今天,党的政策解开了套在大寨农民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们重新走上了“庄稼搅买卖”的宽广大道。
未到大寨,我们就听说那里有农民上街支锅卖油条的事。进村后,我们特地访问了这户人家。主人叫贾承喜,今年四十八岁,他除了有一手种地技术外,还会骟牲畜、炸油条。有一年,他偷偷给留庄大队骟了三头大牲畜,人家交钱时,非要盖有大队公章的收据不可。结果,他回到大寨,不但收据没开成,还落了一身“罪名”,直到1983年,他才重操旧业。今天的大寨,象贾承喜这样的人,何止一个!贾吉武办起了木工房,除了做家具和农具外,还招伙八个农民采石头出售;老铁匠李永珍带着儿子支起了烘炉,打制锹、镢、锄、镰刀等小农具;会作酱、醋的贾承林和李玉明,去年承包了大队的酱坊,每人收入一千多元;运输专业户贾久胜买了一辆汽车,让他的儿子开车搞运输,一年挣四五千元……
在农村从自给半自给性生产向着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的过程中,曾经受极“左”影响较深的大寨,现在也在经历着这一深刻的历史性的转变。
大寨农民的新眼光
农村商品生产的历史洪流,涤荡着传统观念,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搞商品生产,需要靠知识。今天的大寨,愈来愈多的农民懂得了这一道理。在青年李会明家里,贴着昔阳县人民政府1983年发给他的勤劳致富奖状,奖状下叠放着他订的《中国农民报》、《山西农民报》和《山西科技报》。李会明从报上看到外地农民在承包地里既种粮又种菜,收入大,就学着做。去年总收入近两千元,比过去吃“大锅饭”时收入最高的一年还增加了三倍。
大寨人学科学技术已成风气,全村私人订报刊已有三十多份。拿二十八岁的耿银柱来说吧!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养鸡知识,花了几十元,买了二三十本有关养鸡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如《养禽学》、《养鸡五百天》、《科学养鸡问答》等。去年秋收后,他把自己的妹妹送到天津北仓鸡场自费学习了两个半月养鸡技术知识。去年11月预订1984年报刊杂志时,他专门到大寨邮电所,订阅养鸡报刊,因为预订时间已过,他又匆忙赶到县邮局,补订了《家禽》和有关饲料研究方面的刊物。
一天晚上,我们来到耿银柱家访问。他正整理自己在县养鸡训练班学习时记下的三本笔记,还找来了《中国农民报》和《山西农民报》作参考。说到养鸡的其他方面的准备,小耿说,他家去年四亩口粮田共打粮四千斤,除去口粮,已给鸡留下两千多斤饲料。为了养好小鸡,他还备好了五十多斤小米。耿银柱打算4月上旬进第一批小鸡,全年计划养鸡一千只。
我们预祝大寨的专业户茁壮成长,预祝大寨农民在勤劳致富的路上走得快些。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人人有份”与“公平合理”
肖俊
山西省阳高县敖石公社榆林大队有二百亩宜林荒山,去年按群众意愿和经营能力划分给七户社员植树。他们精心栽,精心管,秋后县林业部门验收,成活率在85%以上。另一个大队,却按人头划分荒山植树,社员不要也不行,三百二十亩荒山,划给了二百户。有的农民春天上山马马虎虎种上几棵苗,就再不过问了,秋后没几棵活的。
这件事发人深思。这几年农村各行各业实行责任制,深得农民的欢迎。但是,如何把土地、荒山等承包划分得合理,责权利结合得好,却大有学问。比如,承包荒山、荒水按人头个个有份;承包土地见地块“砍”三刀,就值得研究。有些地方甚至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果园、鱼塘等,也按人头承包,划得七零八落,这种做法,实在不是好办法。农民对此很有意见。
这是责任制本身的弊病吗?当然不是。而是“人人有份,公平合理”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作怪。在吃“大锅饭”的年月,农村干部能做到给人人碗里舀一样多,不厚此薄彼,就是办事“公平合理”了;在那物质财富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多或少相差不远,人们也不太计较。再加上小生产者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久而久之,在人们,特别是一些做基层工作同志的头脑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办事“公平合理”与平均主义划了等号,这就不对了。不过,这样办事最省力气,又成了某些干部偷懒的好办法。
现在,许多农民为了发展商品生产,尽快勤劳致富,土地、荒山等,有的想多承包,有的想少承包,甚至不愿承包,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搞好专业经营,党的政策也提倡这样做。但有的地方在承包果园和划分荒山时,受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搞得不好。有人说什么“土地是集体的,就该人人有份”,不承包不成,多包也不许。这样做的后果如何,敖石公社两个大队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5版()
专栏:记者来信

果园不宜平均分包到户
我们在赣东的一些县社采访时发现,不少柑桔新产区和非主要产区将桔树平均分包到户后,由于管理不善,桔子产量锐减,幼树濒临死亡。南丰县莱溪公社莱溪大队八都生产队一千多株桔树,1982年专业承包时,收桔子四千多斤,去年平均分包到户后,只收了三百来斤,近三百株幼树已死了一半左右。凡平均分包到户的地方,大都存在这种情况。近两年,江西各地新栽桔树较多,这一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发展柑桔生产就会受到影响。
桔树平均分包到户后出现减产、荒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新产区相当多的农户缺乏生产管理技术,当然管理不好。南城县徐家公社下弓大队一队有一千多株挂果树,1982年专业承包时,收桔子九万多斤,去年平均分包到户后,只收了四万斤,其中有五户根本没收到桔子。二是平均分包,每家分得的桔树株数少,又很零星、分散,不便管理和看护。南丰县双田公社荷田岗大队谭家生产队有大小桔园十来亩,去年平均分包到户,多的二十几株,少的才十来株,又是东几株西几棵的,绝大多数社员没去管理,桔园荒芜,产量锐减,幼树死了不少。
为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技术人员认为,柑桔生产还是以专业承包为好,不宜平均分包到户。他们建议:经过社员协商同意,将桔树承包给一些有管理技术和能力的专业户经营,或作价卖给有管理技术和能力的农户经营。石头港生产队原由三十九户分包的一千一百来株桔树,作价给十户经营,荒芜一年的桔园很快面貌大变,目前已普遍下足了肥,灌了水,整了枝。
本报记者 华桂勤
本报通讯员 武 政


第5版()
专栏:

尧塘乡苗木万元户多
江苏省金坛县尧塘乡去年涌现了一百五十六个苗木万元户。
自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贯彻后,尧塘乡党委放手让农民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允许农民在十边空地(村边、路边、场边、圩边、塘边、坟边、房屋边、渠边、滩边、河边)种树育苗,谁育谁得,收入归己。东下村吴锁荣一家四口人,两个劳力,利用十边空地种植树木、繁育花草,全年净收入三万二千余元。
尧塘乡政府为了帮助农民推销树苗花卉,专门成立了花木公司,组织了三百多推销人员活跃在全国各地,为祖国绿化建设、美化环境提供五百多个花木品种。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栽种有尧塘乡农民培育的树种树苗花卉,约一亿多株(盆)。     周球生


第5版()
专栏:

瀑飞光明来
吴 象
四川大邑,以大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而闻名全国。这个县位于成都盆地西南边缘,山丘多于平坝,全县四十四万人,人均耕地只有一亩稍多一点。1977年以前长期靠国家的返销粮过日子,农民生活贫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貌巨变。1983年,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一点六倍,农民的人均收入,从五年前的一百三十五元增加到三百七十二元。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山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初步得到开发,现已建成大小水电站四十六处,装机六十一台,总容量一万九千多千瓦,大部分是县内各级经济组织分别办或联合办的集体企业。今年还有七户农民正在联办一个小电站。全县三十个乡全部通电,生产队通电的占84.8%,农户占81.4%,并有近三千家农户和城镇居民用电炉做饭。
水电站中,最著名的是大飞水电站,离城七十公里,在邛崃山脉深处的白雀山上,从溶洞中涌出一股大水,近两立方秒,高三百六十五米,飞瀑倾泻,蔚为壮观。对山凹处,红军当年长征时,徐向前将军曾率部在此打过胜仗,开辟了前进道路。山上老人,迄今记忆犹新。1965年开始建水电站,1970年竣工投产,装水轮机、发电机各两台,共五千千瓦,总投资三百三十万元,历年上交税利已达一千四百万元。我们爬了四里山路,看了蓄水池、引水渠,来到洞口,泉水碧蓝,清澈无比,洞口浪花汹涌,有如雪涛。身临此境,抚今追昔,不禁写了下面几句:
溶洞泉喷涌,雪涛何壮哉!
声闻十数里,泻下百丈崖。
往昔红军过,血战通路开。
如今电站建,瀑飞光明来。


第5版()
专栏:草木“百家姓”

花艳果多的桃树
海 龙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优美的歌曲常常把人带到日夜思恋的家乡。那是多么迷人的景色,一阵霏雨过后,春日暖洋洋,一树树,一丛丛,一片片,开得比绯红的朝霞还要明亮、鲜艳的,正是烂漫的桃花。
我国是桃树的故乡,东南西北几乎遍植桃树,盛开桃花。桃花很美,桃果更多,“夭夭灼灼花盈树,棵棵株株果压枝”。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国,诸如“四月白”、“五月鲜”、“六月团”、“七月红”、“八月寿”、“九月菊”、“十月蜜”……听听果名,就可想而知一年四季都有鲜桃吃。上海近年培育成的水蜜桃“沪005”,发育期只要五十六天至五十八天,成为国际上罕见的特早熟桃。江苏沛县崔寨公社乔口大队老农张广波,把濒临绝迹的冬桃复苏回春,建成了我国仅有的百亩冬桃园,年年收入超万元。冬桃春天开花,“冬至”采果,生长期为二百五十天,比河北有名的“雪里埋”还晚收一两个季节哩。
在风味万千的桃果中,山东肥城桃、河北深县蜜桃、上海水蜜桃、陕甘黄金桃、江浙的蟠桃,都是誉满华夏、驰名海外的优良品种。桃果营养丰富,每百克鲜果中含蛋白质零点八克,含糖分八到十克,含脂肪零点一克,还含有多种矿物元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桃果不耐贮藏,但可制成桃脯、桃干和果酱;桃仁可榨油;桃的根、叶、花等均可入药。
桃树对温度要求不太严格,适合在冷凉干燥气候下栽培;对土壤要求也不严,最适合沙质土壤。但是,桃树具有怕涝和喜光的特性,给桃树选择园地,要挑地下水位低、水质好、光照充足、无风害和土质疏松的地方。一年一度芳草绿,又是一春桃花红。愿大家动手植桃,把中华桃乡装点得更加美丽。


第5版()
专栏:

山西省绛县中杨公社中杨大队农民戈郎,四年来共生产山楂树苗一百多万株,收入九万元。
本报记者 陈炜华摄


第5版()
专栏:

湖北省松滋县南海区合作乡断山口村,二百多家农户主动集资出劳动力,建起了一座长三十四米、宽四米的水泥桥,解决了河两岸三个村的交通运输问题。       雷体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