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编者按: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解决两个“大锅饭”问题,即通过利改税,解决企业不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通过企业内部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解决职工不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利改税虽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在一些单位初步得到了解决。在这样的单位里,改革的重点,是解决第二个“大锅饭”问题。切实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并对工资制度、人事制度进行适当改革,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做,将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素质、提高效益。
竞争才能出效益 “国营”何必怕“集体”
广州推广工程招标投标有成绩
本报讯 广州市学习、推广深圳特区工程招标投标的经验,不到半年,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市有三十多项工程招标、投标,中标的有二十二项。这些工程,大多数是框架结构,最高的八层,实行包工包料的方式。中标总造价为七百六十多万元。
中标工程的单位反映,招标投标收到了许多明显的好处:
一、工期缩短 合同工期普遍比现行工期定额缩短20%。
二、造价降低 22项中标工程中,有合理底标(预算)造价的18项,底标造价共687万多元,中标造价共671万多元,中标造价比底标(预算)造价降低2.4%,比没有实行投标的工程结算(一般结算都超过原预算,还要工期奖、赶工费等)低得更多。
三、结算手续简化 中标造价即是包干造价,各方都能“心中有数”,竣工即可结算,简化了手续,减少扯皮。
四、促进了对基建管理的改革 中标工程的各有关单位(包括甲乙双方)都能重视基建程序、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加强了各项管理工作。
五、“关系学”受到限制 近年来,一些施工单位往往是通过“关系”,甚至“送礼”等办法来承包施工任务。投标则是按经济指标和企业信誉为依据选择的,经过主管单位、建行等有关单位审定,有效地限制了“关系学”。
也有一些人认为,采取工程招标投标的办法,国营企业竞争不过集体企业,很难中标,这是值得国营企业认真对待的。


第2版()
专栏:

两个“大锅饭”都不吃
——记重庆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实行承包责任制
本报记者 黄文福
重庆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通过利改税解决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企业不吃国家大锅饭了;从去年4月起这个公司又全面实行严格的承包经济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企业内部也不吃大锅饭了,两个“大锅饭”都打破后,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重庆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对内部分配制度进行的重大改革是:对所属承包单位,把过去按人头控制工资总额改为按产值控制工资总额。根据对前三年工资水平的测算,他们定出了每百元产值中提取工资额的标准(即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并把它和竣工面积、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率三项主要指标挂钩,实行包干浮动。三项指标完成得好,百元产值工资含量上浮不封顶;完成不好,下浮不保基本工资。奖金发放和实现利润挂钩,利润多就多发,利润少就少发,没有利润不发。
在公司对职工的个人分配上,该公司按不同对象确定了几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对第一线的建筑安装工人,实行基本工资和奖金(工程质量奖、材料节约奖)全浮动;对二、三线后勤、辅助、服务人员,按岗位责任制考核指标计分评奖,基本工资加奖金小浮动;对栋号班子成员、施工队、工区、公司负责人,也都有具体分配办法。为了加强经营管理,这个公司在栋号工程实行全面承包中,采用内部成本票核算方法,把各种供应关系变成买卖关系,改变了对栋号工程成本无控制、无核算的状况。
二重庆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内部实行严格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促使职工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紧密结合了。104工区10队的陈远洋作业队,去年完成产值六十九万元,人均产值达一万八千一百元。他们在南坪施工的电建6号工程只用了六个半月,人均每月超额工资和奖金在四十元左右。劳资科去年二季度工作没做好,全科人员被扣发本季度基本工资的2%,下半年就认真改进了工作。
全面实行承包经济责任制,核算单位划小了,经济核算落实到作业队,工人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促进企业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过去,建筑行业许多干部、职工只管干,不管算,工地上材料浪费严重,影响成本。现在,许多作业队制订出详细的管理细则和核算办法,民主推选出成本核算员、材料保管员、质量检查员和安全员,人人算细账,个个抓节约,大大减少了材料损失和不合理开支。从公司、工区到施工队、栋号班子、作业队,层层算账,实现了成本管理,目标、控制、核算、分析四统一。
一些原来对承包责任制抱怀疑、观望的施工队,也从实践中受到教育。104工区11队,开始只把承包停留在口头上,结果二三季度连奖金都发不起。落实了承包责任制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较好,头两个月建筑安装工作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长38.1%。全公司实行栋号承包、成本票核算的已结算的六个工程,栋栋都是全优工号,全部按期竣工。


第2版()
专栏:评论

是“富过头了”吗?
子夜
有人认为,现在农村有些“两户”一年收入几千元、上万元,是“富过了头”,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对农民继续劳动致富有些看法,出些难题。
“富过了头”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富有头吗?党中央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不过是根据我们的国力所要达到的一个新的水平。即使到那时实现了这个目标,也不是富到了头。以后生产还要发展,人民生活还要提高,由小康到大康。到了大康水平,也不是富到了头。时代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再过几年、十几年,回过头来看今天的万元户,人们一定会说:那不过是个起步的水平。旧社会,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常常哀叹“穷到头了”。穷有头,富是不会有头的。真正靠劳动创造财富的人,是不会想到富会过头的。
共产党人并不一般地赞扬富。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富,我们坚决反对,并通过革命,从政治上打倒他们,从经济上剥夺他们。就是现在,我们也不笼统地讲富。比方说,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走私贩私等,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不义之财的富,我们就一直反对,坚决打击。说“富过了头”的人,没有分清这个界限,把勤劳致富看成是可怕的事情,实际上是离开了现实,离开了党的富民政策。“四人帮”搞穷过渡,那时候,谁富了谁就是资本主义,谁富就要打倒谁,有的地方,老太太养只鸡,老头子种几棵烟,娃娃们养个兔子,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如今说“富过了头”的人中,有些人实际害的还是“恐富症”,“穷光荣”的流毒在他们脑子里还没有肃清。
富是有先有后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为了带动大多数人也富裕起来。这应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致富的一条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不承认这个规律,片面强调“共同富裕”,好象亿万人民只能排成横队齐步走,才算正确的道路。结果人们不但没有富成,反而长期受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总结了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才制订出富民政策。事实证明,这是深得民心的政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大部分人跟着富,在一些地方已变成了事实。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从农村开始,目前,它的范围正在扩大,农民之外,也可以让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沿海先富起来,让一部分职工先富起来,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看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多数人共同富裕起来的政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富民政策正在城乡开花结果。如果在这样的时候又讲什么“富过了头”,对实际工作,对亿万人民的生产热情和改革信心,不是促进,而是泼冷水。因此,这种说法应当受到批判。


第2版()
专栏:

今年春季广交会开幕
据新华社广州4月15日电 (记者史美泗、黄少敏)今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今天上午九时在广州外贸中心开幕。
参加开幕式的有来自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四千五百多人,比去年春季、秋季广交会都有增加。
开幕式后,各个交易团贸易洽谈活跃。土畜产品、粮油食品、纺织品等交易团里客商最多,五金矿产、化工等交易团的一些洽谈室里也宾客满座。一些在现场进行操作表演的机械新产品,以及首次向广交会提供的“少林可乐”、麝香保心丸等医药保健品,引起客商们较大的兴趣。
我国目前已有近二百家中外合资企业。参加这届交易会的二十二家中外合资企业和深圳蛇口工业区的代表,组成了“中外合营企业联合交易组”。在这届广交会上,我国一些外贸公司将利用市场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首次开展商品的出口代理贸易。
晚上,广交会设宴招待了港澳工商界知名人士。


第2版()
专栏: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解决质次价高问题
化工部决定整顿小磷肥企业
本报讯 记者刘燮阳报道:近来,湖北、安徽等省有不少单位用不合格磷矿石生产等外品磷肥,甚至以劣充优,以假充真,高价出售磷肥,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群众不满。中央领导同志对此事十分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这样的事,一定要有关部门抓。一定要批评,情节恶劣者要适当处理,再犯者要严惩。有关部门不管,要以失职论处。”
化工部党组接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后,召开了部党组扩大会议,就磷肥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决定把抓好磷肥质量问题,作为整党中边整边改的突破口。最近,化工部已发出紧急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磷肥厂都应针对磷肥质次价高的问题,立即进行全面检查和整顿。各省、市、区化工厅(局)要组织工作组,深入重点地县和企业,帮助检查和整顿。对磷肥价格要根据按质论价的原则进行检查。对现行价格不合理的,要认真研究,合理调整。对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进行抵制和斗争,坚决纠正。对那些有意以次充优,掺假、造假和采取各种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坑害农民的单位和个人,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经济上要退赔,情节恶劣者要依法惩处。
化工部还要求中低品位磷矿生产单位要作出规划,限期抓紧增设选矿装置,所有磷肥厂生产的磷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有效磷的含量一律不得低于12%。同时实行发放生产许可证的制度,凡是去年底以前进行磷肥生产和销售的国营工厂和社队企业,从今年下半年起必须领取各省、市、自治区化工厅(局)和质量标准部门联合签发的生产许可证,然后领取营业执照,方可生产。凡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整顿,到期仍达不到标准的,不发给生产许可证,一律停止生产。
所有磷肥厂要立即禁止使用含有三氯乙醛废硫酸生产磷肥。对已经生产的含三氯乙醛有毒磷肥,一律不准出厂和销售,要采取妥善办法处理掉,不允许坑害农民。


第2版()
专栏:

一份发人深思的日记
新华社记者 王辅捷 新华社通讯员 马景繁
最近,辽宁省铁法市燃料公司经理王柏年向记者反映,铁法市经国务院批准于1982年成立后,就全市煤炭供应指标和享受煤炭销售补贴问题,先后给省和铁岭地区有关部门打了二十多份报告,派人跑了三十几趟省城,但至今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一年多来,他把接触上级有关部门的情况,一一写在日记本上。这份日记是整党的好教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关部门、有些同志置国家建设和群众利益于不顾,办事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下面是他的部分工作日记摘要:
1982年10月9日 离冬季取暖期只有一个多月了,可是全市煤炭供应指标仍没有着落,得抓紧给地区燃料公司打报告。
11月20日 地区燃料公司答复:已请示省燃料公司,因省有关部门在供煤计划上不承认铁法市,地区不好办。
当天到沈阳,找到省计委能源处宁处长。他说,煤炭指标问题省里今年解决不了,明年2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煤炭指标分配会议,你们自己去争取列入计划。目前的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
11月21日 大家都来找我要煤,简直推不开门了。不管他们怎么吵闹,我都得笑脸解释。
11月22日 谢天谢地,找老同志联系妥了一千吨劣质煤,总算能解决一下燃眉之急了。就是这样的“破”煤,群众都抢得挤掉了帽子。我心里真难受。
1983年1月1日 从今天起,矿务局因碍于国家有关统配煤不准自销的决定,全部卡死了对市里的煤炭供应。断煤如断血,得赶紧张罗。
1月19日 到东蒙煤炭联合公司(编者按:指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下同。)求援。这是第二次了。他们很同情,答应二、三月份借给五千吨,告诉已把指标拨到省燃料公司。
下午 到省燃料公司煤炭科。李科长没等我们汇报完,就发起火来:“你们那几个人就想要煤?指标还没解决呢。”我说:“东蒙煤炭公司不是拨了吗?”“那你找计划科去。”说完,他拂袖而去。
计划科谢科长更难办事。他一听铁法市一年需五万吨煤,就不高兴地说:“你们铁法别的没翻番,卖煤倒要翻番了。我不管,找你们地区去。”
2月26日 地区燃料公司说还得找省里。经理同我一起又来到省燃料公司,一位姓潘的副经理出面接待,他官大脾气也大:“对你们铁法,我们现在不管,将来也不管!”我据理反驳:“铁法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你们应该管。”他却说:“谁批准找谁去,我是不承认你!”
3月4日 我不相信没地方说理,干脆去北京。在全国煤炭指标分配会议上,秘书处同志耐心听完我的汇报后,把辽宁有关部门找到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省经委和燃料公司表示,回辽宁解决。如省计委承认铁法市,他们马上拨煤炭指标。
3月10日 回辽宁,找省计委。他们答复:铁法市的煤炭指标大部分应由东蒙公司拨给省,省拨给铁岭地区,地区再下拨。
3月19日 第三次到东蒙公司。他们说,给铁法市的指标已单独拿出来了。可是,辽宁省燃料公司不接。
3月23日 找省经委,姓马的同志接待。他说:“如省计委承认你们,我们就管。”又到省计委。能源处张处长还是推:“你们回去给铁岭地区打报告,地区报上来再研究。”
3月28日 已在地区等了三天。今天,和地区计委同志一起去省。谈了近一天,省计委同意安排指标,但要我们逐级呈报。
4月7日 地区计委工作组来铁法审查报告。
6月3日 省计委工作组来铁法复核报告。
6月30日 半年不供煤,群众忍耐不住了,蜂拥而至,把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指着鼻子骂我。我只得耐心解释。
7月8日 到省计委汇报。他们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最后结果是:同意给铁法市煤炭指标,煤炭销售补贴由省财政厅负责解决。财政厅一位姓阎的女同志表示,不能把补贴直接拨给铁法市。她让我们逐级呈报,他们再研究。
7月11日 给铁法市财政局打报告。
8月25日 地区财政局给省财政部门打报告。
9月25日 等了二个月,一点消息没有。到省财政厅找了四次,都赶上阎同志公出。
10月3日 又去省城。阎同志被借调走了。别人说不了解情况,不管。
12月26日 省财政厅企财处段科长说话真够冲的了:“我们不管,找地区去!”
1984年1月4日 这件事足足跑了一年多,腿都快跑断了。心也跑凉了。可是,几万市民和几十个机关、学校、工厂没煤烧,天天吵闹,不跑不行啊!今天,我又硬着头皮来省财政厅。我反复强调,如不尽快解决,铁法可能要出乱子。最后,他们答应借给地区六千八百元,由地区再借给我们。
3月5日 经过多方协商,省里把我们的煤炭供应列入了计划。但是,煤炭销售补贴还没有最后解决,还得跑。但是,我有一种感觉,今年到省里办事,比去年强多了,接待热情些,处理问题也快了。这是整党出现的新气象。


第2版()
专栏:

黄梅县整顿现有磷肥厂
本报讯 湖北黄梅县对磷肥生产厂实行整顿,一律实行三停(停产、停销、停开矿)、两查(查坑害农民损失,查行贿受贿、招摇撞骗行为)。
这个县现有磷肥厂总共158个,年产量17万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调查组,曾对该县37个厂点的产品取样化验,结果,含有效磷最高的为8.6%,最低为1.29%,平均为5.06%,均属劣质。这些劣质磷肥,大部分销往外地。有的磷肥厂为了追求利润,竟无视党纪国法,行贿受贿,弄虚作假,以劣充优,欺骗买主,坑害农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该县过去只强调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社队磷肥生产,走致富道路,而忽视合理利用磷矿资源,加强科学管理。以致社队办的磷肥厂“一哄而起”,盲目发展失于控制。二是该县对职工和干部思想教育不够,对企业管理抓得不紧,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等歪风。
现在,该县正组织专门班子,调查处理磷肥经济合同纠纷案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整旗鼓,生产合格的磷肥。      张履中


第2版()
专栏:

高原明珠六盘水
本报通讯员 任贵银
从贵阳乘火车西行,过了安顺,就进入了六盘水市境内。六盘水,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以煤炭储量多、煤质好、品种全而闻名全国,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六盘水市是由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组成,故称“六盘水”。全市面积9,91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彝、布依等十多个民族,共212万多人口,矿区开发前,这里交通困难,经济发展缓慢。小城镇稀少可数,地方工业只有几处小厂、矿和手工业作坊。1964年中央决定六盘水和四川攀枝花工业基地同时上马,用六盘水的煤炼攀枝花的铁。在中央和省委的直接关怀下,全国各地调集了大批财力、物力、人力,展开了六盘水建设大会战。1965年,会战的序幕刚刚拉开,邓小平同志就带领中央有关部委负责人来到六枝,来到地宗煤矿视察,给广大建设者以极大的鼓舞。在“头顶云雾,脚踏高原”的艰苦条件下,十多万建设大军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投产矿井已有21对,设计能力为1,120万吨;年洗煤能力为530万吨。
这里的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80年,胡耀邦同志来到市里视察工作。特别关注这里的煤炭开采和运输,要求多产煤、快运输,千方百计把这里的煤炭运往外地,支援国家建设。两年来,火铺煤矿职工奋力拚搏,1982年生产了原煤120万吨,达到了矿井设计能力。去年,这个矿盈利六百六十万元。
今年3月9日,赵紫阳总理又来到六盘水。市委书记谢养惠、市长杨志鹗陪同视察了汪家寨煤矿、汪家寨选煤厂和水城钢铁厂。他们向赵总理汇报了这里的丰富资源、生产现状和发展远景。当赵总理得知水城钢铁厂已经甩掉戴了十四年之久的亏损帽子,去年上缴利润860万元时,赞扬地说:“那很好!”


第2版()
专栏:

帮助困难户春耕去
江西瑞金县象湖镇绵水大队共产党员朱炳发,组织了一个青年帮工队,三年来坚持义务帮助困难户种田。图为他(前左)带队员去帮困难户春耕。  新华社记者 王绍业摄


返回顶部